生。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沉浸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句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听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表现“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赞誉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
撸倭炙隆�
沈佺期
长歌撸ПΦ兀�
屣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
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
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
山蝉处处吟。
沈佺期诗鉴赏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少室山北麓,创建于魏太和二十年。是中国禅宗初祖印度高僧达摩面壁九年之地,为国内有名的佛寺之一。
首联是概写撸隆J颂ぷ鸥枭吹秸馑鹈疟Φ兀邢傅毓凵土怂履谇逵男忝赖脑傲志吧!氨Φ亍薄ⅰ爸榱帧保际浅鲎苑鹁糜铮健盎平鹌弑ξ兀δ嶂槲帧薄I倭址鸬罴捌溆拿涝傲址绻庖灿纱瞬谎宰杂鳌!俺じ琛倍郑硐质说笔背┻'的欢快心情。次联进而描述寺内两处重点景物。一处是古老的雁塔。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为舍身救饥的雁王立塔纪念,出自佛经故事,后世相传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另一处为龙池,指寺中有名的九龙潭,潭水很深,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霜风古”、“岁月深”,两句上下交织成文,说明雁塔之古是由于岁月之深,而龙池之深也是因为霜风之古,三联再写遍撸б院蟮氖奔浔浠A骄渌担喑嗟脑傲衷谟旰笮毖衾铮磺逅垂缘梅滞饷髁粒槐躺牡钣钜惨蚯镆跹诱怪鸾ッ缮习档纳鳌!俺巍薄ⅰ跋隆绷阶中词奔渥贫埃钅苌瘛!跋焙汀扒镆酢保鹊闶奔洌种讣窘冢匀灰鑫擦摹巴硐肌庇搿安踉搿薄O疾事浚跎岬蒙⒚蔚染⌒丝煲猓〈耸钡牟跎嗨停琢某じ枥催',前后相应,主体与客观协调一致,早晚一片欢愉场景,诗人畅撸У幕犊煨那椋苍救恢缴稀!�
此诗前半部分写入寺撸凸偶#阈词硕陨倭置驳木囱鲂那椤:蟀氩糠质鲞'赏过程中景色变化,以及归路晚景之绮丽,显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写景抒情的精巧笔致。沈佺期是唐初有名的宫廷诗人,也是完成律诗定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们写诗的特点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沈佺期传》)按此标准与前代山水诗比较,无论从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各方面看,这首诗都可说达到后来居上的胜境,实为唐初和沈氏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
早发昌平岛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
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
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
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
心赏独泠然。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贬地驩州途中。诗人在《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中,曾有“南浮涨海”之语。翻过大庾岭后,诗人进入今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向流贬之地前进。这首诗便是写“南浮涨海”前经昌平岛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坐的船儿解开了缆绳,扬帆出海。船工们以长木叩船,以协调动作。“晓涨”的“晓”字,暗示船儿解缆启程之早。从解缆于春风之后,鸣榔在晓涨之前所传达出的心境看,诗人并没有什么“南浮涨海人何处”的孤寂感,反而使人感到呈现于眼前的是一种明丽景象。接下来的四句,描写早发昌平岛时所见。“阳乌”即太阳,以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得名。“积气”,指天。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放眼海上,天地相连,波光粼粼,水天相接。对于一个赴贬地途中的人,欣赏到如此美景,确实是不容易的。诗人在结尾二句却说:“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这首诗和诗人遭贬前在宫廷中所创作的诗歌相比,形式上已经摆脱了浮华艳丽的弊病,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
乔知之诗鉴赏
生平简介
乔知之初唐著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绿珠篇
乔知之
石家金谷重新声,
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
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
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
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
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
一代红颜为君尽。
乔知之诗鉴赏
据《晋书·石崇传》载,石崇有宠妓名绿珠,容颜美艳,善吹笛,权臣孙秀索求不得,于是假借诏书搜捕石崇,绿珠跳楼自尽。历代以绿珠为题所作歌咏甚多,或咏赞石崇重情,或惋叹绿珠命薄,不过发思古之幽情而已。乔知之作此诗,却大不一般。因为绿珠与石崇的悲剧,又在二、三百年后同样发生在乔知之身上。据《旧唐书·乔知之传》记载:“知之时有侍婢曰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与婢,婢感愤自杀。
承嗣大怒,因讽酷吏罗织诛之。”可知,本诗虽咏绿珠,实则借以抒发诗人对其侍婢窈娘的爱恋和对武承嗣的怨愤。
诗共十二句,分三段,四句一意。
首四句忆昔,叙述绿珠初进石家并倍受石崇的怜爱。石崇为东晋豪富,金谷园是其私家苑囿,其中蓄养了很多歌伎舞女,因为金谷园主人石崇“重新声”,故以“明珠十斛买娉婷。”娉婷,原指女子体态优美,这里代指绿珠。据《岭表录异》记载:“梁氏有女容貌,石季伦(石崇字)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买之,即绿珠也。”“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此日”、“此时”,都是指绿珠初入金谷园;“可怜”,即可爱;“得人情”,得到怜爱,指受到石崇的宠爱。次四句指出绿珠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东晋士大夫不喜欢金屋藏娇,反而喜好斗富摆排场,常以家伎侑酒劝客,正所谓“不曾关”、“借人看”。“意气雄豪”、“骄矜势力”,明指孙秀,暗射武承嗣,他们骄纵跋扈,为所欲为,蛮横霸道,强行夺人所爱,毁灭了绿珠与石崇的爱情并夺去了绿珠生命。最后四句,紧承前诗,叙写绿珠的惨死。“百年离别”,指永别,“高楼”,暗示绿珠跳楼身亡的悲剧结局。这一段虽是直陈其事,但语言中充满悲愤。
诗全写古人古事,无一句涉及己事,但由于遭遇相似,读来又字字句句不离己事,实以血泪写成,以致窈娘看后,效绿珠而“感愤自杀”。诗到关情处皆缠绵悱恻,“此日”二句,将一个普通下层歌女的可喜可爱,由外表到内心,都加以生动展现;“辞君二句,使绿珠面对孙秀的威逼、痛苦无奈、伤心落泪的形象跃然纸上,感情细腻真挚。怨愤之处,直接指斥当权的孙秀、武承嗣辈,“意气”二句,义正辞严,毫不留情,以至“承嗣见诗大恨”(《唐诗纪事》卷六),终将诗人置之死地。
乔知之以文词知名,其所作篇章,时人多讽诵之。
初唐之际,七言古诗逐渐由四杰们描写京都市井生活的长篇诗行演化为抒情短制,本诗正是这一趋势中的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韦承庆诗鉴赏
生平简介
韦承庆字延休。初唐人,著名诗人。武则天长安年间为相。附于张易之。则天死,张易之败,韦承庆被流放到岭南。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韦承庆诗鉴赏
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借咏雁抒发贬谪之悲。
本来,武后时期,承庆颇受宠幸,在任雍王府参军期间,府中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掌天官选事时,也能做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如今徇私犯法,发配岭南,诗人心中的追悔、痛苦自不言而喻,因此在被贬途中,当他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都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身不由己,沦落偏僻的异地。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末二句,“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地,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
古时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被贬谪南地的人往往凶多吉少,加之路途遥远艰辛,更是生死难料。
诗人那绝望、负罪的悔恨,都交织在这末二句上了。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
这首诗,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宋之问诗鉴赏
生平简介
宋之问( 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令文,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度大庾岭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
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
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
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
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诗鉴赏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
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地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
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