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金圣叹评此题云:“特特犯《论语》‘昼寝’字,先生岂不可雕之木,不可杇之墙哉’”?(《杜诗解》)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直注到‘眼自醉’,‘梦相牵’,此是何等笔力,亦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梦相牵耳,非我欲睡也。。世人皆醉,我何独醒?世人皆梦,我何不梦”?(《杜诗解》)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
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
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
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一)
杜甫
巫峡千山暗,
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
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
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
款款话归秦。
杜甫诗鉴赏
此诗乃大历二年(767)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作。在此之前,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云:“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这里说“复题”,是作了前一首,意犹未尽,就再作二首。
这时诗人之弟杜观由中都即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乍接来书,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诗。这是两首感染力极强的抒情诗。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你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清人蒋弱六对此句评云:“入情至此,真化工之笔。”“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⒗罨彻饩忌希健淳椒バ隆病!倍殴凼敲白判悦O眨ü角兜蓝吹摹U饬骄湓诟星樯嫌钟苫犊熳氡梗窍仓杏斜!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 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徐缓貌。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
(其二)
杜甫
待尔嗔乌鹊,
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
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
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
愁绝始星星。
杜甫诗鉴赏
此诗就来信抒怀。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这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嗔”,责怪的意思。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诗经》云:“鶺鸰在原,兄弟急难。”鶺鸰,水鸟,当在水边,今在原上,是失其所也。比喻兄弟处于困境,应当互相救助。因此通常以“鶺鸰”喻兄弟。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我们兄弟就象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
仇兆鳌解释说:“嫌津柳,遮眼不见;数驿亭,来程可计。即前章‘朝朝上水楼’也。”王嗣则认为:“‘江阁’、‘风帆’二句,总是急望其至,而较前‘朝朝上水楼’,光景又别。”他们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象兄之盼弟。我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撚绝”,“ 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 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清人邵子湘云:“诸怀弟诗情事切至,总有一片真气流注其间,便觉首首都绝。”(《杜诗镜铨》)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
水楼二首(其二)
杜甫
宓子弹琴邑宰日,
终军弃溃в⒚钍薄!
承家节操尚不泯,
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
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
清簟疏帘看弈棋。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诗人携家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此诗表面上是题·1664·《唐诗鉴赏大典》
水楼,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浓郁的为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和无可奈何的缘事消愁之情。“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溃в⒚钍薄保湓拗彰鞲炅洳淮螅握蟹健e底蛹村底蛹鬃拥茏樱坏ジ福孛!堵朗洗呵铩た郝邸罚骸板底蛹蔚ジ福伲聿幌绿茫ジ钢巍!敝彰鞲惴罱诹睿虼私栌缅底蛹俣蔚牡涔视髌渖朴诶碚V站喝恕@',古时出入关卡要道的符信、凭证,帛制,上书文字,分为两半,关吏和出入关者各执一半,过关时验合。
《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入关时关吏付与溃В站衔笳煞蛭饔危辈桓椿梗推'而去。后来,终军做了谒者,持节行使郡国,关吏认出他就是当年弃溃е恕U馐怯猛盏闹站彰鞲!俺屑医诓偕胁汇缌鹘裨谧取保饬骄浞殖幸欢洌鹦粗彰鞲坛辛酥站慕诓伲朴谥握橙唬宜パ绫觯缌髻觅危蝗缅底印2汇床幻稹G懊嫠木浯铀ブ魅胨灯穑嘤Τ暧铮玫淞榛钋擅睿此菩攀帜槔矗词痔小⒌锰濉A硗猓拙溲藻底樱溲灾站木湓虻叩梗∫痪湫粗站痪湫村底樱峁共尾睿砺溆兄隆!
“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五六句兀地一转,蕴含深厚,其意甚苦,可嗟可叹。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春末到夔州,此时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里,因得友人照顾,生活较为安定,但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严重。面对席上的名士和终明府的僚属故交,他感触万千,一种敏感的客愁乡思油然而起。赋诗本是应主人之邀,凑“为政风流”的雅兴,可此情此景,我这五十六岁为客他乡的老翁,还有什么兴致呢?以老翁赋诗与席上名士故交相比,已见出客愁,下面二句出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一笔宕开,意境顿见幽邃清远,且含而不露,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不已。两句一句写室外,一句写室内,全是写景,又无一不是情语。
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正见出情怀郁结愁思缕缕,而观棋于清簟疏帘的水楼内,则正是为客之情和随遇而安的自慰之情。
全诗题水楼,前面唯“今在兹”稍稍涉及,到结尾“清簟疏帘”才有所点明。从字面上看,前四句写主人,后四句写宾客,但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却正好相反,前四句是“宾”,是虚写,只起陪衬铺垫的作用;后四句才是“主”,是实写,委婉而又深沉地抒·1666·发了自己的缕缕愁思。五、六句由虚转实,而使全诗生色增辉意境顿出的则是结尾二句。这两句光景绝妙,寄情无限。在五、六句抑的基础上,轻灵地一扬,化解心上阴云,将诗意引向清旷而又迷离、浅明而又深邃的境界。纪昀评道:“五、六笔意亦嵚崎,结句自是绝唱。”(《嬴奎律髓》纪评)颇有见地。
在唐代,围棋已跻身上艺之列,与书、画、琴一起,成了风雅的象征。文人士大夫风尚围棋,几乎找不到不会下围棋的。杜甫酷爱围棋,不仅自己常常寄情其间,而且还劝友人“且将棋度日”(《寄岳州贾司马六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因此他对围棋的情趣深有会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江村》),“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等,都是历诵不衰的棋诗佳句。
双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
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
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
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
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
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
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
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
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杜甫诗鉴赏
韦偃(《历代名画记》作┦翘拼遥疚┱兹耍笤⒕佑谑瘛K苹奥怼⑺墒炀靶短瞥肌罚骸埃ㄎべ龋┗呱⑺墒奥怼⑷宋铮删用钌掀贰!倍鸥Τ醯匠啥己螅陀胛べ认嗍叮馐滋饣妥饔谡飧鍪焙颉!
本诗起句语调平缓,“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总出韦偃善画松且正当年,接着,突然发出警语:“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是说当韦偃画成搁笔的时候,松树梢末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惊人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是画境。“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迴高枝。”
意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迴环。“白摧”、“黑入”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迴”作进一步的形象描绘。“白摧朽骨龙虎死”,是指松皮坼裂的枝干好象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法画枝干,所以说“白摧”。“黑入太阴雷雨垂”,形容迴环枝干上的松叶,好象下垂的阴云雷雨,韦偃用浓润的笔触画树荫,因此称“黑入”。“松根胡僧”以下四句,描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须眉花白的胡僧在松下入定,右肩和双脚任其袒露,寂无声息,似乎在休憩,连松叶中的松子掉下来也不知道。
诗人喜爱韦偃的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侯韦侯数相见”,可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画家纵笔作画。东绢,即鹅溪绢,产自梓州盐亭县,是唐代纳贡的物品,因为地处在成都之东,故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