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莎士比亚密码-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他去世后,据说是由曾与他同剧团的演员朋友海明斯和康德尔搜集成书,并有莎士比亚的文人好友、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Ben Jonson)为它写了献诗,很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是本·琼森编辑的,约印了五百本,于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现称为“第一对开本”。这最早的版本收有莎士比亚戏剧三十六部,其中十八出戏是莎士比亚生前未被印过的,但没有说明其来源,也没有注明这些戏是写于何时。 
说来也奇怪,这“第一对开本”在出版之后,售价每本一英镑,差不多一百年都几乎没有人问津,剧场仍按照原先有错误的传抄本演出。有趣的是,本·琼森在莎士比亚画像后的扉页上,印有一首短诗,最后一句是:“读者,你们将找不到他的,不要看他的画像,看他的书罢。“就好像表明本·琼森是认识莎士比亚这个人的,画像中的人并非莎翁,为什么要用一幅假的画像呢,他强调莎士比亚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著作,这为后来学者争论不休“莎翁到底是谁”埋下了伏笔。 
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在今日名扬世界,那是全靠《英语大辞典》的编辑、著名学者萨姆尔·约翰逊慧眼识英雄,对莎士比亚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主编了《莎士比亚全集》,除了写总序外,每剧都有引言,并作了校勘、注释和评论。经他推介,世人方知莎士比亚戏剧的伟大。“第一对开本”现存于世约有二百三十本,其中以搜集莎士比亚文献闻名的美国华盛顿的福尔格莎士比亚 
图书馆收藏最多,有七十九本;大英博物馆藏有五本。从存世的数字来看,“第一对开本”并不稀罕,关键在于是否完整无缺,这二百三十本中完整的版本却并不多。头一百年“第一对开本”一英镑一本也没人要,到了1787年每本售价十英镑,1819年升至十八英镑,1844年又升为八十四英镑,1854年为二百五十英镑,到了1907年已升至三千六百英镑,1936年一次拍卖高达二万八千美元,现在的价格相信已经超过十万美元了。除了“第一对开本”外,莎士比亚剧本还有1632年再版的“第二对开本”,1663年至1664年的第三版“第三对开本”和1685年的“第四对开本”。这些版本的“对开本”在内容上是有多少不同,收录的作品也有出入,文字上遣辞造句也有所差异。“第二对开本”和“第四对开本”的价值比“第一对开本”便宜很多,但“第三对开本”的价格却高得多,因为“第三对开本”出版之后,刚巧碰上了1666年的伦敦大火灾,这场大火烧毁了很多东西,故此“第三对开本”存世不多。物以稀为贵嘛,价格也就高起来了。 
前面提到过的美国华盛顿那间著名收藏莎士比亚文献的图书馆,“第二对开本”藏有五十七本,“第三对开本”只有二十五本,“第四对开本”也有三十七本。很多年前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古书拍卖会中,卖出“第一对开本”到“第四对开本”四本一套,竟值十六万五千美元,另外“第三对开本”和“第四对开本”也各以三万五千美元售出。现今欧美的古书收藏家都把莎士比亚戏剧“第一”到“第四”四本一套的对开本作为珍品收藏,1951年一个藏书家把一套四本对开本卖给银行家马丁·博多默博士,售价竟达33万美元,看来藏书也是一门投资的生意经呢!   
认识你所不知道的培根(1)   
——读《莎士比亚密码》解玺璋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培根的了解,一直局限于他是一个哲学家,对近代唯物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曾有过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就是《培根论说文集》;他还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后来成了人人皆知的格言。据说,他出身贵族,父亲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大印守护者,母亲也是当时的才女。他在12岁那年被送进剑桥三一学院,在那里学习3年,深受经院哲学烦琐争论之苦,决心使哲学走上一条更富有成果的道路。他后来在哲学上的成就证实了这一点。他还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仕途多舛,始终得不到伊丽莎白女王的重用,直到新王詹姆斯一世上台,他的抱负才得以施展。他积极参与过对埃塞克斯伯爵的起诉,埃塞克斯伯爵曾有恩于他,他也因此得了“忘恩负义”的恶名。他在晚年担任大法官期间被指控犯有受贿罪,但国王最终还是赦免了对他的判决。他生命中的最后5年,是在隐居的安宁中度过的。 
事实上,弗朗西斯·培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世如何?在他近乎悲剧性的命运中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前世今生都受到过哪些误解、误会或误读?这些都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支持他的观点,也有反对他的观点,他们为此撰写了数百本专著。著名传记作家斯特莱切(Strachey)在《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书中,就把培根描写成一个道德败坏的大恶人。罗素则明确反对斯特莱切的观点,他在《西方哲学史》中鲜明地表示:“这是十分不公正。”而最近出版的《莎士比亚密码》则更加耸人听闻地向我们揭示,几百年来,整个世界都缺少对于弗朗西斯·培根的真正深刻的了解。整个秘密在历史的另一个空间里藏匿了数百年,终于在21世纪被有识者公之于众了。 
美国女作家弗·菲罗斯所著《莎士比亚密码》,是一本有别于“正统”历史,对培根其人的人生际遇和悲剧命运重新解读的传记作品。无论是系统详尽地介绍培根的个人史,还是揭示培根个人史中包含的秘密,对中国读者来说都是第一次。作者有两点最重要的发现,其一,弗朗西斯·培根不是大印守护者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之母其实是伊丽莎白女王。不仅如此,伊丽莎白还是埃塞克斯伯爵的生身母亲,弗朗西斯·培根是他的亲哥哥。其二,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著作权都应归于弗朗西斯·培根所有,他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和诗篇的真正作者。这两点都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对习惯于“正统”历史讲述的读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作者显然有充分的准备和耐心,她是有备而来,希望能说服她的读者。 
菲罗斯所讲述的弗朗西斯·培根的故事,就从他的出生开始,然后追溯亨利八世以来英国王室的秘密和伊丽莎白继承王位的传奇经历。培根没有准确记录的出生日期,而1561年1月25日是他受洗的日子,后人据此推定他的生日,是前3天的22日,并且推算出生的时间为早晨7点钟。有好事者还画出一个星象图:太阳处于水瓶座,正在上升,而月亮的位置在白羊座,同时出现在天空。生于这个时辰的人,将成为一个“超凡的人”。据说,大科学家伽利略、大诗人拜伦、美国总统林肯等人都出生在这个时刻。这当然说明不了什么,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时刻还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疑惑。作者感到奇怪的首先是培根的相貌,根据保存下来的画像分析,他和他的所谓父母——尼古拉爵士和安妮夫人,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对比莱斯特贵族和伊丽莎白女王,反而充分显示出一家人的特征。这是作者的一个起点,沿着这个思路,作者深入探讨和认真梳理了伊丽莎白与培根家族、伯利家族以及达德利家族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她和罗伯特·达德利,即后来的莱斯特,同时囚禁在伦敦塔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伊丽莎白即位成为女王后,他们秘密举行了结婚仪式,过了4个月,小培根降临人世。 
培根的前世今生都隐藏在一套设计完美的“密码”中,这是培根自己的杰作,也是读者进入培根令人称奇的人生世界的某种方式。有人不肯相信培根不得不用密码纪录他的人生经历的理由,其实是对那个时代缺乏了解,也是对女王与天才儿子之间这种不可思议的特殊关系缺乏了解。作者说:“历史学者们如果接受这个故事,那他们就非常有可能找到揭开伊丽莎白时代一些谜团的钥匙。”这谜团也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的身世。其实,不管培根是否写了现在归于莎士比亚名下的那些戏剧和诗篇,我们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物。按照威尔·杜兰特的说法:“这个时代在等待着一个代言人,一个具有综合力的人来总结她的精神和决心,这个人就是弗朗西斯·培根。”《剑桥近代史》也宣称,培根是“近代史上最强有力的思想家”,他“敲响的钟声召集了所有的哲人”,并且宣告:欧洲已经成年。 
《莎士比亚密码》(美)弗·菲罗斯著,张放译,同心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25元。   
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1)   
邢贲思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Verulam)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概括。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为什么人的认识必须从经验开始呢?因为在培根看来,客观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人们所感知,用他的话来说,“个体(客观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门户”。值得注意的是,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这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说:“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错误”。这段话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命题而说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确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过去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培根只强调感性认识,而对理性认识完全忽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说蜜蜂采蜜,原料来自花圃、田间的花丛,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认识也一样,原料只能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但这还不等于已经获得真正的知识,人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大脑,把这些从外界获得的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对认识的作用。这和培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有关。他认为,实验和经验不同,经验是自然形成的,而实验则是由人控制的。人通过科学实验,往往能够得到从经验得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奥秘在技术干预之下,比在自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虽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不以通过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为满足,而是强调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这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培根虽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会实践的概念,他的哲学总体上也没有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但从他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来看,他比起不少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要高明。 
培根的认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要认识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种种障碍,实现理智的解放。在他看来人的认识错误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既来自感觉,也来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错误对人的认识影响更大。他说:“心智远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洁的镜子的性质相比,在这镜面上事物的光线能按其真实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宁是一面受到蛊惑的镜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复其原状,则充满迷信和欺诈。”来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种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种族幻象是指人类共同易犯的错误;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象出来的理论到处乱套,强使客观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场幻象是指不恰当地运用概念、术语所导致的错误,特别是当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变化,而原来使用的概念、术语来不及作相应的变化,同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发生了脱节,就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剧场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传统的哲学所犯的错误,在这里,培根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在欧洲哲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培根关于四种幻象的理论是从中世纪著名的唯名论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那里继承下来的,罗吉尔认为认识的障碍有四种:1、没有力量和长处的权威;2、继承性和习惯势力;3、不学无术者的偏见;4、在聪明的假面具下掩盖的无知。当然,弗兰西斯·培根的观点比起罗吉尔关于四种认识障碍的分析又进了一步,而且更加具体,更加细致。 
以上,我们对培根的经验论作了一个简述。从这里可以看出,培根重视感性经验,重视科学实验,和中世纪神学以及经院哲学强调神启,强调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学本质上是反对神学,反对经院哲学的。这一点从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也可看出。长期以来,不少关于培根的著作和论文都提到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但培根究竟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这个命题的,却一概付之阙如,久而久之,人们甚至怀疑培根到底有没有提出过这个命题。不久前,我读了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才知道,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确实没有这个命题,但在他的《Meditations Sacrae》(《沉思录》)的片断中却留下了这句话,它的拉丁文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 
来源《学习时报》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1)   
裘克安 
《光明日报》发 
2000年8月31日 
今年5月25日《光明日报》的“文荟副刊”上发表了绿原同志的文章《假不假?假而不假》。这篇文章总的来说是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