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我主沉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中军帐,吴邵刚的脸上,已经显露出来欣慰的神情。

    传令兵不断的禀报两边战场的情形。

    海州州城被攻陷已经没有任何的疑问,而蒙古亲王合丹率领的蒙古援军,也不可能驰援海州州城了,应该说到了这个时候,整体的战役部署,已经朝着吴邵刚倾斜,等到忽必烈与大元朝廷明白一切的时候,怕是没有时间纠正了。

    大军开始攻击海州州城的时候,郝经与张文谦两人都提出了建议,他们围绕吴邵刚所说的馍馍的事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两人都认为,彻底击溃合丹率领的蒙军援军,甚至是剿灭这一路的蒙军,恐怕更为实际一些,而大元朝廷的征南大军,目前正在进攻临安府城,距离山东还有不短的距离,而且征南大军控制了很多的地方,譬如说京西南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以及两淮等地,若是想着剿灭征南大军,则意味着大军必须长途奔袭,而且需要安抚的地方也是很多的。

    不管是吴邵刚,还是郝经和张文谦等人,都在等待一个消息,那就是大宋朝廷灭亡的消息,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其目的就是彻底剿灭大宋,而且已经朝着临安府城而去,不出意外,临安府城被攻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现如今就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朝廷会不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迁都。

    临安府城方向的其他情报,吴邵刚压根不关心了,袁世春也是清楚的,现如今的京城,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方面的消息,当初贾似道写来的信函之中,曾经建议将都城迁到开封府城,没有得到吴邵刚的丝毫响应,恐怕贾似道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为了自身的前途,放弃了将大宋朝廷搬迁到开封府城的打算。

    如此情况之下,郝经与张文谦的建议,就算是切合实际了。

    但吴邵刚还是没有表态。

    战机就在眼前,一旦海州州城被拿下,蔡思伟即可率领近一万将士驰援张珏,死死的拖住合丹及其麾下的蒙军援军,而张炳辉与刘秉忠率领的五万大军,已经进入到海州的地域,正在朝着合丹的背后包围而来。

    看了看桌上的地图,吴邵刚扭头对着郝经与张文谦开口了。

    “我看暂时不要动合丹,我们的整体作战部署,也不要轻易的修改,还是一步一步来,刚刚你们也说了,南方遭遇到蒙军的荼毒,需要时间恢复,我们打败蒙军征南大军的过程,也就是恢复南方生机的过程,唯有我们无比的强大了,才能够彻底打败忽必烈与大元朝廷,不管是中原大地,还是南方,遭遇战火荼毒的时间太长了,天下的百姓已经禁不起长时间战火的蔓延。。。”

    说到这里,吴邵刚的眼神离开了地图,看相了郝经和张文谦,其实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征伐就意味着流血,就意味着老百姓遭殃,想要地方富庶繁华,又想要打败对手,这样的情形根本就不存在。(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章 黄袍加身?

    海州州城被攻陷,蒙军征南大军副帅阿里海牙自杀身亡,进入城池的将士几乎没有耗费多大的气力,就掌控了所有地方,绝大部分驻守城池的蒙军军士,都选择了投降。

    合丹率领的蒙古援军,也迅速撤离了海州,进入了莒州,而且据斥候侦查,感觉到不保险的合丹,甚至命令大军的主力撤往了济南府。

    征伐山东第一阶段的战略部署完全落实,也就是说,吴邵刚此番领兵作战,取得了完胜,剿灭蒙军七万余人,其中宣城方向赶赴海州州城驰援的五万蒙军被全部剿灭,驻守海州州城的近一万蒙军被完全剿灭,合丹率领的驰援海州的大军,伤亡也接近万人。

    这不是最大的胜利,真正的胜利,是完全阻隔了大都与征南大军的联系,肩负使命的合丹,在与宋军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恐怕正在向大元朝廷和忽必烈求援,要求派遣更多的军士进入到山东征伐。

    情况不一样了,现如今的山东,已经不是李坛叛乱时候的山东,有了充足准备的魏王府辖下的大军,进入到山东这里,这里的局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巩固城池与稳定地方的事宜随即铺开,进入山东的魏王府辖下的大军,主要驻扎在海州以及滕州等地,一方面严密监视莒州和济南府的情况,一方面等待下一次的作战命令。

    海州州城正在修葺,被鼎坤炮毁掉的城墙,必须要加固,这里有可能成为主战场。

    身在州衙的吴邵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谢太后亲自派遣的朝廷使者。

    吴邵刚对谢太后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史上的谢太后,比起南宋很多的皇帝都要强,可惜这个时代,女人无法真正的掌控权力,就算是一段时间有权的谢太后,面对南宋日益崩溃的局势,也只能够望洋兴叹。

    京城的局势,通过情报署,吴邵刚都清楚了。

    先皇已经驾崩,权臣贾似道被发配到琼州,至于说是不是还活着,那说不清楚,也没有谁关心,阿术率领的蒙军征南大军,已经快要抵近临安府城,左丞相陈宜中建议京城迅速搬迁,可新上任的枢密副使文天祥不同意,要求固守京城,而谢太后的天平很快倾向于文天祥,不愿意搬迁京城,而是给各地下了诏书,要求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南方也有部分的官吏,率领军士前往临安府城去护卫皇上和京城,不过寥寥无几的军队,等同于杯水车薪,根本没有作用,但新上任的枢密副使文天祥,还是要求进入京城的各路勤王的大军,驻守在城内各处,准备抵御蒙军的征南大军。

    这些情况,吴邵刚不关心,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真正关注的是阿术率领的蒙军征南大军,什么时候发起对临安府城的进攻,而刚刚掌握兵权、且得到谢太后支持的枢密副使文天祥,是不是能够扭转干坤,创造出来奇迹。

    吴邵刚其实想通了,乱世之中,人人都想着浑水摸鱼,一个王朝**没落了,必定有新的王朝崛起,这是史规律,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王朝的更迭,若不是他吴邵刚的穿越,大元王朝早就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天下了,所以说,一定想着南宋王朝彻底灭亡,他这个大宋的王爷才能够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有了这些想法,吴邵刚对临安府城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很关心了。

    可吴邵刚没有想到的是,此番谢太后派遣来的使者,居然提出来了惊人的条件。

    只要吴邵刚能够护卫大宋皇室,那么谢太后将下诏天下,让他吴邵刚成为皇上,当然是成为大宋王朝的皇上,而不是取得大宋王朝成立其他的王朝。

    谢太后不愧有政治家的眼光,吴邵刚登上了皇上的宝座之后,面对谢太后以及大宋的皇室,岂不是坐卧不安,若是文天祥这样的人多了,是不是又会出现靖康二年的局面,当时金国册立张邦昌为大宋皇上,却被很快的推翻,南宋王朝由此成立。

    当然,吴邵刚也不是没有办法,史上动用手腕平定此类威胁的情形多了去,只要吴邵刚心狠,就不存在任何的威胁。

    可惜吴邵刚不愿意这样做,就算是使用借刀杀人的计谋,他也要创建一个崭新的王朝,而不是延续大宋王朝,这个大宋王朝已经完成了史使命,应该被归结到垃圾堆里面去了。

    不过谢太后派遣的使者,还是在魏王府引发了很大的动荡。

    王府长史李庭芝写来了信函,言下之意让吴邵刚答应谢太后提出来的条件,早日登基称帝,而魏王府诸多的官吏,也是持赞成态度的。

    这引起了吴邵刚高度的重视,他不能够苛责李庭芝等人,毕竟人家也是想着他能够早日登基称帝的,也是完全忠心的,不过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他必须要分析清楚,否则后患由此埋下,对于今后王朝的发展壮大是很不利的。

    李庭芝从开封府城火速赶赴海州州城。

    州衙,厢房。

    吴邵刚看了看众人,慢悠悠的开口了。

    “大宋王朝经几百年时光,其中所遭遇的事宜,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不管是官吏还是百姓,对于这个王朝更多的是习惯,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其一是太祖皇帝的黄袍加身,其二就是靖康之耻。”

    “先说这靖康之耻,靖康二年,金国立张邦昌为大宋的皇上,且在开封府城登基,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都被贬为庶人,皇室的绝大部分子弟,也被押解到金兵的大营之中去了,三月初七,张邦昌在金国的扶持之下,在开封府城登基称帝,成为大宋王朝所谓的皇上,五月初一,高宗皇帝在应天府登基称帝,重建了大宋王朝,且改元为建炎。”

    “这段史,我不说诸位都是清楚的,这是大宋难以洗刷的耻辱,自建炎元年以来,经了百余年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着能够收复开封府城,却都没有做到,可我们做到了,而且是牢牢的占据了开封府城。”

    “再说黄袍加身的事宜,太祖皇帝面对老弱妇孺,被麾下的将士推举成为了皇帝,创建了大宋王朝,自此大宋王朝延续三百余年,只到今日。”

    说到这里,吴邵刚看了看众人,发现李庭芝等人已经开始低头沉思了。

    “谢太后给予我的条件,看上去很是丰厚,毕竟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懿旨,我这个皇上是不是名正言顺了,可惜谢太后想的过于简单了。”

    “大元王朝的忽必烈,为什么没有请示谢太后,就敢于登基称帝了,难不成得不到谢太后首肯的大元王朝,就会遭遇到百姓的抵制,就会遭遇到天下人的唾弃,往回说还有大辽王朝,金国王朝等等。”

    “也有人说了,我这个魏王,乃是大宋的皇上敕封的,就一定要报效皇上和朝廷,可惜我没有那么迂腐,想想我们曾经的大宋朝廷,偏居一隅,苟且偷安,从未想过光复中原,也从未考虑到百姓的疾苦,王朝眼看着就难以支撑下去了,可朝中的那么多大人,还是热衷与享乐,热衷于权力上面的博弈。”

    “延续这样一个苟延残喘的王朝,绝非是我的选择。”

    “黄袍加身与靖康之耻,教训就在眼前,我不会走这样的路。”

    “既然要掌控天下,就要堂堂正正。”

    “谢太后不必给我什么懿旨,不过护卫江山,护卫百姓之安全,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面自然就包括谢太后以及诸多天下的百姓。”

    。。。

    李庭芝等人目瞪口呆,看着吴邵刚,说不出话来。

    要做皇上之人,将就的是尊卑,是要再三推辞的,可吴邵刚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忌讳,而且是公开的说出来,这样的情形,李庭芝等人是第一次见到。

    想想也是,刚刚册立的皇上赵显,不过四岁的年纪,懂得什么事情,大宋王朝的江山,损失殆尽,已经无力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而唯一能够与蒙军面对面厮杀的,就是魏王府麾下的大军了。

    再来比较四川、云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情形,这些地方曾经都是偏远之地,更是贫瘠之地,得不到多少的重视,可在吴邵刚的手中,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平稳,衣食无忧,逐渐的开始繁华,看看曾经富庶的南方,连年的征伐,官府的盘剥,蒙古鞑子的劫掠,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不知道多少的士绅富户,都转而到了河南以及四川等地。

    也就是说,魏王殿下是有资格说这番话的。

    吴邵刚说完之后,李庭芝站起身来。

    “殿下所言极是,都是我等想不周全,这谢太后派遣的使者,我等来应对。”

    李庭芝表态了,其余人自然是跟着表态。

    吴邵刚点点头,这些事情他也没有必要出面去应对,李庭芝出面去应对,已经是给足了谢太后颜面。(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章 明志

    咸淳十年七月初一。

    蒙军征南大军,已经屯聚于临安府城东北的皋亭山麓,大宋朝廷处于命悬一线的险境。

    蒙军征南大军主帅阿术,在中军帐里面来回的踱步,脸色阴沉,从他的神态上面,看不见丝毫的喜悦,按说这一路上摧枯拉朽,大宋诸多的府州县望风而降,几乎就没有什么抵抗的力量存在,灭掉大宋朝廷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阿术无法开心,更不会志得意满,因为从山东传来的消息,让他寝食难安。

    征南大军副帅阿里海牙率领的五万驰援山东的大军全军覆没,山东所辖的海州、徐州、邳州以及沂州等地,悉数被大宋魏王吴邵刚麾下的宋军占据,合丹亲王率领的大都方向驰援的大军,也被迫退到了济南府以及莒州一带,与宋军在山东展开了对峙。

    这意味着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与皇上和朝廷将难以取得直接的联系。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在得知如此重大的消息之后,阿术一定会率领征南大军迅速回头,朝着山东进攻的,与合丹亲王联合起来,彻底打败入侵山东的宋军,不过在认真思索之后,阿术毅然做出决定,大军继续朝着临安府城的方向攻击前进,务必要拿下大宋京城临安府城,彻底剿灭大宋王朝。

    阿术绝不会半途而废,不会让大好的机会丧失,当初皇上任命他为征南大军的主帅,其目的就是灭掉大宋王朝,这是阿术最为关键的作战任务,其余的变故都可以暂时拖后,迄今为止,阿术也认为大宋魏王吴邵刚领兵袭击山东,占领海州等地,就是想着驰援大宋朝廷,让他这个征南大军的主帅,被迫回头,不再进攻临安府城。

    至于说吴邵刚及其麾下的宋军,在占领了山东海州等地之后,是不是会朝着南面进攻,威胁到阿术率领的征南大军,这一点阿术没有考虑,他不认为吴邵刚有如此之大的气魄。

    阿术要求大军继续朝着临安府城开进,同时也派遣了斥候,想方设法将奏折送到大都去,奏折里面详细说明了其做出如此选择的意图,他相信皇上会支持这个决定的。

    大军驻扎在临安府城东北的皋亭山麓仅仅两天的时间,阿术就开始了部署,他没有多少的时间能够耽误,拿下临安府城、灭掉大宋王朝之后,征南大军还要回头进军山东,与大宋魏王吴邵刚麾下的宋军展开拼死的搏杀。

    临安府城已经不再平静,到处都是躁动不安的,蒙古大军屯聚在城外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寻常的百姓压根都不会想到,堂堂的京城,居然会遭遇到蒙古大军的进攻,不知道朝廷那么多的军队都去干什么了。

    其实朝廷一直封锁消息,年初贾似道掌控朝政的时候,甚至皇上都不知晓蒙军的情况,寻常百姓更是不用多说,现如今消息无法隐瞒,毕竟蒙军已经逼近了京城,这就让京城的寻常百姓异常的吃惊和惊恐了。

    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内心更是凄凉。

    先皇的葬礼才刚刚结束,蒙古大军就朝着京城逼近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朝中的文武大臣已经走掉了多半,来参加早朝的大臣已经不多了,而最令谢太后心痛的是,左丞相陈宜中居然也消失不见了。

    迫于无奈的谢太后,曾经给陈宜中的父亲写去信函,希望陈宜中能够上朝理事,可没有丝毫的效果,陈宜中依旧不露面,于是两天之前的早朝,谢太后任命枢密副使文天祥出任右丞相、枢密使,统管朝中的一切事宜。

    京城驻扎的大军,总人数不过三万余人,想着依托这三万余人抵御蒙古的大军,那是笑话,恐怕蒙古大军一轮的冲锋,就能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