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还会有人吗?”庞炳望着茫茫大海,有些迷茫道。
作为整个运输舰队中经验最丰富的人,遭遇过的危机情况次数最多的人,他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这支编队的统帅。
对于远洋,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担忧的了,最开始的时候挺担心的,挺害怕的,可经历过后就会发现,其实也没啥。
他们是沿着海岸线走的,就算遇到大风大浪,也可以直接靠岸避风,上百艘船连接在一起,足够保证安全。
况且船队中还有两艘钢铁战舰这种新家伙,恐怖的家伙。
庞炳在想,前方,会出现一个类似于大和国这样的岛屿吗?上面也会有人居住吗?那些从不被他们知道的人,会不会真实的存在?
第七零八章:远洋舰队()
航海,对他们当中每一个人都不陌生,能够出现在这支舰队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不低于五年的出海经验,不低于百次往来于海城与朝鲜之见,不低于十次往来于海州与大和国之间。
虽然这一路上的路途并不遥远,也还算是风平浪静,但也不是没有见过那种大场面。
可以说,这支船队上,每一个人都是航海方面的人才,上到指挥官,下到轮机舱,甚至是一名普通的船员。
一百零九艘运输船,加上八艘主力战舰,一百一十七艘大船浩浩荡荡的行驶着,模样甚是壮观。
但仔细去看的话会发现,这一百零九艘运输船里,有五十艘煤水船。
锅炉要用水,海水不行,除非他们想要锅炉随时报废,否则只能用淡水。
这支船队此行的目的就是北美以及南美,从那里带回数不尽的黄金,以及各种农作物等资源。
除了这个目的以外,他们还担负着另一个任务,测绘航线。
这个时代的船,即便是换用了蒸汽动力的船,也不可能直接一头扎进太平洋里。
李元吉很清楚这一点,同样他也知道大唐前往北美或者南美的航线只有三条,而选择北边的这一条,无疑是最安全的,也是最近的。
但这条航线到底在哪里?李元吉却不知道,只是听说只要进入这条航线,即便只是风帆动力的船,也能很快的抵达北美。
李元吉不敢冒险,所以只能一方面让人去找这条航线,一方面让他们去沿着沿途的海岛前进,一旦遇到极端天气,船队可以依靠海岛来进行躲避。
另外两条航线目前来说有点不太靠谱,一条是经硫磺岛,夏威夷,然后到南美,另一条是走澳大利亚,但是很抱歉,这些地方在哪,李元吉也只知道个大概,这个大概,在大海上,可能让人一两年都找不到地方,而且风险太大,中间还要经历没有参照物的危险。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选择北线都是最安全的,也是最靠谱的。
船队上不仅带了海员,同时还带了海洋测绘人员,一个六十人组成的船舶专家,主要用于途中修理船只,对船只进行状态评价,决定是否弃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团的陆战队战士,还搭载了五台步兵装甲车与五台坦克,另外每一艘船上,都有八挺机枪作为自卫力量。
这只是常规自卫力量,但随着陆战队的到来,火箭筒被分别安置在了各个船只上,所以每艘船上的自卫火力又多了一具火箭筒,占据高点,百米的有效精准射程,对这个时代的海盗来说,这个距离是致命的。
而重点在于那八艘主力战舰上,六艘木质结构的战舰,上面搭载了两门五十毫米三十倍口径的新式火炮,布局为一前一后,最大射程三千米,有效射程一千六百米,不过要根据敌方情况来决定有效射程。
如果是小型舰艇,这个有效射程就近的多了,一是不好发现,二是不好瞄准,这个时候瞄准全凭眼睛,其他的都是浮云。
除此之外,这六艘主力战舰上,还搭载四十八挺重型机枪。
什么是重型机枪?固定位置,以确保后坐力不会对射击产生太大的影响,采用威力更大的弹药,自然而然的,射程也就更远了。
四十挺重型机枪按照立式布局,各二十挺分布在两侧,敌人敢来,他们面对的就将是立体型的打击。
余下的八挺则是前四后四,确保正面背面的火力。
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火力配置,一艘战舰完全可以吊打一百零九艘运输舰。
当然啦,最恐怖的,最令人绝望的,当属两艘刚刚服役三个月的新式钢铁战舰。
两艘新式钢铁战舰采取了全钢材结构设计,船身要比其他战舰长了大约三十米左右,同时安装了四台大功率的蒸汽机,功率到底有多大他们也不知道,反正开足马力的话,速度大约是老式战舰的一点五倍。
速度只是个浮云,撞击的话,这两艘碰上其他的船只,轻轻一下就能把对方撞个半身不遂。
如果真要相比的话,只能说,这两艘钢铁战舰的重机枪火力比老式战舰少了太多,全舰加起来也才只有二十四挺重机枪,前后个二,两侧各十。
但是……
人家丧心病狂的安装了四门八十毫米三十五倍口径的火炮,最大射程五千米,有效射程看脸,但这两艘战舰上的都是老鸟,真比起来的话,他们的能力还是远超老式战舰的,毕竟是精锐组成的战斗集体。
四门主炮前二后二,直线布局。
为了解决后方火炮无法直线射击的尴尬局面,特意将后方火炮的炮台抬高了两米,这样一来,所有问题就可以完美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侧面,机枪阵地全部上移,最下面与甲板相连的战斗位置,被各自安置了五门三十毫米二十五倍的小炮,最大射程只有两千二百米,但还是那句话,放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足够用了,即便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干翻任何一个对手。
如果让这艘战舰插进船队中间的话,他可以同时打……
嗯,至少二十个目标吧,完全就是狼入羊群的后果。
“司令,时间差不多了!”余集走到庞炳身旁,感叹着提醒道。
“看到海岛了吗?”庞炳问道。
余集是航向负责人,整个舰队的航向都有他来负责,什么地方该转向,什么地方该停止,他都会提醒,这也是他的职责。
“没有,但是根据测算,以及陛下给出的数据,约摸着也差不多了。”余集说道。
他们从大和国南端出来已经整整二十天了,按照他们自身的速度,余集推断这二十天内,船队大约行进了将近七千里左右,差不多到了极限。
但是此刻位于大海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他们没人来过这么远的地方,李元吉也同样没有,他也只是听人说过,具体怎样,谁也不知道。
“再等等……”庞炳想了下,随后朝着自己的通讯员吩咐道:“让水师那边出一艘军舰,去东边看看情况。”
第七零九章:海图,新大陆()
长距离航行是枯燥的,是无聊的,我让人绝望的。
测绘部门的人也是同样的,只不过比起站在外面无聊的看天的船员们相比,他们却还在工作着,而且还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着。
船一旦开起来,实际上能用到的人并不多,烧锅炉的填进去几铁锹煤,然后就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过会儿再填就可以了,其他的船员只需要盯好自己的位置不出差错就可以了,实际上也没什么让他们去操作的地方。
所以,无聊,枯燥,发呆,绝望。
而测绘部门那里的情景却又是另外一番,他们占用了三个运输船的指挥室,好在人数并不多,只有十来个人,虽说显的拥挤了一些,但也并不影响船长指挥。
再说,这时候有个屁的指挥,编队前行,后面的船只需要沿着前面的船留下的轨迹走就可以了,除非是船出现了问题才需要用到船长。
所以说,编队航行,领头的几艘船才是最累的,不仅要保证航向,同时还要去探雷,防止触礁。
距离岸边越近,触礁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船队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的远离岸边。
再然后的结果就是,站在指挥舱内的众人,压根就看不到远处的陆地。
他们只能通过瞭望台上的士兵,通过那个性能并不出色的望远镜来确定他们是否远离了大陆。
而瞭望台上的瞭望兵,也仅仅只能刚刚看到而已,然后就有了另一个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军舰还是运输船,每一艘船上的瞭望台上,都有两名士兵在望着。
一百一十七艘船,二百三十四个瞭望兵,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永远也不可能的,除非二百三十四个瞭望兵全部脑袋短路。
这个时代并没有航速表,船上所有的设备都很简陋,甚至连个压力表都没有,只能用简陋的设备。
对于测绘部门来说,这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好在之前的几年,他们已经在习惯这种情况了,并且完成了从朝鲜开始,沿着海岸线一路开到安南,沿途不断的修改,做出了最终的航线图。
而他们绘图的方式也很简单,一份草图,一份修改图,一份最终版本的航行图。
草图上标注了船只的类型,当下的速度,速度是多少没人知道,但船只类型,加上简陋的设备提供的舱内压力数据,这个就是他们的航速标准。
因为大量的工业化,大量的统一化标准,带来了这个方便之举,他们只需要按照当前的情况,绘制出海图,不同的船只,都可以根据这份海图来计算出适合自己情况的海图。
比如说军舰,全速开动起来的话,他们的速度是运输船的两倍,这个时候他们只需要将航线图上的数据乘以二,这就是他们的航线图。
航线图没有一份是固定不动的,每一艘船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更改,从而确定自己的方位,确定自己是否偏航,并及时作出修改。
而另一个,则是根据指北针,以及距离大陆架的位置,来确定自己在这条航线上的位置。
测绘部门并不需要操心该怎么走,这不是他们应该负责的事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舰队航行的轨迹给画下来,并且标注上重要节点。
例如说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的转向,指北针上的刻度是多少,每隔一个时辰都要标记一次。
草稿纸已经用掉了四千多张,修改图纸同样用了四千多张,最终的航线版本,小图用了三百五十张,每张小图上标注了二十里地的详细路线,哪怕这个路线并没有什么变化,也没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但也依旧按照二十里一张的要求去制作的。
一百里标准的海图,就是将五张海图绘制到一张图纸上,画了七十张,这份海图用于三个时辰修正图,每隔三个时辰就要对照一下这张图,对照着上面的参数确定自己的位置。
再然后就是三百里标准的海图,这个是个更大范围的参考,每天起航或者停航的时候看一下,对照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基本就是一天的标准航程距离。
后面还有一张总海图,这个是将整个海图绘制到一张图纸上,详细的数据并不多,只是能让人看出大约在哪里航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个参考,对具体的航行而言没什么用处。
三个绘制组,进行着同样的绘制工作,并且对每一张海图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夜间停航之后,三个绘制组碰头讨论今天的绘制工作,如果结果是一样的,皆大欢喜,大家可以早点洗洗睡觉,如果结果不一样,那就需要进行更严谨的讨论了,必须要找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这不是较真,海图错了,对于未来的航行将会是巨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让过往船只触礁沉没。
而对于他们这种长途航行的船只来说,每一艘船上,都装载着价值连城的东西,哪怕这件东西本身不值钱,可经过了这么远的距离,他也是非常值钱的。
所以,这份海图上的详细信息,分别标注了起点的位置,船用指北针精细到刻度的数据,以及航向转变的具体时间。
什么?你说海上不容易得知具体的时间?
好吧,这根本不是问题,海上航行也并不需要具体的时间,他们只需要记载下来,走完这张海图上的航线,用了多久就可以了。
而在指挥舱内,有两个沙漏,一大一小,一个是一刻钟的,一个是一个时辰的,上面都标注有详细的参数,每一个都有十条相等的线,一刻钟是半个小时,十条线,也就意味着他的精确度已经到了三分钟,上下误差三分钟,只要不是触礁,这个误差对于航行来说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虽然实际上用处可能也不大,但海图一定要制作的精细,以防万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了。。。
到了下午,前去探路的军舰回来了,他们是直接脱离舰队,朝着正东偏北一点的方位走的,而这期间舰队的速度也降了一半,他们要节约燃煤,避免绕路,不然的话,他们就不得不找个地方靠岸,然后去寻找燃煤。
事实证明,余集的建议是正确的,他们的确应该转向了。
于是,舰队开始转向,顺着军舰返程的航线继续前行,与此同时,他们的任务又多了一个,夜间停航的时候,他们需要与军舰上的航海兵进行沟通,确定他们探路的航线数据,并以这个数据作为最终数据。
而在此之前,军舰脱离舰队的位置,三个绘制组也进行了标记。
尽管确定了要用军舰的航线,但这个时候绘制组依旧没有懈怠,他们依旧要完成一整天的绘制任务,哪怕这是一条将要废弃的航线,他们也要绘制出来,以防万一,这就是个备胎。
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天空有时晴朗,有时乌云密布,有时狂风暴雨,但这都没有影响到整支船队。
因为是沿着大陆架走的,加上是第一次航行,所以速度并不快,每天起航的时间相对早一些,但停航的时间也很早,按照正常航行可以走一天的路程,船队也只走了大约**成的距离,然后就开始停航,派遣小一些的船朝着岛屿过去,寻找适合停靠避风的地方。
有些地方更适合一些,有些地方则根本无法停靠,于是第二天的时候,他们只能将速度放的更慢,沿途去寻找适合停靠的岛屿,然后进行标记。
凭借着庞炳丰富的航海经验,船队成功的避过了五次极端天气,虽然有些损失,但损失并不大,狂风虽然厉害,但还奈何不了上百艘船只组成的船阵,加上海岛的掩护,狂风停止的时候,船舶工业人才便立即对损伤的船只进行修理,这里面有两艘专业的修理船,上面有所有的设备,搬到陆地上的话,只需要建造船务以及一些大型的设施,就可以直接造船了。
航行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沿途的海岛,逐渐变成了大陆架,完完整整的大陆,连续半个月,他们再也没有见到大型的海岛,或者说,大陆架就没有消失过。
四个月的航行时间并非从出发的时候就开始算的,而是船在行进的时间,只计算起航到停航这个时间,按照每天十二个时辰,每月三十天,一共一百二十天,即船航行的极限时间为一千四百四十个时辰,并非一百二十天。
所以,船队还有大约七百多个航行时辰去挥霍。
于是,庞炳开始派人登陆,按照绘制组的推算,此刻他们已经离开本土大约一万五千里左右了。
但是登陆并没有任何的效果,陆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