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许是过于思念三姐平阳公主,所以才这么快的离去。

    而李元吉,也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三年了,十三年的时间,让他从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成了当下三十六岁的中年大叔。

    人到中年,想的就是多一些。

    皇帝,人人都想当,可现在李元吉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孤独。

    早已没了当年的冲动与兴奋,剩下的,只是枯燥与无聊。

    李承光成长的还不错,可一方面李元吉又希望他可以快些长大,一方面则又希望时间可以回到过去,重回十一年前的时候,自己还在镇州的那段日子,重回刚刚穿越回来的时候,如果能够再来一次,或许自己会选择告密,至少也要让大哥李建成有所防范。

    思绪,漫无目的的飘荡着,半个月的时间眨眼即逝。

    ……

    时间来到了正旦,李元吉举办的第十一次大朝会。

    这一次的朝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又是最特别的。

    因为时间来到了神元十一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但却是天下百姓共同期待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大唐将全面取消课赋制度。

    虽然去年只需要缴纳一成的课赋,但到了真正取消的时候,百姓心中还是很期待的。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十年前就已经做下的决定。

    一些知情的大臣们,却并未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今年的朝会,必将载入史册,成为最闪亮的之一。

    成为太子的第一年,李承光便上奏善待老者,当年开始,七十岁以上老者,每人每月可以获得一斗粮食的补助,这一政策一直实行了三年,从未间断过。

    这一政策不仅让太子收获了大量的民心,同样也使朝廷的凝聚力更加强大了,皇帝的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的增强了不少。

    中间沉寂了两年的时间,等待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了两年的时间,今日,太子又将上奏。

    上奏的内容,内阁大臣们已经知道了,跟上一次一样,一些详细的数据,还是由这些大臣们提供的。

    同上次一样,李元吉提出的方向,李承光亲自操刀主办,并且制定的方案。

    其实李元吉是不想提出来的,但以李承光的年龄与智商以及见解,是看不到现在的问题的,所以他只能提出来,然后让李承光去解决,去成长。

    依旧是一套古老的流程,朝拜,总结,展望未来,到了末尾,李承光再一次的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事要奏!”

    “允!”

    都是内定好的,父子二人演起来没有丝毫的生疏感,三年前的时候,李承光还需要拿着奏折去翻看,现在,手中拿着奏折直接递了上去,而他自己却已经可以做到脱稿了。

    “父皇,儿臣近几年走访各地,又参考政务,发觉大唐依旧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儿臣总结了下,主要分为两点。”李承光淡定的说着。

    “第一点便是土地问题,当下土地管理颇为混乱,原有的依旧实行均田制,但新增人口却没有均田的资格,长久以往,极为不公。故儿臣觉得此制当改。均田制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发展需求,所以儿臣觉得应当以人为本,人不论老幼,一律三十亩实分田,人生而分,人死归田,无口分永业之分。”

    关于这一点,李承光做过详细的调查,所以三十亩这个数字,并不是胡乱说出来的。

    首先,均田制的时候,宽乡分的多一些,狭乡分的少一些,有些甚至不足十亩,而这一次的改革,则是一律三十亩实分田,这是实实在在的三十亩,不分宽乡狭乡的。

    再一个,之前大唐的亩产量约为一石多一些,这个产量并不高,按照当时的耕种方式,完全就是看天吃饭,也不能指望有多高的产量。

    但是现在,大量的灌溉设施已经齐全了,加上机械化的耕种已经推广,合理的交替耕种,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将近三石,三十亩就是八九十石的产量,一个正常人,一年的口粮消耗大约也就是十石至二十石,这指的是饭量大的,只要可以足分,农民的利益其实是没有减少的。

    “第二便是人口问题,大唐的人口太少了,虽然当下有四千余万,但还是太少了,为了解决人口众多土地不够分配的问题,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留在原籍的,按照当下制度进行,愿意服从迁徙的,每人可分六十亩田,十年内,新出生人口可分五十亩田,十年后一切照旧。

    另外,儿臣觉得,朝廷应当鼓励生育,并加以奖励……”

第六五八章:昨日与今日,孰好?() 
    鼓励生育……

    这个提议在不少人看来都感觉有些荒唐,世界上其他国家可以搞鼓励生育,因为他们人口本就不多,但是华夏,自古以来,华夏便是人口大国,无论在哪个时代,华夏的人口数量都是排行世界前列的。

    即便现在大唐仅有四千余万人口,不及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三十分之一,可是放眼现在,华夏的人口数量依旧是全世界最多的。

    但是太子李承光却依旧提起了这个建议,或者说,李承光是受李元吉的指示,提出的这个建议。

    至于原因,这个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李元吉很少在民生方面在提出过什么新的建议了,而这些建议,全部转移到了李承光的身上,这是在为李承光打基础,所有人都明白。

    同样的,所有人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事情依旧办了,只不过由皇帝提出改为太子提出,只要事情没有拉下,父子二人谁提出来,那是人家的家事,谁也管不了。

    但问题在于,大唐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人了,而且平均每年还会净增长一百万左右,这个增幅已经很高了。

    因为按照这个增幅,接下来十年的时间,大唐人口将突破五千万,更准确的说,是会来到五千五百万左右这个数字。

    这个人口数量已经不少了,很多地方已经人满为患了,均田制为什么进行不下去?

    或者说朝廷不打算继续进行下去了?因为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的话,最多几十年,各地就将无地可分。

    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都同意取消均田制,但只是取消,而没有新的方案出台,长久以往,又会形成新的问题。

    四千多万人口的确不少,但也要分什么时候的。

    按照李元吉的计划去行事,这四千余万人口是远远不够的,差的太多太多了。

    无论什么时候,人口永远都是国家强盛的第一因素。

    至于原因,这还用多想吗?

    英国的日不落王朝,美帝的世界警察,看起来都很牛掰,可到最后终究是要交出来这个位置的。

    然而,华夏的老祖宗却早就告诉了世人,最六的殖民手段是什么。

    翻开历史版图的演变,答案一目了然,移民,大量的移民,只有移民,才是长久控制一方水土的根本手段。

    大量的移民过去,几十年后,几百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自然会产生归属感,自然会将其看作是一体,而不会去搞什么分裂之类的。

    所以,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口。

    济州是这样,李元吉移民十万人,这个数字几乎与济州原住民的数量是一样的。

    通过政策的保护,军队的保护,移民在那里可以迅速的吞并那些原住民,挤压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当然,华夏人的手段,在这方面自然是高明的,所谓的吞并,也并不是直勾勾的杀掉,而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去解决。

    唐人在济州岛就是高人一等,且移民过去的也有不少的单身汉,娶一个当地的老婆,让土著少一个女人,少一个繁衍后代的机会,这不正是无形中的吞并吗?

    所以,大唐需要大量的人口来支撑这一战略,虽然短期来看很难起到效果,但是几百年后,结果就很明显了。

    “儿臣认为,朝廷当施以重赏,夫妇二人若生四胎以上,每胎额外奖十亩,凡移民者,每胎额外再奖十亩,凡移民新地者,每人可分八十亩,新生人口每人可分六十亩,若生三胎以上,每胎额外奖励三十亩。”李承光继续说道。

    这里用到的是每胎,而非每子,别看只有一个字的差距,但实际上这差距可大了去了。

    子代表着儿子,是劳动力,胎,则代表不论男女,生下来就算,这个政策一但推出,必然会促使大量的新生儿出生。

    虽说短期内看不到什么太大的效果,可是等个一二十年之后,这个效果就彻底的出来了。

    人口红利,从来不会说立即就能让人看到的,这需要漫长的等待。

    总而言之,走与不走,各有各的好处,留下来,没那么多奖励,每人就是三十亩,最多也就拿个生育的十亩奖励。

    但是移民,直接就翻了一倍,分别拿到六十亩和五十亩,愿意前往新地的,那就更丰富了,八十亩与六十亩,将近留下来的三倍。

    虽然有风险,但是利益也很丰厚,况且移民其实也没什么太多的危险,当年的镇北,那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

    虽说那地方偏僻了些,可是现在再去看一看,论农民的生活水平,镇北那边的条件明显的要高于这边,因为地多,还有牧场。

    济州那边的情况暂且不知,毕竟隔着一片海,谁也看不到,但是听说还不错。

    “陛下,移民并非小事,所涉及到的东西更是方方面面的,臣觉得还是从长计议的好。”魏徵站出来劝说道。

    李承光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大家在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那就太笨了点,况且,打一开始,魏徵就对这个提议不感冒,虽说没有鼎力的反对,但同样的也没有支持。

    如果都按照这样的话,地的问题的确是不用担心,大唐还有很多地都处于无人耕种的阶段,移民过去就好了。

    “是啊陛下,移民总要给百姓安置临时的安身之处吧?若是允许其携带物资,移民的速度与难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若不允许,一切生活物资,都将由朝廷来负责,压力的确挺大的。”

    接下来,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各有各的理由,且说起来也都很有道理的样子,至少李元吉一时半会儿的是找不到什么反驳的借口。

    恩,仅仅只是针对他们说的这个原因。

    李元吉自然不会开口,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李承光的身上。

    虽然才刚刚十二岁,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准备了几年的时间,这么点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那也太让人失望了。

    李承光自然知道李元吉的意思,此时的李承光虽然年纪不大,但经过几年的洗礼,心性已经成长了不少,况且身边还有那么多的老师同伴,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他们早就预测过了。

    李承光倒是没有任何的胆怯,直接站出来道:“孤且问诸卿,昨日与今日之大唐,孰好?”

    马周微微眯着眼睛,嘴角微微的上扬,漏出了一副微笑。

    魏徵则是倒吸一口冷气,不由得看向了马周。

    两人同为东宫属臣,这个问题自己显然没有给李承光任何答案,甚至一直都是不冷不淡的态度,李靖显然是不会掺和这方面的,除了李元吉安排给他的任务以外,李靖这些年几乎就是死守军校,甚至,为了不来回奔波,李靖甚至问李元吉要了块地,直接在军校旁边修建了新的府邸,一家人都搬到了那里,只是偶尔的回一次长安,述职,顺便教导一下李承光。

    自己没说过,李靖不可能,加上马周刚才的反应,魏徵心中便有了答案。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的很刁钻。

    表面上看,只是在问以前的大唐和现在的大唐哪个更好?

    可实际上,李承光却是再问,你们是想守住大唐现在的样子,故步自封?还是走出去,让大唐变的更好。

    激进派与保守派固然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论怎么看,这个提议的初衷是好的,是有利于百姓的,唯独朝廷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与物资。

    而且,这里面还涵盖了一个意思,就是在质问这些大臣,你们是觉得大唐现在的领土已经足够了吗?那些领土空着无人耕种,要他又有何用?

    “昨日与今日,各有各的好,臣倒是认为,太子此议可行,但在计划的制定上,需要相对的保守一些。”房玄龄站出来和稀泥道。

    “玄龄有何看法?”李元吉饶有兴趣的问道,这个私下里是真的没有沟通,但房玄龄的确知道这个事,也参与了进来,并且是支持态度的。

    “回避下,臣对其他并无任何看法,唯独移民这一块有些想法。”房玄龄拱手回应道:“以往的移民,多以宗族为单位,但宗族人数庞大,人多口杂,即便表面上没有什么不合,心中如何想的,谁也不清楚。所以臣倒是觉得,不妨以夫妻二人为基础单位来移民,同村,同乡,或者同县移民至一处,设立新的村,乡,县,也算相互间有个照应。”

    人多口杂,这是肯定的,两个人还会有不同想法呢,更何况是一个动则几十口、上百口人的宗族?

    有人不想走,有人又想出去闯一闯,但碍于宗族的原因,不好意思自己走,朝廷给了一个理由,无形中也会有利于移民政策的推行。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宗族那么多人,和和气气没有任何矛盾的,又有几个?

    谁家还没个鸡毛蒜皮的矛盾事?如果有这个机会可以单飞,飞一下又何妨?况且留下来基本也就这样了。

    “先统计吧……”李元吉却没其他人那么乐观,主要是上次的移民给他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所以这次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第六五九章:布局() 
    自己制定的计划,按理说自己应当信心满满的才是。

    但移民这个事,真的不好说。

    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也只有明朝时期算是比较出名的,但那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行移民的。

    李元吉下不去那个狠心,也不想去用行政手段强行移民。

    所以几年前移民济州的时候,就有了之后的那一系列的举动,当然,现在也到了考验儒家成果的时候了。

    不过,李元吉显然低估了朝廷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几年儒家的工作成绩。

    朝廷有什么大事,很快就会被传出去。

    就算是那些暂时没有眉目的事情,也会被传出去一些。

    这不是有人嘴碎,而是朝廷故意让传出去的,否则的话,这种事情又为何要放在正旦朝会上去说?

    正旦朝会是用来扯皮的吗?

    当然不是,既然在正旦朝会上说了这个事,那么就说明这个事情已经被列入了计划,具体什么时候实施,暂且未知,但是按照这些年朝廷的作风,十有八九会在今明两年之内就开始实施。

    而对于这个计划,怎么说呢,褒贬不一吧,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的。

    鼓励生育,这个历朝历代都在做,不然的话,为何要将治地人口增幅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说,计划生育那是从古到今都在做,只不过古代是劝着让多生,现代是劝着不让生,虽然是完全相反的方向,但其实两个事情都一样。

    三年来,大唐的发展可谓是一天一个模样,单单只是列出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发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了。

    神元七年的时候,整个朝廷的税收为一百一十贯左右,但是到了神元十年末,朝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