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想过不了多久,朝廷便会下令李艺进京,你如此这样……”李元吉附在男子耳旁低声言语着。

    男子不断点头表示没问题。

    “殿下,河北那边最近也有些问题,您的情况已经传到那边了,不说人心惶惶也都差不多,河北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有人主张归顺朝廷,有人主张想办法联络您,也有人主张自立为王,您看?”男子继续说着。

    说到河北问题,李元吉便是感到一阵头疼。

    那边距离长安太远,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从长远来说,稳住河北,就等于是给自己留下了一块最后的根据地,可现在自己又不能主动的出面去干涉这件事情,更不能派人去暗中操纵,只能派人去暗暗打听,然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只将听到的消息带回来。

    “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让他们自己折腾去吧,监视好便可。”河北太远,一时半会的自己也去不了,更没办法给那些人前程,也只能任由其随意的发展。

    而这种看似无为的作为,对于此刻的自己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淘汰掉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人,至于会不会将所有人都淘汰掉,李元吉自己也不敢保证,但其实也无所谓。

    如果真要走到那一步的话,只要能逃出去,身边有没有大股势力都是无所谓的,大不了到一些偏远地区发展便是。

    “请殿下放心,河北那边还是有几位将军对您忠心的,事情不会到最后那一步的。”男子连忙说着,似不忍见到李元吉如此失落。

    李元吉点了点头,随后又交代了一些事情,这才将那男子通过密道送走。

    在太平坊大兴土木,既是为了重新规划,为太平坊的未来做打算,将这里打造成自己的根据地。

    实际上也是为了这条密道,修建密道的只有区区数十人,而这些人如今也全在城外的老窝,在太平坊这么大的工程掩饰之下,一条密道的出土量实在是难以引起外人的注意,这便是确保自己不会死的根本。

    当然了,能够让李世民放下戒备,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可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李元吉可不会继续那么单纯下去了。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只想安安稳稳的当个王爷,享受荣华富贵,若是有人不想让本王舒服的过下去,那咱们就比一比,看谁的手段更高明。

    抬头望着天花板,双目空洞无神,许久之后,无奈的叹了口气:“哎,我真的不想当皇帝呀,累的跟条狗似的,做什么事都得被人盯着,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殿下,马周求见!”

第六十一章:科举之道() 
马周,清河茌平人,年少时成为孤儿,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游荡长安。

    而在这一时期内,李元吉则是恰巧遇到了正在长安游荡的马周,并将其纳入麾下。

    其实马周本来是打算到常何府中寄居的,但一个是常何,一个是齐王,两个人的起点就不同,虽然齐王身份尴尬,处境也十分危险,可马周却并不在意这些。

    只有一些极度的势利眼,才会去在意一时的得与失。

    李元吉虽是落魄王爷,但终究还是位亲王,况且齐王在太平坊大兴土木,经过一番交涉之后,饶是放浪不羁的马周也大为折服,待在这样一个人身边,马周并不觉得自己亏了。

    相反,只要能够安心的辅佐李元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等待着他的,远远要比待在常何身边更加辉煌。

    殊不见,魏徵不也一样被李世民给重用了吗?

    马周没有想到李元吉能争取到科考,更没有想到,李元吉竟会将科考交给自己去负责,虽然目前只是进行前期的准备,但负责科考这个事,还是很容易出政绩的,自己能以非官身的身份参与进去,这对于以后的仕途也会有着不小的帮助。

    “殿下,某已与吏部方面商议出结果,生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统一报名时间为十一月,月末由各地举办一次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入京考试的资格,人员初定二百,正考初定于正月末或二月初,考试的科目跟以往相同,主要有常设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马周汇报着近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

    科举考试对于大唐来说还很陌生,但又不是那么的陌生。

    武德五年的时候曾举行了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一次科考,如今是第二次,但考试的时间要算在贞观元年。

    立国十年举办两次科考,这样的频率并不算高,所以大唐官员对于科考一事也较为生疏。

    饶是有前车之鉴以及前隋时期的科考经验,这帮人也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去商议好每一个环节,而搞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也才刚刚确定生员,时间,科目,以及科目次序,考场等最基本的问题。

    李元吉觉得有些无语,商议了这么长时间,就搞了这么点东西?全部都是依照前隋时期的科目以及制度,没有一丝的改变。

    科考是李世民强塞给自己的,但经过权衡利弊以后,李元吉基本上确定了要以科考这件事情为重点进行操作,可以说科考便是自己命运的真正转折点。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元吉自然难以感到满意。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马周猛然一愣,神情有些迟疑的望向李元吉,下意识道:“自然是为国家选拔良才。”

    “那国家都需要什么样的良才?”李元吉继续问着。

    “治世之能才?”李元吉的态度让马周有些疑惑,甚至稍稍动摇了本心,语气稍有些不太坚定。

    “不错,国家所需要的正是治世之能才,秀才科考经学与时务策,进士科考经学、时务策以及诗赋,明经科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为何仅是立于朝堂之上的才是治世之能才,难道国家就不需要朝堂之外的能才吗?”李元吉微笑着说着。

    儒家经典主要是以提升人的品德为主,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也特别在意这些,但是同样的,一名官员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或许可以说品德与能力不相上下,两者缺一不可。

    可真要来个二选一的话,估计那些考生倒是更愿意选择能力。

    “朝堂之外?”马周愕然一愣,没搞明白李元吉的意思,这科举又与朝堂之外有何关系?

    看着马周的反应,基本上也就能够理解古人的整体思路了。

    华夏民族的没落,看来也并非没有道理的,倘若一直照着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华夏民族的没落最终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没有了大胆创新的精神,上位者担心自己的地位而选择愚民政策,结果导致‘金字塔’结构的出现。

    科举考试是打破世家垄断的关键因素,可实际上科举考试也不过只是制造了另外一个‘金字塔’而已。

    自己不是皇帝,也活不了上千年的时间,没义务,也没责任去推动这些改变,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个屌丝心中的抱负,李元吉必须要去推动这件事情,至于后果,他没有机会去想。

    “倘若有人善于耕种,他家的产量每年均有所上升,假如有人可以令田地在干旱之年有所收入,而不是颗粒无收,可这样的人没有能力参加科考,那么他对国家有没有用?

    倘若有人善于造车,他制造出来的车辆可以载物更多,跑的更快,更加耐用,倘若将其推广至军中,民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李元吉接连举了两个寓意并不深但却被常人所忽略的例子。

    “可身怀绝技之人,又岂会那么容易将技艺公布于众?这些人会将手艺传给后代,更有甚者会进入将作监,科举与他们并无关联呀。”马周觉得李元吉的这个想法有些荒唐,完全就是不经大脑思考的结果。

    这两类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文化,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你让他来当官?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是要被世人所耻笑的。

    不行,决不能让齐王这个荒唐的想法延续下去,这样是会坏掉大事的,也会毁掉自己的前程。

    “殿下,这些人多数毫无文化,暂且不说让其熟记儒家经典,单是让他们照本宣科的念,估计也没人识得几个字,这事太过草率了。”马周继续说着,同时也暗暗念叨着需要尽快找机会离开齐王身边了。

    待在这么一个思绪漫天飞的主子身边,自己想要出头又要等到何年何月?倘若成功还好说,可失败了呢?

    别人不会说你马周尽力了,都是齐王在瞎胡搞,他们只会说这件事是你亲自操办的,你没有能够劝住齐王,这事你要担负一半的责任。

    “不识字可以学,他们也不用熟记儒家经典,这些对他们没有用,对朝廷也无用。”李元吉微微有些生气,这马周咋就油盐不进呢?

    老子已经说的那么明白了,难道你就看不到这其中的好处?

    再说了,老子又没说取消常设的科目考试,朝廷需要的人才依旧选拔,现在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科目而已,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不?

    老子的大唐科学院是那么容易被毁灭的吗?开玩笑,这件事俺是干定了,阻力越大,成功之后的效果就越好,最好你们所有人都出来阻止俺,到时候好让俺啪啪打脸玩。

    “无需再争,此事就这么定了,你去跟吏部那边说一声,然后发布一份通告,凡有绝技者,且无犯罪者,不论各行各业,不论出身,三十岁以下者无任何条件,三十以上需识字三百,皆可参与此次科考,考试内容为各自所在行业科目。”

第六十二章:当头一棒() 
承恩殿,位于东宫最北,两座后宫之中,是李世民平日最喜欢来的宫殿,也是他开小会所在的宫殿。

    突厥大军距离长安越来越近,北边赶来的流民也越来越多,突厥人打过来的消息也开始在民间流传,一时间更是流言蜚语不断,更有甚者传言说是李世民皇位来之不正,这是上天对李世民的惩罚,种种说法,令李世民肩膀上的压力很大。

    尉迟敬德出击到一半,又被李世民派去的快马追了回来,取而代之的,是段志玄。

    而段志玄出自屈突通麾下,是出了名的能打善战,曾令李渊头痛不已,虽个人武力不如尉迟敬德,但此刻除了他也再无更适合的人选。

    只是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先前保险的事情还没有商议出个结果,李元吉就又搞了一出新事情,而这件新事情却要比保险的事情更加令人头疼。

    身为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直接截下了李元吉下令发布的通告,并且将此事汇报给李世民。

    心情正不好的李世民,自然龙颜大怒,再次诏李元吉进宫。

    气呼呼的李世民坐于堂上,看着下方面色如常,一无忌惮的李元吉,恨不能下去狠狠的踹上几脚。

    “科举如此隆重之事,岂能由你胡来?”许久之后,李世民终于平静了心情,朝着李元吉斥责道。

    “如此利国利民之事,何谈胡来之说?”李元吉心中不慌反问道。

    “各行各业,不需识字,不需熟读儒家经典,此为选官之道?自有史以来,朕从未见听过有如此荒唐之事,还不荒唐?”李世民继续问道。

    多方的压力汇聚一起,现在李元吉却还出来捣乱,李世民觉得自己简直已经无法忍受了,在这么下去,自己绝对会疯的。

    “科举在前隋以前也从未有过,是不是也很荒唐?”李元吉微微一笑,毫不犹豫的反驳道。

    “殿下或许也是一番好心,可科举乃是经过前隋数十年的经验之举,且古往今来,为官者不识字,如何朗读公文?如何查阅民诉?”长孙无忌同是一脸不悦的说道。

    在他看来,李元吉这简直就是在胡闹,还不论出身,不论行业,不需熟读儒家经典,倘若各朝各代均是如此,这天下早就乱了。

    儒家经典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个人的品行,而关于个人品行的考察,一部分是通过读了多少圣贤书来决定的,另一部分则是以日常举动行为来判定,读了圣贤书的未必品行好,但不读圣贤书的,品行绝对不会好到哪去。

    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没读圣贤书,难道他们就不好吗?这一套对应的是官员体系,如果普通人成为了官员,那么基本可以保证,十个人中有八个以上都会发生品行败坏之事。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儒家经典,就相当于后世的党章,但又比党章稍微松懈一些,负责的范围更大一些,这也是儒家为何能够一举夺魁,将百家压制的毫无出头之日的原因。

    “科考一事交由吏部负责,你还是专心搞你的保险吧!”李世民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原本将科考这个暂时还不受重视的事情交给李元吉去负责,目的是为了消耗他的精力,让他无暇去顾及其他的事情,可谁知道这么短的时间内,李元吉就来了这么一出。

    哪怕科举短时间内不受重视,李世民也绝不敢将科举就这么交给李元吉去负责,谁知道后面这家伙还会搞出什么鬼主意来?

    不过也绝不能让李元吉就这么闲着,你不是喜欢赚钱吗?那朕就同意保险的事情了,你自己折腾去吧,到头来赔死你。

    李元吉轻笑着摇了摇头,鼠目寸光呐!不过科举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负责的无所谓,反正大唐科学院自己是搞定了,无非就是换个名义而已。

    “股份怎么分?”

    ‘噗……’

    猝不及防之下,李世民猛的吐出一口茶水,你丫的不是能言善辩吗?咋不来跟朕争呢?

    李元吉的本意是朝廷占据大头,自己只占个两三成股份即可,反正后续的计划是将钱全部放在钱庄吃利息,这么一算的话,保险虽然赚钱,可赚到的毕竟只是少数,远不如钱庄去投资赚的多。

    但李世民却死活不肯同意,最终股份定在了五五分,李世民始终认为保险这个就是个赔钱的货,股份越多,就意味着赔的越多,他又不傻,如果李元吉同意的话,李世民甚至想让李元吉占据大头。

    然后就是关于钱的问题上,朝廷缺钱,这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是真的很缺钱,多余的钱财更是一文钱也拿不出来。

    而最终商议的结果便是以资抵债,即钱全部由李元吉出,朝廷则划出五十座山头给李元吉,而这五十座山头包含了朝廷的入股资金,以及朝廷官员第一年理应由朝廷负责出的资金,至于他们本人出的资金,朝廷会下一份通告,余下的就是李元吉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了,关于山的划拨,则需要李元吉事先提出,然后由朝廷负责审核,同意之后才能划拨给李元吉,而李元吉则要求只要不是铜矿,铁矿等战略性矿产,朝廷必须要立即划拨给自己。

    双方一番扯皮之下,终于达成了一致,李元吉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东宫,这地方他是再也不想来了,一辈子也不想。

    “朕怎么总感觉他这是要扰乱我大唐呢?”看着李元吉远远离去的身影,李世民疑惑道。

    “这……”长孙无忌也有些懵圈,感觉是那么个感觉,可这事谁又能说得准呢?

    “以臣看此事未必!”房玄龄忍不住开口道。

    “怎么?玄龄还是认为此举有利于大唐吗?”李世民微微皱起眉头,看向房玄龄。

    房玄龄满脸凝重的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