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的说着,将自己所能想到的一一列举了出来。
当然,列举的只是一些例子,还有更多的案例没有被列举出来。
但是这番话里却向众人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部离不开工业。
虽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可工业早就已经悄然无息的来到了他们的身边,并且征服了他们,也接受了他们。
这一番话让众人纷纷陷入了沉思。
仔仔细细的去想着马周提起的每一件事,然后在试着去跟工业方面联系一下,提到的,没有提到的,只要是自己能想到的,似乎好像都可以跟工业扯上一些关系。
这不想还不觉得有什么,可一想起来,却着实让众人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皇上说的对,他们就是再以老旧的思想去面对工业化的现实,用老旧的思想去指导,去发展现代化的社会,这其中必然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会在各方各面中体现出来。
以前从没有人觉得种地能跟工业化有什么关联,但是现在,他们却不这么认为了。
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以为大唐的两个重心是农业和商业,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成就,却是离不开工业的,也包括了其他的行业,离开了工业,甚至连现状都未必能够保持下去。
而这么一想过后,工业化的好处自然而然的也就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最大的好处就是劳动力被解放了出来,原本需要两个人去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做到了。
而多出来的那一个人,就可以将精力放在别的地方,大量的作坊,商业的出现,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而解放出来的这些人,则可以填补这个空缺。
工作,就有了钱,有了钱,就要去消费,而消费,自然就会带动作坊的产能,作坊多了,产能也就多了,产能多了,物价自然也就降了下来,物价低了,百姓的消费欲望也就更强烈了。
这是一个连环套,一步步的将人给套牢进去,可这却是个良性的连环套,让人有出有进,最终改变的,还是百姓的生活。
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的第一选择,依旧是农业,这也就是李元吉为什么会说他们思想老旧的原因。
“可是这跟陛下招收学生有什么关系?”魏徵还是想不明白。
第四七七章:改变()
魏徵的话还是让人明白了过来。
什么工业化农业化商业化的,统统都是扯淡,扯淡……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皇帝招收的那十九个学生!
他们到底是干啥的?皇帝对此又有什么想法?重要的是,皇帝有时间去教导学生吗?
额……
时间好像还真的有,毕竟李元吉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是清闲,虽然远没有达到他最初的预期,但每个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竟然没有衰退,反而蒸蒸日上,一切事情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这个就让人比较震惊了。
“陛下此次对招收学生一事显的尤为重要,甚至到目前为止,知道内情的人数,怕是也不超过五十人。”马周想了想,这事自己并不知道,或者说是听闻了消息,但皇上却没有告诉自己的打算。
而以马周对于皇帝的了解,这其中必然有着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所在。
但是这些不寻常在哪里?他却不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皇上不会胡来,也还没到胡来的年纪,加上后续跟魏徵所说的那些话,以及联想到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由的联想到了一种可能。
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很大,继续说道:“陛下着重提出了工业化这件事情,而且又是在魏相进谏的时候,这是不是说明陛下此次招收的这十九人是跟工业化有关系的?
或者说,我们可以想的更深入一些,工业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这方面其实陛下也没必要自己去干,吩咐一声,我等便可以将事情做好。
而火药的发明,火药的改进,投弹车,火箭炮,这些都是陛下发明的,而截至目前为止,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并不多,而所有了解内幕的人,我等都没有机会见到。
除此之外,我还听说陛下打算将军校中的那些地方学生独自成军,而招收的这批学生,会不会跟此事有关系?”
马周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猜测,但是这个猜测,却很快的得到了程知节的认同。
“是有这么回事,之前陛下曾对老夫提起过,今年招收新兵的时候,要挑选出一些脑袋灵活,有一定文化,学习能力快的新兵,人数暂定为两千人,之后便将这些人安排到各个地方进行服役。”程知节点了点头,直接说道。
这并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所以也不存在什么保密不保密的问题。
“按照陛下的用人思路,这两千人怕是会被淘汰掉一半,甚至更多。而再往后的话,便是由军校中那一百多学员充当指挥官,从而撑起这支新军。独立成军,如此高的选拔要求,以及后续的种种安排,再加上这十九个学生,若真与此有关的话……”房玄龄轻轻点了点头,事实基本已经可以看到了。
虽然军校是李靖在负责,李靖也不是内阁成员,但房玄龄对于军校的事情也是有些了解的。
他知道那一百多地方生是单独训练的,科目什么的也与军队来的军官不同,重要的是,皇上每五天就会去军校给他们上一次课。
现在再加上这兵员的要求,甚至不用去多想,四年之后,或者说三年之后,那时候等新式的步枪研究成功以后,军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这支分布在外的军队也早已锻炼的差不多了。
然后接下来,他们只需要一到两年的磨合,或者找个地方打上一仗,规模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混经验,搞磨合。
然后这支军队必然会成为精锐中的精锐,如果这十九人搞的是跟军事有关的话,那么这支部队将来也很有可能是一支试验性的部队。
也就是说,它将会成为未来唐军的发展风向标,这么搞其实也没什么坏处。
更重要的是,这是军队,军队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无权插手,也没有胆子去插手。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的担忧将会是毫无意义的。
技术型人才,混的再好也不过是科学院的负责人,而科学院本就不受他们掌控。
加上那里多为技术人员,搞的也是技术类的研究,跟政治沾不上一毛钱的关系,一个外人想要进去,将会很难,同样的,里面的人想要出来,也同样很难。
只是,所有人都会错了李元吉的意思。
或者说,他们只猜对了一部分。
化学类的人才,才是一个时代最高端的人才之一。
因为他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农业方面,能够大幅提高土地肥力的复合肥料,这就需要化学人才去完成。
商业中运用的就更广了,所有你能够想到的行业,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
而军事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他们不仅可以改良火药的威力,还可以通过研究去发现,去改变钢铁的质量,用这些质量更好的钢铁,去制造更厉害的装备。
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所以才觉得化学是这么的重要,重要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是在后世,则是因为什么都有,所以才让人觉得化学好像并不重要,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可如果能够静下心深入进去了解的话,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化学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行业,甚至包括了纺织这种行业。
只是在取得真正的成就之前,李元吉并没有计划将这件事情纰漏出去。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李元吉招收的这些学生,才是未来大唐的重中之重,他的级别甚至超越了科学院。
因为科学院属于科研机构,这些人虽然也是一样的,可他们的主攻方向却是各种材料,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科学院所能取得成就的多少,要看这些材料的质量如何了。
虽然这次的会议让这些内阁成员们没有准确的猜到李元吉的心思,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
比如说,李元吉的警告,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虽然这个意识并不是特别的深彻,但在这次的会议过后,这些内阁成员们却改变了原先的想法,逐渐的将精力从农业,转变为了工业。
不管其核心思想到底对不对,至少这种做法是有益于工业化推进的。
而接下来所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内阁很快便拿出了一个精准的方案来。
……
距离内阁成员刚刚开完小会不到四天的时间,便到了下一次内阁会议召开的日子。
而在短短的四天时间内,十几位内阁成员便拿出了一个大体的方案。
而在制作这个方案的时候,他们这才意识到,其实李元吉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布局了,只是当时并没有人看出这是在布局,而是在单纯的以为是朝廷有了其他的收入,所以想给百姓减负。
“陛下,最近这段时间臣等讨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些问题,其中发现了一些制度性的困难,所以对其进行了一些总结,并且拿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虽然房玄龄不再兼任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但在内阁的地位也依旧没有改变。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李元吉没有这个想法,否则的话,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萧瑀。
而萧瑀对于这些也并不在意,他是属于那种你给了我就干好他,你不给我也不会去抢的人,这种性格让很多人都喜欢,但也让很多人都讨厌。
“首先,发展工业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和技术,现在商人们更多的还是甘愿于零售贩卖,思想还未彻底的转变过来,加上投入资金太大,又没有技术,所以这也限制了工业化推进的进程。
对此,内阁一致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钱庄适当的降低放贷利率,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贷款,然后便是科学院开放部分技术,使民间可以得到这些技术,用于发展工业,发展经济。
而在此之前,科学院的模式往往是以技术入股,但对于那些百姓创办的作坊而言,基本上规模太小,技术入股也不太现实,所以臣等觉得,倒不妨让百姓付出一笔费用,从而得到科学院的技术授权,如此一来,科学院也算是多了一个收入的渠道,也可以减轻一些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有可能会导致耕种劳力的不足,不过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并不会特别的明显,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许只需要个几年的时间,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所以,臣等建议,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高粮食保护价格,以确保有足够的人继续保持耕种,而避免大唐因为这个原因而陷入粮荒!”
李元吉轻轻的点了点头,心中却是微微有些高兴,这些死脑筋们,终于开始想要动一动脑子了。
房玄龄所说的这些方法兵部先进,也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当然,苦于经验问题,他们的这个政策甚至还不够大胆,所以在李元吉这个后世人面前,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是中规中矩也比以前不知道思考要好很多,至少,他们已经在改变了,不是吗?
第四七八章:向工业化迈进()
不过改变归改变,以后的大唐会发展到什么样子?
这一点就连李元吉自己也不清楚,在后世自己只是屁民一个,有很多东西也都接触不到,所能看到的,也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那些。
而那些没有出现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的没有出现过,也许是在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之后,被证实那是不可行的,所以放弃了。
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谁又知道呢?
人无完人,后世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时代,都不可能精准的去把握每一个方向,唯一所能掌控的,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只有在这个方向上不出错,才不会出现真正的问题。
而发展,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案例,古今中外,哪个国家不是在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走了各种各样的弯路?
李元吉没指望过大唐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因为那根本不可能。
但是在自己所知道的领域里,他希望这些决定都是正确的,因为没有理由继续在这些已经被探明的问题上继续走弯路去浪费时间。
当然,这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后世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下,就未必会是正确的,或者说效果不可能与后世相同。
但有些事情,总是要去做的,不是吗?
“科学院开放相关技术这一点朕同意,具体的接下来可以与科学院进行商议,主要便是定价要合理,要让百姓可以接受,同时也不能让科学院吃亏,除此之外,也可以增设一些附加的服务,比如说后期的技术升级,在购买了这项技术之后,在技术升级的之后,只需要支付很小的一笔钱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选择拒绝升级,决定权在于百姓。
不过科学院终归是科学院,那是个以科研为主的单位,若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科研进展。
所以朕建议将整体技术外包出去,由外包者全权负责技术的指导以及后期的升级,而科学院要做的,只是教会这个外包者该怎么做就行了。”李元吉直接点头同意了技术开放。
事实上技术早就开放了,只不过开放的范围太小了,或者说,科学院的技术仅仅只对皇家商业集团开放。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皇家商业集团的背景,这个背景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大的话语权。
其次在于皇家商业集团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力,多的不说,至少到目前为止,皇家商业集团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大唐所有的州府以及各大重要的县城之中。
当然,虽然李元吉没有明说,可实际上适合这个任务的,也只有皇家商业集团一家,因为他们的渠道已经铺设完成了,所有的计划,只需要科学院将技术移交之后就可以直接展开。
若是换个别的方式,怕是又要在这方面耽误个几年的时间。
“至于降低贷款利率,这一点并不可行,如此一来,钱庄的压力必然会骤然增加,一旦现金流大幅减少,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旦信任危机爆发,对于钱庄,对于大唐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李元吉继续说着。
倒不是因为钱庄是自己的,所以就舍不得放弃那些利益,如果可以的话,李元吉宁可不要钱庄的那点收益。
可事实是并不能这么做,说的严重一些,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扰乱金融秩序,是一种自拆墙脚的行为。
“但是在政策上的扶持,又是必然的,就像朕在政策上扶持商业集团一样,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即便人再有头脑,也很难将他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李元吉继续说着,兵部避讳自己对于商业集团的支持,而这种行为直接说出来,大臣们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
虽然商业集团拿走了很多的利益,可并不能只看这一部分利益就去判定商业集团是吸血鬼属性。
同时还要看到,商业集团承担了皇室所有的开销,也就是说,商业集团每年的盈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