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闵贤几乎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将来,各地之间也都相互打听着呢,到目前为止,告急的县府倒是有,可主动减粥的,泾阳县应该是第一个。

    所以,自己已经被淘汰了。

    闵贤不屑于做那种为了自己,就让百姓无路可走的事情,生性耿直的他也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老爷,驻军抓到一个违反限足令的人,那人说是要来县城找您有事相告。”县衙几乎不见人影,仅有几个人在忙碌的来回奔走着,闵贤买的奴婢也不得不充当起了门房的职责。

    “找本县的?人呢?”闵贤愣了下,这几个月来可是没有违反限足令的百姓出现,这还是第一个,不禁有些好奇。

    “在外面呢,驻军正押着呢,说若不是有要事找您,驻军就要把他带走以违反限足令处置!”

    急的如同热炕上的蚂蚁一样,闵贤已经顾不上更多的了,有人冒着违反限足令的风险找自己,不管是什么事情,自己都得见一见,就算不是真的,无非也就是多走几步路而已。

    “快……”

第二五五章:非常之时,当行非常手段() 
救星!绝对的大救星啊!

    闵贤甚至想直接抱着刘措狠狠的亲上几口,刘老爷子他听说过,但没有见过,他家的几个小兔崽子也就更陌生了。

    但这并没有引起闵贤的怀疑,也没人敢在这种事情上骗他。

    “不知贵府有多少余粮?本县好提早做些准备!”闵贤强行压制着心中的兴奋问着。

    “少说也有三四千石吧,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小弟善正在统计,县尊带人过去之后,便可得知。”关于家中还有多少存粮,刘措还真不太清楚。

    进进出出,他只是在几个月前看过一次账簿,谁又知道现在还剩多少呢?

    “好!刘家不愧为泾阳仁义世家,如此国难当头,刘家是第一个站出来施以援手的,本县定要写上一封奏疏,上奏雍州府,为刘家请功表颂!”听到有三四千石左右,闵贤心中终于是松了口气,脸上的笑意再也难以掩饰。

    三四千石的粮食并不多,但也不少,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三四千石粮食少说也能够让泾阳用上两三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两三个月内,自己还可以想些其他的办法去解决。

    如果再省着点用,仅仅依靠这三四千石粮食,坚持四个月也不成问题。

    官府的救济并非一日三餐那种救济,谁都知道现在缺粮,不仅百姓缺,官府也同样缺。

    所以官府这几个月来一直是以每日正午施粥一次,每人一碗。

    县城内由县衙统一负责,各村落远些的则提前一日发放等量粮食,近一些的则当日早晨发放,从来不会多一粒,有多少人就给多少粮。

    一碗粥,扛过一日。

    这种日子很难熬,但百姓家中也并非没有一点存粮。

    许多人将这一碗粥带回家以后,再添些水稀释一下,改作两餐来果腹,而自家的粮食则等到是在扛不住了,在拿出来吃上一些。

    依靠着这种方式,泾阳县的百姓们已经度过了几个月的艰难时光。

    “来福,快快将刘公子引入府内稍作歇息,好生伺候着!”闵贤连忙朝着管家吩咐着,又转头看向师爷道:“景致,快去联络驻军,从他们那里借用一些马车出来,最好再借一些人,咱们争取早些去刘家把粮食拉回来。”

    “县尊莫慌,粮食就在库里放着呢,早一会儿晚一会儿无所谓,既然决定了拿出来,刘家是不会反悔的。”正欲进入衙门歇息的刘措,回过头来朝着闵贤安慰道。

    虽然人不怎么聪明,也有些古板,但也不是老二那种堪称祸害的家伙。

    临出门之前,刘善特意提醒了自己一些事情,刘措想不到的,但在经过提醒过后,这个时候却能做到。

    “贤侄有所不知,管仓内存粮几乎已经见底,这一日粮食不入官仓,不仅吾心不安,百姓们也会有所不安,这早一日将粮食运入官仓,多少另算,最起码能够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刘家是第一个送粮的,帮闵贤解决燃眉之急的,饶是以往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闵贤,此刻也表露出了一副亲近的态度。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不管刘家这次是抱着什么目的,这个天大的人情自己必须要接着,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

    ……

    数千石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二百驻军,加上四十多台马车,以及闵贤从城中调集的五十多台马车与五百民夫,勉强凑齐了一百台马车,饶是如此,一趟也运不完这些粮食。

    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泾阳县,直奔县城以西三十里处的刘家。

    等赶到刘家的时候,基本上也到了下午。

    刘家门前此刻是熙熙攘攘,一片热闹澎湃的景象。

    “这是……”闵贤觉得自己好像上当了,尼玛说好的捐粮,怎么就变成了放粮呢?心中稍有不快,但表面上却只能疑惑不解的看向刘措。

    “家父说家中粮食全都捐出去了,将来若是粮食依旧不足,其他村的百姓还能到主家去借粮,可我们刘家没了粮,到时候这些百姓又该怎么办?所以这次打算趁着把粮捐出去之前,给村中每人发一斗粮备着,也算是尽了些主家之责。”刘措早知道闵贤会问这件事情,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措辞。

    事实上,选择在这个时候放粮,也是刘善提前准备好的,就是要让官府看到这件事情。

    捐粮,刘家已经不动痕迹的得罪了一大批地主阶级,若是不能在官府那里落个好,那刘家或许就只能考虑迁徙镇北了。

    “原来如此,刘公还真是一副普世心怀呐,吾自愧不如!”闵贤有些羞愧的自责道。

    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便在心中数落人家的不是,现在反而被打脸,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过不去这道坎。

    大老远的便瞅见一大票人朝着村子走来,刘善将分粮的任务交给其他人,而他自己则拿出准备好的资料,静静的等候着队伍的到来。

    大部队并没有进村,刘措带着闵贤,以及一个军官还有几个兵进了村子。

    刘善连忙上前迎接,将手中的资料递上,脸上没有丝毫傲慢的表情道:“小民刘善见过闵县尊,家父因年纪大了略感疲惫,此时正在家中歇息,小民以命人前去唤醒家父,小民先替家父为闵县尊赔个不是,这是刘家可捐出的粮食簿,请闵县尊过目!”

    “无妨!无妨!刘公年纪大了,就让他好生歇息吧,吾观这里一时半会儿的也走不了,待刘公醒来之后,吾便亲去拜会!”闵贤连忙制止刘善去唤醒刘父,人家没有傲气,闵贤这个县令身上也没有官僚气息,也官僚不起来。

    ……

    “捐了近四千石?”

    万绿丛中一抹红,在全国各地纷纷告急的时候,泾阳县却是传来了喜讯。

    所有的地主都等着官仓告急,然后好接力官仓救济万民,好从中狠狠的赚上一笔。

    像刘家这种一口气就捐掉近四千石粮食的,倒是万古一来头一遭。

    亲自查阅了名册,清点了仓库,闵贤回到泾阳县之后,立即写了这封奏疏送到了雍州府。

    若是平时,李道宗一定会认为刘家肯定是犯了事,想捐粮自保。

    但是现在这个时刻,李道宗也不敢耽搁,直接拿着闵贤的奏疏来到了宫中。

    “是,准确的说应该是三千八百石,刘家本是想留下二百石自用的,泾阳县领闵贤觉得不太好意思,三千八百石后的零头就没有要,也一并留给了刘家。据闵贤奏疏所讲,在捐粮之前,刘家曾给村内百姓施粮每人一斗作为备用。”李道宗继续说着,手中拿着的奏疏,仅他一人看过,目前也只有他才最了解情况。

    “拿来朕看看!”三千八百石,是这段时间李元吉听过最小的数字,可这却是收入,而非要粮。

    对于全国而言,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塞牙缝的,但对于泾阳县来说,却是救命的粮食。

    奏疏上写的比较清楚,闵贤自然不会只汇报有人捐粮这件事情。

    在汇报的同时,也将刘家的情况大致的讲了一遍。

    刘老爷子年过六旬,平日在村中风评不错,长子刘措,天性平庸,但也无大错,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次子刘举,性格浮夸,喜仗势欺人,十里八乡有名的二世祖,刘老爷子颇为头疼。

    幼子刘善,天性聪慧,自由善于读书,曾参加了上一次的科举考试,但并没有通过第一轮的测验,后此子在家自学镇北书院的课本,闵贤对其更是赞不绝口。

    如果不是级别不够,闵贤这份奏疏倒更像是对朝廷推举人才的一封举荐信。

    “这个刘家不简单!”看完了这封奏疏,直觉告诉李元吉,刘家所谋颇大,但是,自己喜欢这种聪明人。

    如果掌控的好,这种人用起来很顺手,当然,若是用不好,也会伤了自己。

    房玄龄也接过那封奏疏看了一遍,意见与李元吉几乎相同。

    这手操作实在是太让人熟悉了,不过也能看出操作此事的人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家伙,若是加以引导,未来必定会是个不错的官员。

    奏疏很快便传给了其他几人,在场的都是将来要入阁的人,这些日子也是没事就往这里跑,想多蹭点热度。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手段!”一直矜矜业业整理着兵部的杜如晦忽然开口道。

    什么恩怨都成了过去,剩下的问题,是大家要一起去面对的。

    继续说道:“臣觉得陛下应当封刘氏为泾阳县子,以示奖励!”

    “县子?区区三千八百石粮,就能封子?此事若传出去,令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徵充分展示了自己反派的角色,永远都是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的。

    但也不是什么事都唱反调,三千八百石粮,就算朝廷想奖赏他们,给个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职就可以了,直接给个正五品上的县子,又不是战功,凭什么?这不符合规矩。

    李元吉淡淡的回应着:“此一时彼一时,若能以一个县子的爵位带动各地地主纷纷主动捐粮,如今大旱何足挂齿?玄龄,拟旨……”

第二五六章:终得观音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刘实为泾阳县子,擢刘善为钦差督臣,负责监督,协调泾阳县仓粮运调度一事!”

    “谢陛下!谢陛下!”刘实已经激动的满脸老泪纵横,口中不断的道着谢,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刘实愣是要跪倒在地,朝着长安所在的方向扣几个响头,以示自己的感激。

    刘家捐粮,只是为了能让刘家在泾阳县过的更好一些,顺便为刘善迈入官场铺个路。

    虽然捐出了几乎所有的粮食,但是这个回报……

    刘实简直不敢想象,一辈子也没幻想过有朝一日能有官身加冕,如今老来为了幼子的出路,却意外的成为了泾阳县子。

    那可是正五品上的级别呐,真论起来,这个级别比闵贤还要高两个级别。

    刘措的脑子里也是懵的,之前虽然没有拒绝,但也有些不大情愿,但是现在,脑子里除了狂喜还是狂喜,整个人只剩下木讷的做着下意识的动作。

    刘举心里也很高兴,如今自己成了官宦之后,这身份不同了,以后出去也必然会成为最耀眼的那一个。

    刘善则是暗暗的捏紧了拳头,忍不住的想要吼叫出来,赌成功了。

    不仅为自己换来了官身,还为刘家带来了泾阳县子的爵位。

    暂且不论这个钦差督臣是个什么级别,反正肯定是个临时官,也不管日后能不能正式迈入官场,单单只是一个爵位,刘家就赚大了。

    李元吉登基到现在,还没有封过任何一个爵位。

    虽然诏书比较奇怪,跟自己读过的诏书不一样,大唐的诏书从未见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

    但这事假不了,也不可能会是矫诏。

    ……

    ‘呼……’

    李元吉重重的松了口气,困扰了朝廷已久的旱灾问题,终于解决了。

    随着一道封爵的诏书被传遍全国,泾阳刘家瞬间成为了大唐的热议话题。

    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更多的还是效仿的。

    短短的一个月内,原本已经告急的官仓,再一次充盈了起来。

    虽未放满,但坚持几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而如今夏季已经过去了大半,再有一个月不到就到了立秋,天气也将逐渐的转凉,大唐最难熬的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朝廷所付出的,不过是十个县子,一百个县男而已。

    不过后来居上者,可就没刘家那么幸运了。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起到表率作用的刘家,自然会有幸运的光环加成。

    剩下的,所有捐粮当中最高的九家,才能被封为县子,剩下最多的一百家,被封为县男。

    再往后,捐出一千石以上的,将会获得一个后补的机会,或者是移民到北边,然后直接封县男的选择。

    这一批封爵除了荣誉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什么奖赏,爵位本该有的田地也没有,即便如此,依旧是让人抢破了头。

    蝗灾如期的出现了,但早有准备的官府,早已命人织起了一张张的大网,捕捉了无数的蝗虫,然后加工成粉末,制作成杂饼。

    杂饼,稀粥,加上百姓自身的存粮,度过了这艰难的一年。

    想要借此机会发财的地主们,仅有少数人得逞成功了,但收获的数量却远低于预期。

    朝廷的强势介入,让他们对此束手无策。

    百姓的支持,更是让地主们只能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根本无法将自己的不满付出于行动。

    限足令也让他们无计可施,甚至连联络其他地主都成了问题。

    流民并没有出现,因为限足令和朝廷的救灾,人口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并不多,至少比起以往的灾年,今年死的人真不算多。

    折腾了大半个时辰,随着一阵的那啥,一切都变的索然无味。

    身下的美人没有拒绝,也没有迎合,只是任由自己摆布,自始至终,没有开口说一句话,也没有任何的反应。

    对于自己这个嫂子,李元吉也是感慨颇深,心里障碍什么的完全不存在,没有理由会存在。

    早在一个月前,长孙氏便答应了自己的条件,但当时正是忙碌的时候,将其接入宫中之后,也没来得及去接触。

    躺在床上,静静的望着屋顶,即便外面热成了火炉,可这座寝宫内依旧稍显潮湿,冬季的时候更为明显。

    正捉摸着是不是改造一下太极宫?至少将居住的寝宫改造一下?长孙氏的开口,打断了李元吉的幻想。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臣妾的兄长?”

    “观音婢,你觉得朕应当如何处置?”叫着以往只有李世民才能叫的名字,抚摸着对方的身体,饶有兴趣的问着。

    “以陛下的角度,自然应当赶尽杀绝,以妾身的角度,还是希望陛下可以法外开恩。”似是认了命,长孙氏并没有拒绝李元吉,也依旧是发挥着以往的贤惠,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

    这么一个万金油似的回答,不仅点明了李元吉想做的决定,也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

    “你想让朕放过你哪个兄长?”李元吉继续问着,有些事情,不提不代表没有发生,有些事情,过去了不代表真的过去了。

    “妾身不明白!”长孙氏愣了下,旋即看向李元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