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就像土匪一般,这些商贾在天津经营了多年,哪里见过吃相如此难看的官兵?
震惊之余,一个个暴跳如雷,能在天津卫这地方经营生意的人,哪个身后没有庞大的背景。拿钱盐商来说,其是山西人,背后靠的就是内阁大学士李建泰,赵粮商的后台更是英国公府。
正是有着强大的后台,连天津巡抚平素也得敬着他们,现在吃了如此大亏,如何肯善罢甘休。
巡抚陈越不在,他们便纷纷找到兵备道原毓宗、监军太监刘沫,送上厚利,要求惩处截断运河的铁狮子,施放扣押的人,归还大家伙的财物。
这些身上大多都有举人、监生的身份,一个个围了过来,兵备道原毓宗暗暗叫苦,他虽然在天津是除了陈越以外第二号人物,可又如何管的住陈越的部下铁狮子。无奈之下只能给陈越写信,让他回来处理这件事情。
陈越把铁狮子留下来,就是为了敲打这些商人,没想到铁狮子做的比自己想的还要过火,简直和闯军追赃助饷有的一比。
不过既然是陈越自己下的命令给铁狮子,他惹下的事情自然要陈越自己承担。毕竟陈越现在的身份是天津巡抚,职责是保护境内的子民百姓,哪里有劫掠子民自肥的道理?可以想办法让这些商人捐钱助饷,却不能像铁狮子这样明火执仗。
陈越回到巡抚衙门,立刻把所有涉及此事的商人都召集起来,以家国大义训斥了他们一顿,告诉他们现如今大明已经非常危险,他们这些人靠着大明才有了今日的财富地位,自然有责任有义务为朝廷效力,而不是趁机发国难财。
而如今闯贼正在攻打山西,焉知天津没有闯军的细作?铁狮子奉命盘查来往船只,又有何错,你们这些人竟敢对抗盘查,莫非私下里与闯贼私通,或者粮食食盐是运送给闯贼大军去的?
陈越的一番话吓得这些人面无人色,铁狮子还只是硬抢了他们的船只,而陈越却生生的诬陷他们和闯贼勾结,按照这个罪名,陈越完全可以把他们全部杀掉,家产全部查抄,虽然他们有着强硬的后台,可是在如今混乱的局势下,远水可解不了近渴!
陈越话锋一转,说相信里面和闯贼私通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深明大义的良善百姓,我身为天津巡抚,朝廷命官,自然会严格审理,绝不会做出冤枉好人的事情,等事情查得清楚,自然会释放扣押的人以及船只财物。
话说道这个份上,这些“良善百姓”哪里还不明白陈越的意思,虽然满心的不甘,也只能向巡抚衙门缴纳大额银两,以证明自己不是私通闯贼的奸细,以求尽快把被抓的人和扣留的船只领出来。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天津卫陈越最大,手中又有着精锐的数千标营,这些商人哪怕家资巨万,也拿他无可奈何,只能老老实实的交银子赎人。至于这些人背后会如何,陈越却不愿去理会。
一番操弄下来,手中操弄的银子又多了十多万两,那家闯关的粮船被扣留了下来,劫下的粮食一万多石,天津卫粮库尚未中转的粮食还有许多,这样算下来,至少两年之内,陈越都不需要再为手下这支军队的粮饷发愁。不过两年后的事情谁说的准呢?就算眼前,谁又能猜透局势该如何发展,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
眼下时间已经到了三月,据闻李自成的大顺军正在攻略山西,已经打下了太原,估计再过不久就会打到京师,陈越非常担心京师的局势,毕竟他的家还在那里,那里还有很多自己牵挂的人,父亲,吴婉儿,张婶,对了,还有那个可爱的小公主。
虽然自己现在的任务是搞到船只,守住天津卫,保护崇祯从海路前往南方。可是,陈越很是怀疑崇祯能不能离开京师,来到天津。毕竟,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崇祯最后根本没有逃出,而是在大顺军破城之后选择自杀殉国。
就在陈越忧心局势之时,一骑从京师飞速而来,带来了朝廷的圣旨,命令天津巡抚陈越,带兵火速进京勤王!并且带来了封赏的圣旨,封天津巡抚陈越为平南伯,赏赐白银五百两!
平南伯,这可是超品伯爵,在大明只有立下巨大战功才能得到。即使上次陈越在盘山击败数千满鞑骑兵,也没有封爵。可现在,什么还没有做,就轻松得到这个爵位。
陈越心中没有多少欣喜,有的只是深深的悲哀,这说明崇祯已经拿不出太多的东西让将士们为他效力。
仔细询问朝廷来的使者,陈越才知道,崇祯早在给自己封爵下圣旨之前。已经封了吴三桂为平西伯,封唐通为定西伯,命令他们火速带兵勤王。眼下吴三桂还不知道什么动静,唐通则率部前往居庸关防守。
陈越询问使者之后,知道眼下闯贼已经攻破宁武,斩杀山西总兵周遇吉,大同总兵姜瓖投降,现在正攻向居庸关,不知道蓟镇总兵唐通能不能挡住?
居庸关地势险要,若是唐通真心阻挡的话,肯定能够抵挡一番,陈越不知道唐通会不会抵抗。和唐通并肩作战过,陈越对唐通还算了解,若是面对的是满鞑的话,也许唐通会打上一仗。可现在面对的是已经开国建元的大顺军,大明气数已尽,代明者除了大顺还能有谁?面对未来天下的主人,唐通会选择像周遇吉一样为大明尽忠,还是带领部下投奔新朝,继续荣华富贵?
在另一个时空,唐通选择了投降大顺,被封为定西侯、山海关总兵,而现在的他又会如何选择?
不管唐通如何,陈越自己肯定会去京师勤王,知道历史发展的他,知道大顺军兴起的快,亡的也快,自然不会打算投降大顺。
去京师的目的,就是救出自己的家人,顺便看看能不能救出崇祯,把他送到南方。陈越相信,若是崇祯能逃到南京,大明不会灭的那么快。以崇祯的威望,号令整个南方当无问题。这样,至少能够两分天下,这大明未必会沦入异族之手,沉沦长达三百年。
既然早就做好了勤王的打算,陈越立刻开始部署去京师的事情。眼下杨正平在大沽口训练海防营,天津卫只有亲卫营和铁狮子的右营,加起来三千余人。陈越便打算带着这三千人前去勤王,派人去大沽口召回杨正平,让他坐镇天津卫。北京要救,天津也不容有失,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唯一后路。
军械司辎重营被留了下来,王寅也被留下来总管天津事情,其他人陈越并不放心。在举国皆降的情况下,又如何能指望他人忠于大明?
若是大顺派遣使者前来劝降,兵备道原毓宗,卫指挥使曹友义、娄光先这些人又会如何选择?陈越可不放心他们。
有王寅掌总,性格沉稳的杨正平坐镇,陈越相信,哪怕是数万大顺军攻打,天津也能无忧!
安排好防守事宜之后,陈越带着三千将士火速出发,日夜兼程向京师而去。
天津距离北京两百五十余里,陈越是三月十四日出发,十七日早上即抵达北京,到达永定门外。
而此刻,整个北京已经乱作一团,据悉,大顺军的军队已经占领了离北京只有数十里的昌平,大顺军的前锋骑兵已经抵达了北京城北。
看到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城头的守军一片大乱,很多人乱奔乱跑,一些人举弓就射,根本不顾来的是敌人还是友军。
看着城头混乱的样子,陈越皱起了眉头,如此的表现,如此的战斗力,拿什么去抵挡久经沙场了李闯?
三千西山军将士静立在城外一箭之地,轻蔑的看着城上明军的表现,他们虽然静立无言,可是一股摄人的杀气却往四下弥漫,慢慢的城头的明军安定了下来,这才注意到来的并非闯贼,而是友军。因为队伍上空的旗帜飘扬的依然大明的日月星辰旗,上面绣着大明二字。
大顺军围城,朝廷的大臣勋贵均被派到城头值守,负责永定门防务的正是兵部尚书张缙彦。派人询问过后,知道来的是天津巡抚陈越的军队,张缙彦不禁大喜,连忙命令打开城门,放西山军入城。
有了西山军这支精锐,守住永定门将无问题!
陈越带领军队进入了城中,立刻接管了永定门的防务,派铁狮子负责城门的守备,自己带着亲卫营则为预备队,毕竟亲卫营都是骑兵,不太适合守城。
陈越向张缙彦提出要求,要求觐见崇祯,张缙彦道,他会派人上报皇帝,让陈越只管等着就是,很快就会有圣旨过来。
第223章 劝降()
陈越一边安排永定门的城防,一边焦急的等着崇祯的消息。眼下大敌当前,北京所有城门都紧紧关闭,陈越所在的永定门乃是外城城门,去见崇祯要进入内城,没有崇祯的命令,恐怕防守内门的明军官兵也不会允许陈越进入。
虽然心急如焚,陈越却唯有等待,等待着崇祯的命令。然而他却不知道,兵部尚书张缙彦满口答应了会派人报告朝廷陈越要求觐见的事情,可转过头来却忘了此事。不过是一路援兵,老老实实协助防守就是,皇帝是你想见就见的?
城上京营士兵的防守毫无头绪,仿佛一团乱麻,各种守城器械倒是不少,可看着士兵们紧张慌乱、茫然无措的样子,若是闯军攻来,很多人会吓得转身就逃,哪怕有着坚城为凭。
陈越看不过眼,便亲自安排防守的事情,以铁狮子的右营为主,每个西山军士兵负责防守一个垛口,再配两三个京营士兵协助,把灰瓶擂石一一摆放好,架起了铁锅,铁锅里准备好了金汁,锅下摆好了干柴,就等着闯贼的攻城。
虽然还未看到闯贼的踪影,但所有人都知道,数十万的闯贼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很快就会来到南城。
永定门原来的守军将领是京营的一个千户,负责的大臣则是兵部尚书张缙彦,还有一个王德化的太监作为监军。眼下随着陈越的到来,张缙彦便借口巡视其他城门,迳自离开了。眼下这城头就属陈越的官职最高,当然奉旨监军的王太监例外。
对宫里的太监,陈越并不像其他文官那样反感,也不会歧视他们。太监,终归是一种职业而已,人家舍弃了自家的鸟儿去宫里侍候皇帝,获得些权势也是应该。相反,陈越很是敬佩这样的人,毕竟能狠心给自己一刀的都是了不得的人,至少陈越就做不到对自己这么残忍。
刚安排好城头防务,就听到一片骚动,城头上明军神色紧张的往西面看去,就见一支庞大的军队,如同一片乌云一般席卷而来。
前面的是一支骑兵,飞速奔驰的如同一阵旋风,沿着城外护城河席卷而来,在距离城上二里的地方站定。然后便是一片乌泱泱的步军,跟着骑兵的后面迅速接近。
骑兵的马蹄声如同奔雷,一声声敲在城上守军的心头,看着闯贼骑兵那庞大的威势,很多京营士兵骇然变色。再等到闯贼步兵列队城外时,很多士兵已经惊慌失措。
俗话说,人到一万无边无沿,而看城外闯贼的规模,步骑加起来怕不有数万之多,这还只是攻打南城的守军。
举着手中的千里镜,陈越仔细的观看着闯军的阵容。镜中的闯军阵列严整,士兵的脸上都透着一股骄悍之气,陈越知道,这是接连的胜仗所形成的高昂士气。而反观城头的明军,除了自己部下的西山军以外,其他京营士兵一个个惊慌失措,仗还未打就已经输了一半。
这种情况下,要想守住城池,唯有想法挫一下闯军的锐气,好鼓舞城上明军的士气。
最好的办法是派出一支军队,攻击立足未稳的闯军。可惜啊,自己的手下只有三千人,还承担着护送崇祯离开的任务,不能轻易折损,要不然,陈越真想带兵和闯军打上一仗!
陈越不知道的是,此时,已经有一支明军和闯军干在了一起!
守城自然不能全军缩在城中,那样会彻底陷入被动。必须派出军队于城外,背靠着城墙,和城上的守军配合,如此才能做到攻守兼备。
这在军事上是常识,而大明兵部自然不乏知晓兵事之人,做出的守城策略也是如此。所以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国桢,就带着京兵三大营,在城外设立阵地,担任着阻击闯贼攻城的重任。
李自成在昌平、北京之间的沙河巩华城设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敌指挥。刘宗敏带着军队直扑北京城下,不由分说的就对李国桢的京营发动了进攻。
上万顺军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着明军阵地扑了过来,京营的士兵吓得心惊胆战,无数人哭嚎着转身就逃,可背后就是北京城墙,城门早就紧紧关闭。他们只能哭嚎着顺着护城河狂奔试图从其他城门入城。更多的京营士兵扔下武器,直接跪在地上举手投降。
李国桢目瞪口呆的看着远处席卷而来的顺军骑兵,再看着身边如鸟兽散的京营大军,一颗心顿时悲凉了起来。
“伯爷,咱们快跑吧!”一个家丁拉着李国桢的袖子,紧张的叫道。
“跑,往哪跑?”李国桢木然摇头,“大厦将倾,徒呼奈何?”
说完,抛掉手中的宝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等着命运的降临。
。。。。。。
北京城的城墙分内城外城,所谓的外城其实并没有完全围着内城,只不过是在城南圈了一大块地方,然后和内城东南角西南角相接,整个北京城墙呈现“凸”字形,而‘凸’字下部就是外城,相对内城来说,外城城墙厚度高度虽然和内城差不多,防御力却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最起码的箭楼角楼的数目,城外护城河的宽度,都远远不如内城。
所以,刘宗敏把城南的外城当作了进攻的重点。刘宗敏亲率大军,逼近防守最为薄弱的南城,指望着从这里打将进去。
不过在强攻之前,肯定要劝降一番,这是攻城的惯例,随着顺军东渡黄河,已经尝到了太多劝降的好处,太原、大同、居庸关,数以十计的名城险关,都一一的不战而降。这才使得顺军的进军简直就像游玩一般。
而今日,自然也要劝降一番。若是能够劝服崇祯投降,那么最为理想,最不济也要劝说守城的将领投降这样也能兵不血刃的进入城中。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点道理大顺国君臣还是懂得的
于是,刘宗敏派出了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命令他进城去劝说。
第224章 铁狮子劝降()
远远的看着一个人骑着战马高举着白旗走来,慢慢靠近护城河,陈越不禁皱起了眉头。
看来这是劝降了,陈越暗道。
城上的守军也都紧张的看着来人的接近,整个城头霎时间变得鸦雀无声。
看着那人骑马慢慢的走进了城门口架在护城河上的石桥,然后在桥便立住了战马。
“城上的兄弟们莫要放箭,咱家是宣府镇守太监杜勋,咱家是宣府镇守太监杜勋。”那个马上的人抬起头来,冲着城头大喊着,尖利的声音在城头飘荡。
“啊,真的是杜公公!”陈越还未言语,城头的监军太监王德化惊叫道。然后一下子扑到了垛口,往下观看着。
“哼,宣府都投降了,他一个宣府镇守太监来此作甚?”陈越冷哼道。
“肯定是投降了啊,这有什么好想的。”铁狮子笑呵呵道。
“杜公公,咱家王德化啊,您怎么来这里了?”王德化冲着城下高喊道。
听着王德化的声音杜勋脸色微红,颇有些无法面对昔日一起割过鸟的同僚。不过想想刘宗敏的命令,摸了摸脖颈上的脑袋,还是硬着头皮回话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