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女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好女婿-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嗨,这里是锦衣卫衙门,咱们的地盘,怕啥啊,哪个小崽子敢大胆说出去!”骆家玉大大咧咧,不以为然道。

    “哼,你懂个屁,有的是人等着你叔叔我倒霉,然后取而代之呢!”骆养性冷哼道,“别他娘的说废话了,我写几封信,你连夜给我送去,事情能不能成,就看明天的早朝了!”

    说着,骆养性走到书桌前面,提起了狼毫毛笔,在雪白的白纸上写起字来。

    一连写了数封信,拿起了信纸吹干墨迹,放入信封里一一封好,然后递给了骆家玉。

    “你把这些信按照人名一一送出,记住,要在今晚送到,过了明天就晚了!”骆养性吩咐道。

    “这些人会听咱们的话吗?”看着信封上的人名,骆家玉忍不住问道。

    “哼,有小辫子揪在老子手中,还怕他们不老实听话吗?”骆养性冷哼一声,道。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朝议(第二更)() 
天色刚刚破晓,五凤楼上的鼓已经敲了三通,左、右掖门同时打开,手持金瓜斧钺旗帜的大汉将军们排着整齐的队列鱼贯而入,然后是钟声鸣响,排好队列的文物百官自左、右掖门鱼贯进入,于金水桥侧按照品级列队,等待着早朝的开始。

    由于是每日一次的常朝,只有四品以上的京官以及十三道御史才有资格参加早朝。

    一个身穿蟒袍的太监手持长鞭来到金水桥上,用力的挥舞起来然后一收,便响起清脆的鞭声,这是早朝开始的标志。于是文物百官们便沿着金水桥进入奉天殿内,文左武右,按照品级站好,等待着大明天子崇祯皇帝的莅临。

    站在左侧的是首辅周延儒、次辅陈演、三辅魏藻德以及大学士范景文、李建泰等内阁成员,在后面是兵部尚书张缙彦、户部尚书倪元璐等六部官员,并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寺卿凌义渠,以及站在最后的十三道御史,六部给事中等官。

    站在右侧的则是以勋贵们为主的武将,成国公朱纯臣站在首位,后面则是定国公徐允祯、英国公张世泽,三大公爵。公爵之后则是武定侯郭培民、镇远侯顾肇迹、阳武侯薛濂、恭顺侯吴惟英等。再后面则是兴安伯徐治安、襄城伯李国帧等一应伯爵,以及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站在奉天殿内的勋贵武将足有数十人,大多数都是不管事的闲散勋贵,站在这里纯属凑数。真正有实权的也就成国公朱纯臣、恭顺侯吴惟英、襄城伯李国帧等寥寥数人。

    文物百官站定,但等着他们的皇帝莅临。没等一会儿,就见到穿着明黄色龙袍的崇祯天子迈着四方步子,缓缓从后殿出来,向着宝座而去。崇祯走的很稳很慢,让平日里见惯了他急躁脾气的大臣们不禁暗暗赞叹,不愧是做了十多年的天子,这种帝王威仪无可挑剔。

    若是崇祯知道大臣们的心里想法,肯定会忍不住大声骂娘,他哪里是不想走快,而是不敢!因为害怕稍一走快,襟幅摆动过大,会露出龙袍内的破烂里衣。这些年国库入不敷出、内宫用度大幅削减,崇祯已经好几年没有添一件新衣服,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而且缝补也不敢让宫人缝补,因为缝补的费用太高他很是心疼,便麻烦自己的皇后亲自为自己缝补,这样可以省钱。

    堂堂一个大明天子,日子过的如此寒酸,吃穿用度连一普通富户都有所不如,说出去又有谁信?

    慢慢悠悠、稳稳当当的走到龙案之后,坐在了皇帝宝座之上,崇祯这才松了口气。

    皇帝坐稳,文物百官开始行一跪三叩之礼,礼毕之后开始进入了议事过程。

    朝堂的议事往往就是扯皮,一帮子大臣们为某件事情争吵不休,争论半天也争不出个结果,而作为皇帝只能无奈的听着,不耐烦时便呵斥几句,结束争执。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们都不乐意每日上朝,实在是太过无聊,像嘉靖帝,就曾经二十年未曾上朝,而崇祯的爷爷万历帝更是创下了二十七年未曾上朝的历史记录。

    崇祯是个有责任心的皇帝,不愿像祖父那样懒于朝政,而是自登基就立下中兴大明之宏愿,所以才登基伊始便剪除了魏忠贤阉党。然而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自登基以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降临。辽东的后金满洲鞑子一直在蹦跶,而陕西又反了无数的反贼,在整个中原大地四处流窜,派出了无数的精兵强将,却总也剿之不尽。严寒、干旱、蝗灾、瘟疫、地震,一件又一件的天灾接连发生,使得粮田减产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北方的田赋根本征收不上来,朝廷收入锐减,连九边将士的饷银都发不出。

    朝廷的精兵先后灭在流贼和满洲鞑子之手,有战力的军队越来越少,眼睁睁看着闯献流贼攻城略地,河南,湖广中原腹心之地任由流贼纵横,洛阳、开封、襄阳名城重镇先后陷入流贼之手,唐王、襄王,众多的宗室王爷死于流贼之手,眼睁睁的看着满鞑破关而入,多次进行抢劫,京畿,河北,山东一带多个府县被满鞑攻破,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被掠到关外为奴,损失的财富数以千万两。

    万千的苦难集于一身,压在了崇祯身上,压弯他的脊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是崇祯又不想像祖辈皇帝那样对朝政放任自流、得过且过,他不愿让大明亡于自己之手,总想着能够挽狂澜即倒,总想着有朝一日扫平流贼剿灭满鞑中兴大明。所以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咬牙忍着、坚持着,始终不肯不愿放弃,为的就是祖宗的江山绝不亡于自己之手!

    可是,任凭他再勤政,哪怕一日只休息两个时辰,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处理朝政,可眼看着局势还是一天天的恶化了下来,任凭他再简朴,吃的是普通的饭食,穿的是缝补的旧衣,可财政还是不断的恶化,到眼前连京营的饷银百官的俸禄都发不出。

    气数尽了,大明的气数尽了,有时崇祯自己都忍不住这么想。可是想过之后,擦干眼泪,再次埋首于无穷无尽的奏折之中。

    大殿中,朝臣们还在无休无止的争吵着,为的好像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崇祯不愿去听也不想理会,他的思绪飘荡到九霄云外。

    “启禀陛下,前不久西山巡检司巡检来报,言说收复被满鞑攻占的房山县城,击破满鞑五百,缴获首级一百二十八级,兵部并锦衣卫派员前去查验,查的结果如实。那巡检陈越立下如此大功,理应进行封赏,微臣请问该如何封赏之?”终于,朝堂的争吵结束了,一个声音响起,让崇祯不由得精神一振,定睛看去,就见到兵部尚书张缙彦立于阶下,正在向自己请示。

    封赏立下大功的陈越,这是今日崇祯最感兴趣的事情,尽管他心中对封赏早有定论,却还是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第一百二十九章 争执 (第三更)() 
“张爱卿以为该如何封赏呢?”崇祯振作精神,向张缙彦问道,张缙彦身为兵部尚书,这种封赏之事他的意见极为重要。

    “臣以为,陈越缴获满鞑首级一百二十八级,按照朝廷赏格,一颗首级赏银五十两,陈越作为统帅当另行赏银千两,并擢升其官职,按照斩获可连胜三级,陈越原来有着锦衣卫百户的官职,升三级可为游击将军充任一地守备。”张缙彦侃侃而谈着。

    升为游击将军,会不会官职太小,崇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可那陈越又立下复地救民之功,收复房山县城,并从满洲鞑子手中解救出上万百姓,按此功劳,可再升两级,擢升为一镇副将,负责一路之守备。”张缙彦继续道。

    听了张缙彦的话,崇祯点点头,张缙彦身为兵部尚书,提出的封赏非常恰当。恩出于上,自己只要再稍稍提上一提,就可以任命陈越为一镇总兵了。

    “启禀陛下,微臣反对!”就在崇祯要同意张缙彦的提议之时,一个人越众而出,断然反对道。看清此人的面容之时,崇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此人乃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

    六科给事中并十三道御史合称科道之官,也就是所谓的言官。掌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官品虽小,权力很大。

    而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不同之处是,御史是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的,那么,六科则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而光时亨身为兵科给事中,自然负责的是对兵部的监察。按照朝廷制度,兵部尚书选任武将,要与兵科都给事中一同报告皇帝请旨,武将赴任,亦应先赴兵科在文书上签署同意,可谓权力极大。

    不过一般而言,对兵部提出的武将任命人选,除非毛病特别大,兵科给事中一般不会驳斥封回,也就是说他虽然有权力,却不能滥用,否则会引起兵部的不满。

    如今兵部尚书张缙彦提出任命陈越为副将,光时亨却反对,虽然心中不快,崇祯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他到底有何见解。

    “哼,本官的任命有何不妥?”见到光时亨竟然当众反对自己,张缙彦不禁大怒,冷声质问道。

    “张大人不必恼火,我只问一句,陈越现在担任何职?”光时亨微笑着问道。

    “西山巡检司巡检。。。”张缙彦话一出口就知道不好。

    “哈哈哈,张大人还知道他是巡检啊,”果然,光时亨顺势接过了话茬,“巡检,虽然仅为从九品不入流,可也是文官啊,陈越乃是一介文官,怎么能升任副将总兵?按照张大人刚才的标准,当升五级,从九品升上五级刚好是七品,现如今房山县令殉国,当擢升陈越为房山县令才是!”光时亨笑呵呵的说道。

    升为县令?亏你想的出来!张缙彦冷哼一声,根本不愿辩驳。

    “呸,姓光的你疯了吗?陈越乃是一介军户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让他做县令,他懂得如何牧民吗?”果然,不用张缙彦辩驳,一个官员跳了出来,冲着光时亨吼道,张缙彦定睛看去,却是御史卫帧复。

    难得两个言官竟然掐了起来,殿中众大臣大感兴趣,不由得看起了热闹。言官们品级低,权力大,平日里最爱抱团,很少出现这种内讧之事。

    内阁首辅周延儒睁开微闭的眼睛,扫了左都御史李邦华一眼,卫帧复是李邦华的属下,跳的如此快,肯定是出自李邦华的授意,不过这光时亨反对张缙彦,其背后又站着何人?小小的一个巡检的立功升任,竟然当朝吵了起来,其中必然大有文章,弄不清背后原因的周延儒摇了摇头,决心置身事外。

    “就是,陈越连个读书人都不是,如何能当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县令!”其他御史也纷纷加入进来,对光时亨进行了讨伐。在这些御史们眼中,县令必须是只有进士才能当得,要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能当县令,那么读书人十年苦读又有何用?光时亨此举,已然引起了众怒。

    “诸位,陈越虽然不是读书人,可他毕竟立下了大功啊,”这时又有一人站了出来,给光时亨帮腔,众人看去,却是户科给事中吴甘来,“并且我曾听说陈越虽不是读书人却也粗通文墨,故朝廷可以下恩旨,给他一个监生的身份,然后以监生身份勉强也能当县令了吧!”

    给陈越一个功名,把他拉到读书人中来吗?这个提议看似荒谬,也不是不行,毕竟陈越立功不小,于是便有御史沉默了下来。

    “明明陈越是个武夫,你们非要把他往文官里拉,羞也不羞!”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惹得众人勃然大怒,掉头看去,就见勋贵之中走出一人,腆着肚子冷笑着,却是京营提督恭顺侯吴惟英。

    不理睬众御史的喝骂,吴惟英转身向崇祯行礼,“启禀陛下,陈越乃是军户出身,其父陈江河乃是我京营千总,陈越手下多是陈江河家丁,可以说是我京营兄弟,所以陈越实际上仍然隶属于京营体系,故臣提议,可封陈越之父陈江河为京营副将,陈越为参将,如此才为妥当。

    眼见陈越立下大功,就硬把他往京营拉,真是好厚的脸皮!众文官不由得暗骂了起来,对很多御史来说,实在不想见到陈越进入文臣队伍,便闭口不言了。

    “文武有别,陈越现在是巡检,是文官,如何能进入京营?”光时亨紧咬着这一点叫道,其他几个御史也都跟在后面符合。

    “巡检不过带着民兵缉拿匪类抓捕逃兵,又算啥文官了?陈越能杀鞑子,进入我京营才是最为恰当,如今满洲鞑子施虐,随时有攻打京师的危险,正需要陈越这样的勇将守卫京师,我提议他入京营有问题吗?”吴惟英冷哼一声,逼问道。

第一百三十章 七品兵备道(第四更)() 
吴惟英把守卫京师的理由一说,很多御史立刻哑口无言,在如今这种形式之下又有什么比守卫京师更重要的呢?

    老狐狸!首辅周延儒瞥了吴惟英一眼,心中暗骂道,老成精的他自然知道吴惟英的用意,满洲鞑子内侵以来,京营表现可谓极差,朝廷派御史多次巡查京营,得出的结论是京营的战力不堪一击,冒名冒饷者比比皆是,兵册上十几万的兵额,能拉上城墙值守的只有两万余人,大部分名额都被各级军官瓜分,吃了空饷。就这能拉出来的两万余人,也多是老弱病残,兵甲不整,一个月也难得训练一次,这样的战力幸亏满鞑没有攻城,否者京师必然不保!

    对京营这样的表现,朝廷自然极为不满,文官们也多次上本弹劾,弹劾京营总督吴惟英尸位素餐,而崇祯也早有换掉吴惟英之心,所以吴惟英这京营总督的职位多半是保不住了,现在他生拉硬拽要把陈越拉到京营,肯定是打算借着陈越立功之举借以保住自己的职位。不过这个算盘多半会落空的。

    果然,这些御史们消停了,却又有人跳了出来,和吴惟英打起来擂台。

    “恭顺侯说的看似有理,其实不过是打着为公的算盘谋私而已!”襄城伯李国帧站了出来,极尽嘲讽的对吴惟英道。

    “我打得什么算盘,又如何谋私了?”吴惟英勃然大怒,怒视着李国帧道。

    “你打的什么算盘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就是看上了人家陈越立下的战功,想着夺人家功劳为自己所有,你身为一个侯爷,又提督着京营,却打着这样龌蹉的主意,羞是不羞?”李国帧一上来就夹枪带棒,对着吴惟英极尽嘲讽,听得众官员大呼过瘾,没想到除了牙尖嘴利的御史言官,勋臣中也有战斗力如此强劲之人!

    “你,你,你简直一派胡言,我吴惟英什么身份,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吴惟英简直要气疯了,指着李国帧哆哆嗦嗦的骂道。他知道李国帧盯着自己的位置,没想到竟然如此急切,竟然当朝让自己下不来台,偷着看了上面的崇祯一眼,看到崇祯帝面无表情的样子,吴惟英心里就是一突,知道自己的打算多半要落空了。

    “满鞑入关抢劫,为的不外乎是我大明的百姓人口财富,他们大军径自往南,只留少部分骑兵再京畿附近,可见根本就没有攻打京师的打算,京师又有京营数万大军在,可以说是安如泰山。陈越乃是真正的勇将,勇将自然要放在战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迅速成长,如何能放在毫无出战机会的京营?”李国帧早就猜透了崇祯的念头,把陈越视为新升的将星,自然希望陈越能够快速成长,京营之中叠梁重栋,利益早就被各勋贵们瓜分完毕,陈越要是进入了京营,想获得出头之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