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女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好女婿-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了?李主事。”陈越笑着问道。

    李雄喜欢别人称呼他的官职,陈越曾经叫他老李,结果惹得他老大不高兴。

    “硫磺没有,硝石也缺,火药根本无法配置。还有精铁赤铜,石炭木炭,这些统统都缺,我给后勤司张程凯说过数次,让他去采买这些,可却迟迟没有动静。没有这些东西,我的军械司就无法开工。”

    李雄喋喋不休的抱怨着。

    “后勤司也是新立,张程凯忙的焦头烂额。这样吧,你把需要购置的物质清单拿来,我批银子你自行派人购买就是。”陈越忙道。

    “我哪里有人啊?我属下的百余人都在忙着建立工坊,火药作坊已经选好了地方,咱们的那套老家什还在,只要有原料,迅速的制作火药不成问题。可火铳和大炮制作需要炼制铜铁,需要制作模具,潘学忠和刘三正带着一帮铁匠正忙的焦头烂额。

    鲁三友那老东西正带人搭建制作盾甲的作坊,正在为如何打制铠甲而发愁。现在哪里有空余的人手?”

    李雄把自己的困难一股脑的倒了出来,完全不顾陈越的脸色越来越黑。

    妈的,什么地方都要人,我上哪里变出这么多人来?陈越很想破口大骂。

    然而,烦恼归烦恼,问题还得解决。

    “这样吧,”陈越仔细寻思了一会儿,缓缓道,“所需的各种物质你们没必要亲自去采买,你只管把所需的清单交过来。我委托扬州府进行招标。”

    扬州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里商人云集,只要露出风去,有的是商人愿意做这笔生意,根本没有必要忧愁。

    物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李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可是他的问题还没有完。

    “铠甲可怎么弄啊,咱们的人根本没有制作过铠甲,我生怕弄不好。”李雄为难的说道。

    以前,平南军的铠甲基本上全靠缴获,将作营并没有制作铠甲的能力。

    现在军队迅速扩充,只要要为将士们配备盾牌铠甲等防具。在以往,正是因为平南军配置了大量的铠甲,才能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有没有铠甲,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万万轻忽不得。当然,陈越可以向南京朝廷申请配置铠甲,由兵部负责打造。可是南京的朝廷也是刚刚成立,兵部下辖的工坊虽然众多,可是效率和性能陈越根本不敢指望。

    所以,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甲作坊来。

    “这样吧,我会向朝廷请旨,征召各地的匠户前来扬州,需要什么样的匠户,需要多少人,你回去合计一下,尽快报过来。”

    陈越想了想,承诺道。

    南京城匠户众多,除了北京外,天下的能工巧匠尽在南京。有的是会制作盔甲之人,各种其他匠户也应有尽有。只要朝廷同意,只要自己提高匠户的地位和待遇,肯定招到足够的人,至于朝廷会不会同意?以自己和崇祯的关系,以崇祯对自己的期待,应该没有问题。

    明军士兵个人的战力远逊于八旗兵这样的职业军人,想要打胜仗只能靠甲坚兵利,靠着装备碾压他们。

    所以,以后必须要大量装备火枪火炮,朝廷的工坊火枪火炮的质量根本不行,以后必须自己制作。

    想要大量的装备军队,靠手工打制火铳根本不行,一是效率太低,再就是规格不一。现在这个时代,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机床制作枪管,澳门的葡萄牙人就设有枪炮工厂。不行的话就派人前往澳门,和葡萄牙人商议,能否以朝廷的名义购买一套可以制作枪管的工坊来,并请到一些技师过来。

    虽然这看似很难,葡萄牙人也未必肯同意。不过陈越相信,只要有钱,做到这些不成问题。

    而且,现在平南军中装备的火铳太过落后,大多是一些鸟铳三眼火铳,射程连弓箭都比不上,而且都是前装火枪,装填弹药困难不说,遇到下雨天就完全无法使用。而这南方要远比北方雨水多,总不能下雨天就不打仗不是。

    这个年代是否有了后装火绳枪?或者燧发枪?陈越对火枪的工艺并不了解,靠他自己想设计出先进的火枪绝无可能,必须得找到能制作这样火枪的人才。

    大明有这样的人才吗?有的,平南军中的潘学忠就是一个,潘学忠是传教士汤若望的义子,精通火器的制作知识,可是他也不会制作燧发枪和后装火枪。所以要想制作先进的火器,还得去西方人那里找人才。

    火枪必须大量制作装备军队,火炮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守城还是野战,火炮都必不可少。而且满人对火炮的使用丝毫不弱于大明,在历次的战争中,他们缴获了大量的火器。另一个时空中,不管是扬州十日,还是江阴之战,满清就是靠的火炮轰开的城墙。

    像扬州城,若是有百十门红衣大炮在,根本就不怕满清任何的攻城,只靠远程火力就足以压制的他们不敢靠前。可惜,到了南明,明军就连火炮都比不上清军。

    红衣大炮的制作,由潘学忠负责就行,不过现在陈越非常后悔,在撤离北京时没有把汤若望带走。。。。。。

    至于大明还有哪些精通火器制作的人才?以后慢慢打听就是,陈越下定决心把他们都聚拢到旗下,以后研究设计出更先进的火器。

    可是现在,距离满清南下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年,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大批量的制作火器非常困难。所以必须想办法弥补远程火力的不足,唯有制作弩箭了。

    自从有了火器后,大明使用弓兵少了很多,毕竟相对于火铳,弓兵训练所需要的时间太多。可是弩弓却不一样,它的训练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不过弩的体积往往比较大,越是射程力度越强的弩体积越大,对使用者的体力造成了考验,这也是在大明弩也渐渐被淘汰的原因。

    可偏偏陈越自己就懂得弩弓的制作方法,在穿越前,他自己就多次制作过十字弩,利用滑轮借力,一个普通的男子也可以轻松使用弩弓。

    陈越决定把弩弓的图纸画出来,召集工匠大量制作,在军中普及,弥补火枪的不足。

第377章 朝廷大事(4000字大章)() 
    恋上你看书网 W。630BOOK。LA ,最快更新明末好女婿最新章节!

    南京皇宫乾清宫

    案几上,奏折堆积如山,崇祯凝眉坐着,细细的观看着奏折,不时的用朱笔批上几笔。

    大太监韩赞周在一旁小心侍候着,帮着研磨递送奏折。

    “陛下,还是休息一下吧,该吃午膳了。”看了看殿中摆放的自鸣钟,已经过了午时,韩赞周便小心提醒道。

    崇祯伸了伸懒腰,一个上午不停地批阅奏折,肚子确实有些饿了。

    见崇祯停了下来,韩赞周挥挥手,便有小太监默无声响的端着金盆进来,请崇祯净手。于此同时,四个身穿宫衣的宫女端着托盘款款而入,把准备好的菜肴端了上来。

    八菜两汤,荤素搭配,不得不说,崇祯现在的伙食比在北京时有了很大改善。多亏了陈越抄了魏国公等一众勋贵的家,缴获入国库的同时也有许多入了崇祯的内库,崇祯现在有钱!

    有钱,日子自然要过的好一些,作为一个皇帝,没必要太过亏待自己,想想在扬州时那些士绅富商竟然比自己这个皇帝过的还要豪奢,崇祯心里就不是滋味。不过到底是节俭惯了,还做不到一餐三四十道菜,靡费巨万。

    用过午膳,崇祯没有立刻进行批阅奏折,而是在殿中散步消食,同时脑子思考着。

    “韩大伴,东厂的事情筹划的如何了?”崇祯突然问道。

    “奴才已经做这件事了,厂址已经选好,现在正由下面几个小崽子负责招募人手呢。”韩赞周恭敬的答道。

    “不要从锦衣卫调人,相反以后还要安插人进锦衣卫,经费朕会从内库拨给你,千万不要让朕失望。”崇祯淡淡的道。

    “奴才必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韩赞周连忙保证道。

    崇祯点点头,没有再说话。他顶着朝臣们的压力不顾内阁的反对,扩大了锦衣卫的职权,重设了东厂,自然要起到相应的效果。

    北京的失陷,大明局势的恶化,让崇祯反省了自己以往的行为,他早已不再信任任何文官,也不再顾及自己的名声,决心把权力牢牢掌控到自己手中。

    刚登基时,受到东林党人的忽悠,崇祯自废武功取消了东厂,缩减了锦衣卫的职权,使得十七年来厂卫完全没有存在感,而事情的结果就是,崇祯只能靠着自己一己之力和整个文官集团斗法,没有了耳目就只有被人蒙蔽,身居九重皇宫里的他对像个聋子瞎子一般全凭那些文官忽悠,这也是他一直不相信文官们的重要原因。

    现在,崇祯早已放弃了刚登基时立志做一代明君这样的想法,去他娘的名声,朕再也不受你们的忽悠!

    所以,哪怕朝臣们全力反对重设东厂,崇祯也咬着牙不松口,他就是要把东厂再立起来。

    当然立东厂的目的是为了监控锦衣卫,锦衣卫和东厂都是皇帝的爪牙,可是只有一支却是不行,两支爪牙才会平衡。虽然崇祯信任赤胆忠心又立下救驾之功共过患难的陈江河,可毕竟陈家父子权力太大,为了君臣之间能有个好的结果,采取些手段也是应有之义。

    “陛下,路阁老求见。”正当崇祯要去继续批阅奏折时,一个小太监在殿外禀告道。

    崇祯想了想,下旨让路振飞进来。路振飞是内阁次辅,事务繁忙,没有重要的事情肯定不会来见自己。

    “陛下,通政司送来江北总督陈越的奏折,正好臣在内阁值守,事关江北防御,臣不敢怠慢,亲自送给陛下御览。”

    路振飞从袖中取出一卷奏折,弯腰双手举过头顶,一旁侍候的韩赞周接了过去,递给了崇祯。

    按照规矩,各级官员的奏折应该由通政司送往内阁,内阁大学士审阅之后,再送往大内由皇帝拍板。奏折到了大内后,一般会由司礼监挑选,捡其重要者送给皇帝御览,毕竟全国大事这么多,若事事都要皇帝处理,累也累死了,即使再勤政的皇帝,也根本处理不过来。

    这些也导致了内阁和司礼监一外一内权力极重。可是崇祯本身是一个多疑之人,他不相信自己的大臣,更不相信自己的太监,而是立志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学习,凡事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自己做主。所以,崇祯每日要从早到晚花费七八个时辰批阅奏折,还要和在奏折里玩弄文字的文臣们斗心眼。

    陈越在江北担负重任,崇祯对其十分重视,早就吩咐内阁,一有陈越的奏折立刻送往内宫,韩赞周这才亲自送来。

    不过一般而言,只需要派一个从吏送来即可,路振飞这个次辅亲自送来,说明奏折里的事情非同小可。

    崇祯怀着复杂的心情仔细阅读着,很快脸色就沉了下来。

    “路卿,陈越不过是请朝廷派些工匠过去帮着打制兵器盔甲,再向朝廷要些卫所的军官,这等小事允了就是,何至于你亲自过来一趟。”

    “陛下,事情虽是小事,可有颇不合规矩的地方。按照朝廷惯例,地方驻军的兵器一般由专门的军械所打制,或由兵部下辖的工坊制作,地方武将无权私制。

    而军队中的军官,自然也得由兵部武选司任命,哪有让地方督抚在全国挑选军官的道理!陈越的奏折分明是要天下卫所军官齐聚扬州,由他进行挑选考核,这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

    路振飞急促的说道,若是陈越的这道奏折被御史知道,必然会引发弹劾的浪潮,了解的会说陈越不懂规矩,怀有恶意的甚至会把心怀不轨这样的罪名往陈越身上安。而偏偏陈越和朝中文官们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正在值守的路振飞看到这道奏折,便急匆匆的送到崇祯面前。

    “以路卿的意见,该当如何呢?”崇祯心中虽然有些不以为然,可是想一想那些难缠的官员,也理解了路振飞的作为。

    “平南侯所请,虽然不合规矩,却合情合理,应该支持。毕竟江北要扩充军队,按照平南侯的谋划,要在江北练十万精兵。这么多的军队,需要大量的铠甲武器,咱们总不能让将士们赤手空拳去和敌人厮杀。

    而以现在南京兵部下辖军械作坊的生产能力,根本不足以生产这么多的军械。而且陛下也知道,兵部的工坊制作的武器质量实在堪忧。所以允平南侯自己打制武器铠甲也是理所应当。当然,这事太过重要,朝廷也必须派遣官员去扬州进行监管。

    而扩充这么多的军队,自然需要大量的军官,平南侯没有全部使用自己的人,而是由朝廷下令,从天下的卫所里挑选军官,足以见证其没有私心,这条自然也要应允。”

    路振飞在路上早已想好了对策,便把自己的想法向崇祯和盘托出。

    “可是,奏折批复下去以后,朝臣们看到引起喧哗,弹劾陈越又该如何?”

    崇祯对路振飞的对策很满意,但心中还有疑惑。

    “微臣以为,军国大事事涉机密,没必要事事都向朝臣们宣布,也没必要通过邸报通传天下。须知,也许满鞑和闯贼在大明派有细作,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邸报知道我大明的内幕底细。

    所以臣以为,有些事情不需要让朝臣们知道的,就没必要宣布。”

    路振飞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崇祯顿时恍然大悟,路振飞代表着内阁,只要自己再批复下去盖上玉玺,这事情就算成了,没必要弄得尽人皆知。毕竟,陈越的要求只是一些小事而已。

    于是,路振飞便代表内阁拟了一道命令,经司礼监盖印同意,发给往兵部,命令兵部给各地卫所发文,宣传扬州平南军欲挑选考核军官的事情,凡是卫所军官,都可以前往扬州应募,一旦选中,都会按照军职和能力委任相应的军中职位。

    至于,挑选制作武器铠甲的工匠的事情,这事情太小,崇祯根本没有通过兵部,直接交给了锦衣卫,让锦衣卫负责在南京匠户中挑选。

    当然,这两件事也不可能掩去所有人的耳目,毕竟工匠的籍册在兵部,最后还要在兵部备案。

    不过现在朝廷正有其他事情,吸引了所有官员的注意,根本没人在意这么小的事情。

    现在朝廷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讨论,该不该往北方派遣官员,收复失地。

    满清打败了闯贼占据了北京,正忙着把老巢从关外搬到北京,没工夫攻城略地。而闯贼仓皇退过了黄河,更无暇顾及河北山东。

    当初闯贼攻打北京之后,也往河北山东两省派出了地方官员,试图占领这些地盘。在闯贼兵锋的威逼下,这些地方大都不战而降归了闯贼的大顺。可是现在,闯贼已经失败,这些地方心向大明的士绅自然不愿再受闯贼的奴役,纷纷杀官造反,宣布重回大明。

    四月二十七日,山东德州乡绅明朝御史卢世展、赵继鼎、主事程先贞、大学士谢升之弟生员谢陛发动起义,推举逃难到该地的明宗室庆藩奉国中尉、香河知县朱帅鑧为盟主,假称济王,号召远近。

    山东和北直隶的许多地方官绅群起响应,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山东省德州、省会济南府、东昌府、青州府、临清州、武定州;北直隶的河间府、大名府、景州、冀州、沧州、四十三个州县。

    山东和北直隶的大片地区重回大明治下,而河南的开封归德一带,现在也都由明军控制。现在北方的形势一片大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