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耗尽,留给吴三桂的时间不多了。
事实上对现在的吴三桂来说,也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投降大顺,因为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全家三十四口都在北京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
所以当白广恩带兵到达山海关,带来了李自成的招降诏书之后,看到李自成所许诺的父子封侯的语句之后,吴三桂果断的决定投降。遂把山海关留给了白广恩部,自己和高第带着军地按照李自成的命令往北京而去。
据白广恩所说,唐通,姜瓖,牛成虎、王承胤,左光先、陈永福等大明总兵尽皆投降,都得到了李自成的重用,这也是吴三桂愿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不过再怎么受到重用,也并非李自成的嫡系,以前那样身为一镇总兵的潇洒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三桂暗自叹道。
“将主!”一骑从前方匆匆跑来,骑士跑到吴三桂马侧,俯身在吴三桂耳边轻轻低语,话未听完,吴三桂脸色大变。
“传令下去,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吴三桂厉声命令道,随着他的命令,五万大军缓缓停了下来。
“你慢慢说,说清楚些!”几百亲兵骑士散开,隔离出一个大圈,圈内吴三桂脸色铁青的看着来人,沉声命令道。
“将主,老爷已经被李自成抓了起来,咱们在北京的府邸已经被查抄,大顺权将军刘宗敏下令拷打老总兵,索要白银二十万两,我逃出来时老爷已经被刘宗敏打的吐血。就连,就连少奶奶都被刘宗敏掠走,据说,据说成了刘宗敏的侍妾。”家将垂着头,哭泣的说着。
“爹!”吴三桂一下子跪倒地上,“李自成,刘宗敏,你们欺辱我父,抢走我的女人,却还要我归降你们,实乃欺人太甚!”
吴三桂指着西方,厉声痛骂着。就在刚刚,他还在为如何在新朝立足脚而思虑,转眼间就给了他劈头一桶冷水。什么圣贤之主?什么贤明新君?自己连家室财富都不能保全,即使按照李自成的命令到达北京,又会有什么下场?
再想到国色天香的侍妾陈圆圆,正在刘宗敏李自成等人的胯下婉转承欢,吴三桂的心在滴血,一股怒火直冲脑门。刘宗敏,李自成,我吴三桂与你们不共戴天!
“将主,怎么了?”副将杨坤,游击将军郭云龙,幕僚李友松、刘泰林、高选等人匆匆而来,向吴三桂问道。还未到宿营的时间,突然军队停了下来,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么了?不去北京了,掉头返回山海关!”吴三桂冷冷的说道。
“啊!”众人尽皆大惊。
“李先生,你去请高总兵前来,就说我要和他议事。”吴三桂先向李友松道。
李友松点了点头,也不多问,骑上战马向后军而去。
“杨坤,郭云龙,你二人带着所部骑兵立刻准备,等高第一过来就带兵出发,去把高第部围住。”吴三桂继续道。
杨坤和郭云龙相视了一眼,抱拳而去。
就在当日,吴三桂软禁了山海关总兵高第,把高第所部一万军队吞并,然后带领大军返回山海关,向着措不及防的白广恩发动了进攻。
白广恩军队只有不到一万人,面对突然返回的吴三桂部五万军队根本无力抵抗,被迫退出了山海关,率领残部驻扎在一片石,立刻派人六百里加急,赶往北京向李自成报信。
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李自成极为震惊,下令把吴三桂之父吴襄释放并好生安抚,命令吴襄给吴三桂写信劝吴三桂投降,于此同时,下令召集京畿军队,做好平叛的准备。
北京城内大顺军主力只有六万余,另外张鼐所部骑兵及刘芳亮的右营正在天津围剿陈越部。李自成顾不得再去追赶陈越,命令刘芳亮和张鼐二人火速带兵返回北京。和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相比,陈越的两三千军队就是疥癣之疾,哪怕陈越军中携带着狗皇帝崇祯。
因为陈越带着崇祯跑到南方并不可怕,大顺军对明朝军队有压倒性的心里优势。吴三桂的五万军队就在距离北京三百里之外,对北京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必须得迅速剿灭。
静海,刘芳亮得到武邑县的报告,发现陈越部取道武邑县南下。还未等他出兵追击,就接到李自成的撤兵旨意,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追赶。
第270章 兵至徐州()
钱枫林痛苦的乘坐在一匹战马上,两条大腿内侧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疼痛已经过去,现在两条大腿麻木无比好似不是自己的。
三日前被强迫随从南下,他一家三口被迫从军。妻子和八岁的儿子还能乘着一辆马车前行,他却只能乘坐战马。为了防止摔下马去,两条腿被绳子紧紧的捆住。
身为三榜进士、一县之令,走动都是乘坐轿子,他何曾吃过这样的苦头,可即便如此,钱枫林也丝毫不敢出声抱怨,身家性命俱操于别人之手,他能做的只是忍受。
队伍从武邑县出发南下,日行一百余里,对骑兵来说速度并不是很快。
钱枫林不懂军略,可他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平南伯陈越不会无缘无故的带着自己行军,因为自己一家三口对军队来说其实有些累赘,因为妻儿是妇孺只能乘坐马车,而马车的速度可比不上骑马。
自己是一个背叛了大明的贰臣,陈越没有杀掉自己却不顾辛苦带着自己行军,肯定是看上了自己什么,想要自己为他效力,对这一点钱枫林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虽然知道大明已经日落西山,可身家性命都在别人手里,钱枫林也无可奈何。效力就效力吧,最起码身家性命无忧。
钱枫林是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以后的前程都在这位平南伯手里,而能不能飞黄腾达就要看自己表现出的能力。从和陈越的接触得知,逢迎拍马对这位平南伯没有太大的用处,想要得到重用就必须表现出自己的才能。
所以,一路行军,钱枫林不顾的身体的痛楚,而是努力的观察学习着行军的知识,不懂的地方不耻下问,放低身份向身边能够接触到的军官乃至普通的士兵请教。
现在,他就知道了为何明明行有余力,可每天只走了一百余里陈越即下令休息,哪怕太阳还高高的挂在空中。
,行军的时候,要往前后左右派出大量的哨骑,时刻探查周围数十里的动静。
,每日为何要花费半个多时辰,挖掘沟渠砍伐树木搭建营地,虽然是温暖和煦的四月天气,明明露天宿营也不冷,却还要不辞辛苦的搭起帐篷。
等等等。。。。。。
队伍一路打着的还是大顺的旗帜,行走在广袤的平原上,一路过州越县,跨越河流,速度不快不慢的一路前行。
虽然一路经过的州县名义上都是大顺的治下,因为绕过了州府大城,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军队拦截。
当然,钱枫林有些情况并不知道,大顺地方官府早就发现了这支军队的动向,分别从德州,广平,顺德派出军队拦截。却一一被陈越派出的哨骑侦查到,骑兵不时改变方向,凭借高度的机动力,避过了这些军队的拦截。
在无边的平原上,像靠步兵拦截一支高度机动的骑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河北山东都被大顺占领,可地方的守军一是数量不多,二都前明军改编而成。顺军的主力现在都在北京,已经被李自成带着前往山海关攻打吴三桂去了。
所以,在钱枫林的感觉中,好像还行走在大明的土地上一样,一路行来并没有遇到顺军的拦击。
过了东平府,进入了兖州境内,派出的哨骑再也探查不到截击的顺军士兵。陈越知道自己已经把所有拦截的军队甩到了身后。算算时日,今日已经是四月十二日,李自成应该已经率领军队到达山海关了吧,现在恐怕正在和吴三桂激战中,多尔衮带领几乎全部的满清军队,倾国而来,就躲藏在山海关外,正等待着时机给李自成一击的吧。
过了兖州,一路经过的府县均都打着大顺的旗帜,可是却没有多少顺军驻守,整个山东现在几乎处在权力的真空期。只要五千军队就可以占据整个山东,若不是要和会合崇祯去南京,陈越真想带着手下军队打下整个山东,然后以山东为根基,和满清进行抗衡。
可也只能想想而已,因为山东西北一带历经满清劫掠,早已残破无比,只有胶东半岛登州青州一带人口还算稠密,可胶东一带历来贫瘠,根本供养不了多少军队。
打着大顺的旗帜很有好处,一路行来竟然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欢迎。百姓们见了军队不像往常那样害怕,甚至有人担着牛羊前来犒军,让陈越很是惭愧。
到达金乡县时,这里的县令还是明朝朝廷委任,当得知一支顺军经过境内时,金乡县令竟然打开了城门前来投降,带领阖县父老投降大顺。陈越默不作声的带着军队进入了县城,然后在金乡县休整了一日,祛除了疲劳补充了粮食给养之后,笑眯眯的和金乡县令告别,许诺会在大顺皇帝面前为县令美言。
金乡县令亲自陈越到县城十里之外,这才洒泪而别,内心赞赏着这位大顺平南伯的和蔼可亲,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回到县城。
过了金乡县就是徐州府,这里已经到了大明的治下,为了避免误会,陈越下令取下大顺的旗帜,挂上了大明的日月旗。
两日后,队伍来到了一条大河边,看着滚滚东去的黄河,陈越的心定了下来。终于有惊无险的一路走来,过程要比想象中容易的多。只要沿着黄河向东南,就可抵达淮安,和从海路而来的崇祯皇帝会合。
队伍在黄河边驻扎了一日,陈越并没有急着过后,而是广派哨骑,探查徐州境内的动向,他要搞清楚徐州乃至淮安一带明军的情况。
按照记忆中的历史,南明朝廷有江北四镇,刘泽清高杰等人。陈越知道高杰是流贼出身,给李自成带了一顶绿帽子的人,不是什么好鸟。而刘泽清原来是山东总兵,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他不仅不敢前往北京勤王,反而带着军队南下,眼下应该驻扎在徐州附近。
这些大明的军队外战不行,内部倾轧一个比一个的擅长,自己手下就这一千来人,又有着将近两千匹战马,这在别人眼里可是一块肥肉,陈越可不想一头扎进别人的口中。
第271章 继统之争()
当然,若论打仗陈越自然不会惧怕高杰刘泽清之辈,不过毕竟手下只有一千余骑兵,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接了崇祯往南京,不能耽搁时间。
因为按照陈越记忆中的历史,北京陷落之后,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拥戴福王朱由菘登基,建立了弘光朝廷。
陈越不知道现在朱由菘登基没有,他能做的就是尽快接到崇祯,最好是在朱由菘即位之前赶到南京,否者一旦朱由菘当了皇帝,崇祯将无可奈何,自己这一番辛苦也将彻底失败。
黄河滔滔,流向东南,在淮安汇入淮河,往东流入大海。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眼下的河道并非是后世的由河南经山东流入渤海,而是从曹县往东南经徐州直至淮阴,万历年间,潘季驯治黄河,修筑了从曹县徐州至淮阴的大堤,在淮阴黄河水大部分流入洪泽湖中,少部分往东流入大海。
不过常年泥沙淤塞严重往大海的河道几乎废弃,黄河水全部汇入洪泽湖,形成了浩荡数百里的湖泊。陈越派人沿着废黄河往东探查,发现河床远远高于两岸,河流狭窄之极,顶多行走小船,海船绝对无法通行。海船到了之后也必须下船沿着陆路前往淮安才行。
至于徐州一带的明军,据查,徐州确实驻有高杰军,不过眼下高杰军的主力却不在徐州,徐州城内只有少部分兵力驻守。
陈越知道弘光朝廷是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四镇所立,高杰肯定是带兵南下,保着福王朱由菘登基去了。陈越顿觉时间的紧迫,匆忙带兵沿着黄河北岸前进,他要迅速赶到海边,去接从海路而来的崇祯。四月八日自天津出发,今日已经是四月二十日,不知道一切来不来得及。
。。。。。。
陈越不知道的是,早在他带兵刚从天津出发时,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南京。
三月上旬,南京接到了崇祯的勤王圣旨,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立刻调集南京的军队出兵勤王。四月初,史可法带兵渡过长江到达浦口,北京陷落的消息已经传来。四月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通过塘报宣布了北京陷落之事。
既然北京沦陷,勤王已经没有意义,史可法遂驻扎在浦口,焦急的等着北方的消息,他要确认崇祯是否还活着。然而各种消息纷纷而来,有的说崇祯殉国,也有的说崇祯已经沿着海路南下,众说纷纭、莫一是从。
几日后,原大学士魏炤秉从北京南下,逃到了浦口,证实了崇祯自焚殉国的消息,史可法彻底死心。
既然崇祯身死,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从藩王中挑选一人登基称帝。史可法身为南京兵部尚书,南京文臣之首,挑选藩王登基的事情当然着落在他的身上。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南京方面的情况。南京作为大明两京之一,和北京一样设有六部都察院御史台等各个衙门,政府机构完全和北京一样,甚至各部官员的品级也和北京完全相同。只要新帝登基,南京政府机构立马可以运转。当然,此时的南京没有内阁,所以掌握兵权的兵部尚书就是文臣之首。当然另外还有两个管事的,一个是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另一个是南京守备忻城伯赵之龙,和兵部尚书史可法一起是南京三巨头。
当然史可法文官的身份,使得他的地位远在韩赞周和赵之龙之上,可以说由哪个藩王即位可以由史可法一言而决。
按照血统的远近来算,崇祯殉国,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可是崇祯的三个儿子都沦陷在北京无一逃出,而崇祯也没有兄弟在,不过崇祯祖父神宗朱翊钧倒是有其他子孙在。福王朱由菘,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另外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血脉也不算太远。
从伦序来说,应该先考虑福王惠王和桂王,而三王之中,福王则最为合适,因为福王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是神宗的第三子,惠王是第六子,桂王则是神宗第七子。而且福王朱由菘和崇祯同辈,由他登基可以援引兄终弟及继统,而惠王桂王都是崇祯的叔叔,则不是太合适。
所以一开始,史可法的心里是偏向福王朱由菘做皇帝的。而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都主张有朱由菘继统,淮安巡抚路振分,给史可法的信里就赞成福王继统。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也持同样的态度。
可是南京的大部分官员却反对福王登基,因为历史的原因,南京六部的官员大部分是从北京贬谪而来,大部分都是在崇祯朝失势的东林党人。兵部侍郎吕大器、户部尚书高鸿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而在籍的原礼部侍郎钱谦益则是东林党的党魁。
钱谦益两次从老家常熟赶往南京,面见史可法,强烈反对福王登基。原因是朱由菘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神宗喜欢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多次打算废掉崇祯父亲光宗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改立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围绕着储君之争,东林党人和万历以及郑贵妃进行了多达几十年的争斗,“妖书”、“梃击”、“移宫”一系列的事件发生。经历了东林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