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兵-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兴华当然知道他在说得什么,但是同时提醒着他:“那个女儿可还是我的,阿贤,我可跟你说好了,他将来是要跟我姓刘的,不是跟你姓张的!”

张贤却并不以为意。

第三章 避实(二)

整编十一师只在信阳做了短暂的休整,便奉命向大别山区搜索前进,以配合华中国军各部队围剿此时进驻到这里的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解放军。

第一站是罗山县,罗山县城位于信阳东面五十公里处,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平坦,胡从俊带着整编十一师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这里,并向四面派出部队以搜索解放军的踪迹,但是数日内各方的回报都是没有发现敌踪。当下,胡从俊又带着整编十一师向东开进光山县。光山县城又位于罗山县城以东偏南五十公里处,一一八旅作为整编十一师的前导,在进入光山县城的时候,与解放军发生交战,这个县城里有小股的解放军部队稍事抵抗后,便弃城而去,向南进了大别山区。

十八旅与十一旅随后也到达光山,在这里,胡从俊把三个旅长再一次召集起来,研究着下一步的进剿行动。

“看来,我们已经步入到了敌人的外围,可能很快就要和共军接战,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希望大家都在打好十二分的精神,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胡从俊面色严肃地对着自己的属下这样告诫着,他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中所有的人,接着又道:“我们的敌人是刘伯承,他的指挥很有水平,我们许多的国军都吃过他的败仗。”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的确,在所有的国军将领中,刘伯承的名字是令人畏惧的。

“但是大家也不用害怕!”胡从俊接着又道:“我们与刘伯承也打了几仗,刘伯承的指挥虽然很有水平,可是他手下的部队却不怎么样。呵呵,当初在张凤集,刘伯承千算万算,最后集中那么多兵力想吃掉我们的十一旅,可是他手下的那几支部队却不争气,不但没有能够吃掉我们,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还不是无功而返?”

听到他如此一说,众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但是张贤无论如何也笑不出口,张凤集之战他是亲历者,其中的凶险绝不是如今胡从俊所说得这么简单。

见大家笑完,胡从俊又接着动员着:“其实共军也就这么回事,陈毅的部队里倒是有几支能打的部队,呵呵,可是陈毅这个指挥者却不怎么样吗!所以,虽然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不要过于轻敌,但是我们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太把这些共军当回事。虽然他们在此时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是我相信这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所有人的能够团结一心,以党国利益为重,众志成城,我想我们最终还是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众人一齐鼓起掌来。

胡从俊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才道:“这一次,刘伯承所部逃蹿到大别山区,这根本就是在自寻死路。民国二十年的时候,共匪曾在大别山区猖獗一时,不过没多久便被我们赶了出去。呵呵,这一次刘伯承妄想重现当年的景象,他这是痴人作梦!这回桂系的几支部队在南,我们整编十一师在北,对其进行夹击,敌人定然无处逃遁。就让大别山成为刘伯承的坟墓!”

大家再一次的鼓起掌来。

看到大家的士气已经提了起来,胡从俊感动满意,这才开始布置起了这次的行动。

“我们这一次到了光山,从这里开始向南就真正地进入了大别山区,地形十分复杂,所以我要大家特别得小心,千万别中了敌人的圈套!”

所有的人都纷纷点着头。

胡从俊走到了地图之前,在这张图上,他已经标出了行军的方向,他用一根棍子指着上面的光山,对着大家道:“这里是光山县城,我会在这里留下一个团为守备,作为我们行动的基地。”然后又指向东面的一个地方,道:“这里是城东二十公里的仁和镇,这里是一个路口,位置比较重要,所以一一八旅和师部就放在这在这个位置。”

他说着,目光又投向张贤和十八旅的覃旅长:“十一旅与十八旅是我们的两个拳头,作为左右两路并肩向南部的大别山区搜索前进。十一旅为右路,张旅长可以带着所部从仁和镇南下,经齐山口,白雀园到沙窝镇。十八旅为左路,绕过长岗岭从双柳树南下,走汪桥、余集,折向西到沙窝镇与十一旅会合。”

张贤与覃旅长一齐站了起来,同时回答着:“是!”

胡从俊点了点头,又对着这两个人道:“这一路下来,基本上可以扫清光山以东的共军。我们的侦察机在这片区域里并没有发现有共军的踪迹,但是你们两个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共军向来擅于伪装,所以我要求你们左右两支队伍一定要互相配合,齐头并进,千万不能孤军突入。一旦发现敌踪,一定要及时联络,哪怕是不打,退将下来,也绝对不许冒进追敌!”

“是!”张贤回答着。

覃旅长也点了点头。

※※※

也就在胡从俊调兵谴将的时候,在光山东南的五十公里外的沙窝镇,此时刘兴华的襄河纵队的指挥部便设在这里,面对国军整编十一师大军压境的态势,也正积极地作着应对。

在七月底的时候,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区,但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却远远不是毛泽东所想象得那么乐观,相反,这一壮举在今天看来,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刘邓大军从强渡黄河的十二万人,在挺进到大别山区后,路上有所减损,也有十万以上,到此时已经十一月中下旬,几个主力纵队只剩下了九万人左右,减员十分严重。到达这里以后,也没有象中共中央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开展下来。开始的时候,经过卓绝的战斗,刘邓大军在十月之前曾经先后在三十三个县建立民主政权,根据地也初具规模,但是随着四面国军的进剿,战斗形势很快被扭转了过来。在内战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曾有说过:“我军必须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后,方能在中原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这的确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强弱分明的情况之下,想要开辟新的根据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敌人以较大的歼击,然后才能广泛地发动群众,这样才能建立起并巩固新兴的根据地。

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于九月的时候两次企图围歼国军整编五十八师,一次计划围歼国军整编八十五师,但都因为部队不适应山地作战,调动不及时,终没有达到目标。唯有两次胜仗,一次是在九月于皖西的张家店附近,三纵歼灭了八十八师的一个旅;另一次是在十月蕲春的高山铺附近,以两个纵队打了一个伏击战,消灭了一万两千多的国军。但是,以这两次战役之后,刘邓大军就再没有捕捉到有利的战机。

刘伯承与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的时候,一直是威风凛凛,但是到达了大别山区之后,却并不是蛟龙入海,反而成了虎落平川的样子。为了应付刘邓大军的大别山挺进,国军先后调集了三十三个旅,八十多个团从四面夹击过来。虽然刘伯承对游击战、伏击战、攻击战都有深入的研究,样样精通,处处显露着大将的风范,可是在这个时候,在转战大别山的过程中,却元气大伤。

不可否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举,的确是牵制了国军进攻解放区的许多兵力,但是却并没有达到蒋介石抽调胡宗南部队的目的,也没有解除中共中央当时在陕北的困境,倒是因为陈谢兵团出击豫西后,才解了陕北之忧。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失利,其根本原因是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方面来实事求是的说,大别山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强大的正规兵团在此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首先,在这个时候,大别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已经不再是十六年以前了。毛泽东把这里定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并下决心要在些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考虑是这里曾经是老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以及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而刘邓大军便是由红四方面军发展而来,其中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是这里的人。可是事实在却并非如此。虽然当初共产党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但是每一次都被国民党军队赶跑,而在每一次撤退之后,国民党进驻就会对那些在土改中积极的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进行迫害,这里的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已经怕了。在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的时候,老百姓都是一见就跑,解放军想要找一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十万人的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要说打仗了。老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早已经学会了坚壁清野,把所有的粮食和贵重物品都藏到了山上,何况这里的老乡本来就十分贫困,自己糊口都很困难,又哪有多余的粮食来供应国共两党的队伍!另一方面,国民党在这里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的是保甲联防,五家联坐政策,还有各级的民团组织,特别是由各方乡保长等指挥的被称为“小保队”的保安队,这支民兵不但熟悉当地的风情,而且熟悉共产党一整套游击战术,比起国军的正规军来,对解放军的危害更大更残酷,刘邓大军中许多的伤病员就是大批地被这些民团消灭。另外,国军桂系在此长期驻扎,经营有二十多年,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们娶得都是当地的老婆,基本与当地打成了一片,所以拥有深厚的统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谈何容易!

其次,大别山的地形也不适合野战军大规模的运动战。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而这里便已经属于南方。山区内,山脉重叠,绵亘不绝,部队的行动与集结都很困难,只适合游击战而不适合大兵团的运动战。刘邓大军在进入大别山区后,部队的动作明显减慢,大炮、辎重都要战士抬着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军极慢。反观国军方面,却可以利用大别山周围的交通便利的优点,很容易就调集了围剿的兵力。再者,由于大别山的地形条件不利于大兵团作宽大机动,解放军主力兵团在强敌进攻时也就难以在此立足。

第三,刘邓大军部队中多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有时部队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而生活的适应更是无从说起,最简单的一例是就穿布鞋,由于南方多雨,北方人经常穿的布鞋根本经不起水泡,而战士们也不习惯穿草鞋,脚上常常会流脓淌血,又加上连续作战,蚊虫、毒蛇、疟疾等的袭扰,真是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之下,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战士逃亡与判变的事也就时有发生。

另外,在武器装备上,由于过黄泛区的时候,许多重型武器无法带来,被丢在了路上;便是被带到大别山的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口径的火炮,但是在炮弹被打光后,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在山地作战中携带也很是不便,只得丢弃。所以在刘邓大军的大别山战斗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山炮、重迫击炮为主,火力上自然与原来无法相比。

而没有打多少歼灭战,也就没有多少俘虏收获;当地的老百姓又对这支队伍不相信,避之不及,自然更没有多少兵员的补充,所以刘邓大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地下降。

为了保存实力,在这个时候,刘伯承与邓小平只好指挥大军一直在与国军周旋、避战,按照战法上来讲,就是避实就虚,想要抓住某个好的机会,找一个国军弱旅来吃掉,以重振军威。可是,这样一来,实际上,这支名声在外的常胜之军已经成了一个超级的游击队。

第三章 避实(三)

面对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困境,中共中央也大为担心,一方面命令东部在豫皖苏地区的陈粟兵团和在豫西的陈谢兵团极力配合支援刘邓,以打开大别山的局面;另一方面,又组织了第十纵队,从冀南豫北出发,带着许多资金和物资,由纵队司令王坤率领,浩浩荡荡进援大别山区。

第十纵队由三个旅组成,人员近两万,但是路上又接收六千多的南下干部团和一万两千多的原刘邓所部的伤愈伤兵,再加上地方上调拨的随行民工,形成了一个总人数达四万五千多人的庞大行军队列。十月二十一日,第十纵队在华东野战军的掩护之下,在山东范县渡过了黄河;十一月九日,又在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的掩护下突破了陇海铁路,十一月十一日抵达陈粟大军重新恢复的豫皖苏解放区;十一月十五日,第十纵队穿越黄泛区南下,于二十七日渡过淮河,在刘邓兵团第十二纵队的配合之下,突破国军整编第十师封锁的信阳到璜川公路,进入大别山;在光山县的何阪与刘邓的野战军司令部会合。

其实,第十纵队与整编十一师到达大别山区的时间很近,一前一后,相隔不过数日而已。第十纵队在突破整编第十师封锁的信璜公路时,有较大的损失,其他时候基本上还算顺利,这也说明了此时国军兵力上的薄弱,无法在沿途对其进行拦截,部署也十分被动。

这个时候,针对大别山区的战事,刘邓大军不得不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法,以躲避国军的尾追截堵。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与邓小平经反复研究后,认为大别山区不适合留置过多的兵力,决定以内外线配合来粉碎国军的四面围剿,所以采取了分兵作战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由刘伯承率领第一纵队和军区及中原局机关,转到淮河以北地区进行休整。留在大别山区的三个纵队,在邓小平、李先念的指挥下,采取了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的方式,与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对于新到的第十纵队,则令其向西穿过平汉铁路,到桐柏山去创建根据地。

为了配合第十纵队的行动,襄河纵队被要求从西面向东越过铁路,在大别山北麓牵制住此时气势汹汹而来的整编第十一师,这也就是刘兴华之所以出现在信阳的原因。

刘兴华带着襄河纵队的两个旅一万多人连夜越过平汉铁路,抵达了光山县南部,这个时候,整编十一师也已经对大别山展开了搜索进攻。

此时,在纵队的临时指挥部里,刘兴华与政委熊卓然以及两个旅长和主要的参谋人员,正在研究着对策。

指挥部里,刘兴华一直在抽着烟,只有政委熊卓然在讲解着:“我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整编十一师两到三天的时间,给我们的友军创造出能够从容突破平汉铁路的机会!这个任务说容易也容易,但是说难也很难!”

大家都点着头,第一旅的旅长梁三笑道:“我们只要牵着敌人在大别山里走两天,不就行了?”

熊卓然却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道:“虽然你的想法不错,但是我们如何能够让敌人象牛一样,听从我们的指挥呢?”

梁旅长道:“那熊政委,你有什么办法吗?”

熊卓然笑了一下,看了看坐在边上的刘兴华,道:“老刘呀,还是你来讲吧!”

刘兴华点了点头,掐灭了手中的烟,却又舍不得丢掉,而是小心翼翼地揣在了兜里。这才站了起来,用目光扫视了一下自己的手下,这才道:“这一次刘总司令给我们部署这个任务之前,曾经问我对整编十一师有什么想法?”

“你怎么说的?”大家问道。

刘兴华笑了一下,却反问着他们:“这里我想问一下你们,你们对敌人的这个整编十一师有什么想法?老梁,你先说说!”

梁三愤然地道:“这是我们的老对头了,上一次我们差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