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建议,李存勖心中很是迟疑,毕竟大军刚刚打了败仗,正应该低调一些才对,你却让他在这种时候登基称帝,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就在这时候,南方吴国有消息传来说,吴王杨渥正在为登基称帝大造声势,甚至还闹出了“李氏当亡,杨氏当兴”的谶语。
这一下,李存勖顿时怒了。
“想我李家自祖辈起,三代人皆为大唐忠臣,有保扶社稷之功,又得天子厚恩,赐以国姓;那杨渥竖子,祖上不过是挑粪耕田之辈,如今尚且敢窥视至尊之位,孤岂能连此人都不如?”于是下定决心准备称帝。
二月初,当杨渥率领百官前往祭拜昭宗陵墓时,晋王李存勖在邺城下令设置百官,以豆卢革和卢程二人为行台左右丞相,任命卢质为礼部尚书,其他张居翰等人也都有升赏。
接着,李存勖又命刚刚任命的礼部尚书卢质立即着手,准备登基称帝的一应典仪,并在邺城外修筑祭天之坛。
李存勖毕竟是沙陀人,虽然入中原已久,基本上已被汉化了,但他骨子里还是崇尚直来直去的那一套,对中原繁杂的礼节不怎么重视。
所以当杨渥又是祥瑞,又是祭拜唐高宗等人陵墓,又搞出百官劝进等事情时,李存勖却没那么多花样,而是准备直接登基称帝,最多就是在称帝前准备祭天而已。
……
四月初,当杨渥一行返回洛阳之时,晋王在为称帝做准备的消息也在这时候传来,朝中百官顿时便坐不住了,开始准备第三次劝进。
这一次,相比于在长安的第二次劝进,声势又更进一步。
除了朝中百官和李茂贞、李仁福等地方藩镇全部到齐外,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倭国也派了使者前来,甚至连远在海外的真腊等国,同样有使者抵达。
倭国自不用说,前两年刚被吴军收拾过,现在当然要小心点;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如今正发生激烈大战,自然想要派人来寻求吴国的帮助,至少也要保证吴国不倒向敌人一方;至于真腊等国,也都担心吴国进一步在海外扩张。
所以在今年年初吴王即将称帝的消息传出后,这些小国也都派使者前来,正好赶上了百官劝进。
如此一来,造成的声势自然更超以往,许多人都在惊呼,吴国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有了昔日大唐盛世时万国来朝的气象,一些人更是认为此时的吴国已经能与昔日大唐比肩了。
而在百官劝进的盛典中,最让人关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三十六位能够确定身份的李唐宗室成员的上表。
之前杨渥便让长剑都派出密探寻访李唐宗室后人,最终能够找到并确认身份的有四十多人。
陈彦谦等人又在这四十多人里面又选出三十六个与昭宗血脉较近的宗室,让他们代表李唐,在劝进之时主动出来进言。
“昔日大唐高祖皇帝,见隋末天下大乱,不忍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遂自晋阳起兵,挥干戈而震宇内,平八方而统**,至今已逾三百年……”
这些李唐宗室,按照提前准备的话,洋洋洒洒的叙说着大唐的荣光以及盛世之后的衰亡,说道最后唐昭宗如何受朱温欺凌,最终遭到弑杀,皇后及诸皇子也都惨遭杀害的惨烈时,这些人一个个都痛哭流涕,百官听众也也都心怀戚戚。
随后,发言的内容一变,接着又讲起吴王杨渥父子两代人如何承昭宗之命,矢志复兴,二十余年栉风沐雨,终于一举诛灭伪梁,为唐室报得大仇。
“我等残存宗室之人,闻大王已灭伪梁复国仇,无不感激涕零。今大唐气数已尽,天命当亡;而吴国当兴,天命所向,且天下百姓皆归心于大王,愿大王顺天应命,承天下正统,定天下人心!”
……
作为李唐宗室之人,他们此时代表的便是昔日大唐,说出来的话自然意义不同。
当他们话音刚落下,百官和各地藩镇、各国使节等,也都纷纷下拜,口中高呼:“愿大王顺天应命,承天下正统,定天下人心!”
这一次,在百官劝进之言后,杨渥不再像过去那样推迟拒绝,而是站起身来道:“诸位爱卿一片忠心之言,孤又何忍再加拒绝?孤愿与诸卿共治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众人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此,经过三次劝进之后,吴王杨渥终于答应登基称帝。
因为吴国早已建立多年,虽然杨渥只称吴王而未称帝,但百官设置、朝廷典仪早已完备,且天下百姓都已经习惯“吴”这个国号,再加上历代取国号的惯例,所以这次杨渥称帝后并未更改国号。
不仅是国号没有改变,年号同样没有发生改变,而是继续沿用武义纪元。
原本陈彦谦等还上书杨渥,提出了多个合适的年号供他选择,但杨渥却下诏令道:“自古帝王多有改年号者,少则数年一变,多则一年数变,甚是繁琐,且百姓难以适从,多有不便。自今起,一帝一年号,足矣!”
于是终杨渥一身都只用了“武义”这一个年号,而后世历代帝王同样只有一个年号。
也正因此,后世之人有时也将杨渥称为“武义大帝”,而不称呼其庙号。
……
四月十八日,乃是一个黄道吉日,宜庆典。
这天上午,吴王杨渥在朝中百官、各地藩帅、各国使节的簇拥下,于洛阳城外登台祭天,正式即皇帝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追尊其父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尊其祖杨为熙祖裕皇帝;尊其母史夫人为皇太后,尊王夫人为太妃。
以王后周梦洁为皇后,其他诸妃亦有进封;封嫡长子杨炅为太子,二皇子杨琰为琅琊郡王,封三皇子杨煜为永安郡王,四皇子因为年幼,暂不封爵;杨渥的几个女儿,都被封为公主。
杨渥之弟杨隆演则由海陵郡王进封为楚王,赐金策,许世袭罔替;其余诸弟也都有封赏,但未有以亲王世袭的。
朝中文武亦各有升赏,朝中大臣如陈彦谦、严可求等重臣,此次都被封为侯爵等爵位,并得以世袭。
吴国的爵位需要有军功才能册封,像陈彦谦等文官原本是没资格封爵的,但他们毕竟是开国的功臣,再加上他们长期镇守后方,为前线大军征战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后勤保障,这也是有大功于国的,所以杨渥才给他们封爵。
相比于文官,武将封爵的就要多得多,许多将领北伐灭梁的功绩到现在都还没有赏赐,后来又有击败晋军的功绩,所以这一次一并赏赐。
除原本已封国公的周本、李承鼎等人外,又加封刘信、朱虔佑、朱思、柴再用等人为国公,以郡公之爵世袭;而柴克宏、刘仁赡等年轻将领,如今也都获得了侯爵、伯爵等爵位。
至于更底层的文武官员,同样有所赏赐,加官进爵之人不在少数。
此外,各地臣服于吴国的藩镇这一次也有封赏,岐王李茂贞原本就是昭宗老臣,声望卓著,这一次上表劝进又有大功,于是杨渥下诏封其为秦王,许其不名、不拜。
而对定难节度使李仁福,杨渥则下令封其为西平郡王,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领中书令;封朔方节度使韩洙为颍川郡王,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领侍中。
其他各藩镇也都有加封,甚至连马殷、刘等早已经投降吴国的藩镇,这时也有封赏。
最后,为纪念淮南乃至吴国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杨渥又下诏将在洛阳城竖立一块忠魂碑,届时将亲自率领皇后、太子等前往祭拜。
消息传出,全军震动,纷纷高呼“万岁”或者“皇帝圣明”等。
……
当杨渥在洛阳正式登基称帝之后不久,四月二十五日,晋王李存勖也在邺城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同光,尊其母晋国太夫人曹氏为皇太后,尊其嫡母刘氏为皇太妃。
以豆卢革为门下侍郎,卢程为中书侍郎,二人皆为同平章事,以张居瀚为枢密使,卢质、张宪为翰林学士等。
升魏州为兴唐府,在此建立东京,又将太原府定为西京,将镇州升为真定府,作为北都;以王正言、孟知祥、任圜三人分别为兴唐尹、太原尹和真定尹。
又追尊其曾祖李执宜、祖父李国昌、父亲李克用等人为帝,在晋阳建立宗庙。
至此,在一月之间,天下多出来两个皇帝,若是加上原本就在蜀中称帝多年的蜀国,当今天下便有着三个皇帝。
这三帝之中,蜀中的那位皇帝虽然称帝最早,但论起声望来无疑却是最浅薄的,除了蜀中之人外,根本就无外人认可其帝位。
而剩下的两个皇帝中,吴帝杨渥的声望当然是最大的,而且得到了各地藩镇的拥戴,再加上吴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又在去年刚刚击败晋国,所以被认为是当今正统。
而晋帝李存勖虽说声望比杨渥稍弱一些,但也不遑多让。
晋国的实力虽然比不过吴国,又经历了去年的大败,但也不可小觑;再加上李存勖自称自己才是继承大唐正统之人,并以大唐为国号,所以天下间同样有不少人认为晋国才是当今正统。
两个原本就有仇的国家,此时在同一个月内先后登基称帝,为了争夺天下正统之位,很多人都认为吴、唐之间一场新的大战即将来临,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双方却并没有打起来,甚至连小规模的战事都没有。
吴国最终只是派遣一个使者出使邺城,呵斥对方的僭越之举,并声称自己才是天下唯一的正统。
而唐国一方也同样只是派出使者前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似乎两国一夜间又恢复了当初作为同盟时的关系,准备和平共处,不再为敌了。
只有少数人才明白,两国之间之所以没有打起来,其实都有自己的苦衷。
唐国一方自不用多言,去年刚刚经历惨败,此时正是恢复元气的时候,哪里有多余精力主动进攻吴国。
而吴国一方之所以不立即出兵,原因则更为简单,那就是没钱!
第七百章伐蜀(上)
以吴国的国力,加上吴国向来有发行国债的传统,按理说应该不至于没钱才对,然而现实却是,吴国现在的确是没钱了。
当初为了北伐,吴国前后积蓄了六年时间才最终发动;虽说战事进展的非常顺利,但近二十万大军征战起来,前后持续一年多时间,消耗的粮草辎重还是非常惊人的。
在战后对有功将士的奖赏和对阵亡受伤将士的抚恤同样数额巨大,杨渥本来就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在赏赐将士和抚恤伤亡时自然毫不吝啬,这固然为吴军保持高昂士气,并最终消灭梁国,击败晋军奠定基础,但消耗的钱粮也极为惊人。
此外,在消灭梁国之后,虽说夺取了大片领地,获得了众多人口,但因为杨渥下达诏令,免除新得之地百姓两年的税收,所以吴国的地盘是扩大了,但税收却没有增加。
相反,从梁国夺取的地盘饱经战乱,早就残破不堪,要进行重建还需要大批钱粮。
此外,扩大军队规模,迁都洛阳,迁移百姓,招抚流亡,以及最近杨渥登基称帝的举动等等,这些都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如今的吴国看似强盛,但在财政方面真的已经到了极点,不仅以前的积蓄消耗一空,而且还欠了不少的债务,若是再不休养一番,真有可能会出乱子。
当然,除了财政方面的考虑外,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比如,吴国去年年底一战虽然大获全胜,但谁都知道晋军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若不是关键时候吴军顶住晋军的猛攻了,只怕最终到底谁胜谁负还有的说。
如今吴国刚刚建立,若是贸然与唐开战却未能取胜,甚至大败而归,到时候反而会影响到新帝威望。
所以还不如暂时保持原状,一面休养生息,将新得地盘彻底消化,一面耐心的等待时机。
毕竟论起治理天下来,杨渥显然要比李存勖强得多,吴国官员的能力也要强于唐国官员,所以时间是站在吴国这一边的,没必要太急切。
……
时间流逝,转眼两年多时间就已过去,此时已经是武义十八年的二月。
经过这两年的休整,此时吴国的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之前因为北伐而欠下的国债此时已经基本还清了,甚至府库中还有了一些积蓄。
之所以能这么快恢复过来,第一个原因就在于江南各州这两年连续丰收。
自从杨行密起兵平定江淮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三十余年时间;若是从杨渥率军消灭越王钱算起,到现在也有二十年,这几乎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
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如今的江南已经有了后世江南的繁盛气象,金陵、江都、苏州、杭州、越州等地,现在都是人口数十万的大城,其繁华之处,比起刚刚开始从战乱中恢复的中原地区要强得多。
不仅是人口繁盛,江南的农业也极为发达。
一来江南土地原本就肥沃,且吴国又重视水利,每年都投入钱粮兴建一些工程,使得农业得到极大发展;二来如今占城稻早就在江淮得以普及,这种一年两收的作物,比以前的水稻收成要多了太多。
恰好这两年江南又接连丰收,朝廷的税收自然也大获其利。
不仅是江南,其他湖南、江西、福建、岭南等地,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其经济水平虽然还不能与后世明清时期相比,但也远超唐朝时期,足以与北宋时期比肩。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中原地区的恢复。
中原地带原本就是最为繁华的地区,且当初朱温极为重视农业,使得中原地区人口、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虽然后来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中原各地都有些衰败,但毕竟根基深厚,经过两年多时间休养就恢复过来了。
这些地区在刚刚被吴国夺取时,杨渥曾下令免除两年税负,此时两年时间早就过去,税收自然恢复正常。
这么大一片地盘恢复征税,使得吴国的财政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所以两年多时间下来,因为北伐造成的财政困难早就不复存在了。
如今府库中的积蓄,在不借新债的前提下,虽然还不够支撑长时间的大规模战争,但若是打一场兵力不超过十万,时间不超过半年的战争,光凭这些积蓄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最近杨渥就在计划着发动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的目标,正是沉寂多年的蜀国。
这一战,杨渥的目的并不是击败蜀国,夺取一些土地,而是打算一举将蜀国灭掉。
此时,骆知祥、严可求、郭崇韬、周本、柴再用等重要文臣武将,还有太子杨炅等人都汇聚武英殿中,静静听着刚刚出使蜀国回来的礼部右侍郎张延翰汇报。
“臣去年十一月底入蜀,蜀主王衍在上清宫接见了臣,成都的百姓无论贵贱,皆成群结队,夹道欢迎……”
“臣与王衍会面,直言陛下威德,有混一天下之志。并劝说王衍去帝号,向我吴国上表称臣。蜀山南节度使王宗俦认为臣的语言冒犯了蜀主,所以请求将臣斩首;但王衍没有听从。”
“之后蜀宣徽北使宋光葆上书,请求蜀主拣选良将,积蓄钱粮,整军备战;蜀主以其为梓州观察使,又命右定远军指挥使王宗锷为招讨使,率军驻守洋州……”
张延翰缓缓的讲述着这一次出使蜀国的情形,其他人则仔细听着,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