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国江山- 第2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渥皱眉沉吟,过了片刻才问道:“郭参军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国的手来练兵吗?”

    除了借助蜀军之手来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时机的那几年里,吴军因为长久没有经过战事考验而腐化外,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与蜀国议和。

    既然不打算现在就消灭蜀国,那么一些小打小闹的战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若是为了防备蜀军东出荆襄,或者为将来伐蜀寻找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的话,有峡州在,基本就能达到这些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并没有与蜀军继续交战的理由,除非是想要借助蜀军之手来练兵。

    但要练兵的话,也没必要非要盯着蜀军,其他势力同样可以用来练兵。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战争磨炼,当初吴国建国时,禁军曾经一度大肆扩张,短短时间内禁军的规模就扩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禁军的战力下降,新兵过多。

    所以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渥有意识的将各军分批送到战场上去接受实战的磨炼。

    经过这几年的战事考验,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将士基本上都上过战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再加上军校之中培养的学员源源不断的进入禁军,在基层上吴军的实力已经有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实战练兵的需求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杨渥面带疑惑的看向郭崇韬,众将脸上同样面带疑问。

    郭崇韬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钦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么打算,不妨详细说说看!”杨渥接着问道。

    郭崇韬神色肃然,郑重问道:“敢问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话,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

    若要北伐中原,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这个问题不仅是郭崇韬在关注,杨渥还有其他将领同样极为关注。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一点自然是参考历史上的其他几次北伐。

    要说北伐,在吴国之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的祖逖、桓温以及刘裕这三人的北伐最为出名。

    其中祖逖北伐的兵力并不多,初期不过是私自招募的几千北方人;后来名望大了后,得到东晋朝廷的支持,这才有了数万大军北伐。

    不过祖逖北伐取得的成果并不多,再加上朝廷内部倾轧掣肘,使得祖逖北伐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而桓温北伐的声势比之祖逖北伐要大得多。

    毕竟桓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控了东晋朝廷,有一个国家的力量在后面作为支撑,还有北府兵这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依靠,再加上当时北方正好陷入大乱,所以桓温北伐不管是兵力、声势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比祖逖北伐要大。

    但桓温北伐的兵力实际上也不多主力大军也就四五万人,再加上各路策应的军队,总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其中前面两次取得了一些成果,成功收复洛阳,给桓温带来了极大的声望,为他掌控东晋朝廷铺平了道路。

    可惜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却以失败告终。

    相比之下,宋武帝刘裕的北伐可以说是最为接近成功的一次。

    刘裕的个人能力应该说是自魏武帝曹操以来最为杰出的一个,再加上精锐的北府精兵,以及得当的北伐策略,使得刘裕北伐一度攻占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

    在那个时候,黄河以南的地区基本都落入了刘裕的手中,长安、洛阳这两个重镇同样被其收复,再加上之前就已经被攻占的蜀中、汉中等地,可以说刘裕的地盘之大,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梁国、吴国、蜀国三家之和了。

    可惜得是,刘裕收复长安以后,他留在建康城坐镇后方的心腹刘穆之突然病死,使得朝中没有可信之人坐镇,刘裕担心后方出问题,于是率领主力撤回彭城。

    一年多以后,留守关中的晋军将领发生内讧,使得长安再次失陷于敌手。

    但即便如此,潼关以东、黄河以南以及山东全境还在刘宋的掌控之中。

    真正让刘宋失去北伐统一天下的机会的,还是刘裕的病亡。

    在刘裕死后,继位的宋文帝草率北伐,导致大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其对如今的吴国依旧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时刘裕出动的兵力,具体的数量虽然没有记载,不过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估计可以知道,晋军的兵力应该不到二十万,估计也就是十五万左右。

    这十五万兵力,在与北方政权交手的过程中虽然屡屡取得胜利,但也暴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兵力不足。

    这个兵力不足,并不仅仅是说直接用于北伐的兵力有些不足,同样也是说留守南方的兵力相对也有不足。

    当时的东晋虽然已经落入了刘裕的掌控,不过南方的广阔领地却都是刘裕一手一脚打下来的。

    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若是用大军前去讨伐,当地的势力必然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若是“王师”一走,当地又会出现叛乱。

    这种叛服不定的状态,与如今吴国面临的局势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别看如今南方各地除了岭南外基本都已经统一,但若是吴军主力都去北伐了,谁又能保证南方不出现动乱呢?

    而若是内部都不安稳,只怕任谁领兵北伐都难以全力以赴,在这种情况下北伐能够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这一次出兵江陵,杨渥明明在金陵还有四万大军,在福建和两浙还有李承鼎的两万大军,但即便是一开始进攻江陵的战事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杨渥也没有动用这些兵力的打算,为的就是一个安稳。

    这一次统兵攻打江陵即便是未能取得成功,那也可以撤军回去等下次出兵,总是有机会可以打下江陵的,并不需要急于一时。

    但若是为了图一时之快,将全部兵力都用于江陵,或许杨渥亲自统领大军在外,的确可以震慑内部的宵小,让他们不敢乱动。

    但在后方空虚的情况下,万一真有什么人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心态起事,那又该如何?

    到时候杨渥手中虽然掌握着整个吴国的大军,但在内部有动乱的情况下,这些将士还有多少士气和战心?

    十多万大军的后勤方面又如何得到保障?

    在敌军阵前若是不能迅速安然撤兵又该怎么办?撤军的时候被敌军趁机攻击怎么办?

    撤兵回去之后,一支征战日久、早就疲惫不堪的大军,又该如何才能远赴数千里之外去平定叛乱?

    ……

    这么多的问题,可以说只要内部出了什么乱子,到时候整个吴国都有陷入内乱的可能,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所以即便对江陵的战事一开始进展得并不顺利,但杨渥也没有进一步增兵的打算,宁愿退兵或者与敌军决战,也不会再贸然增兵。

    而且用兵之道原本就不是简单的堆彻兵力,而是兵力、战略、后勤等各方面的综合。

    吴军这次动用的兵力光是禁军就有八万,再加上八千水军,三千骑兵,三千羽林军,以及其他的厢军,总兵力在十万之上。

    只要用兵得当,这么多的兵力别说是打下一个江陵,就是打下整个荆襄也是足够;但若是用兵不当,即便是增加更多的兵力,又有什么用处?徒然让后方出现隐患罢了。

    刘裕北伐,出动的兵力在十五万左右,剩下的兵力留守南方各地,可以保证内部安稳,但总体来说,刘裕手中的兵力还是有些不足的。

    除了北府精兵可以值得依赖以外,其他军队基本都是摆设。

    而吴军若是北伐的话,若是和刘裕北伐一样,动用十五万大军,那么留守的军队包括厢军在内应该在十万以上,同样可以保证内部安稳。

    但十五万大军北伐,这个兵力到底足够吗?

    杨渥并没有把握,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和刘裕所处的时代还是有许多差别的。

    梁国、晋国都将是吴国的敌人,这两个大敌都有着深厚的根基,他们的兵力同样众多,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两国如今还是死敌,相互之间的仇恨和矛盾甚至比吴国和梁国之间的矛盾要大得多。

    这样一来,或许十五万吴军也能取得像刘裕北伐那样的效果,一举夺取整个黄河以南的地盘。

    不过要想一举将梁国和晋国都打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众将都知道的刘裕北伐外,作为后世来人的杨渥,自然还知道另一次影响力更大的北伐之战徐达北伐。

    朱元璋虽然因为见识上的不足,使得他建立的明朝在根本制度上就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对于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却是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

    再造华夏,这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其历史功绩。

    至于其他的,在这个大是大非之下,就只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了。

    而朱元璋的恢复中华,这个具体的执行之人就是徐达。

    徐达北伐的兵力为二十五万,或许在如今这个时代二十五万大军兵力非常多,但在元末明初的时代,二十五万大军真的不算多。

    在经过宋朝几百年的开发之后,整个南方的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北方。

    而就整个中国的人口来看,元朝末年的人口也比如今要多得多,再加上各方势力基本上都不是像现在这样用的募兵制,而是征兵制,这就使得元朝末年的各方势力之间的大战,动用的军队规模远远大于现在。

    比如朱元璋那时候手中的兵力多达上百万,而残元的兵力同样人数众多。

    但许多实际动用的兵力却只用了二十五万而已。

    剩下的军队,自然是留守后方,再加上朱元璋亲自坐镇,足以保证后方的安稳。

    这样一来,有一个安稳的后方给北伐大军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再加上徐达杰出的统兵能力,所以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就攻占大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

    从这个方面来看,杨渥觉得,将来吴国若是要北伐的话,动用二十万禁军应该就足够了,若是在北伐的途中再收编一些梁国的降军,那么北伐消灭梁国基本上就没有问题。

    而在后方,同样需要留下足够的兵力保证后方的安稳。

    这样算的话,杨渥觉得吴军至少需要三十万禁军,再加上各地留守的厢军,总兵力四十万左右。

    若是有这么多兵力的话,再加上合适的策略,北伐就能取得成功!

    事实上,宋朝初年赵匡胤时代的禁军兵力也就是二十万,到了赵匡义时代才增加到三十多万。

    考虑到如今吴国面临的敌人晋国和梁国,实力都要比宋朝统一天下时面临的敌人南唐等政权要强得多,所以杨渥觉得,三十万禁军才是最合适的兵力,同样也是吴国财政所能担负的极限。

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权与仁德

    “孤以为,若是有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的辅佐,只要运用得当,那么北伐中原就能取得成功!”仔细思量之后,杨渥向郭崇韬答道。

    “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郭崇韬低头沉吟。

    其他将领同样在心中思考着用这个兵力进行北伐的可行性。

    没过多久,郭崇韬道:“陛下,若是真能有您说的那么多的兵力,北伐取得成功的确大有可能。不过陛下若是用二十万禁军北伐,那又应该留下多少兵力防守后方呢?”

    “十万禁军,十万厢军,足够震慑各方宵小之辈!”杨渥沉声道。

    郭崇韬笑了起来:“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几年大王是不是又要征兵呢?征募新兵之后是不是又要通过实战进行磨练呢?”

    杨渥到了此时自然已经明白郭崇韬的意思,无非就是扩军之后在接下来这几年内借蜀军的手来磨砺新兵。

    不过说实话,即便是增加兵力,杨渥也没打算建立新军,而是扩大原来的十个军,将原本每个军的兵力从两万人扩大到三万人,总兵力自然也就增加到三十万人。

    之所以选择扩大每个军的兵力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自然是有足够资历和能力的都督人选有些不足。

    这几年下来,当初那些都督们基本上都老了,可以预见等将来北伐之时,还能领兵上战场的老将只怕不多。

    若是再新建几个军,只怕有一些军的都督就只能让那些能力平庸之人来担任了,这显然不是杨渥想要的。

    至于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却是出于实际需求。

    这几年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个军两万人已经有些不适应战争的规模了。

    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不过是领精兵三万而已;之后淮南的对外战争出动的兵力也没有太多。

    像李神福讨伐鄂州杜洪的战事,不过是出动了一万人而已;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援王师范,也仅仅出动七千精锐。

    而现在呢?一场小一点的战争就会动用四五万兵力,像这次攻打荆襄更是出动了十多万大军。

    这种战争规模的极速扩大,使得以前那种每个军两万人的制度有些跟不上时代变化了,所以有必要扩充至每个军三万人。

    至于郭崇韬提出的借蜀军之手来练兵的建议,杨渥仔细思考之后,并没有直接定下来,而是决定暂时搁置,反正这事情又不急于一时。

    在江陵停留了几天之后,王茂章的伤势大体上有了一些好转,不过想要痊愈只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杨渥让他与自己一同返回金陵去养伤。

    趁着这段时间,杨渥接见了一番荆襄各地的名流贤达之士,对他们进行安抚,以收当地民心。

    远在金陵的陈彦谦更是提议说,今年的科举大比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举行,其他各州的州试早在去年就进行了,而去年荆襄尚未纳入吴国统领。

    这样一来,荆襄当地那些有意出仕吴国的士子就只能等到两年之后的那一届科举了。

    所以陈彦谦提出,在这短时间内在江陵组织一次大考,专门针对荆襄士子,凡是通过之人都可以参加今年的科举会试。

    对此提议,杨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荆襄自古多名士,而且这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吴国来说,乃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自然要好好安抚人心。

    而他的目的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听说杨渥特意下令在江陵展开一次大考后,荆襄各地顿时沸腾了。

    如今荆襄已经彻底落入吴国之手,当地许多势力正巴望着如何迅速融入到吴国中来,此时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踊跃报名。

    此外,还有许多士子虽然在梁国难以受到重用,但他们心中依旧抱着中原正统的心态,视南方的吴国为地方割据小国,不愿南下投靠。

    但经过这次荆襄大战之后,梁国的颓势和吴国的兴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怎么迟钝的人,也明白了如今的天下大势。

    所以这一次江陵开设大考,不仅是荆襄本地的许多士子踊跃参加,还有许多北方士子同样是蜂拥而来。

    再加上去年因为晋国开科举而引得一部分北方士子南下参加今年的吴国科举,以及原本马殷的地盘上的士子参加,可以说今年的吴国科举将会非常的热闹。

    对此情形,杨渥自然是深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