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国江山-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渥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

    不仅如此,杨渥的几个弟弟妹妹里面杨浔、杨宁和杨澈如今同样正处在识字的阶段,杨渥干脆让高勖一并教导他们。

    “记性差点不要紧,就算不够聪颖同样不要紧,只要他勤奋肯学,品行上佳就行。孤也不指望他将来做一个开拓之主,只要他能守住孤给他打下的基业就行!”

    对于杨渥来说,他需要的太子即便能力欠缺一点都没什么大问题,他自己作为开拓之君,如今又还年轻,若是没有意外的话,将来足以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接班人并不一定需要有多么的英明神武,在能力上只要能够守住基业就行。

    但他性格一定要宽厚爱民,心中要有宽容之心,不能有任何的暴虐情绪。

    这个时代的君主性格暴虐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总是觉得部将们桀骜不驯,所以他们就要比部将们更加暴虐,才能以强力手段震慑住手下人。

    然而在杨渥看来,这种强力手段最多只能震慑一时,却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去年刘知俊背叛朱温的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用怀柔的手段去安抚将领,让他们放心为杨氏效忠,同时对那些特别骄纵的将领以抓典型的办法来进行打击,以达到震慑他人的作用,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应该做的。

    杨炅现在的年纪还小,除了有些活泼好动以外,目前还看不出什么来,让高勖这位温厚长者去教导他,正好可以让他培养出宽厚的性格。

    当然,这也不是说能力就不重要,若是杨炅将来一点手段都没有,完全不足以震慑群臣,那么杨渥也只能换一个继承人了。

    如今他虽然只有一个杨炅这么一个儿子,不过几个月前何依依终于怀上了孩子,而且经过太医诊断,这一次怀上的很有可能是一个男孩,这意味着杨渥可能会多一个王子。

    不管最终她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总之他将来是不可能只有杨炅这么一个王子的。

    若是杨炅真的不看造就,那么杨渥也只能忍痛将其废掉了。

    几天之后,经过紧张的阅卷,杨渥最终确定了这一次殿试的前十名考生的名单,至于后面的名次因为相对不那么重要,所以直接由主考官陈彦谦来确定。

    这次殿试杨渥最后还是点了蒋延徽为状元,徐知诰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则是一名来自福州的考生。

    如今福建刚刚并入吴国,杨渥自然要设法笼络一二。

    因为时间仓促的原因,今年来金陵参加殿试的考生并不多;在众多福建考生中,杨渥见这名考生的才学还算不错,于是就点了此人为探花。

    这一点与两年前吴国立国后的第一次科举时,政策专门向江西考生倾斜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迅速安抚人心,消除各地之间的隔阂。

    确定了名次之后,杨渥在宫中赐宴,特意招待这些新科进士们。

    宴席之上,作为新科状元的蒋延徽自然是最受到瞩目的一个,场中一百多个新科进士们很多人都在注意着他。

    当然在席间杨渥自然少不得安排他的五妹杨沁在暗中观察给她选定的驸马,经过她本人的观察之后也欣然应允,所以在蒋延徽还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就已经被确定为吴国的驸马了。

    华盖殿中。

    “蒋延徽的策论中提到的由朝廷出面来组建商船队的建议,大家想必也看到了吧?都有什么看法不妨说说看?”

    在看了蒋延徽的提出的建议后,杨渥不仅想到了商船队,更是想到了其他一些可以由国家出面来发展的项目。

    在后世,那些西方国家通过私人经济几百年的自然发展才达成的状态,在许多国家却通过国家手段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显然是通过自然发展所不能达到的速度。

    这就好比如今的海上贸易,如果任由百姓自发的去发展贸易,那么这种发展速度或许将非常缓慢。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仅要考虑海上贸易的巨大风险,同时建造海船的巨大成本同样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去购买几亩地,正好这个时代经过了战乱之后,人口相对较少,土地却相对较多,价格较为便宜。

    换句话说就是,即便杨渥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但在短期内因为海贸还不够发达,想要见效也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的事情。

    历史上的泉州就是在王审知时代开始逐渐发展,但直到南宋时才进入最繁华的时期。

    但朝廷如果出面的话,这一切都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或许要不了多少年时间,泉州的海上贸易就能达到南宋时的那种程度。

    这必然会给国家经济的繁荣带来巨大的机遇。

    至于说国家垄断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点也很好解决,只需要过上十几年,等到海上贸易达到一定程度,一些富裕百姓也看到了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后,就可以将商船队逐渐出售给私人。

    这一点就仿佛后世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般,先以国家出面建立企业,将市场建立起来,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然后进行全盘私有化,以增强其竞争力和减少**。

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担忧

    除了商船队外,杨渥觉得同样可以由国家直接出面建立一些大型的工坊,专门生产那些适合出口的商品,比如瓷器、丝绸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短期内极大提高国家商业的繁荣,增加国家的收入。

    而在一定时间之后,又可以通过出售这些工坊,从而避免其中的各种**和低效的情况,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臣等以为,由朝廷出面进行海外贸易,此法非常可行,而且应当立即实施!”出乎杨渥的意料,在场的众臣所有人都极为赞同此法。

    贸易的重要性在场众臣心里都很明白,其中的巨大利润同样同样是众所周知的。

    后世明朝郑和下西洋,在某种程度上就起到了国家商船队的作用,不过那时候的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之间展开的贸易更多的是带着朝贡的性子的。

    为了天朝上国的面子,在这种朝贡贸易中明朝一方自然是吃了不小的亏。

    结果这种得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的海上贸易,最终因为给朝廷带来的巨大负担而被永久性的停滞了。

    如今吴国准备组建的商船队却在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宣扬国力,或者笼络四方蛮夷的,更不是为了什么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进行贸易,为了赚钱的。

    虽然有些大臣心中担心这样做会有与民争利的嫌疑,不过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之下,众臣还是欣然同意了。

    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应当在国家商船队逐渐以后颁布禁令,以禁止普通百姓进行海外贸易,保证国家的收入。

    当然,对于这种完全禁止民间进行贸易的做法,杨渥当然是极力反对的。

    他建立国家商船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私人海上贸易没有发展起来之前以国家的手段来促进这一切,等到民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将国家商船队彻底私有化。

    所以所谓禁止民间贸易的行为自然是与他的目的背道而驰。

    “既然诸位都同意建立商船队,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了。不过如今朝廷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钱粮投入到商船队中来,孤希望在场诸位也能掏出一部分钱来,共同组建商船队,大家对此有何异议?”

    要建立商船队,不仅要建造海船,招募水手,还要采购用于贸易的物资,以及其他各种花销,这显然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即便是吴国朝廷也难以一次性拿出来。

    “这……”听说需要他们一同出钱,众臣又有些犹豫。

    虽然从道理上讲进行海外贸易大有利润可赚,不过这个时代的人依旧对海上的巨大风险感到担忧。

    若是完全由国家出面他们还可以比较客观的考虑问题,但真要让他们自己掏钱,他们就有些犹豫了。

    “这么好的获利机会,大王竟然舍得赏赐给臣,臣自然是感激不尽!”正当大家还在犹豫时,陈彦谦却首先站出来说道。

    听陈彦谦这么一说,众人顿时反应过来,一个个纷纷向杨渥道谢。

    的确,若是投资商船队的话,在短期内他们的确要冒一定的风险;但若是成功了,将来的收益绝对不小,可以说这是真正的一本万利的投资,杨渥肯将这么好的机会交给在场众人,这绝对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机会。

    而对杨渥来说,将这些重臣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海外去,让他们的目光不再只盯着那些微薄的土地收入,这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不仅是在场的这些重臣,其他勋旧家庭同样会被杨渥拉拢到这个计划中来,等到他们将来见识到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之后,这些人自然会成为对外贸易的拥护者,从而从一个土地贵族转变成为商业贵族。

    只有到那个时候,重商的理念才会彻底在吴国扎根下来。

    此时在场众人自然想不到杨渥的深远目的,他们只以为杨渥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才会有此提议,自然是深表感激。

    商船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建立起来的,不过市舶司却需要尽快建立。

    除了设立泉州市舶司外,杨渥最终决定接受徐知诰的建议,在苏州也设立一个市舶司。

    至于两个市舶司的负责任,杨渥决定以刚刚被点为这一届科举状元的蒋延徽为苏州市舶司的负责任,至于福州市舶司,则由杨渥去年新纳的妾室徐氏的兄长徐善来负责。

    至于徐知诰,正当杨渥准备决定他的首个出仕官职之时,福建那边却有消息传来,说是徐温的母亲周氏病故了,徐温请求回家丁忧。

    按照这个时代的丧礼,父母病亡之后,作为臣子的应当居丧三年以示哀悼,在此期间是不能继续做官的,除非杨渥以特旨夺情,才能以孝服继续留用。

    在这个时期徐温才刚刚担任福建巡抚不久,诸多事物刚刚走上正轨,若是徐温就此丁忧回家,那么杨渥就不得不再寻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担任福建巡抚。

    而在这个时候杨渥却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所以只有下达令旨,命徐温以孝服继续留用。

    徐温虽然继续留用了,但他为了表明自己心意,最终命徐知诰代替其父亲回家守孝。

    所以今年这一次科举,最终大部分进士还是像往常一般去地方上担任一些**品的小官,而作为榜眼的徐知诰最终却是没有被授予官职。

    正当杨渥忙着处理内政,扩大财政收入之时,江陵城中,高季昌却在为吴国的日渐强盛而无比担忧着。

    当初荆南节度使下设有八州之地,但经过周边各方势力的逐步蚕食,等到高季昌上任之时,已经只有江陵这一处地方在他手中。

    后来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又收复了归州和峡州这两州之地,但其势力比起当年来还是差了很远,在南方诸多势力中更是处于垫底的存在。

    虽说他的谋臣梁震告诉过他,荆南的前途就在于择强而侍,在诸多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周边各大势力的相互均衡。

    就像历史上那样,不管是吴国还是马殷的楚,钱的吴越,福建的王审知等等,他们各自都有一定的实力,相互牵制之下,荆南的实力虽然弱小,但也能左右逢源,获得生存空间。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吴国在南方一家独大,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能够与之对抗。

    钱早在多年以前就被消灭了,马殷在两年前那一战中被打得大败,如今已经明白自己不能与吴国抗衡,所以转而开始向西南发展以避开吴国的锋芒。

    王审知的福建则在去年刚刚被吴国消灭了,刘隐的岭南本来就地势偏远,难以起到牵制吴国的作用,更何况刘隐在名义上还投降了吴国。

    至于那些更小的势力,比如虔州卢光稠等,更是无力与吴国对抗。

    遍观南方诸多势力,一个个都在吴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寻求生存之道,没有哪一方能够与之对抗。

    所以荆南想要来个左右逢源却是没有那个现实基础。

    对于高季昌来说,他现在最好的选择反而是留在朱温的麾下,继续做他的荆南节度使,乖乖的为朱温镇守荆南;这样或许将来吴国进攻时,朱温会看在他比较恭顺的份上派兵来救援。

    相对于南方的其他势力,荆南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梁国的地盘更近,其位置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吴国若是要进攻这里,朱温不管是为了遏制吴国还是为了自己的领地的安全,都会派兵前来救援。

    至于投靠吴国的选择他却是从来都没想过的。

    吴国的政策早就是世人皆知的,杨渥只需要那些真正为他掌控的地盘,而不是一个名义上臣服于他的藩镇。

    如今岭南、虔州等地对杨渥的臣服,这些都不过时暂时的权宜之计,将来杨渥定然会逐步清理这些势力,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所以高季昌从来都没想过去投靠吴国,那样对于保全荆南根本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反而会因此得罪了朱温,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前辈,去年吴国又消灭了福建的王审知,这统一南方的步伐又近了一步,本帅如今虽然背靠梁国,但真要是吴军大举来犯,而梁军主力又被晋王拖住了,到时候我荆南可就危险了。不知前辈可有什么好计策吗?”节度使府中,高季昌恭恭敬敬的向他的首席谋主梁震请教着。

    这几年时间下来,他已经被梁震的才能彻底折服,所以梁震虽然坚持不出仕,只以布衣的身份为他效力,他也丝毫不怪罪,反而对其更加看重,平时都以前辈相称。

    “节帅所虑的确有些难办啊,吴国之强,不仅是其本身的实力,更是因为其已经形成了一股大势,一股席卷南方的大势。不仅是吴国内部对于同一南方充满信心,便是外部的其他势力同样如此认为。所以这就使得吴国越战越强,越打越顺利,其内部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所以节帅若是想要寻求自保,首先就必须打断吴国这种席卷南方的大势才行!”梁震沉声说着。

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议

    “打断这种大势?”高季昌连忙问道:“敢问前辈,不知该如何打断?”

    当年战国末年时,秦国就形成了这种统一天下的大势,六国难以与之对抗,即便是六国中最强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中被打得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之争雄。

    到了那个时候,天下的局势已经完全失衡了。

    这与如今吴国在南方的局势有些相似,各国都难以与吴国抗衡,只能各自想办法寻求生存之道。

    而战国时期,六国为了赢得喘息的时间,同样做了不少事情来延缓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或许就是郑国渠的修建和荆轲刺秦了。

    郑国渠修建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转移秦国的注意力,消耗他们的财力物力,让他们暂时集中力量去整顿内部,使得六国有喘息的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计谋成功了,秦国为了修筑这道郑国渠,前后花费了十年时间,这的确是达到了这个计策的初始目的。

    然而从本质上来看,郑国渠的修建却使得秦国更加强大了,其修成以后,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年年丰收,从长远来看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至于荆轲刺秦,更是指望以刺客去刺杀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