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国江山-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建阳到建州,这一路的地势较为险峻,许多地方都会经过丛林,所以要找到伏击敌军的地方是比较容易的。

    唯一需要顾虑的是,敌军毕竟对当地地形更加熟悉,谁也不会知道敌军会不会为了隐秘行军而故意走小路。

    若是敌军走小路的话,那么他们做出的伏击就要落空了。

    所以李承鼎迅速召来向他们投降的建阳守将,向他询问当地有没有小路。

    “将军是说从建州到建阳的小路?这个自然是有的,不过这条路比大路更加险要,一般人都不会走这条路。敌军若是知道这条小路,想必同时也会知道这条路的不好走。所以末将以为敌军即便前来突袭,也不会选择走这条小路!”

    那个降将名为刘奎喜,乃是建阳本地人,对这里的地形极为熟悉。

    在投靠了吴军之后,他自然是一心为吴军考虑。

    李承鼎听了之后不由得皱眉,若是真的如此的话,要判断敌军会从哪条道路前来就很难了。

    他们既不知道敌军的统兵将领是谁,也不知道对方会派来多少兵力,想要做出判断是极为困难的。

    不过随之,李承鼎又笑了起来。

    从道理上讲,敌军前来突袭不可能将两万人全部派过来,最多其中的一部分兵力。

    这样一来,只要将建阳的守卫做好,保证有足够的守备力量,那么即便他们伏击敌军失败了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换言之,他们其实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想到这,李承鼎决定将伏击点设立在小路之上。

    这样一来,若是敌军走小路,自然会遭到他们伏击;若是敌军走大路,避开了他们的伏击,并且抵达建阳城下,他们也能迅速返回,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夹击敌军。

    总之,这个安排是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害处的。

    不久,李承鼎留下一千人,与投降他们的建阳守军一同守城,他自己则亲自统领其余两千吴军沿着小路开始设伏。

    就在李承鼎他们做好伏击准备不久,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便沿着小路向建阳赶来。

    这支军队正是由王延禀亲自统领,他们在控制了建州局势之后便迅速出击,想要以最快速度突袭建阳。

    为了保证他们离开后建州的局势不会出问题,王延禀在离开前下令将陈陶等依旧忠于王审知的将领全部处死,而那些投靠他的降将则被强迫来行刑。

    通过这种立投名状的办法,总算是大致上保证了对建州的掌控。

    “将军,前面不远就要到建阳了,想必敌军对我军的到来应该没有什么防备,只是不知道吴军的警惕心会不会也和陈陶一样差?”伸手为王延禀拨开一条树枝后,副将陈铭脸色轻松的问道。

    这条小路兵不宽,许多地方都只能让两三个人并肩而行,而且因为树木太茂盛的缘故,马匹根本难以在这里行走。

    “吴军?应该不会像陈陶那样好对付吧?”王延禀皱眉说道。

    在成功掌控建州之后,王延禀立即便按照之前与王延均的约定,开始自称建州刺史。

    不过相比于“王使君”这个称呼,王延禀却更加愿意其他人称他为将军。

    战场上的胜利总是最能鼓舞士气的方式,当初从福州出兵之时,王延禀手下部将们各个都脸色凝重,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如何。

    不过经过了成功突袭建州的一战后,众将的心气顿时提高不少,很多人都开始认真思考突袭吴军的可能性来。

    都说吴军如何如何的强大,但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人,都吃一样的饭,说一样的话,在真正见识过吴军的强大之前,又有多少人会真的相信呢?最多他们觉得吴军也就比他们强上一点而已。

    至少王延禀和眼前的副将陈铭就是这样觉得的,不然他们也不会有挑战吴军的想法和勇气。

    “或许吴军要强大一些,不过只要我军突袭成功,还是有机会击败他们的!”王延禀轻声说着,接着他又略有些担忧的道:“好了,对付吴军的事情还是等到以后再说吧!前些天我军袭破建州时,竟然让一些溃兵趁乱逃出去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让建阳这边有了准备。”

    “将军放心就是,那几个逃出去的溃兵,也不一定就是往建阳这边来的,或许他们直接回家当了逃兵呢?”陈铭笑着说道。

    “希望如此吧!”王延禀叹道:“不过这一次突袭建阳,众将务必谨慎小心,切不可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谁若是出了差错,本将定斩不饶!”

    他并不怎么担心建阳这边,但他担心的是吴军会不会得到消息,从而有了准备。

    若是没有了突袭的机会,那么他们想要击败吴军的机会就不大了。

    “将军放心,末将等保证这次不会再出差错的!”其他将领连忙保证道。

    王延禀点点头,正准备再说点什么,这时候陈铭却突然大声喝道:“将军小心!”

    话音刚落,陈铭便猛得推开了王延禀。

    王延禀还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随即四处传来的弓弩声和喊杀声,却让他浑身冒冷汗。

    “全力放箭!”

    “杀!”

    ……

    各种喊杀声震动树林,到处都是乱飞的箭矢,射中树干后发出“哆哆”的声音。

    大群的飞鸟受惊之后纷纷飞起,绕着树林不敢降落。

    建州军队本来就有一半以上只是临时投靠王延禀的,不仅士气低落,而且指挥体系也没有整合完成,所以此时一片混乱。

    只有王延禀从福州带来的那部分军队如今还比较镇定,能够保持阵势不乱,并且用弓弩向敌军发起反击。

    只是这种反击力度还是有些轻了,根本与敌军的攻击力度无法相比。

    王延禀不知道伏击他们的是李承鼎率领的吴军,还以为只是前些天逃走的几个溃兵将消息告诉了建阳守军,而建阳守军在得到了消息之后在此伏击他们,所以他心中虽然惊讶,但也没有太过担心。

    建阳守军的总兵力也不过是三千人,留下一部分守城后,最多能有两千人前来伏击他们,这点兵力他们还是有突围出去的希望的。

    “诸位放心,敌军兵力并不多,兄弟们随本将冲锋,一定能冲破敌军伏击!”

    王延禀冷静下来,观望了一下四周的局势后,挑出了一个他觉得敌军兵力较少的方向,对他从福州带来的那一部分将士们大声呼喊道。

    他本来就是一员骁勇的将领,所以才能被王审知看中并收为义子,加上如今遭到伏击,局势危险,所以王延禀也是豁出去了,带头向敌军发起进攻。

    在他的鼓舞之下,那些他的嫡系军队士气大振,迅速跟在王延禀身后对敌军发起进攻。

    可惜的是,王延禀根本就不知道他面对的敌人不是建阳守军,而是比他们要强得多的吴军禁军精锐。

    当他们向吴军发起冲锋时,那在他们看来已经足以冲垮任何防线的冲锋,在吴军将士们看来却也不过如此。

    树林之后,李承鼎望着敌军的表现,不断的下达着命令。

    在他的指挥之下,两千吴军将士发挥出了极大的战斗力,他们一面加强受到敌军冲击之处的防御,一面又迅速调整,准备从侧翼向敌军发起反击。

    仅仅过了一刻钟,不管是王延禀还是其他将领,都感觉到了对面敌军的不好惹。

    正面敌军的防御在不断加强不说,从侧翼传过来的压力更是不断增加,这一切都让王延禀等人感到心惊。

    更让他们感到心惊的是,当双方距离近了之后,众将开始注意到,对面敌军说话的口音并不是他们熟悉的福建口音,而是来自江淮、两浙等地的口音,与福建口音有着较大的不同。

    “他们不是建阳守军,他们是吴军!”陈铭有些惊骇的向王延禀道。

    王延禀满脸苦涩,此时他自然也明白过来了。

    “调转方向,沿着来的方向突围,能逃出去一个就是一个!这里是丛林,敌军想要将我们全部消灭是不可能的!”

    确认了对面敌军乃是吴军之后,王延禀不知道吴军是怎么到这里来的,更不知道吴军的兵力有多少,他只知道他们目前突围的方向显然是无法突围的,必须换一个方向才行。

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议

    一场细雨渐渐落下,冲洗着地面上尚未干涸的血迹。

    树林中的战斗渐渐落下了帷幕,吴军虽然成功伏击了敌军,但他们的兵力毕竟只有两千人,而敌军的兵力却有五千之众,加上丛林之中容易隐蔽,所以最终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敌军突围出去了。

    打扫完战场后,李承鼎像往常一样开始在心中反思着这一仗的得与失。

    今天的伏击战,从整体上讲还是很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失误之处,比如说伏击发动得还是有些早了,敌军尚未彻底进入伏击圈就开始进攻了,这就使得敌军突围时的难度下降了许多,导致许多敌军最后都成功的突围出去。

    此外,在开战之后的兵力调度中,李承鼎觉得自己还有许多欠缺。

    当然,除了欠缺外,他也发现了不少自己做的不错的地方。这些都将成为他的经验,让他不断成长起来。

    收拾完战场之后,通过审问俘虏,李承鼎迅速得知了福州变乱的经过以及那里的现状。

    如此重要的消息,他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将消息传到金陵去。

    金陵城中。

    经过这段时间的各种手段,不管是拉拢还是震慑,杨渥已经成功的让王审知认识到,投降是他最为合适的选择。

    同时,杨渥又通过在中极殿正式朝会上,公开向王审知保证他的子孙后人的富贵。

    以杨渥如今的身份,他既然在朝会这种正式场合上公开表态了,这就相当于一位天子的保证一般。

    天子一言九鼎,杨渥同样如此。

    这样一来,王审知心中最后的担忧也没有了,当即向杨渥保证,会立即写信给留守福州的长子王延翰,让他们按照命令向吴军投降。

    这天,杨渥正在朝会上议事,而刚刚被正式加封为闽国公的王审知同样参与其中。

    突然间,有侍卫急匆匆的拿着一纸文书递给侍立在杨渥身侧的程勋,程勋接过来一看顿时脸色就变了。

    “怎么了?可是有什么新的消息?”杨渥自然也看到了他的动作,当即笑问道。

    王审知投降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敲定,杨渥这段时间的心情自然是不错的。

    能够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福建问题,不仅能节省一大笔军费开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亡,更是能为收服其他势力带了个好头。

    所以心情不错的杨渥也就忽略了程勋脸色的变化。

    程勋小声道:“是信州那边的消息,请大王过目!”

    杨渥一听是信州的消息,便知道肯定与福建有关。

    他连忙将文书接过来,刚看了前面几句话,顿时就脸色阴沉下来。

    这份文书还是早前李承鼎私自出兵时写的,除了向杨渥汇报他出兵的理由外,更是详细的交代了福州那边的情况。

    李承鼎私自出兵,这并没有让杨渥感到不满,因为就李承鼎汇报的情况来看,福州出现变故的可能性是极高的。

    换言之,李承鼎断然采取措施的理由是充足的。

    他的脸色阴晴不定,又有意无意的看了王审知一眼,那阴冷的眼神将王审知看得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大王这是怎么了?难道福建那边出了什么乱子?”众臣一个个都是人精,自然看出了不妥,一个个都向王审知看去,似乎想从他那里看出点什么来。

    王审知不由得感到心惊肉跳,他感到自己仿佛大祸临头了一般,偏偏他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要说前些天杨渥对他的态度还是极好的,此时却突然如此冷淡,这中间肯定是刚才那张文书中的内容起的作用。

    可惜他却不知道那文书的内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以他如今的尴尬身份,他连问一问都有些不便。

    好在仅仅过了片刻,杨渥突然哈哈一笑道:“刚刚接到一个消息,说是孤的一位妃子身体不适,孤准备去看看她。今日的朝会暂时就到这里吧,没有什么要紧事情的话就留到以后再说吧!”

    说完,杨渥在程勋的陪同下起身离去。

    朝中大臣见此,一个个都满头雾水,不知道到底是哪位妃子病了,竟然惹得杨渥连朝会都不管了。

    只有高勖、严可求等少数人却意识到这里面的蹊跷之处,所以当其他大臣逐渐散去时,这些人却很自觉的留了下来。

    果然,没过多久程勋便过来对他们道:“诸位大人,大王有请!”

    “程议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与福建有关?”周隐第一个开口问道,其他人同样向程勋看去,显然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程勋如今的官职乃是黄门议郎,专门负责传给杨渥的令旨,他听了周隐的问题后,连忙答道:“周阁老,还有各位大人,此事的确与福建有关,不过具体情况,还是到了华盖殿见了大王之后再说吧!”

    华盖殿乃是专门给内阁来开会议事的,众人进了殿中后,只见杨渥已经在最里面中央的位置上坐下了,连忙上前行礼道:“臣等见过大王!”

    杨渥摆摆手道:“免礼!诸位都坐下吧!程勋,给诸位大人奉茶!”

    “谢大王!”

    这个时代的臣子在与君主议事时,都是有自己的座位的,不像后世,只有在得到君王的赐坐后才能坐下。

    一群内阁成员按照秩序坐下后,立即向杨渥询问道:“之前臣等见大王接到一份文书之后,当即变了脸色,又见大王看向闽国公,不知是不是福建那边发生了变故?”

    杨渥点点头道:“是啊,福建可能出现大乱了,这是李承鼎发来的文书,你们都看看吧!”

    他让侍卫将文书转给众臣看,口中又说道:“看来孤还是低估了要以兵不血刃的手段就降服一个势力的难度啊!”

    众臣顾不上回答杨渥的问话,一个接一个的拿起文书迅速阅读。

    “大王,虽说安西将军这份文书中提到的理由比较充足,但毕竟只是猜测而已。福州的情况未必就有上面说的那么危急吧!魏国公此举是不是有些欠妥当?”高勖看了之后不由得皱眉道。

    他倒不是反感李承鼎私自出兵的举动,毕竟在杨行密时代,这种私自出兵的行动根本就不算个事。

    高勖自然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理由,临机做出决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过他还是觉得李承鼎作出决定的理由有些不足,至少福州那边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传来。

    “其他几位怎么看呢?”杨渥不置可否,转向其他大臣。

    “臣以为,高阁老言之有理,目前福州虽然有较大可能发生了变乱,不过在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之前就动手,只怕于理不合!若是传扬出去,怕是会引起非议。而且等待有确切消息之后再动手的话,不仅更加稳妥,而且不会引来非议。”周隐同样赞同高的看法。

    “臣附议!”礼部尚书殷文圭和刑部尚书卢枢一同答道。

    杨渥皱了皱眉,又看向其他尚未开口的大臣。

    “大王,臣以为,安西将军此举果断而有魄力,乃是当时最好的应变之法。大王不仅不应怪罪安西将军,反而应该予以嘉奖才是!”李承嗣在一旁道。

    “哦,高阁老说李承鼎此举欠妥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