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渥来说,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又是如此的忠心,可以说已经是为将者的典范了,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许就是李神福不能参加但将来统一天下的大业中来;缺少了这份功劳后,将来肯定会使得他的功绩和名气逊色不少。
当然,这些就只能看吴国以后能不能成功统一天下,以及李神福的儿子李承鼎将来的表现了。
此时,见到躺在病床上,面容枯瘦的李神福,不管是杨渥还是其他文武大臣,心中都十分难受。
“大王!”
虽然杨渥并没有让人通报,但是这么多人一起进入病房,李神福自然是感觉到了。
他在李承鼎的扶持下就准备站起身来向杨渥行礼。
杨渥连忙上前按住他道:“魏国公不必多礼,快快躺下!”
“大王,老臣的身体却是让大王担心了!”李神福的神色极为憔悴,但他说话依旧清晰,当下也不推辞,顺手又躺在软榻之上。
“魏国公不可如此!你如今身体虽然不好,但你毕竟是武将出身,身体底子厚,只要好生休养,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恢复的。孤还等着将来北伐中原时,你也能和孤一起,统领一路兵马杀到汴州去呢!”杨渥连忙劝道。
当初杨渥刚刚出仕为将时,就是随着李神福一起渡江讨伐升州刺史冯弘铎;在那个雨夜之中,杨渥统领一千兵力击败了前来夜袭的升州军队,从而初步在军中建立了威望。
而那时候的李神福是何等意气风发,如今不过几年时间,却是已经卧病不起了。
“崔先生,魏国公的病情到底如何了?”杨渥将李神福扶了坐了躺椅上后,就迫不及待的问了起来,言语之中满是担忧。
“大王,魏国公的病情……”崔先生有些为难的看了一眼李神福,这才接着道:“目前来看较为严重,不过只要调养得当,还是有希望恢复的!”
杨渥听了之后更加担心起来,从崔先生的话语中,他听出了极大地不妥。
李神福听了却是神色自若,一点都没有感到异样,他笑着转过话题道:“大王,老臣这些日子躺在病床上,不能处理公务。不过老臣听说岭南的刘隐和福建的王审知如今都派了使者前来,尤其是刘隐,直接让他的弟弟代表他前来请降,不知道大王对此事是如何决断的?”
刘早在一个月以前就到了金陵,杨渥虽然亲自接见了他,不过对他提出的请降之事却没有多大的兴趣。
刘隐的意思,显然只是在名义上臣服吴国,就好比如今刘隐臣服朱温一般,最多再象征性的每年进贡一些东西,对吴国的好处不大。
不过许多大臣却对接受刘隐请降之事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这一来可以提高吴国的声望,壮大威势,二来也可以避免将来消灭马殷和王审知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
至于将来消灭了马殷和王审知以后,想要找到足够的理由去讨伐刘隐,那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严可求等智谋之士随便都能找到一些理由。
所以包括高在内的文武官员,都是主张接受刘隐的请降,以暂时稳住他,方便将来对马殷和王审知的战事。
不过对于王审知派来的使者,如今吴国上下的态度就有些矛盾,有些人觉得可以在大军威慑之下,用和平的手段直接劝降王审知,让他纳土归降;但这一点自然是遭到了那些渴望建立功业的将军们的反对。
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
在杨渥看来,不管是使用武力还是派人劝降,只要能够将福建彻底纳入吴国的治理之下就行了,具体的手段就没有必要追究了。
所以对于王审知派来的使者,杨渥一面要问当初斩杀淮南使者的罪行,一面又向王审知划清底线,明确的告诉他吴国必须彻底占领福建,这一点没有什么可以商议的。
不过若是王审知能够献土归降的话,杨渥可以不计前嫌,册封王审知为闽国公,并且特许他的子孙后代以闽侯的爵位世袭。
至于直接杀死张知远的王延均,杨渥表示可以看在王审知的功劳上,对他从轻处理;不过具体如何处置却没有明说。
杨渥提出的这些条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厚的,若是能够以兵不血刃的手段就将福建纳入手中,那么将来对解决岭南等问题,这也是有好处的。
杨渥将他对两家使者的态度对李神福简单说了一下,李神福听了后道:“若是能少打仗,这也是不错的。大王的最终目标还是统一天下,尽早解决南方的问题,对于将来北伐也有很大好处。”
杨渥点点头,他的想法也差不多,只是这样一来,那些渴望立功的武将就有些不高兴了。
当然,他们即便有不满也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对杨渥有所不满,最多是冲着那些打搅了他们立功的文官们来。
杨渥和李神福说了一会儿话后,见他的神色有些疲倦,当即说道:“魏国公好好休养身体,孤就不打扰你休息了!”
他朝身后高等人示意了一番,准备起身告辞离去。
就在这时,李神福却突然伸出手来拉住杨渥道:“大王!”
杨渥一愣,又转过头来看向李神福道:“魏国公可是有什么话要对孤说?”
李神福犹豫了一下,似乎在考虑要不要说。
杨渥道:“魏国公有什么想说的但说无妨,孤就在这里好生听着,若是有什么请求,孤也一定会做到。”
他还以为李神福是有什么请求,所以重新坐了下来,目光平静的看向李神福。
李神福沉声道:“大王厚恩,老臣感激不尽,哪里敢有什么请求?只不过老臣却有一点疑惑想向大王请教!”
“疑惑?”杨渥更加来兴趣了,他笑着说道:“连魏国公都不知道的事情,孤只怕也未必知道啊!”
他见李神福神色严肃,当即也肃然说道:“魏国公有什么疑惑,但说无妨!只要孤知道的,就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王言重了!”李神福缓缓道:“老臣的疑惑是,我吴国将来真的能同一天下吗?自古以来可没有一个王朝是从南方往北方实现统一的。更何况,中原中原,只有占领中原的才有希望成为正统王朝,那么我吴国可以做到吗?”
杨渥没有多想便脱口而出道:“为什么不能?”
不过等他说完之后,他才注意到不仅是李神福因为他这一句话而神色一亮,旁边的高勖等人同样如此。
杨渥这才醒悟过来,看来对吴国将来能不能统一天下的问题,不仅是李神福心中存在疑惑,便是高勖等人心中只怕同样有不少疑惑。
别看大家平日里都在说着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话,但杨渥同时还说过要复兴大唐呢,可也没见有几人相信的。
统一天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自从中唐以来,各地藩镇跋扈,各自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的调遣,这种局面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了。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曾经出过不少的杰出人物,甚至还有像唐宪宗这种励精图治,一度有希望消除藩镇之祸的君主,但最终一样是以失败告终。
吴国如今看着强盛,但至今为止也不过是在南方能够称霸而已,而与梁军的交锋中,除了第一次北伐时因为各种原因取得了一些胜利,之后的正面交战,吴军并不占优势。
再加上历史上的北伐,除了刘裕一度接近成功外,其他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保证将来吴军一定能北伐成功?
“看到大王如此有信心,老臣心中放心不少!不过大王可是有什么理由吗?”李神福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却是认真的看着杨渥道。
其余几人虽然没有出言,但同样是目光灼灼的看着杨渥。
杨渥想了想,觉得有必要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众人鼓鼓劲,让他们明白统一天下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也很认真的道:“诸位觉得,历代以来,统一天下的为什么只有北方势力,没有立足南方势力,这其中根本原因何在?”
杨渥的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大,而且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此时,包括李承鼎等人在内,就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臣以为,这是因为北方的人才远远比南方多,比如汉末三国时期,到了后期蜀和吴基本都没有什么人才出现,而地处北方的魏国却依旧人才辈出,所以北方能够统一南方这就不奇怪了。”高勖想了想后说道。
“中原开发得早,所以中原地区所能提供的兵员赋税等都要超过南方!”这是骆知祥的观点。
“南方风气不好,这里往往奢靡之风盛行,使得人们没有进取之意,自然难以统一天下!”周隐道。
很显然,文官们更多的是从生活习性,经济赋税,人才培养等方面看问题;不过武将们的观点却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来看。
“臣以为北方势力经常能够统一南方,这是因为北方骑兵更多,而南方缺少骑兵,使得他们在战场上经常陷入被动之中,即便偶尔能打胜仗,但总体上是打不过北方的!”这是李承鼎的看法。
而朱思则认为,北方人身材高大,体力充沛,所以更加适合当兵,再加上北方人的性格同样豪爽一些,这些都是南方人不能比的。
……
听了众人的各种观点后,杨渥却是笑而不语。
在他看来,这些人的观点都有一些理由,但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
李神福并没有说自己的观点,他直接向杨渥询问道:“那么大王认为为何北方往往能够统一南方,而南方却不能呢?”
众人听了,连忙结束谈论,看向杨渥。
杨渥笑道:“从根本上来说,孤觉得北方能够统一南方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北方人口远远比南方多啊!”
“人口越多,不仅意味着更多的赋税,更多的兵员,更是意味着更多的人才!”
“三国之时,蜀国人口最少,魏国最多,吴国位于中间,所以不管是兵力数量,还是人才的数量,都是魏国最多,吴国次之,而蜀国最弱!”
“可以说人口的多与寡,就直接决定了三个国家的实力强弱!”
“其他各代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北方人口更多,所以北方才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南方,同样也更有机会产生能够统一天下的英杰!”
“当然,你们说的其他原因,自然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不过那些原因都是在人口更多的基础上起到辅助作用的,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大王此言有理,不过这与如今的局势又有什么关系?”李承鼎有些不解的道。
“有关系!当然有关系了!而且还是很大的关系!”杨渥大声道:“这个关系就是,如今我们南方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现在的人口已经完全追上北方了!这意味着,我们南方也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格!”
是的,在杨渥看来,直到这个时代南方才有了一点统一天下的资格。
像三国时期,因为人口数量的巨大差距,不仅是人才数量上北方多于南方,就是兵力上,整个吴国的兵力和蜀国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就勉强和魏国的兵力相当而已。
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才是魏国以及之后的晋国能够接连消灭蜀国和吴国的原因。
而后世朱元璋为什么能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到了元朝末年,南方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都已经远远超过北方了,所以朱元璋能够依靠江淮之地建立起百万明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横扫天下。
如今的江淮,人口自然还没有元朝末年时那么多,不过经过唐朝数百年的开发,此时吴国境内的人口数量就有七百万左右,若是能进一步吞并福建、湖南、岭南以及荆襄等地,到时候吴国的人口,定然会超过一千万,反而在北方人口之上。
有了这么多的人口作为根基,再加上济州岛养马来补充骑兵短板,以军校来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再加上杨渥等人的励精图治,想要统一天下,真的不是大话!
听了杨渥的慷慨之语后,众人心中的信心都增加了不少,李神福更是说道:“有大王今日一席话,老臣就放心多了!”
他渐渐闭上眼睛,不再开口,显然这一次是真的累了。
杨渥没有再打扰,带着众臣告辞离去。
几天后,吴国魏国公,枢密使,骠骑将军李神福在金陵府中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第三百九十六章夺取辰州
李神福的病逝无疑是吴国的一大损失,这位常胜将军,在原本的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但他的战绩,却是丝毫不比其他那些名将要差。
他是真正的常胜将军,是吴**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将。
杨渥对李神福的死抱着极大的悲痛,他当即下令追封李神福为大将军,永年郡王,配飨太祖庙,陪葬于杨行密的兴陵,谥号武宁。
以李神福长子李承鼎继承魏国公之爵位,并且以其父之功劳,特许将其职务提升为都指挥使,安西将军。
此外,杨渥还下令为李神福罢朝五日,以示哀悼。
在李神福病逝后不久,另外一名功勋老将,信国公张训,同样在金陵的府中病逝。
相比于李神福,张训一生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出色战绩,但他在杨行密时代对抗孙儒和清口之战这两场最重要的大战中,都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尤其是清口之战,张训亲自率领麾下部众带头向梁军发起进攻,一举击破庞师古的营寨,为清口大战的胜利取得了头功。
之后,张训又长年镇守北方防线,先后击败过梁军名将康怀英,刘知俊等人的入侵,并且领兵夺取了海州。
他虽然为人低调,但功绩着实不小。
在张训病逝之后,杨渥下令追封他为大将军,东海郡王,同样配飨太祖庙,陪葬杨行密的兴陵,谥号武毅。
可惜的是,张训的后人中没有较为出色之人,几个儿子都能力平庸。
所以虽然张训的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但他并没有获得什么职务。
最后杨渥以下特旨的方式将他招入羽林军中作为李禅的副手,以示优渥。
李神福和张训这两个功勋老将的接连病逝,可以说是对吴军的重大打击。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两人之后,那些追随杨行密起兵征战的功勋老臣们同样都垂垂老矣。
高勖、刘威、陶雅等等,一个个都已经胡须发白,只怕也是时日不长了。
失去了这些功勋卓著,能力出众的老臣之后,新一辈的文武人才若是不能迅速成长起来,这对吴国来说,必然是一次重大考验。
好在,早在几年前杨渥就在有意的培养年轻一辈,这些年倒也发现了不少好苗子,若是将来能够培养得好,接过这些老将的班是没问题的。
在为张训罢朝三日之后,杨渥下令进封李承嗣为新的枢密使,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并将其爵位提升为英国公。
这个任命着实震惊了不少人,尤其是之前已经是枢密副使的朱瑾。
此次李神福病逝之后,按理说应该是作为副使的朱瑾上位。
朱瑾的资历、威望等要担任枢密使其实同样足够了,这次杨渥却下令让李承嗣越过朱瑾直接成为新的枢密使,这自然是令人惊讶的事情。
至于另外一位副使严可求,因为他是文官的缘故,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