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在这片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上,这里的窑工却创造了一个人类奇迹,使汝瓷的烧造技术达到完美的程度,但也饱尝了战乱与灾难的折磨。
早在宋代,这青草岭下响浪河岸边的清凉寺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陶瓷产地。史载,瓷器最早萌芽于商代,而真正烧成并广泛使用是在东汉以后,西晋时期出现了以彩釉为装饰的青釉褐彩瓷器,北齐时有了青釉绿彩瓷器。初唐和盛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瓷器烧造技术和工艺已经处于遥遥领先地位。自五代至宋、乃至金、元,清凉寺皆为汝州属地,宋人叶宥在《坦斋笔衡》中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宋王朝选定青草岭下的清凉寺,建造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器,一时,汝窑成为专门为宫庭烧制御用品的官窑,由此声名大振。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州)、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排名之首。
汝瓷从创烧、发展、兴盛到衰落,有着明显的演变过程,唐代时这里瓷业勃兴,鲁山花釉的创烧,为汝瓷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时期,汝瓷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广大中原地区,各地窑口林立,竞相争辉。而各窑为了参与激烈的商品竞争,各立牌号,往往在碗底刻上窑工姓氏作为碗铭。当时的产品除了造型丰富,釉色莹润的特点外,还十分注重器表的装饰,由碗、盘内壁印以简单的凸线纹,到缠枝花卉和碗心菊花纹图案等。汝瓷印花工艺的出现,不仅代替了繁锁笨拙的刻花工序,而且采用模印,可以使制作工艺更加规范。因此,自北宋中晚期,汝瓷的工艺技术就广为流传,使之赢得了信誉,同时也受到北宋皇宫的赏识和偏爱。
汝瓷是宋代名窑中烧制出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加之汝官瓷为皇室所垄断,历经元、明、清一直深藏皇宫, 民间难得一见。直到〃八国联军〃从天津卫一路打到京城,把大清皇帝、太后赶走,掠夺宫室珍宝,汝官瓷始得流出宫外。
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最短,是宋徽宗时的第一个官窑,大约从北宋哲宗元佑 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余年的光景,烧制量也很小。靖康之乱,金人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工艺失传,南宋时已是〃近尤难得〃。
清凉寺的瓷器所用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它以名贵玛瑙入釉,汁如堆脂,面如美玉。其釉色光泽多变,有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着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较淡者如碧空万里称〃天青〃;较深者似雨过天晴云破处谓〃天蓝〃;更深者像夏夜晴空里的一弯新月叫〃月白〃;粉青则是淡青中微显绿色,呈现出一种青绿粉润、纯正不杂、非常悦目的色泽。有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誉。这种纯正的青色,如春水般柔和清澈,似美玉般青翠滋润。釉下的稀疏气泡,随光时隐时现,宛若晨星闪烁;而胎与釉结合处泛出的光彩,又似少女脸上泛出的红晕,美丽纯真。传世的汝窑瓷器都是釉层莹厚,开片密布,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
汝瓷烧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对釉料的配方和火焰火候的掌握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尤其对〃窑变〃过程的控制,更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件坯胎在窑中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亦不一样。特别是汝瓷在停火降温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窑变〃,要想掌握得恰到好处,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一窑烧出三五件上品就很不错了,有时竟难得一件!正因为这样,汝瓷自然身价倍增,一些工匠叹呼: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
汝窑的兴盛带动了经济的繁荣,离清凉寺不远的大营镇,当时已是湖广、川陕商客云集的中州名镇,〃人车辐辏、店铺繁密〃,商贸极为繁荣。
今天,史少先的官兵就驻扎在青草岭下,几年来,他带着一帮兵像饿虎群狼,整日扑风捉影,挖空心思寻找汝窑瓷器,但是竟未觅得一件,但他没有灰心,始终把眼睛盯在清凉寺村附近,并派出暗探到村里到处寻觅。为掠夺汝瓷宝物,他以剿匪为名不知错抓多少饥民百姓,更不晓得焚烧多少无辜房屋,往往是把房子点了,挖地三尺,倒是挖出不少青青绿绿的瓷片,但从没有找到他要找的一件汝瓷。
正好,遇到这么一个阴冷的天气,史少先突然出现在清凉寺,他带人径直冲进王家大院,好一番翻箱倒柜,从晌午折腾到将近傍晚,终于在王家后院的红薯窖内扒出两个豆青绿的汝瓷碗。一件是个瓷碗,上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碗里碗外施满釉,釉呈豆青色并微微泛蓝,色泽典雅含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细看,上面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之后扒出的那件是个三足洗,造型非常简洁雅致,瞟一眼便知其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口外有一道绕一周的弦纹,开有冰裂片,釉色光泽莹润,有种淡雅、清逸的色感。史少先手捧两件汝瓷,两眼早就眯成了一道缝,他爱不释手地上下翻看不停,嘴里不住地叫着:〃好东西,果真是宝贝,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贵重的瓷器,真让人大开眼界。〃
就在史少先收兵即将回到驻地之时,身后翻卷起一溜黄尘,随着马蹄声的临近,王振乘快马率杆众们抄小路杀了过来。
史少先小心翼翼地带着两件宝贝就要下黑风岭,闻听身后〃叭勾、叭勾〃的枪响,有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耳朵飞过去。他下意识地把头一缩,手搭棚眯起眼向西北方向望去,见迎面飞来一伙人马,他惊得目瞪口呆,迅速跳下马,和手下的几个兵丁躲到坡埂下,寻找位置准备迎战。
〃你们是什么人,吃了熊心豹胆敢劫我们史哨长,快滚开!〃
〃哼,什么史哨长,吊毛!听见没有,这是王老五的地盘,想过去没门儿,统统把枪放下!〃
〃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们为何要截我等弟兄?!〃
〃奶奶的,真是刮大风吃炒面……咋张开嘴了,官军本是保境安民的,可你们倒好,把事做绝,连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都不放过,这算啥鸡巴子官军,比土匪强盗还没人性,真他娘的无赖。〃
〃我们是例行公务,你们敢阻拦,小心脑袋,快闪开!〃
〃没那么容易,把汝瓷留下,爷们儿给你们让条出路,不然的话,别想出这黑风岭!〃
言语相互碰撞中,两下已交起了火,王振抢先放了一通枪,站在黑风口叫道:〃姓史的,爷们该感谢你呀,不然的话我咋去坐一年牢,咋能拉起这一杆子人马?今天咱们把话挑明了,你把汝瓷放下,咱各走各的道,要是不从,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你是那路好汉,请通报姓名!〃
〃爷爷王振王老五!〃
〃好啊王老五,别说我是奉命剿匪,也没有见到什么汝瓷,就是真有也不会给你个毛蛋孩子,量你们这帮人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大驾杆,罗嗦个鸟,搂火吧!〃
〃那好,我看不教训一下这帮官老爷儿,恐怕他们不知马王爷三只眼,弟兄们听我的,一、二、三,开火……〃
两下枪来弹往,火舌绞在一起。王振的杆子处于有利地势,虽然枪炮笨,但气势高,喊声不断。史少先所带的官兵,平时横行惯了,遇到这要样的战势不觉紧张起来,哆哆嗦嗦连枪都摆不正,有几个甚至趁机开溜。
史少先气得直跺脚,让兵们死死顶住,可谁去真心打仗?眼见天色已晚,对面枪声不断,越战越勇,就着火光看到有赤裸着臂膀的杆众冲过来。
眼见手下这帮人不堪一击,史少先火冒三丈还在催促,可面前横陈的尸体越来越多,他怕这样对阵下去,这些老本被拚光,就把眼睛一眨,计上心来,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于是,他先让人把那两件汝瓷摆放到一块石头上,又在那里点上一堆火,叫道:〃不要打了,你们可要看清了,汝瓷就放在这大石头上,你们如果打碎可不管我们的事,算你们有种,要是言而有信就放开一条路,我们这就撤走!〃
在那堆火光的映照下,王振隐约看到那块显眼的大石头上果真放着两件绿莹莹的东西。他把手一摆,让弟兄们停止放枪,他大声叫道:〃史哨长,我王老五说话算数,快带上你的人滚蛋吧,咱们后会有期!〃
史少先气得牙齿咬得咯嘣嘣直响,暗骂:〃王老五你个小杂种,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只是天太黑,没有人能看到他那难看的脸色。
4、梁洼〃碰杆〃
在临汝、鲁山、宝丰三县的接壤地带,有一个寨子叫大营寨,它是出入娘娘山、青草岭及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军事要塞,是宝丰县通往西北的一个重要门户,也是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和大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早在北魏时,这里就是郡治和县治所在地,设立了汝南郡、符垒县,因这里远离县城,四野蛮荒,盗匪经常出没,扰乱百姓,因此,自北齐开始,历朝历代都在这里驻扎重兵。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在战略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河南各地纷纷响应,革命党人的反清义旗猎猎飘飞,汇成一股时代潮流,成为摧枯拉朽不可抗拒的冲击力量。那些抱着老脑筋拥护清朝的士绅富豪,害怕革命党人过来杀头,纷纷逃离家园,拉着自家的粮食和财物到县城大镇或高墙大寨躲避。
这天夜里,韩庄村的杜启斌与附近杆子联合起来,一举拿下了大营寨,自称响应武昌革命起义,并张贴告示:以后不准拉票,不准送条子借款,不准打死平民,只要背上枪,就都算响应起义,都算革命一家人,财产多少,不能干涉。
几天后,大刘村的白朗白明心喊着革命党的旗号,突然打开了大营寨东五里外的姚店铺,同时劫获了离任知县赵礼堂的不少财物。。。。。。同时,大营寨也遭到一伙不明真相蹚将的围攻,满清王朝统治了几百年的秩序终于被打破,娘娘山、青草岭成了真空地带,杆子们开始由暗处转入明处,由地下转入地上,由剪径劫道转为攻掠村寨,一时蹚将成了这一带的光棍人物,因而惹得不少青壮饥民眼跳耳热起来,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既刺激又能捞到好处,还可到处风光,于是纷纷拉杆,各立山头,扯旗放炮大弄起来。
随着各地寨子的先后被打开,娘娘山、青草岭、锯齿岭及附近各山各寨,拉杆结帮蹚将杆子越聚越多,大有当蹚将成为一种时尚,如果哪家没走出个蹚将,不仅会遭到别人的饥笑,同时因没人称腰有可能被哪帮蹚将讹诈,让人觉得不正常。因此,为了保全自己,也为了跟上时代形势,那些无钱无势无吃无喝的饥民拉杆蹚,那些生活稍微富裕一点的照样也蹚,财主家没有蹚的也要出钱雇人拉杆蹚。
以大营寨为中心的百余里内外的村落,一度成为蹚将杆子的天下,除杜启斌驻扎韩庄,白朗驻扎姚店铺,牛天祥在捞饭店盘踞外,还有张银成、常占魁、陈疙瘩、师尚武等杆子,皆已初具规模,占据山寨。
在鲁山城北苍头一带,岳东仁、岳锡镇、李鸣盛、王宪臣、任应岐、陈清云等杆闹腾得红红火火。
而沿泥龙河所经过的双头寨、狼店及桃花沟一带,姜不辣、一瓣蒜、秦椒红、神炮李、旱地葱、张景兰、五朝庭、王开山等杆子,也是到处乱蹚,陷城破寨,令人胆寒。
蟒川一带,更有董万山、杨福成、樊传魁、樊三福、崔乾、常建福、薛套娃等杆遥相呼应,如滚雪球般不断发展。
虽说王振的杆子初拉起来,枪炮甚至还显得笨重,但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悍劲儿,倒也深得杜启斌、秦椒红等大杆头的器重。他们今天你来碰杆,明天我去拜访套交情,和和睦睦的相安无事,到处是一派热闹景象。
大营寨及附近一些村寨被蹚将打开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社会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宝丰、鲁山、临汝三县官府无能,致使百姓遭殃,生灵荼炭。可鲁山、宝丰两县兵单力弱,哪敢与杆子们抗衡,无可奈何之际,两县诚请省府派人前来镇剿,以遏制蹚将匪杆的发展壮大。
因而,有传言说:临汝驻军余耀亭部不日将开赴大营一带清剿治乱。
这消息是王振的〃白扇〃(军师)尤半仙在山下给人算卦时无意间得到的,王振听到后大吃一惊,追问尤半仙是真是假,尤半仙拍着胸脯道:〃如果有假,你把我的卦摊儿给踢了。〃
王振一听觉得事态严重,舍急慌忙跨枪飞马到韩庄村找大架杆杜启斌商讨对策。杜启斌拉杆起势最早,杆子最大,加之识文断字,常以宝丰以西、鲁山以北、临汝以东的绿林老大哥自居,不少杆子唯他的脸色识阴晴。
在听了王振一番述说,得知官军将来扫荡的确凿消息后,杜启斌不敢耽搁,未雨绸缪,随即派出多路弟兄,通知姚店铺的白朗和梁洼寨的秦椒红及附近一些杆子头目,不日将集中到梁洼关帝庙开会议事,商讨对付官军的进剿之事。
杜启斌还给各路杆首写了亲笔信,让手下弟兄分头送到各杆。
通过多日奔波,杜启斌总算完成了这项任务。这天,尽管天气寒冷,但各路架杆还是顶着凛冽寒风,陆陆续续赶赴梁洼寨。
会议是在北门外关帝庙召开的,王振带了几个弟兄先期赶到,人马都已经陆续赶到,会议就要开始时,驻在姚店铺的白朗白明心才背着一杆破枪匆匆而至。
关帝庙大殿前的卷棚上,悬挂两块大匾额,金灿灿的大字耀人眼目,上写〃气冲霄汉〃、〃义薄云天〃。殿门外的墙壁上像是刚用石灰水刷过,在冬日的阳光下一照,透着斑斑驳驳的一片白一片青,上面有杜启斌亲手题写的两首诗:
高秋落日谒荒坛,太息权奸递蜡丸。
沉狱但知擒虎易,坚兵真比撼山难。
九原有血还成碧,八口同心共矢丹。
可叹两宫归未得,黄沙漠漠北风寒。
官家矢意在和戎,莫怨班师太促匆。
未抵黄龙身已死,从来鸟尽半藏弓。
愚忠两字岂公平?尚有儒林悲愤生。
冤绝千秋岳少保,至今功罪不分明。
黑瘦高挑的王振尽管身板还显得单薄一些,但脸上的络腮胡子却疯长得厉害,几乎和眉毛、头发连在一起了,给人一种凶暴、歹毒的感觉。今天,他着意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马虎帽,羊皮大氅披在肩,内着丝绸衫子,腰里缠着虎口宽的布带,带子上插着两把锃明瓦亮的毛瑟枪,裹腿里藏着尖刀,走起路来,如一尊黑木桩直晃眼。
大殿里闹闹嚷嚷,因殿小人多,好多杆众就在殿门前的卷棚下站的站着,坐的坐着。王振一面与熟人打着招呼,一边往里走。殿里没有桌椅凳子,站的、蹲的、席地而坐的各种姿势都有。绿林弟兄们难得聚到一起,见面也难免七嘴八舌,抬抬杠儿,骂骂娘,议论议论时政,摆摆近来的收获。
待各路杆子到齐,秦椒红〃梆梆梆〃敲击几下供桌大声说道:〃弟兄们,静一静,不要说话,现在开会啦,先请杜大驾杆给我们讲话。〃
杜启斌站了起来,在人群中走来走去,他的目光在人群里扫了一周,才平心静气地说:〃各位绿林朋友、各路英雄好汉、兄弟们:最近,各位英雄好汉纵横闯荡,宝丰、鲁山出现了新局面,官府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他们不敢出城骚扰,县府无能为力,不敢与我等对阵,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