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我跟长乐姐姐来的时候,遇见母后了。”李泰对夏鸿升说道:“母后知道了你要给长乐姐姐东西,然后笑的很渗人。”
呃……夏鸿升一愣,眼珠一转赶紧问道:“那皇后娘娘还说什么话了没有?”
李泰摇了摇头:“你带我去看看那种用抛石机也砸不塌的墙,我再告诉你。我之前听父皇跟母后说起了,说你造出来了一面只有一尺厚的墙,十来个人拿着大铁锤砸了许久才好不容易砸裂缝来!这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夏鸿升点了点头。
“那你带本王去看看!”李泰冲夏鸿升威胁到:“不然本王就告诉母后,你是特意给长乐姐做的东西!”
嘿你个小熊孩子!
“啪!”夏鸿升一巴掌往李泰的脑袋瓜上面轻拍了一下:“你嚣张个什么劲儿?连你哥他们在我面前都不自称本王,甚子时候轮得到你了?!”
“你敢打我!”李泰嘴一瘪,立马就要抽鼻子了。
夏鸿升捏住他肥嘟嘟的脸蛋一扯,跟橡皮糖似的,说道:“别出声!想不想去看了?”
“想!”李泰立马恢复了正常,用力点了点头。
“那好,那你先告诉我皇后娘娘说了什么。”夏鸿升对李泰说道:“今天下午我就带你去工地上看看,让你见识见识格物的神奇!”
“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李泰很是郑重其事确认道。
夏鸿升点点头。
“母后什么也没有说。”李泰对夏鸿升说道:“只是笑了笑就走了。不过,你可得小心些,母后一那样笑,就要有人遭殃啦!”(未完待续。。)
第284章 由三国引发的深似
夏鸿升同李承乾几人在那里打了会儿乒乓球,又同他们约好了时间,待李承乾和李泰去军校看看。正准备告辞离开,却被一个禁卫找了过来,说是皇帝要见夏鸿升。
夏鸿升只得随那个禁卫去了,李世民在御花园里面,禁卫将夏鸿升带去之后,便自己离开了。夏鸿升走了进去,远远的就见在去岁夏鸿升头一次单独觐见李世民的时候的凉亭里面,李老二正坐在那里,不过中间的案几却变成了一张小圆桌,那时候跪坐用的垫子,如今也被两张椅子所取代了。
走近过去,拜见了李世民,然后经过李世民的授意,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
小圆桌上面放着几盘小炒,这是时代在夏鸿升来之前,还没有炒锅,可是一年过去,厨子上已经什么锅都齐全了。透明的玻璃碗中盛放着半碗清粥,旁边的高脚杯里面是一些葡萄酿,里面还放有几块方方正正的冰块,折射出葡萄酿那紫红色诱人的光泽。
到底还是给大唐带来了变化啊!夏鸿升看着凉亭里面摆放着的东西,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夏卿?”李世民看了看夏鸿升,问道:“何以走神?”
夏鸿升这才惊醒过来,向李世民行了一礼,答道:“臣是看到了如今这凉亭之中摆放着的东西,比之一年之前,陛下初次召见微臣的时候,大有变化。故而一时心中感慨,以至走了神,却是微臣失礼了。”
李世民扫了一眼凉亭之中的变化。继而笑了笑。问道:“那依夏卿来看。这变化却是好是坏呢?”
“自然是好的。”夏鸿升点了点头:“陛下英明爱民,又不固步自封,所以大唐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李世民又笑了笑,追问道:“夏卿何以见得?”
“陛下,新的注定要代替旧的,好的注定要取代坏的。比方说耕种,数百年之前,最早的时候。人们种植田地,不翻地,不除草,直接往地里撒种子,后来人们发现把这田地松一松,把种子埋下去,庄稼会长的更好,所以后来的田地都这么耕种了。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翻地只能用手拿着石块去刨,后来。有人发现把石块系到木棒上,这样刨地更加方便。这就有了锄头的雏形,再也没有人用手拿着石块去刨地了。再后来,有了比石头更坚硬的东西,所以木棒上系的石头就又被取代了。还比如说手中的武器。最早的时候,人们哪里有什么武器,手中拿起一块石头,比拳头更硬,就是武器了。后来,人们发现有的石头很尖,边缘锋利,能够更加有威力,所以就不用其他的石头了,专拣这种石头用,在后来,人们发现青铜铸剑比石头锋利的多,青铜就取代了石头。又往后,人们发现铁制的兵器又比青铜坚硬的多,所以铁器就又取代了青铜。如今到了我朝,发现百炼钢又要比铁更加坚硬,所以百炼钢正在取代铁。”夏鸿升向李世民解释道:“所以啊,陛下,唯有常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去取代那些旧的,落后的,不好的,而不是被更新的,更好的事物所取代。而陛下,恰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做到常新的帝王。陛下心怀广阔,敢于去容乃新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固步自封,保守闭塞,所以大唐在陛下的领导下,新的东西会层出不穷,咱们的大唐也会随之更新,新的变化会越来越多,所以会越来越好。从木屋到砖石,从黄土到水泥,可不就是如此么?”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从那制盐之法开始,到如今的水泥与新式建筑,夏卿所带来的东西,都是新的,新到了朕从未曾所知,这些东西让我大唐也随之焕然一新,在朕看来,却也领我大唐变得更好了。这杯葡萄酿,且算是朕聊表谢意吧!”
夏鸿升赶紧也端起面前的高脚杯,行了一礼,然后与李世民一同饮下了一口。
“呵呵,便是这冰,也是……”李世民很是感慨的摇了摇头,放下来高脚杯,说道:“以前,从小的时候,朕就知道,这冰只能等冬日里从河里挖出,藏于冰窖,来年夏日才能够余下少许,以供使用。可是夏卿出现了之后,这冰,就变成了无论四季,随时都可以制得的了。”
夏鸿升笑了笑,问道:“不知陛下今日让臣前来,却是所为何事?”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也无甚子事情,只是今日看完了夏卿所著之《三国演义》,之后心中有所疑惑,故而特意请夏卿这位亲笔所著者前来,为朕解惑。”
“既如此,还请陛下示下。”夏鸿升拱手行了礼:“微臣当尽力为陛下解答。”
“看了夏卿所著的这本三国,朕甚是喜爱,其中之谋略格局,着实叫朕着迷。书中之人物,也是令朕记忆犹为深刻。”李世民对夏鸿升说道:“那诸葛孔明智谋无双,无论是眼界格局,亦或是胸中谋略,天下无出其右者,然则过于谨慎,不善放权。周公瑾妙计堪比孔明,只可惜有超人之才,却无容人之量,最终英年早亡。更不消说那些个赤胆忠心,勇武过人三国将领,一个个形象鲜活,看之如似在朕眼前一般。而那三国之君,刘玄德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曹孟德心思缜密,坚毅果决。孙仲谋善于审时度势,深谋能忍。此三子者,皆为一时无两之人。可是,刘玄德之子刘禅,贪图享乐,竟然乐不思蜀,曹孟德之后曹丕,比之孟德远矣,那江东孙吴,也是后继无人,再不复孙氏威风。雄雄三国,竟然无一国能有延续父辈强盛的后继者,终于似的三国归晋!还有那司马懿,阴险刻毒,善于伪装,终于篡得大统,然其后者,亦难续天下久矣。朕每每思之,便皆深感迷惑。何也?!”
夏鸿升心下了然,说道:“陛下的疑惑是,为何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英雄如斯,却竟然连一个能够堪当起重任的继承者都难以培养的出来?”
“不错。三人俱都是一时之豪杰,可鲸吞天下之人物,却为何后继者皆尽无能之辈,便不是无能之徒,却也比之父辈远矣?!”李世民点了点头:“朕百思不得其姐,故而想要问问夏卿,何也?!”
“这……”夏鸿升心中一凛,李世民这么问,一定是联想到他自己了。如今他的儿子们都还小,李世民却已经开始焦虑着自己的儿子们能不能有他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去继承他的天下,去完成他的遗志,去保护他渴望大唐万世永昌的愿望了。
李世民看出来的夏鸿升的顾虑,于是说道:“今日此间,你我只是饭后闲聊,非是君臣问对,夏卿莫要拘谨。今日所谈,只有历史兴衰,而无皇家更替,夏卿可畅所欲言。”
听李世民这么说了,夏鸿升于是躬身行了一礼,然后答道:“陛下既然如此说了,那微臣就斗胆说几句愚见。陛下,不知道您留意过没有,自古以来,不论何朝何代,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什么?”李世民亲自给夏鸿升填满了杯中的葡萄酿,问道。
“谢陛下!”夏鸿升赶紧谢道,然后又答:“夏启开国,而桀亡之;汤王立商,而纣亡之;文王兴周,而赧乱之。乃至于春秋战国,而后有始皇帝一统天下,却二世而卒之。汉何其强大,却也终究天下三分。陛下有没有发现,这些朝代之中,无论哪一国一朝,开国的帝王都是天下无双的英豪,且又能够从谏如流,兢兢业业,以至于每一国一朝,开国之时都是政治清明,民风淳朴,朝廷与百姓互相信任,天下太平。再往后,或有几代守成之主,再往后,则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必然昏聩失德,民心离散,天下再起纷争,然后又有人从中脱颖而出,再次一统天下,一代代传承下去,却仍旧是这么个怪圈。如此周而复始,一直重复?”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说道:“夏卿之言,朕又何曾不知?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朕读了数不清的史书,这其中之兴衰,所见者比比皆是。前几代多数能够克己爱民,往后却愈渐昏聩,终致国破家亡,竟然无一例外者!呵呵,这万世永昌,又有哪一个真的到了万世?可是,朕偏不信!朕的大唐,就是要让它万世永昌,万年永存!朕不信朕子孙也会如此一般,所以朕要像个法子,朕要这种事情不会出现在朕的后人身上!可是朕如今暂无头绪,而夏卿思虑,却总能另辟蹊径,将人带入一番新天地之中。故而,今日朕想听听夏卿的说法。”
“陛下,这不单单是帝王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的综合爆发。每逢到了国之将灭,并非是国君一人出了问题,而是所有的一起,社会、百姓、制度、官员……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了一起,才会引来最可怕的爆发。”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既然陛下想听,那微臣就跟陛下讲一讲微臣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自然,微臣也不知道这些想法到底对不对,只是讲出来,权作让陛下参考了。”(未完待续。。)
第285章 王朝更替之因
李世民看来很重视夏鸿升的看法,神情一肃,坐正了身子,对夏鸿升说道:“还请夏卿为朕道来!”
夏鸿升也坐正了身子,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方才说过,兴衰更替,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而是方方面面所有事情的综合结果。臣这就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向陛下道来。咱们就先从最次要的原因讲起。这最次要的,就是人的原因,也就是国君的原因。”
“国君?”李世民一愣,进而疑惑的问道:“夏卿此言何意?夫国君者,一国之体统也,上受天命,下治百姓,统御四海,恩泽天下。自古以来,国之更替皆因国君失德,为何夏卿却说国君是最次的原因呢?”
“呵呵,陛下且听微臣一项项的道来,便知道为何微臣这么说了。”夏鸿升笑了笑,对李世民说道:“先说这国君。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皆是起于天下祸乱之中,征战四方,平定天下,亲身经历过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亲眼见过民生疾苦。这样的国君更能设身处地的去为天下黎民考虑。无论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出于政治需要,起码都会认认真真的听取百姓的诉求,为百姓谋福,以换取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后的君王,父辈的荣光还近在眼前,有此榜样,也大都能够继续推行父辈利于万民政策措施,也或许是为了博取一个比父辈更好的威望,故而也能够守成。可是越往后面去,皇子自小都养在深宫之中。养尊处优。不食人间烟火。不见民生疾苦,他所能或许外界信息的所有手段,就只能是听说,而非是眼见。如此一来,百姓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只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必须要嘴上说着的名词,却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他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被拘囿在了这座幽深的皇宫之中,所以才会出现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庄子曾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不外乎如是。”
“夏卿所言在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久居深宫中,不辨民间事,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陛下,其实说来说去,也还是那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只有摔倒过。才知道怎么走路才能够稳妥。历朝历代的国君,越是往后去。就距离百姓越远,他们所知道的百姓,只是身边臣子口中的百姓,而不是真正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所以自然无法真正的了解百姓,无法满足百姓的诉求,百姓自然也就不会信任自己的国君了。而且,越往后去的国君,先祖奋力拼杀打下天下的事情早已经磨灭,前面的帝王已经打好了基础,后来的国君什么都不需要在做,没有经历过,自然没有相应的能力,遇事不知道该如何妥切的处理。另外,自小便一直在宫中未曾深入民间去接触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从小锦衣玉食,人自然就会变得娇气,变得吃不了枯。倒不是说如何贪图享乐,而是在其他人看来‘贪图享乐’的生活,在他的眼中只是自小如此的‘平常’。这样的国君,就注定是一个无能之辈,不会有什么建树了。”
李世民颇为赞同的点了点头,一旁,一个女子伏案在旁奋笔疾书,将夏鸿升方才所言都给记录了下来。
夏鸿升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这人,自然不只是国君,一个国家只有国君是不行的,还得要有去将国君的命令付诸实际行动的人。这些人就是臣子。臣子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因为这满朝的臣子就是国君的耳目,手脚。开国的那些臣子,都是跟着开国的帝王一起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的,对于国君十分信服,也十分敬畏,所以能够忠心耿耿。而他们也是经历了战乱纷飞,知道民生艰难的人,所以往往能够清廉奉公。而后新君,因为先王威望仍在,所以这些臣子也往往会仍旧支持国君。而且,这天下是他们随着帝王一起打下来的,建国之中,有他们的一份力气。人啊,总是对自己亲手做出的东西更加情有独钟。自己动手做的饭食,就觉得更加美味,自己养大的猎犬,也会更加亲昵,自己精心雕琢的物件,也是更加珍惜。这天下是他们一起携手缔造的,所以也更加爱护。因而,刚开始的几朝臣子,往往能臣干臣居多,也能够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且,这些臣子都是战乱中脱颖而出的,遇到过的艰难险阻自不必多说,故而也都能力出众。”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颇为自豪的说道:“我朝人才济济,文,朕有无忌,有房杜,有魏征,更有高士廉、虞世南等等;武,朕有李靖李勣这般帅才,也有敬德、叔宝、知节等这些猛将。文武大臣人才辈出!朕以军功,被太上皇封为秦王,擢天策将军,我秦王府中之人才,天下无双!”
夏鸿升点了点头,又说道:“是,陛下。咱们往前看,为何每逢国之将乱,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