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袁绍一度认为,冀州军之所以会败给关羽,部队少了原先那种向心力是很大的关键,而要让这样的局面好转,确实需要几年消化。
这也是当初为何沮授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再向南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部队休整,来彻底根除麴义余毒,不然的话,部队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这件事其实对于袁绍是最为记忆深刻的,毕竟亲自处斩麴义,亲自带兵剿灭麴义部下造反,看着那么多的部下一个个被杀,死在自己人手里,他的心如同刀绞一样。
但正因为这件事,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年为了夺回河间,为了击败公孙瓒,袁绍对部队放任不管,把他全都交给了麴义去负责,说实话他在军事上的能力确实出众,甚至远比冀州的将领强,用袁绍的眼光来看,他应该能与徐荣相提并论。
只可惜麴义这人的品性有问题,不懂得感恩,他也不想想,若没有他,麴义他算什么?不过依然是凉州的一名小将,天下谁人知他?可惜就是这样被他重用的人才,最后却与他反目成仇,一点都没有感恩,就更不要提什么知遇之恩了。
在这件事情上,他是有些羡慕刘澜的,如果说这个时代,用外姓用的最好的人,无疑就是刘澜了,没有本族更没有世家的身份,就是一介白丁,却能网络一群外姓文臣武将在他身边,若说他们之中有没有第二个麴义,他不知道,但想让关羽张飞赵云甚至是张颌他们这些人相安无事,可绝没那么简单。
这一点,经历了麴义这件事之后,袁绍是很有发言权的。
不过这其中的道理,也许袁绍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何似麴义这样的外姓武将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可以说他和刘澜就是两个极端。
这样的极端,在这个时代,注定了袁绍能够在短期内崛起,因为他有着家族几百年底蕴和积累,振臂一呼,自然是群起而呼应,这一点自然不是刘澜可用媲美的,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依附着袁家,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是麴义不仅不是袁氏族人,更不是门生故吏。
那么他在徐州,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一个人与一群人,遇到一些事情,肯定受到排挤,如果袁绍能一视同仁,那么问题也就不会演变成最后反目成仇的结局,毕竟麴义对袁绍还是感激的,可是对于别人,就不会了。
不仅如此,他在成功之后还要极力去贬低和挖苦他们,很多人说着是他居功自傲的表现,可这说白了就是一种长期被积压后的爆发,如果这时候袁绍能够调节一下,也许情况会好一点,但他听风就是雨,一出头,本就心里不服气的麴义自然就出言对他顶撞了一二句。
似他这样的粗人,脾气上来了,哪里还能顾得了这些,可对于袁绍来说,他不容任何人来挑战自己的威严,所以也就造成了最后两人反目乃至袁绍大开杀戒。
但类似的事情却不会在刘澜身上发生,道理很简单,他并没有所谓的旧部,而所谓的嫡系则都是与他一道从辽东走出来的老部下们,他们一同出生入死,大家互相知晓根底,所以就算有些口角,也都习以为常,更何况对于做到一视同仁的刘澜,又不大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
而部队将领之间出现矛盾,要么当和事老去化解,要么就选择调离,谁更有能耐,谁留下,这个评判,当然是以刘澜觉得谁的决定和建议更符合实际为标准,所以就算有谁不合,但是在部队之中,却并不会出现麴义和颜良这样因为一件事情而闹到不可开交的情况。
这一点显然是袁绍没有处理好的,因为他不可能像刘澜那样做到一视同仁,就好像他对颜良文丑这些原有的嫡系肯定会好过冀州投降过来的将领,而对河北士人,又要好过南阳和颍川士人。
这个平衡他做不到,那么结果就是文人集团矛盾重重,武将集团统一矛盾重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其实是他现在最大的困境,要想改变,先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就好像一部已经行驶了几百年的巨轮,让他一直按照原有的速度向前没有问题,可想让他停下来,却很困难。
袁绍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能耐,而与袁绍有着相同情况的曹操,同样也没这个本事,但他却又这个能耐,他用唯才是举来打破了传统格局,但最后曹丕又让这样这样的格局回归传统。
不得不说,像刘备这样的人最后能出来,真的是一大幸运,没有势力只能这里骗一骗那里骗一骗,最后还真就成功了,但这样的情况在这个时代毕竟是异类,可又充分揭示了一个真理,用友者霸。
袁绍只气氛麴义,说他不懂得感恩,不急着自己知遇之恩,可他从来没有把他当初不可获取的嫡系将领,更没有像刘澜那样把帐下所有将领当做知己朋友,麴义心中不愤情理之中。
哪怕袁绍能稍微对他能如其他人那样,不求一视同仁,也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甚至,袁绍在知晓两人出现问题之后,把颜良或者麴义其中一人调离,也不会出现后来的情况,这一切都是他这一手制衡搞的鬼,可他偏生忘记了,这制衡用在文人头上有效果,大军都是软刀子杀人,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
可是武人就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会拐弯抹角,最后矛盾不可调和。
所以袁绍在将文丑和高览招来之后,就当着沮授的面,把该交代的都交代一番,这些叮嘱让二人莫名其妙,最上虽然说着不会让袁绍失望,可这种话,就如同场面话一样,就如同袁绍每次议事的时候问他们听明白了没有,不管是听明白的还是没听明白的都会说听明白了一样。
但矛盾,并不是说直接就会出现的,就好像麴义和颜良,最初也没有矛盾,可是在一起共事之后,在某件事情上自然就会出现分歧,时间久了,分歧越来越多,最初也许还能忍忍,可最后到了忍不了的时候,那么矛盾自然就加深了,最后不可调和。
如今的冀州主力部队正在平原郡集结休整,两人得到任命后直接就启程去了平原。
平原土地肥沃,靠近黄河灌溉也充足,虽然紧邻着冀州,却属于青州,只不过被袁绍所占据着,每年平原的税赋收取可一点都不必冀州各郡少,在这个时代,能与冀州一郡相提并论的郡县可不多,可知平原郡的富庶程度。
不过这情形在几年之前可不是,那时候平原因为黄巾之乱变得十分荒芜,正是他们到来才开始恢复。
而且袁绍对于民生的重视程度有时候会让人发指,如果不是看到一道道关羽袁绍的内卫概述,刘澜显然在心目中依然把他当做演义里那个干什么都不行的废物,但现在他才明白,袁绍也许在某些方面比如军事上没有多少过人天赋,但是在民生上,确实算得上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了。
兴修水利,开垦阡陌,对百姓能歼灭苛捐杂税,在冀州的威望是极高的,如果这人生在盛世,又或者他是第二代的君王,那么他一定能名留青史,只可惜这是乱世,他现在的努力,最终只会变成日后曹操看到冀州户籍时的仰天长笑。
为曹操做了嫁衣,这也许是袁绍临死最后悔的一件事了,毕竟被曾经的马仔取代,没有谁能好受。而袁绍就更不会好受了,他又太多机会解决曹操这样的后患,包括张邈因他而反之时就应该解决所有麻烦。
可惜他还是妇人之仁了,最后便宜了曹操,让他坐稳了兖州。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徐州之战(92)()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曹操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对曹操时,便从之前的无条件支援变为拉拢,甚至在曹操与吕布兖州交锋最困难的时候,袁绍选择的也只是让他到冀州来。
兖州之乱,在演义中是张邈与吕布的一次联合对付曹操,但现实却是张邈等人与袁绍的一次撕破面皮行为,因为两人之间的恩怨,而曹操又是袁绍在兖州的极大话事人之一,所以张邈无不担忧着曹操会在袁绍的压力之下最终会除掉自己,正是在这样的不安之中,张邈动手了。
兖州之变,虽然损失最大的是曹操,但当时的曹操对兖州的真正控制范围也就是许都陈留一带,可因兖州的变故,袁绍几乎放弃了对兖州的控制,但曹操的坚持,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战局,更是把握住了这一真空期,成功掌握兖州。
袁绍吃了哑巴亏,这时候想都不要去想还能先收回兖州的控制权,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前他任命的那些兖州的郡守大多都被吕布所害,还活着的经过兖州之战又往往转向了曹操,所以与其说是袁绍没有再收回兖州的控制权,倒不如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对兖州的话语权,更不可能再指挥的动曹操。
其实曹操在陈留时,袁绍就已经很难对他进行控制,就拿杀张邈这件事来说,袁绍几次三番让他除掉张邈,可曹操都扛了下来,拒不执行,更何况这个时候,就更不会受他操控了,毕竟是辛辛苦苦多下来的兖州,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曹操算是彻底羽翼丰满了,不用再看袁绍的脸色行事,但这时候其实两人并没有撕破面皮,正是接献帝后对他的太尉任命,算是彻底让二人面合神离。
不过曹操也很识趣,很快示弱并说好话,化解了这一次矛盾,不过在曹操心里,显然袁绍一直都是最大的威胁。
只不过他现在还没有那个实力与他抗衡,所以他在迎接献帝之后做了一件事情,或者说是一早就做的事情,就是扩大屯田范围,军屯民屯双管齐下。
曹操心里十分清楚,以他现在的实力想要脱颖而出,除了并不可少的强大军事实力之外,就是后勤补给这一块了。
尤其是在兖州经历如此大的动荡之后,不说与最大的势力袁绍抗衡,就是想有一天能与近邻刘澜抗衡,没有足够的粮草充足的兵员也是做梦。所以他在兖州开始了大生产运到,大规模的屯田,甚至连夏侯惇都去屯田。
按照曹操的计划,他要最少建设四支到五支屯田部队,但显然最后部队大范围的削减下来虽然粮食的产量增加了,但部队的数量却减少了,问题的关键,还是人口太少了。
这一点,则是袁绍所无须考虑的,就拿平原一郡,虽然经过黄巾之乱后,平原人口锐减,但是袁绍根本无须迁徙冀州百姓,平原仍能成为他的粮仓,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冀州的人口足够,平原相对来说,收到的税赋初时可有可无,正因如此,所以在土地充裕的前提下,袁绍才能用五年时间让平原恢复生机。
而兖州想要恢复这样的镇痛,显然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与吕布一战的创伤太伤了,他毕竟做不到似袁绍那也可以减免平原税赋的决定,所以光靠军屯只是解燃眉之急,想要让兖州恢复,每个几年时间,根本做不到。
徐州大战还没开启之际,大量冀州部队从冀州南下开始在平原集结,由春转夏,数十万人的空前盛况,城外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很快百姓家的孩子和大人纷纷跑去军营看热闹,但这样的景象,只持续了几天,新鲜劲一过,百姓们又恢复了以往生活。
驻扎的部队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没人知晓他们还会在平原停留多久,直到这一日,一队骑兵突然到来,打破了平原久违的宁静。
两面大旗,昭示着来者的身份与地位,不是别人正是文丑和高览,而二人来到平原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去城外军营视察,而是先来与拜平原相的山头,顺便敲了敲平阳城的情况。
要了解部队,其实先看城镇,城镇中如果百姓骂声一片,那么这部队肯定没少祸害百姓,毕竟是袁绍的兵,不管是不是爱民如子,最少都要表现出这个样子,上有所好嘛。
不过看起来平原郡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其实在来的路上看到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麦田就能知晓一二,要是真有部队祸害百姓的情况发生,不说麦田荒芜吧,最少杂草肯定丛生,很好,很不错。
而到了城内,他们专门去了市集看了看,一派热闹繁荣景象,这才调头拜访郡守,其实他早就听到信了,可惜去堵大部队去了,哪知道他二人绕道来了市集,见到这位郡守之后略作交流之后,二人便出城入了军营之中。
郡守已经准备好了住宿的地方,是在城内准备的一间大宅,给二人做将军府用的,不过被他二人婉拒了,他们到这可不是来享受的,而是带着任务而来,现在要去见见军营里的各位将领们了。
与郡守告别之后,二人来到军营,大家翘首以盼的二人终于到了,每个人心目中都在想着一件事情,这次二人到来,会不会出征,为颜良将军报仇。
可以说颜良之死,并不是由上而下的激动,而是由下而上的群情激奋,几十万冀州士兵都在请愿为颜良报仇,这么大的声势,袁绍自然不能无视,如果不是沮授的话,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他也不会差一点就妥协了,。
不过现在好了,他已经把该说的都告诉了文丑和高览二人了,接下来要该如何安抚部队,就是他两人的问题了,不过按照袁绍的计划,最少在秋季之前是不许渡过黄河的,或者说在徐州没有最新的战况之前,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吃过亏的袁绍明白,这个时候他的冀州军如果一旦南下,那么势必会引起曹操和刘澜的注意,到时候二人本应该发生的大决战可能会因此而作罢,甚至刘澜还会因此而再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
这一回他要做的就是要让刘澜分身乏术,当他和曹操激战正酣之时,冀州军突然南下,不给刘澜和曹操任何反应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一切主动权就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了。
对他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理想的结果,而之前每一次,他都过早把自己暴露给对方,就好像颜良,他在明处,而刘澜的部队却可以放在暗处,就这样,杀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而这一回他要在暗处,杀刘澜一个措手不及。
吃一堑长一智,不仅仅是袁绍,包括沮授也一样,其实很多事情,沮授想到了,但是他能做的微乎其微,因为他只是参谋,说好听点最多不过就是军师,对作战部署有资格说上话,可对指挥作战他却望尘莫及,都是由领军的将军们负责,如果说他能随军,也许情况会好一些,可偏生他要坐镇邺城,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这些将领们。
而对于老交情的高览,沮授是深信不疑的,至于文丑,只要二人能够和平共处,那么这些都不会是麻烦,更何况袁绍如此珍而重之的交代二人这些事情,二人应该不会再出什么乱子,最少不会违背命令直接就杀过黄河去。
在大帐,文丑和高览见到了军中各位将领,算是第一次见面,对于他们来说,文丑和高览都不陌生,但是对于文丑和高览,显然这些将领们还是持着一些怀疑态度的,毕竟在幽州之战中,两人一直在南面与刘澜交手,而且是相继落败在刘澜手中,而他们可是在幽州大获全胜,把公孙瓒打的溃不成军。
颜良将军继位麴义,他们不说什么,可二人到来,不说无法服众吧,最少是不太信任的,所以很多人在见礼过后,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南下入青州,为颜良将军报仇。
高览的脸色瞬间就变了,但是文丑却变得格外痛苦,这是二人最大的差异,你可以说这完全是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