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袁术,随着实力的壮大,他的野心也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如此乱世之下,他不仅没有选择支持现任的天子,更不像袁绍那样去另立天子,而是自己做起了皇帝梦,于是在立刘虞为天子的事情上,兄弟二人便发生了矛盾,产生了分析,直至最后关系破裂,乃至与势如水火。
然而,随着袁术的实力越来越大,他不仅与袁绍反目成仇,更同近邻刘表翻了脸,甚至连同为联盟的陶谦也在防备着他,可以说,袁术短短数年时间便从关东最大的势力,俨然诸侯之首变成今日如此四面楚歌的情形,与他树敌过多不无关系。
当此之时,袁家故吏纷纷离他而去,就连同为袁家分支的陈郡袁氏当代家主袁涣也对他忍无可忍,甚至面对曹操的拉拢,已然有弃袁术而去的想法,这时候的袁术,已经众叛亲离,如此一来,袁术真实的情况,要比外人说想象的更为困苦难堪。
可是袁术不甘心,并不想承认自己在寿春的失败,不仅如此,皇帝梦对他来说,变得更为迫切,然而当九江之战开启之后,他的既定方针就不得不推后,而随着战事的深入,他变得越来越被动,不过连他也没想到,自己在军事上的失利,反而还因祸得福,换来了与他反目的袁绍全力支持,甚至连曹操也主动与他联系。
这在数年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不仅这两人不会主动上门,就算是来了,袁术也不会搭理接见他们。
可是现在的情况,对于袁术来说,是真的十分危急了,让向来高傲的袁术不得不放下面子,去接待他向来瞧不上的二人派来的世界,虽然袁绍和曹操在他眼中都可以说是卑劣之人,但是,在巨大的威胁之下,他必须得把这些高傲统统抛弃。
不过喝他们见过之后,袁术那是大发雷霆,回到内府之后,当场就仗杀了数名侍女,这才算是把心中的怒火全都给发泄了出去。
说实话,来的这几位年轻人,虽然是来谈联合的事宜,可说白了,就是来羞辱自己的,竟说他们不出兵的话,他将危在旦夕,这些实话,大家心里明白就行了,可当众说出来,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为了羞辱自己吗,这八成是袁绍在背后事宜的,是他特意叮嘱这使节见到自己之后就要如此说,可偏生袁术为了顾全大局,就算心中如何暴怒,也必须强忍着心中怒火,他明白,想要报今日之仇,就必须要忍常人说不能忍,只有把刘澜击退了,他才能再未来的某一日,报今日的一箭之仇。
他的气消了,然后便派了杨弘去驿馆私下拜访使节,不管是金钱美女,只要能让他们出兵,能让自己尽可能的保全自己,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事情,明面上不一定能办成,可私下里,美酒美女再加上金灿灿的黄金防那一放,这世上没几个人能抵挡得住诱惑。
但这一切,袁术说表现出来的诚意,却反而让袁绍犹豫,包括曹操,居然来使言说他将与刘澜决一死战,用这样的方式逼着自己加入他们与刘澜做一个彻底了断。
袁绍犹豫了,年轻时候,他就被这个曹操耍的团团转,深知他的为人,若没有大利益的话,他绝不可能如此不顾一切。
这时期的袁绍,可以说不仅是把刘澜视为最大的威胁,同样也将曹操与袁术视作潜在的威胁,他如果当真大举出兵,消灭了刘澜,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他将难以发动任何大规模的战役。
可在这段时间之内,得到了刘澜地盘的曹操和袁术,却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消化,而这显然是袁绍说不能容忍的。
而且,当三家合力要消灭刘澜,那刘澜绝对是要临死反扑的,反扑谁,不用想也能够明白,他是三家的主心骨,肯定是要与他死拼到底,如果被消耗太多的话,那可就不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他的目的,可是想着袁术和曹操去和刘澜消耗呢,所以说当听说曹操要和刘澜决死一战之后,他立时下令颜良,暂时不要出兵临淄,当然对曹操的回复,他当然不会这么说,反而说的大义凛然,若论起忽悠人的手段,现在的袁绍可一点不比曹操差,甚至若有机会的话,他还真想和曹操切磋切磋。
可以说,不提那位从出生到现在一路上顺风顺水的袁术,就说他和曹操,两人这些年其实都挺难的,如果不是因为曹操给他任命的那个劳什子的太尉,袁绍是不会像现在这么去防备他的,始终都拿他当做自己的知己,毕竟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又是儿时好友,袁绍不管帮衬谁,首先也要管曹操,可他却发现,曹操却是白眼狼,再让他毫无保留的去帮衬他,他怎么可能做得到?
可以说,当曹操迎接献帝,任命他为太尉的命令传达到邺城后,袁绍在房中考虑这个问题整整一天一夜,甚至在当时袁绍都打算直接就提兵兖州,若非大战刚刚结束,早已成型,可最后,若不是曹操把大将军让了出来,这件事情不算完。
而在看到大将军任命的一刻,袁绍心中甚至觉得十分好笑,曹操这是何苦呢,非要等踢到铁板,吃了苦头,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吗?
当下人的想要翻身做主人?
也不想想,你能有今日,难道真的是因为你有多大的本事不成,还不是因为他这颗大树的存在,才能有你好乘凉的今日?
不懂知恩图报,这样的白眼狼,袁绍又怎么可能放任他去做大,最后,自己死,那也一定是被其说害。
袁绍有这个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曹操能有这个实力?再给他十年,他也不会对冀州造成任何威胁。
然而他们这些对曹操的不屑,却并没有让袁绍放心,不仅如此,反而更加忌惮,相比于人人都害怕的刘澜,反倒是最没有威胁的那一个,原因很简单,如果刘澜真打算要对付自己,那么最好的时机不是现在,而是在冀州之战之后,或者是在入主徐州之后,那时候如果他能够与公孙瓒南北夹击的话,那他就绝不可能消灭公孙瓒,甚至还有被击败的可能,可是刘澜并没有,反而一直向南发展,就算是在青州两次将他击败,也不过只是与他签订互不侵犯的约定,而不是乘胜追击,渡过黄河进入冀州。
这番话,当袁绍提出来的一刻,场中所有人的文武全都无言以对。
袁绍可以说直指关键,刘澜在入主徐州之后,所想说做,就没有想过去与他们起正面冲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派个臧霸去青州,做他们之间的缓冲,虽然臧霸看起来是公孙瓒所任命接替战死的田楷出任的青州刺史,可背后,却还是刘澜的影子,可是刘澜对他的掌控,却并没有外界传闻那么深,甚至很难真正的指挥他。
服管不服调,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所以就这一点,就说明了一切问题,不然的话,刘澜重心在北,那么青州之将,就绝不会是臧霸,而是关羽,可现在关羽再哪呢,在秣陵,甚至刘澜在徐州都没有留下多少主力。
虽然这是因为公孙瓒战死之后的重心南移,可何尝不是刘澜这些年重心一直放在南方的关键所在。
当然,刘澜的真正目的,也完全可能是避敌锋芒,借刀杀人。
这个说法乃是由国土等颍川系说提出,当然了,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他又该如何选择?
就算这就是刘澜的诡计,刘澜就是要避战,那么袁绍说能面对的敌人,就只能是曹操,他要发展,要扩大势力地盘,在无法从刘澜手中得到的前提下,难道就这么放任不管了?
不能,他只能去对付曹操,又或者借道去对付刘澜,可是借道对付刘澜,又只会让曹操获得好处。
这对他来说,实力得不到任何增长,反而还会被消耗,得不偿失。
不过别忘了,在冀州,可不仅仅只有一个老谋深算的颍川郭图,还有沮授和田丰,这么多年过去,田丰已经被他排除在权力的核心,可沮授完全取代了他,而争是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已经在他的举荐之下,才最终有了麴义挂帅击败公孙瓒。
在这最重要的时刻,袁绍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妨听一听沮授有何建议,而他的选择却是坐山观虎斗甚至是逐渐蚕食,绝不主动挑起任何超过五万人以上大规模的战斗,现在的他们,尤其是在大战之后,首先要做的不是开启第二场无休止的战争,而是要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最终取得逐鹿中原可能,反之现在就去与刘澜决一死战,最终的结果不管好坏坏,必然得不偿失,对于他们来讲,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袁绍懂了,真听懂了,然而,在颍川系与南阳系的诱惑之下,袁绍又改变了主意,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他以为自己看得够远了,将青州夺下,拿到入主中原的跳板,可是他却忽略了这背后的凶险。
不过好在,关键时刻又是沮授,让袁绍能够有所收敛,最少在南下青州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说着先在青州站稳脚跟,可以说,有了前一次高览的狼狈而逃,这一回袁绍确实更谨慎了。
不过事态的发展,却有些超出他的控制,随着九江战事的拖延,让袁绍越来越有些懊悔自己的谨小慎微,如果他能更坚定一些,这时候,想必早已经夺下了整个青州,如果这时候再去按照沮授的建议,开始同化青州,想必人心早已再他这里了。
袁绍越来越后悔自己听从了沮授的建议,可是就在他准备出击夺下青州的一刻,曹操来使传信,却让他放弃了这样的打算,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让曹操先去探一探如今徐州的水到底有多深,再看看刘澜的反应,到时候他再坐收渔翁之利,取得青州,陈兵琅琊,如果曹操取胜,他则退兵,如果刘澜取胜,他则助曹操一臂之力,反正就是,不让刘澜败的太快,也不能让曹操再获取任何实际利益。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大战开启(62)()
对于接下来会不会与刘澜正面对决,不管是袁术服软求援还是曹操倒逼他与刘澜决战,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这一仗,只得青州,甚至是点到即止,不过度刺激刘澜,同样也不会破坏与曹操之间的联盟。
就在各方开始把目光都转向青徐的一刻,黄忠日夜兼程赶到了临淄,时值正午,一队骑兵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中飞驰而入临淄城。
在这支骑兵队伍之前,当先一人最为引人注目,乃青州刺史臧霸,而在他身边的一位壮年男子,则让很多人心中充满了疑问,守城士卒转头望去,猜测着这位能与刺史并驾齐驱的男子到底乃是何人,又是什么身份?
虽然男子的身份成疑,但很快,此人乃是黄忠的消息就开始在守城郡国兵这一小圈子里传遍了,就在刚才,不知是谁突然轻咦了一声:那不是近卫重骑军吗?
轻咦声并不大,可恰到好处的让身边人都听到了,既然近卫重骑兵来了,那么那人的身份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人一路狂奔,黄忠面上带着些许倦意,用了不到二个月的时间,水陆并进,硬是让他从柴桑赶到了青州,这样的行进速度,几乎在路上一刻也没有停歇,这对于大多近卫骑的年轻人来说尚且吃不消,更何况是黄忠。
然而这一路而来,虽然辛苦,可更多的,却是兴奋,尤其是进入徐州之后,这感觉就更强烈了。
尤其是进入徐州之后,不仅没有过多停留,甚至在与赵云的第一次会面,也不过只是寒暄了几句,便借来了一百匹战马,率领了一百名重骑兵,一人挽双马先行朝青州赶来,而其余三千重骑兵,则会在徐州稍作休整之后,才会进入青州。
黄忠就这样离开,看着他的背影,赵云的神情一滞,他能体会这样的感受,看到现在的黄忠,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迫切希望去证明自己,还记得在文丑帐下时的情形,以及冀州之战时的情况,便如现在的黄忠,一模一样,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当时他可没有这样的机会,不然别说这几千里的路了,就是刀山火海,也全然无所畏惧,那时候他怕的不是会有多辛苦,怕的是没人认识他。
用冀州之战后刘澜对他说的那句话,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战之后,赵云扬名天下,正是因为把握了仅有的机会,而现在,当第三次徐州之战结束后,他相信,黄忠这个名字,很可能将要闻名天下。
因为他身上有着这样的潜质,当然这还需要一点运气成分,以及他能否把握住机会,展现出自己的军事才华。
而此刻,一众人在刺史府前翻身下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王修迎了出来,正要施礼自荐,不想黄忠却摆摆手,反而是转向了臧霸道:“宣高,我们还是先进去说说如今的青州情况如何了?”
黄忠的反应,显然是把叔治当做了刺史门前小吏或者是刺史府主兵卫的贼曹了,并不想与这些小吏浪费太多口舌,见此,臧霸连忙笑着上前为他引荐,当听说眼前人乃是刘澜重点提及的王修之后,黄忠立即抱歉拱手,道:“原来是王别驾,久仰大名。”
两人客套了起来,而在一边的臧霸反倒想个外人一般,顿了片刻,才打断了二人,说:“不如我们进府细说?”
“对,对。”王修立时笑了起来,指着刺史府三哥大字的门匾,摇头道:“我们这就这么站在这里客套,确实也太不像话了。”
黄忠点点头,然后看向了远处下马的杜路几人,又转向了臧霸,后者自己门匾臧霸的意思,沉声说道:“我已经吩咐好府中小吏,他已经在驿馆安排好了房间,如果黄将军觉得不妥,可以让他们现在去打扫府内的厢房,让他们入住,贴身保护将军。”
“不必了,按正常情况来,我和他们都住进校场去。”他的声音主公被杜路听到,虽然不明白黄忠有何深意,但既然黄将军发话,自然不敢有任何怨言。
这杜路的来头,可不一般,他大哥可是杜普,当年兖州蝗灾,杜普与家人避难沛县,正遇沛县募兵,他便前来投军,巧合之下遇到了刘澜和张颌,他先是在张颌帐下当兵两年,立了些许军功,被保荐到了近卫步军,这些年勤勤恳恳,一步步爬到了亲兵营副头领位置,成为亲兵营第二号人物,仅次于许褚。
而他的职位越来越高,他另外两位兄弟自然也想前来参军,不过因为徐州有余一子之令,家中只有三子的杜家,便只能有两人投军,可对于老二杜路投军,杜普却有自己的想法,这位兄弟,论起本事来,可比他强太多,所以他腆着脸,亲自找到了刘澜,可当刘澜要把他交给关羽时,杜普却提出了异议,如果只是在徐州当兵,杜普也不必来求关羽,虽然一他的资历在徐州还说不上话,可是要在各军中安插个把人也没多大的难度,就是直接去找老将军张颌,他也一定会卖自己的面子。
当杜普拒绝的一刻,刘澜反而笑了:怎么,不想在徐州入伍,难不成你想把他直接调入近卫营?”
刘澜说话时,虽然看不出悲喜,但就口气来说,显然已经对杜普走后门走到自己面前有所不满了,不过杜普却以自己的人格保证,让他心底去辽东,保证日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龙骑军,甚至是近卫重骑兵。
甚至他愿意以自己副统领为交换条件,不过听他说的如此信誓旦旦,刘澜自然愿意让杜路去试一试,不过他可不会给他向徐晃打招呼,只是把他安排进了每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