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主公正可再收孙策入帐下,如今孙策有霸王之名,不输刘澜帐下关张,主公得之,其对我淮南必是一大助力,那时,又何惧刘澜!
因为袁耀的一番话,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彻底发生了逆转,尤其是在最关键的一刻,袁术的从弟袁胤步出阶,对袁术施一礼道:“启禀主公,袁耀和阎主簿说得确实有道理,不管孙策,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对主公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卑职以为,主公就算要解心头之恨,也完全可以将孙策带至寿春,孙策拒绝主公征调之令,完全是因为帐下私兵,方才有此底气,一旦将其带至寿春,收其私兵,那时孙策必为鱼肉,焉能不听主公调度?如此一来主公在世上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大度,而孙策又完全在主公掌控之下,到时是用他还是闲置他,全在您个人喜好,何乐不为?”
提议之后就一直没有再说哈的袁耀终于再次开口,道:“父亲,叔父所言不差,因一个孙策,父亲完全没有必要背上这一名声,反而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孙策明白,您始终是拿他当晚辈来看,不管他做出什么样违逆之事来,您都能够宽容他,这般一来,孙策感念父亲之恩德,自然不会再有任何他想,全心全力为父亲效力!”
风口转变,甚至连杨弘都改了口,立即接口道:“主公,卑职也赞成公子的意见。”
袁术根本就没去瞧那些如同雕塑一样在座位上始终未曾挪动过一步的谋士,这些人向来如此,只知道符合,从没有提过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而往往是这些站在阶前之人,决定了淮南最终的走向,本来他还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杨弘,是不是还有其他想法,结果此刻连杨弘也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居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他自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军都赞成,那就这么决定了,如果刘澜胆敢进攻孙策,便即调遣大军支援孙策,帮助他守柴桑,另外濡须水的事情还按照之前的提议,只要刘澜出兵,立即抽调部队,攻打张颌。”
可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来指挥部队援救孙策又由谁来统帅部队去攻打濡须坞的张颌所部?
其实人选无须考虑,几乎是同一时刻,所有人的眼睛都向纪灵和张勋二人看去,他们都明白率军出征肯定是这二人了,可到底主公会如何调遣这二人呢,是谁去柴桑又会是谁去濡须水呢?
这个是关键,谁去柴桑就说明主公更信任谁,毕竟与刘澜主力交战才是真正的考验,而与张颌交锋,就显得不足为道了,或者说,这两人一同去柴桑,而再遣别将前往濡须水,可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发生两将夺权的事情?到时候在指挥上又要出现问题。
经过徐州之战,大家心里都明白,两人在军中的声望,虽然互相信服,可帐下磨蹭矛盾太严重,这就造成了就算两人能够达成默契,可底下却难以协调的情况,如果任命两员主将,带两支部队前往,部队无法形成合力,各自为战,肯定是要出现大麻烦,可如果直接任命一人为主将一人为副将,那被任命为副将的那一个就算表面接受,可心里也不会服气,所以这事只能安排一个人去,而以袁耀对袁术的了解,八成是纪灵了,所以他连忙建议,道:“父亲,张勋将军与孙策有私交,更视其为晚辈,以他为主帅,必能全力以为,也能够得到孙策的权利支持,所以孩儿认为张勋将军为主将最为合适。”
杨弘也立时附和起来,道:“主公,臣赞成公子的提议,张勋将军
袁术方才还说是畅所欲言,如今大家一个个畅所欲言了,可都变成了出言无忌,一个个让他大为不满,若非关键时刻杨弘出马,还真不一定被张勋等人引向与刘澜开战的地步,看着张勋告退回到了席前坐定,袁术这才微笑着转向杨弘,道:“杨长史所言不错,诸位以为杨长史建议可行吗,如果可行,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
他话还没说完,只见下首位置上儿子袁耀站起身,朝他施了一礼,道:“将军,杨长史的建议孩儿赞成,但张将军的提议孩儿觉得也不无道理,反倒孩儿觉得,杨长史之提议有些小家子气了,父亲雄心在四海寰宇之内,天下尚且能够容得下,区区一个孙策又怎么能容不下,更何况其父与父亲乃至交,如果今日之事被天下人所知晓,父亲对孙策见死不救,到时必会招致天下人口舌,说父亲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这区区几字,看似无足挂齿,可对于父亲却举足轻重,尤其父亲这般胸怀天下,不管孙策这话可绝不能说出口,更不能干出来啊。
袁耀说的很明白,也讲得很清楚,父亲您放眼的是天下,而不是区区淮南一地,如果只是淮南,那救不救孙策是不重要,可如果心怀天下,可就不一样了,这只会让世人觉得袁术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日后谁还敢来投效?
袁耀此话一出口,立时又引来了一片争论,连袁术都明显愣了一下,如果是别人说这话,他还真不会当回事,危言耸听,但是儿子说出来的话,不管让他舒服不舒服,他都会在心中过滤一遍,这一琢磨,还真有些犹豫起来了,而这时驳了建议的阎象又站了出来,道:“启禀主公,长公子说得不错,将军乃举世公族,天下有识之士心向往之,若赢此等区区小事而使主公声望有损,实乃不智之举,上次主公攻打徐州,孙策虽拒绝了主公出兵之令,可今次若刘澜进攻柴桑,而主公又能不计前嫌,不仅天下人会人人称赞主公,便是孙策也会对主公感恩戴德,借此良机,主公正可再收孙策入帐下,如今孙策有霸王之名,不输刘澜帐下关张,主公得之,其对我淮南必是一大助力,那时,又何惧刘澜!
因为袁耀的一番话,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彻底发生了逆转,尤其是在最关键的一刻,袁术的从弟袁胤步出阶,对袁术施一礼道:“启禀主公,袁耀和阎主簿说得确实有道理,不管孙策,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对主公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卑职以为,主公就算要解心头之恨,也完全可以将孙策带至寿春,孙策拒绝主公征调之令,完全是因为帐下私兵,方才有此底气,一旦将其带至寿春,收其私兵,那时孙策必为鱼肉,焉能不听主公调度?如此一来主公在世上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大度,而孙策又完全在主公掌控之下,到时是用他还是闲置他,全在您个人喜好,何乐不为?”
提议之后就一直没有再说哈的袁耀终于再次开口,道:“父亲,叔父所言不差,因一个孙策,父亲完全没有必要背上这一名声,反而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孙策明白,您始终是拿他当晚辈来看,不管他做出什么样违逆之事来,您都能够宽容他,这般一来,孙策感念父亲之恩德,自然不会再有任何他想,全心全力为父亲效力!”
风口转变,甚至连杨弘都改了口,立即接口道:“主公,卑职也赞成公子的意见。”
袁术根本就没去瞧那些如同雕塑一样在座位上始终未曾挪动过一步的谋士,这些人向来如此,只知道符合,从没有提过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而往往是这些站在阶前之人,决定了淮南最终的走向,本来他还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杨弘,是不是还有其他想法,结果此刻连杨弘也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居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他自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军都赞成,那就这么决定了,如果刘澜胆敢进攻孙策,便即调遣大军支援孙策,帮助他守柴桑,另外濡须水的事情还按照之前的提议,只要刘澜出兵,立即抽调部队,攻打张颌。”
可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来指挥部队援救孙策又由谁来统帅部队去攻打濡须坞的张颌所部?
其实人选无须考虑,几乎是同一时刻,所有人的眼睛都向纪灵和张勋二人看去,他们都明白率军出征肯定是这二人了,可到底主公会如何调遣这二人呢,是谁去柴桑又会是谁去濡须水呢?
这个是关键,谁去柴桑就说明主公更信任谁,毕竟与刘澜主力交战才是真正的考验,而与张颌交锋,就显得不足为道了,或者说,这两人一同去柴桑,而再遣别将前往濡须水,可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发生两将夺权的事情?到时候在指挥上又要出现问题。
经过徐州之战,大家心里都明白,两人在军中的声望,虽然互相信服,可帐下磨蹭矛盾太严重,这就造成了就算两人能够达成默契,可底下却难以协调的情况,如果任命两员主将,带两支部队前往,部队无法形成合力,各自为战,肯定是要出现大麻烦,可如果直接任命一人为主将一人为副将,那被任命为副将的那一个就算表面接受,可心里也不会服气,所以这事只能安排一个人去,而以袁耀对袁术的了解,八成是纪灵了,所以他连忙建议,道:“父亲,张勋将军与孙策有私交,更视其为晚辈,以他为主帅,必能全力以为,也能够得到孙策的权利支持,所以孩儿认为张勋将军为主将最为合适。”
杨弘也立时附和起来,道:“主公,臣赞成公子的提议,张勋将军(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出征前夕()
战船抵达秣陵,但这件事处于绝密状态之中,除了刘澜和关羽、周泰等极少数大将外,秣陵上下几乎无人知道战船已经抵达,而在这个当口,刘澜突然放出风声,因为与荆州战舰协商出现分歧,舰船暂时无法抵达秣陵,暂停进攻部署。
消息一出,哗然一片,纷纷前来询问刘澜消息的准确性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分歧,对此刘澜并没有三缄其口,而是直言有人从中作梗,让刘表最终反悔。
从过年之前,原本风风火火准备着对柴桑的进攻最后草草收场了,然而不管是水军还是关羽的摄山营却始终在秘密整备训练,甚至大批粮草兵械也从府库被偷偷运出,美其名曰调往辽东,可全部押往了摄山营。
秣陵暗流汹涌,而刘澜却始终安稳坐镇秣陵城,所有人都认为刘澜这是无计可施了,只要荆州不派战船过来,那就没有任何进攻柴桑的希望,大军都不在报任何希望,就算是刘澜在很多人看来其实也一样,但他却一直等待着荆州的的消息,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是在等待孙策的消息,他的暗棋,一直在孙策帐下的陈到才是这次进攻柴桑的关键一环。
只有从陈到那里得到确切的消息才会发起最终的进攻,而从现在的情形来看,袁术的态度变化让他有些后顾之忧,这与他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当时他完全是想着利用袁术与孙策直接的矛盾从而剿灭孙策的,可现在他却有些畏首畏尾,不敢贸然进攻了。
尤其是在刘澜刻意要制造假消息迷惑对手之后又得到这一消息,虽然让他感到担忧,但因为放出了假消息,却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如今关羽和周泰两边都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就等着陈到传递来消息,瞧一瞧得知无法出兵之后,袁术和孙策是什么反应。
这一拖便从节后拖到了开春,春祭,刘澜带领着武文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并祝丰收,并亲自破土播种春耕开始,接下来的几天乃是春耕最忙碌之时,这时节就算是让刘澜出兵他也不能,全力组织春耕才是头等要事。
不能因为对付一个小小的孙策,就耽误了一年的收成,甚至因为要加快速度,刘澜被迫从各军中抽调人手前往各郡帮忙。这就使得刘澜必须要做出决定,春耕时节,他这里忙,袁术那边也忙,好在他已经安排妥当,那么是真要等到春耕结束再进攻,还是提前进攻,打孙策和袁术一个措手不及呢?
在权衡再三之下,之下,刘澜最终决定进攻计划提前,并告知了关羽和周泰几人,做好随时处置的准备,而刘澜现在,整日里窝在将军府,则在耐心地等待着陈到传来的消息,一旦得到可以进攻的指令后,他将立时率军出征。
陈到的消息关系着对孙策作战的最终走向,他不仅要知晓如今孙策的具体部署,还要知晓,一旦开战,孙策会做出如何应对。
刘澜在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这样的等待让他无比烦躁,尤其你永远要猜测对方会如何部署,每日里都在猜测和推断着各种可能,而偏生你又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的消息,刘澜不得不为自己调节,好在家里的小家伙现在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刘源,已经到了蒙学阶段,学习急就等篇。
闲来无事,刘澜便亲自去教导他,本来心里就烦躁,结果当了教书匠怎么可能有耐心,可在发火的一刹那,他却想到了刘茵,想想当时自己和他求学时,那可比刘源笨多了,毕竟学习简体字大半辈子了突然去学繁体字,怎么可能与现在的刘源比,可刘茵还不是异常耐心的教导他,最后耐心下来的刘澜还真有了不少收获。
而和小家伙的关系也亲密了不少,之前这小家伙和自己的关系,简直就是陌生人,对刘澜冷淡的很,一天就在他母亲周围,看到刘澜直接就推,尤其是晚上发现刘澜要留下过夜,更是如此,但最近一段时间不一样了,许是甄姜带着他去了躺张飞那里,看到张苞他们找爸爸,这小子再见他时居然哭了,还说想他,那一刻,刘澜是真的被小家伙给融化了。
不过后来从甄姜那边得到在张飞府邸时的情况后,刘澜才算是明白了,他这是看到张苞和老爹的样子,所以才开始对他亲近的啊,可不管到底原因是如何,小家伙开始找他而不是当做陌生人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在加上今日教书还有陪他一起玩,父子的感情那是极具升温。
在书房和刘源一直独处了近两个时辰,可以说着是刘源自出生之后头一回与刘澜独处如此场的时间,最后刘澜更是亲自拉着他的小手与他一同返回了后宅,将他交到了甄姜手中,只是刘澜并没有多逗留,他还有事情要去处理。
~~~~~~~~~~~~~~~~
一直没有进攻孙策,最高兴的莫过于新婚燕尔的关羽二口子了,不过每日里这位新郎官还是会准时前往军营,直到日暮与军士用过夜食之后才会回府,而今日他是回不去了,刚吃过夜食,打算回府的关羽便被刘澜喊了过来,与他一同前往水军营地。
在战船抵达之前,江东水域便被水军戒严,再加上关羽的配合,虽然也有人怀疑过,但准确的消息一直没有被泄露出去,时至今日,水军周围始终都处在戒严之中,甚至是春耕之时,原本方圆几里之内的耕地也被一并荒废,为此刘澜加倍补偿了原有耕地百姓的土地,而且还都是膏腴之田,甚至还出动了部队帮助他们耕作,没有耕牛的提供马匹,这才确保了水军消息没有外泄。
刘澜和关羽在护卫的带领下沿着官道向水军船坞而去,四周乃原先的耕地,但现在则是一片荒芜,两人一路缓行,虽然刘澜始终东拉西扯,可关羽还是突然问了他一句:“主公,是不是马上就要对孙策发起进攻了?”
“被你猜到了,是啊,不能再等了,已经三个月了,士气已经吊起来了,如果继续拖下去,这仗也就难打了,所以就这几天了,不管陈到那里来不来消息,必须出征!”刘澜苦笑一声,偏头瞥了一眼关羽,清楚他现在是怎么想的,迟迟没有对孙策进攻是他一直在犹豫,如果按照关羽的建议,战舰一到就该出征,攻其不备,但现在刘澜虽然想方设法补救,造成战舰没有出现在秣陵的假象,纸是永远包不住火的,刘澜做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