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龙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龙骑- 第1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劳动力和佃农,所以他当时的建议显然是更符合徐州和沛县的建议。

    但身为后来人的刘澜有他自己的想法,税制必须要改革,人头税以及三十税一这样按百姓收入的税制被取消,改为按耕地计税,这就等于刘澜手中的刀向这些氏族砍了下去,而普通的自耕农不再是主要的税源。

    在当时刘澜必然是无法知晓这座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毕竟这是以前没人敢做,或许以后也没人会做的事情,比之王莽还要遭人恨,但是他知道不这样做就不会知道自己是作对了还是做错了,也许眼下会被人唾骂,但是一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后是骂声大还是赞声多,那还真不好说。

第二千一百一十章 平定扬州(141)() 
刘澜始终都清楚,眼下的改革之所以如此顺利只是暂时的,世家们非常懂得利用形式,所谓盛则出乱则隐,眼下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打压新政的办法,他们早就出来阻止了,正是因为新政大势不可阻挡,所以他们只能暂时退让,等待机会,而待他们再次出现,那一定是新政覆没之时。

    而刘澜在秣陵的情况多少有点像曹操唯才是举之用人之策,在他治下世家其实被打压的很厉害,可是世家们在无法改变曹操乃至推翻曹操的大势下只能选择等待,而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曹丕上位,世家才再次翻身,而现在的秣陵其实也是这个情况,在巨大的利益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受到刘澜打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妥协,但妥协并不等于人命,他们并不甘愿失败,所以必然在暗中积蓄力量。

    没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就好像让刘澜放弃青徐一样,除了更大的利益驱使,比如祸水东引,为了让曹袁关系破裂,为了让他们反目成仇,如果没有这些,刘澜敢相信,新政只要稍微出现一点纰漏,一定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被他们加以利用,最终导致上下的集体反对,以此来逼迫他废弃新政,如果这样依然无法改变刘澜,那么他们就会耐心等待,十年三十年,他们还会再来。

    曹操死后的曹丕如此,秦孝公死后的商鞅同样如此,而比起商鞅王安石更是凄惨,最后所有人都抛弃了他,甚至差点进了贰臣传,而刘澜为了不步王安石的后尘,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最后却是一个草草收场的结尾,更不希望是下一个商鞅,最后在旧贵族的打压下落一个作法自毙,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熟悉中国历史的刘澜对这些改革者们太了解不过了,不管是商鞅、王莽还是王安石乃至戊戌六君子,无一例外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而刘澜的情况虽然和他们不大一样,因为他的头顶之上并没有一座山,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改革这座大山,而那些既得利益者里又刘澜但也没有刘澜,所以他们的最大对手不在是某一个改革者,而是手握重兵有着极高民望的扬州牧、征东将军刘澜。

    换一个角度说,刘澜就是扬州的土皇帝,他就是扬州的王,如果是对付某一个刘澜支持的改革者,世家们可以联系一切可以联系的力量,甚至可以用八成的统治阶层都会站在他这边,而获益的百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变革者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但现在刘澜是改革的带头者,而在他身边,有着天然的支持者,这些人不会因为他如何变法而改变对刘澜的支持,所以世家们自然就无法得到更多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尤其是刘澜将一些轻工业的想法分享给了更多的世家之后,这些家族通过轻工业获取了比之以前更多的财富。

    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带头的,失去的土地却通过了工商业得到了弥补,虽然人都有些贪得无厌,但就像糜家和甄家说的那样,既然无法改变,那何不学会接受,所以刘澜害怕历史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再次上演,便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去拉拢一些大的世家和他的心腹重臣,而再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世家看到工商业的价值和利益,刘澜为什么要把利益让给糜家和甄家,甚至与他交好的世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充当宣传队,去当播种机,让更多人看到和认识到以后想在秣陵得到利益和价值,最便捷最快速的渠道不再是从地里刨食,而是从工商业轻工业中淘金。

    要改变要这样的思想,刘澜不知道需要多久,但他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会成功,也肯定会成功,因为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人人不眼馋,更没有人会不眼红,就比如现在自己募工进行城市建设的世家就如牛毛一般,也就是资格审批在州牧府和孙邵的手里,才只有几十家,如果把审批资格的权利下放到郡守手里,他相信一夜之间冒出几百几千家都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看着甄家摄取如此巨大的利益,谁还能坐得住。

    刘澜始终都清楚,眼下的改革之所以如此顺利只是暂时的,世家们非常懂得利用形式,所谓盛则出乱则隐,眼下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打压新政的办法,他们早就出来阻止了,正是因为新政大势不可阻挡,所以他们只能暂时退让,等待机会,而待他们再次出现,那一定是新政覆没之时。

    而刘澜在秣陵的情况多少有点像曹操唯才是举之用人之策,在他治下世家其实被打压的很厉害,可是世家们在无法改变曹操乃至推翻曹操的大势下只能选择等待,而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曹丕上位,世家才再次翻身,而现在的秣陵其实也是这个情况,在巨大的利益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受到刘澜打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妥协,但妥协并不等于人命,他们并不甘愿失败,所以必然在暗中积蓄力量。

    没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就好像让刘澜放弃青徐一样,除了更大的利益驱使,比如祸水东引,为了让曹袁关系破裂,为了让他们反目成仇,如果没有这些,刘澜敢相信,新政只要稍微出现一点纰漏,一定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被他们加以利用,最终导致上下的集体反对,以此来逼迫他废弃新政,如果这样依然无法改变刘澜,那么他们就会耐心等待,十年三十年,他们还会再来。

    曹操死后的曹丕如此,秦孝公死后的商鞅同样如此,而比起商鞅王安石更是凄惨,最后所有人都抛弃了他,甚至差点进了贰臣传,而刘澜为了不步王安石的后尘,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最后却是一个草草收场的结尾,更不希望是下一个商鞅,最后在旧贵族的打压下落一个作法自毙,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熟悉中国历史的刘澜对这些改革者们太了解不过了,不管是商鞅、王莽还是王安石乃至戊戌六君子,无一例外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而刘澜的情况虽然和他们不大一样,因为他的头顶之上并没有一座山,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改革这座大山,而那些既得利益者里又刘澜但也没有刘澜,所以他们的最大对手不在是某一个改革者,而是手握重兵有着极高民望的扬州牧、征东将军刘澜。

    换一个角度说,刘澜就是扬州的土皇帝,他就是扬州的王,如果是对付某一个刘澜支持的改革者,世家们可以联系一切可以联系的力量,甚至可以用八成的统治阶层都会站在他这边,而获益的百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变革者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但现在刘澜是改革的带头者,而在他身边,有着天然的支持者,这些人不会因为他如何变法而改变对刘澜的支持,所以世家们自然就无法得到更多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尤其是刘澜将一些轻工业的想法分享给了更多的世家之后,这些家族通过轻工业获取了比之以前更多的财富。

    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带头的,失去的土地却通过了工商业得到了弥补,虽然人都有些贪得无厌,但就像糜家和甄家说的那样,既然无法改变,那何不学会接受,所以刘澜害怕历史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再次上演,便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去拉拢一些大的世家和他的心腹重臣,而再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世家看到工商业的价值和利益,刘澜为什么要把利益让给糜家和甄家,甚至与他交好的世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充当宣传队,去当播种机,让更多人看到和认识到以后想在秣陵得到利益和价值,最便捷最快速的渠道不再是从地里刨食,而是从工商业轻工业中淘金。

    要改变要这样的思想,刘澜不知道需要多久,但他相信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会成功,也肯定会成功,因为利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人人不眼馋,更没有人会不眼红,就比如现在自己募工进行城市建设的世家就如牛毛一般,也就是资格审批在州牧府和孙邵的手里,才只有几十家,如果把审批资格的权利下放到郡守手里,他相信一夜之间冒出几百几千家都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看着甄家摄取如此巨大的利益,谁还能坐得住。

    刘澜始终都清楚,眼下的改革之所以如此顺利只是暂时的,世家们非常懂得利用形式,所谓盛则出乱则隐,眼下如果他们能够找到打压新政的办法,他们早就出来阻止了,正是因为新政大势不可阻挡,所以他们只能暂时退让,等待机会,而待他们再次出现,那一定是新政覆没之时。

    而刘澜在秣陵的情况多少有点像曹操唯才是举之用人之策,在他治下世家其实被打压的很厉害,可是世家们在无法改变曹操乃至推翻曹操的大势下只能选择等待,而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直到曹丕上位,世家才再次翻身,而现在的秣陵其实也是这个情况,在巨大的利益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受到刘澜打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妥协,但妥协并不等于人命,他们并不甘愿失败,所以必然在暗中积蓄力量。

    没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就好像让刘澜放弃青徐一样,除了更大的利益驱使,比如祸水东引,为了让曹袁关系破裂,为了让他们反目成仇,如果没有这些,刘澜敢相信,新政只要稍微出现一点纰漏,一定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被他们加以利用,最终导致上下的集体反对,以此来逼迫他废弃新政,如果这样依然无法改变刘澜,那么他们就会耐心等待,十年三十年,他们还会再来。

    曹操死后的曹丕如此,秦孝公死后的商鞅同样如此,而比起商鞅王安石更是凄惨,最后所有人都抛弃了他,甚至差点进了贰臣传,而刘澜为了不步王安石的后尘,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最后却是一个草草收场的结尾,更不希望是下一个商鞅,最后在旧贵族的打压下落一个作法自毙,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熟悉中国历史的刘澜对这些改革者们太了解不过了,不管是商鞅、王莽还是王安石乃至戊戌六君子,无一例外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而刘澜的情况虽然和他们不大一样,因为他的头顶之上并没有一座山,甚至可以说他就是改革这座大山,而那些既得利益者里又刘澜但也没有刘澜,所以他们的最大对手不在是某一个改革者,而是手握重兵有着极高民望的扬州牧、征东将军刘澜。

    换一个角度说,刘澜就是扬州的土皇帝,他就是扬州的王,如果是对付某一个刘澜支持的改革者,世家们可以联系一切可以联系的力量,甚至可以用八成的统治阶层都会站在他这边,而获益的百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变革者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但现在刘澜是改革的带头者,而在他身边,有着天然的支持者,这些人不会因为他如何变法而改变对刘澜的支持,所以世家们自然就无法得到更多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尤其是刘澜将一些轻工业的想法分享给了更多的世家之后,这些家族通过轻工业获取了比之以前更多的财富。

    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带头的,失去的土地却通过了工商业得到了弥补,虽然人都有些贪得无厌,但就像糜家和甄家说的那样,既然无法改变,那何不学会接受,所以刘澜害怕历史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再次上演,便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去拉拢一些大的世家和他的心腹重臣,而再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世家看到工商业的价值和利益,刘澜为什么要把利益让给糜家和甄家,甚至与他交好的世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充当宣传队,去当播种机,让更多人看到和认识到以后想在秣陵得到利益和价值,最便捷最快速的渠道不再是从地里刨食,而是从工商业轻工业中淘金。

第二千一百一十一章 平定扬州(142)() 
杜普在阵前舞动着长枪,带领着近卫军从侧翼对江东军发起进攻,但江东军的侧翼防御非常顽强,杜普发起的几次猛烈进攻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看着中军黄忠处占据优势却有奈何不了江东军,他的心境别提有多着急了,如果这个时候他这里也能取得胜利,那就可以前后对江东军发起进攻,到时候江东军左右无法兼顾,必败无疑,可越他是着急,就越是无法战胜江东军。

    现在他们被堵在战场,进不得退不得,而与秣陵军攻守互换了几次之后的孙召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想要在正面战场别说击败秣陵军,就是击退都很困难,所以孙召必须要想办法,做出决定,要么就干脆撤退,要么就干脆死战,而选择后者,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多半是要与秣陵军进入无休止的缠斗之中,最终全军覆灭。

    而选择前者或许会付出一定的伤亡代价,但这无疑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想到这里,他心中有些不甘心,毕竟已经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如果就这样撤,内心过不去,可是身为将领,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越是眼下这样的情况,就越要快刀斩乱麻早作决定,越犹豫不决,就越会错过良机,只要坚定信念,那就越早撤越好,早点撤还有一线希望,如果再晚撤,可能想走都走不了了。

    孙召在下达最后的决心,而黄忠和杜普也一样在想着破敌之策。现在很显然他之前作出的分兵决定已经不可能有任何结果了,两面夹击已经失败,而黄忠功其一役,直取敌军中军也同样失利,在连续受挫后,黄忠现在想要再想个破敌的办法,还真一时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只能不断与江东军拼消耗,而这样的进攻一早就已经证明是毫无意义的,不管多么猛烈的攻势,如果能击败江东军的话,也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早就取得最终的胜利了,黄忠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与他保守的用兵有一定的关系,可如果不是他的保守,刘澜也不会派他过来。

    黄忠用兵没有七八成把握是一定不会轻易用兵的,所以机会出现的时候胜算可能就只有一半的机会,但因为他保守的性格错过了,等他觉得有七八成的机会时,机会又与他擦肩而过了。

    黄忠现在也很恼火,而在他来之前,他可是充满了自信,在他看来几千江东军他亲自出马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再说了他率领的可是秣陵最精锐的近卫军,如果是郡国兵甚至是沛县军的话,他还真没多少信心,但是近卫军,这在当世都能排的上号的步兵,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步伐?

    黄忠充满了自信,豪情万丈来到了战场,并且下达了对江东军的猛攻,然而这才过去了连一个时辰都没有,之前那一往无前的气势便再难看到,当然士气虽然大不如前,可是近卫军们的进攻依然猛烈如同骤雨一般。

    这一点是黄忠最满意近卫军的地方,不亏是刘澜最重视的部队,他们称得上是秣陵最强步军,论单兵能力,刘澜帐下的所有步兵就没有任何一支是他们的对手,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