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龙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龙骑- 第1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这一瞬间,两人齐齐相互对视了一眼,那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什么神兵利器一般,毕竟在此之前桂阳军以及九江军的主将可是没少被两人小瞧,可从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桂阳军的主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尤其是他此时居然派兵从侧翼牵制九江军,尽管两军正面已经杀得不可开交,可是桂阳军出其不意的布置,还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正在全力进攻的九江军立刻从侧翼撕开了一个口子,将九江军直接分成了两部。

    不得不说,这一道秣陵的下达,几乎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奈何在九江军的反击之下,桂阳军对九江军的包围并没有形成,很快被围的那部九江军就被救了出来,两人心中叹息,不得不说桂阳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太不堪了,如果这个时候是他们秣陵军的话,那九江军必败无疑,当把九江军一刀分为两段的时刻,秣陵军就会立即合围,不顾一切先将围住的九江军全部消灭,然后在转而对付剩下的九江军,但可惜桂阳军的想法是好的,可却没有结束战斗的实力。

    虽然战斗最后以九江军被救出而结束,但这个结果还是惊出了孙策一身冷汗,本来是对桂阳军占据了一定优势的,现在他们彻底感受到了桂阳军的威胁了,孙策还敢再战斗下去吗,还敢不顾一切的发起进攻吗?

    桂阳军这次出击虽然失败了,但是下一次呢,吸取了经验的桂阳军绝对不会再给九江军任何逃走的机会,孙策深信这一点,可是随着将领们退下依旧不依不饶,非常的不服气来看,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如果对面是秣陵军,那输了他们也认了,毕竟实力不济,可明明敌军的实力如此不堪一击,他们却是在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更不要说构成直接的威胁了。

    不服气,这个时候但凡有点血性的将领都不会服气,有点上头,不战胜桂阳军绝不罢兵,但孙策已经真的没有这个想法了,他相信如果周瑜在,以二人的默契,他一定会劝自己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现在他生死不知,而在他身边的那些大将们又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这些,多半都是粗鄙莽夫,唯独能入他眼的还是潘璋,奈何他的分量太轻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了冲动了,压根就没有打算要撤退的意思。

    如果是其他人孙策可能还真不会太在乎,但潘璋代表着自己的弟弟,或者说代表了孙静以及整个孙家,这一仗打的不是胜负,而是颜面,如果连这一仗都拜了,那孙家也就是算是连最后的颜面都丢的一干二净,被天下人笑话,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孙家从此颜面无存,而如果只是丢他孙策自己的面子,那他到真的不会考虑太多,已经这样了,他还又什么身份在乎这些,但是此刻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孙家的颜面。

    孙策乃是豁达之人,喜欢与帐下玩笑,但同时他也识人更善于用人,虽然有些时候喜欢自行其事,不喜欢有人被人指手画脚,去教他该怎么做事情,但是在九江之战失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是他改变了多少,而是他不改变不行,因为所有人都把失利怪罪于他独断专行。

    所以自此以后孙策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与众人商议,这在以往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毫无用处的做法,因为这么做指挥让机会从身边溜走,但是现在他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首先要让帐下看到自己的改变,虽然他很不屑,但人在屋檐下,他必须先学会忍耐甚至是隐忍。

    对此孙策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成王败寇,他败了,失利的原因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所以矛头也就都指向了他,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这个时候或许连孙策自己心中也有所怀疑,甚至也相信是他造成这一切。

    不仅是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连他自己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可有些事情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他们败给秣陵军难道真的只是孙策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所以他的转变不仅没有朝正确的路上行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这样走下去,不仅不会让孙策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反而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没有回头路。

    很多时候听人劝,广纳意见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分清甚至要明白这个时间点一定是在战前准备一场大战之前,就好像刘澜当他决定对某人比如孙策作战时,他会先由军师府制定作战部署,如果是非常隐秘的战斗,那么知晓消息的人数就只限于几个人,而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只有四个人知晓内情,张昭、关羽、徐庶以及陈宫,再加上刘澜,他们五人就会把作战部署制定完毕。

    张昭负责后勤,粮草以及民夫的招募,关羽负责整军,而徐庶和陈宫则制定作战计划,最后交由刘澜审核,这个审核就是由他来把关,如果可行,那么就关羽再出兵,而到了战场之上,一切那就都是关羽自己负责了,刘澜不会干预,是胜是败,他都不会去干预,就算干预,可能关羽也不会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孙策现在的情况,其实是与关羽的情况有点类似,如果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那肯定是没有错的,可如果到了战场,凡是都要商量甚至是等这些人去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时你会发现会有无数种意见去左右你的判断,反而会让你犹豫不决,如果是战前这样的情况逐一排除选择合适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有时间,但在战争进行时,任何拖延时间的行为都会影响最后战斗的结果。

    桂阳战场很无趣,但是两人很快发现了一个较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桂阳军突然从侧翼派出了一支部队,对于桂阳军这个决定最初徐晃和管亥都有些看不明白,不理解正面都有些抵挡不住九江军的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分兵的决定,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二人终于看出了桂阳主将的的目的是什么了。

    就这一瞬间,两人齐齐相互对视了一眼,那感觉就好像看到了什么神兵利器一般,毕竟在此之前桂阳军以及九江军的主将可是没少被两人小瞧,可从现在的情况看起来,桂阳军的主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尤其是他此时居然派兵从侧翼牵制九江军,尽管两军正面已经杀得不可开交,可是桂阳军出其不意的布置,还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正在全力进攻的九江军立刻从侧翼撕开了一个口子,将九江军直接分成了两部。

    不得不说,这一道秣陵的下达,几乎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奈何在九江军的反击之下,桂阳军对九江军的包围并没有形成,很快被围的那部九江军就被救了出来,两人心中叹息,不得不说桂阳军的战斗力是真的太不堪了,如果这个时候是他们秣陵军的话,那九江军必败无疑,当把九江军一刀分为两段的时刻,秣陵军就会立即合围,不顾一切先将围住的九江军全部消灭,然后在转而对付剩下的九江军,但可惜桂阳军的想法是好的,可却没有结束战斗的实力。

    虽然战斗最后以九江军被救出而结束,但这个结果还是惊出了孙策一身冷汗,本来是对桂阳军占据了一定优势的,现在他们彻底感受到了桂阳军的威胁了,孙策还敢再战斗下去吗,还敢不顾一切的发起进攻吗?

    桂阳军这次出击虽然失败了,但是下一次呢,吸取了经验的桂阳军绝对不会再给九江军任何逃走的机会,孙策深信这一点,可是随着将领们退下依旧不依不饶,非常的不服气来看,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如果对面是秣陵军,那输了他们也认了,毕竟实力不济,可明明敌军的实力如此不堪一击,他们却是在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更不要说构成直接的威胁了。

    不服气,这个时候但凡有点血性的将领都不会服气,有点上头,不战胜桂阳军绝不罢兵,但孙策已经真的没有这个想法了,他相信如果周瑜在,以二人的默契,他一定会劝自己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现在他生死不知,而在他身边的那些大将们又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这些,多半都是粗鄙莽夫,唯独能入他眼的还是潘璋,奈何他的分量太轻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了冲动了,压根就没有打算要撤退的意思。

    如果是其他人孙策可能还真不会太在乎,但潘璋代表着自己的弟弟,或者说代表了孙静以及整个孙家,这一仗打的不是胜负,而是颜面,如果连这一仗都拜了,那孙家也就是算是连最后的颜面都丢的一干二净,被天下人笑话,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孙家从此颜面无存,而如果只是丢他孙策自己的面子,那他到真的不会考虑太多,已经这样了,他还又什么身份在乎这些,但是此刻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孙家的颜面。

    孙策乃是豁达之人,喜欢与帐下玩笑,但同时他也识人更善于用人,虽然有些时候喜欢自行其事,不喜欢有人被人指手画脚,去教他该怎么做事情,但是在九江之战失败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是他改变了多少,而是他不改变不行,因为所有人都把失利怪罪于他独断专行。

    所以自此以后孙策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与众人商议,这在以往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毫无用处的做法,因为这么做指挥让机会从身边溜走,但是现在他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首先要让帐下看到自己的改变,虽然他很不屑,但人在屋檐下,他必须先学会忍耐甚至是隐忍。

    对此孙策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成王败寇,他败了,失利的原因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所以矛头也就都指向了他,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这个时候或许连孙策自己心中也有所怀疑,甚至也相信是他造成这一切。

    不仅是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连他自己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可有些事情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他们败给秣陵军难道真的只是孙策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所以他的转变不仅没有朝正确的路上行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这样走下去,不仅不会让孙策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反而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没有回头路。

    很多时候听人劝,广纳意见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分清甚至要明白这个时间点一定是在战前准备一场大战之前,就好像刘澜当他决定对某人比如孙策作战时,他会先由军师府制定作战部署,如果是非常隐秘的战斗,那么知晓消息的人数就只限于几个人,而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只有四个人知晓内情,张昭、关羽、徐庶以及陈宫,再加上刘澜,他们五人就会把作战部署制定完毕。

    张昭负责后勤,粮草以及民夫的招募,关羽负责整军,而徐庶和陈宫则制定作战计划,最后交由刘澜审核,这个审核就是由他来把关,如果可行,那么就关羽再出兵,而到了战场之上,一切那就都是关羽自己负责了,刘澜不会干预,是胜是败,他都不会去干预,就算干预,可能关羽也不会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富品中文

    

第二千零七十五章 平定扬州(106)() 
曾经孙策是让吴氏非常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当袁术说出生子当如孙伯符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之情不是人母绝对无法去理解和体会,还未及冠的孙策当时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家,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会像夫君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所以孙静对他说的那番话,不管对错,他都不愿意去干涉,让他自己去闯,好坏都是他自己的,好那是他自己受益,坏那他就自己承受,积累经验,下次避免乃至不犯错,而靠她还有孙静,现在他们可以帮他,可以后呢,能守孙策一辈子吗?

    早经历早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不遭打击易天真,在孙策成长中多一些经历,不论好坏总归都是好的,从长远来看对他只有好处,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他还是太乐观了,长子的成长并没有他所想的那么乐观。

    孙策几乎没有理会叔父越权,对战场发生的一切也没有多少关注,可在西南方向,却有这几双眼睛注视着战场之内发生的一切,而他们已经在这里观战了足足半个时辰,可以说从头到尾双方战斗的精彩之处许褚和管亥都没有错过。

    二人必须时刻监视着战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九江军,尽管两人早就根据局势判断出战局的最终结果,甚至连九江军一旦失败之后的准备也已经部署完毕,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但他们却并没有就此离开,与其说是不放心战局发生意外,倒不如说他们更想瞧瞧战局的走势到底会不会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

    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二人都瞧了出来,双方的将领尤其是桂阳军的将领真的非常优秀,而他的一些部署和决定,更是让二人不时拍案叫绝,这种情况可不常见,最少对于他二人来说可很少能够给谁肯定,这是难道的殊荣,带兵着二人对他用兵才能的认可。

    反观九江军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的表现,都有点令人失望,战事的发展都可得出来,虽然桂阳军处于劣势,可九江军却根本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继续这样耗在桂阳城下是毫无意义的,可是在这样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刻,九江军却没有任何要撤兵的意图。

    九江军如此拼命还真有点出乎二人的意料,当然二人现在最想了解的还是九江军到底要做什么,难不成他们真打算靠几千人就去拿下桂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别说实力相近都没有多少机会,何况现在是他们兵力处于劣势,而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九江军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拿下桂阳?

    会吗,可能吗,如果他们没有进入荆南,那九江军或许还真有这个可能,但明知他们以进入荆南,迟早会进入桂阳,九江军还要攻打桂阳,那多半就不是真的要破城这么简单了,反而极有可能有着其他的意图和目的。

    具体是什么二人想不出来,也猜不到,但二人一致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他们不知晓的原因,两人苦苦猜测,却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作罢,继续观察战局,而此时的两人可就不只是看热闹了,而是反复研究局势,进行分析与推测,希望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真相。

    而这样需要动脑的事情对二人来说太难了,比智慧一场战斗都难,这让二人只能作罢,不去管那么多了,管他纠集到底想干嘛,等着最后的结构就是了,到时候只要能抓几个舌头,最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秘辛的舌头,要不然真相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而这说白了完全就是好奇心在作祟,至于九江军到底要干嘛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想不通,但并不妨碍两人继续去欣赏桂阳军将领指挥艺术,他们很想瞧瞧,接下来他又会用什么方式去取得这一仗的胜利,或许这也是二人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唯一原因了,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多少能够吸引到他的。

    曾经孙策是让吴氏非常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当袁术说出生子当如孙伯符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之情不是人母绝对无法去理解和体会,还未及冠的孙策当时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撑起了这个家,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会像夫君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所以孙静对他说的那番话,不管对错,他都不愿意去干涉,让他自己去闯,好坏都是他自己的,好那是他自己受益,坏那他就自己承受,积累经验,下次避免乃至不犯错,而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