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
第二千零二十八章 平定扬州(59)()
九江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瞬间就被击退,这一幕是看得他心惊胆寒,毕竟前后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当兵这么多年能不知晓,这看起来是败在了秣陵军的手中,说白了还是他们在给自己使性子撂挑子,对他拒绝撤退的抗议,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逼他就范。
如果他们做的委婉一些,或许他也就借坡下驴了,但现在则让他有点骑虎难下,尤其是他非常清楚这一退以为着什么,他想立即派出亲兵充当执法队,将这些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地正法,但他同样也知道,如果真做了这种事,等下可能真要出大乱子,所以在迫不得已下只能下令部队撤退。
然而在这个时候,连他自己甚至是刘澜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抄的徐盛出现了,这样一来本来还有退路的江东军就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而随着背后突然被袭,江东军阵脚彻底大乱。
这一幕的出现,让很多人的脸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澜,脸色铁青,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而最激动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则是江东军的校尉,什么叫喜上眉梢,现在就是,如果就这样退兵的话,那么被刘澜消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当后路被阻,帐下兵丁就算想要撤退也无能为力,所以接下来他们就算不想拼命都不成。
刘澜用兵,最善于围三阙一,而现在却变成了四面合围,这不就等于把九江军往绝路上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徐盛突然出现的一刻,刘澜脸色会难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时候会逼着敌军投降,但似九江军则很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拼死一战,所谓向死而生便是这个道理。
穷寇莫追,刘澜现在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如果徐盛不出现,那九江军必然会退,而他们退那他就有几百种办法将其蚕食,可随着徐盛的出现,就逼着九江军不得不破釜沉舟与他们决一死战,他现在多想离开派人过去要求徐盛立即撤离,但这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就是战场,突发的情况太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身为主将只能更为灵活多变,去应对任何突发的事件。
刘澜看向了黄忠,手臂高高举起,然后抬高落下,这是全军出击的指示,擂鼓号角在这一刻全部响起,而刘澜看向黄忠也意味着他可有出击了,这就是刘澜的态度,既然九江军要拼命,那他也就没有再收手的必要了。
管你九江军是打算背水一战还是绝地求生,我就一个态度,全部歼灭之,而随着刘澜全军出击,此时最先与九江军交战的则是从背后发起猛攻的徐盛,当然因为九江军是在撤退中与徐盛交锋,所以两军乃是真正的正面对决,相反黄忠带领的秣陵军主力则变成了从背后发起猛攻的那支部队。
在黄忠的带领之下,秣陵军攻势相当犀利,但九江军也毫无示弱,毕竟双方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不过九江军的弱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兵力少,关键还在与之前的一战已经付出了极大的消耗,可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支疲军,有此两点,所以他们的反击不管多迅猛,却都难阻敌军进攻的步伐,节节后退。
刘澜做出的决策,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打乱了九江军的部署,他们被困在战场之上进退两难,可以说刘澜这一举动彻底封死了他们的逃生之门。
徐庶对局这一结果在刘澜的身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显然他对于刘澜这一决定相当满意,而在此之前其实他们同样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刘澜并没有这样做,所以这说白了还是战场的经验,他相信在此之前,当陈果们与九江军作战时,刘澜也嗅到了歼敌良机,但他并最终并没有做出全军出击的命令,反而是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他仔细考虑,并不是因为之前发起全军共计会损失众多兵马,相比之前此时才会损失更多,道理很简单,之前的九江军是绝对不会拼命的,就算全军出击,也只是会快速结束战斗,逼着九江军早点做出撤退的决定,但是此刻随着九江军退无可退,他发起的全军出击的决定则势必会遇到九江军拼死抵御,可是如果他不做这个决定,那以陈果和徐盛的兵力指挥希望更多人,所以他完全是打算用人海战术来淹没九江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控制人员的伤亡。
九江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瞬间就被击退,这一幕是看得他心惊胆寒,毕竟前后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当兵这么多年能不知晓,这看起来是败在了秣陵军的手中,说白了还是他们在给自己使性子撂挑子,对他拒绝撤退的抗议,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逼他就范。
如果他们做的委婉一些,或许他也就借坡下驴了,但现在则让他有点骑虎难下,尤其是他非常清楚这一退以为着什么,他想立即派出亲兵充当执法队,将这些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地正法,但他同样也知道,如果真做了这种事,等下可能真要出大乱子,所以在迫不得已下只能下令部队撤退。
然而在这个时候,连他自己甚至是刘澜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抄的徐盛出现了,这样一来本来还有退路的江东军就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而随着背后突然被袭,江东军阵脚彻底大乱。
这一幕的出现,让很多人的脸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澜,脸色铁青,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而最激动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则是江东军的校尉,什么叫喜上眉梢,现在就是,如果就这样退兵的话,那么被刘澜消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当后路被阻,帐下兵丁就算想要撤退也无能为力,所以接下来他们就算不想拼命都不成。
刘澜用兵,最善于围三阙一,而现在却变成了四面合围,这不就等于把九江军往绝路上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徐盛突然出现的一刻,刘澜脸色会难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时候会逼着敌军投降,但似九江军则很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拼死一战,所谓向死而生便是这个道理。
穷寇莫追,刘澜现在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如果徐盛不出现,那九江军必然会退,而他们退那他就有几百种办法将其蚕食,可随着徐盛的出现,就逼着九江军不得不破釜沉舟与他们决一死战,他现在多想离开派人过去要求徐盛立即撤离,但这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就是战场,突发的情况太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身为主将只能更为灵活多变,去应对任何突发的事件。
刘澜看向了黄忠,手臂高高举起,然后抬高落下,这是全军出击的指示,擂鼓号角在这一刻全部响起,而刘澜看向黄忠也意味着他可有出击了,这就是刘澜的态度,既然九江军要拼命,那他也就没有再收手的必要了。
管你九江军是打算背水一战还是绝地求生,我就一个态度,全部歼灭之,而随着刘澜全军出击,此时最先与九江军交战的则是从背后发起猛攻的徐盛,当然因为九江军是在撤退中与徐盛交锋,所以两军乃是真正的正面对决,相反黄忠带领的秣陵军主力则变成了从背后发起猛攻的那支部队。
在黄忠的带领之下,秣陵军攻势相当犀利,但九江军也毫无示弱,毕竟双方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不过九江军的弱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兵力少,关键还在与之前的一战已经付出了极大的消耗,可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支疲军,有此两点,所以他们的反击不管多迅猛,却都难阻敌军进攻的步伐,节节后退。
刘澜做出的决策,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打乱了九江军的部署,他们被困在战场之上进退两难,可以说刘澜这一举动彻底封死了他们的逃生之门。
徐庶对局这一结果在刘澜的身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显然他对于刘澜这一决定相当满意,而在此之前其实他们同样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刘澜并没有这样做,所以这说白了还是战场的经验,他相信在此之前,当陈果们与九江军作战时,刘澜也嗅到了歼敌良机,但他并最终并没有做出全军出击的命令,反而是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他仔细考虑,并不是因为之前发起全军共计会损失众多兵马,相比之前此时才会损失更多,道理很简单,之前的九江军是绝对不会拼命的,就算全军出击,也只是会快速结束战斗,逼着九江军早点做出撤退的决定,但是此刻随着九江军退无可退,他发起的全军出击的决定则势必会遇到九江军拼死抵御,可是如果他不做这个决定,那以陈果和徐盛的兵力指挥希望更多人,所以他完全是打算用人海战术来淹没九江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控制人员的伤亡。
九江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瞬间就被击退,这一幕是看得他心惊胆寒,毕竟前后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当兵这么多年能不知晓,这看起来是败在了秣陵军的手中,说白了还是他们在给自己使性子撂挑子,对他拒绝撤退的抗议,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逼他就范。
如果他们做的委婉一些,或许他也就借坡下驴了,但现在则让他有点骑虎难下,尤其是他非常清楚这一退以为着什么,他想立即派出亲兵充当执法队,将这些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地正法,但他同样也知道,如果真做了这种事,等下可能真要出大乱子,所以在迫不得已下只能下令部队撤退。
然而在这个时候,连他自己甚至是刘澜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抄的徐盛出现了,这样一来本来还有退路的江东军就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而随着背后突然被袭,江东军阵脚彻底大乱。
这一幕的出现,让很多人的脸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澜,脸色铁青,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而最激动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则是江东军的校尉,什么叫喜上眉梢,现在就是,如果就这样退兵的话,那么被刘澜消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当后路被阻,帐下兵丁就算想要撤退也无能为力,所以接下来他们就算不想拼命都不成。
刘澜用兵,最善于围三阙一,而现在却变成了四面合围,这不就等于把九江军往绝路上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徐盛突然出现的一刻,刘澜脸色会难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时候会逼着敌军投降,但似九江军则很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拼死一战,所谓向死而生便是这个道理。
穷寇莫追,刘澜现在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如果徐盛不出现,那九江军必然会退,而他们退那他就有几百种办法将其蚕食,可随着徐盛的出现,就逼着九江军不得不破釜沉舟与他们决一死战,他现在多想离开派人过去要求徐盛立即撤离,但这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就是战场,突发的情况太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身为主将只能更为灵活多变,去应对任何突发的事件。
刘澜看向了黄忠,手臂高高举起,然后抬高落下,这是全军出击的指示,擂鼓号角在这一刻全部响起,而刘澜看向黄忠也意味着他可有出击了,这就是刘澜的态度,既然九江军要拼命,那他也就没有再收手的必要了。
管你九江军是打算背水一战还是绝地求生,我就一个态度,全部歼灭之,而随着刘澜全军出击,此时最先与九江军交战的则是从背后发起猛攻的徐盛,当然因为九江军是在撤退中与徐盛交锋,所以两军乃是真正的正面对决,相反黄忠带领的秣陵军主力则变成了从背后发起猛攻的那支部队。
第二千零二十九章 平定扬州(60)()
刘澜的近卫步兵杀了过来,九江军在收缩阵型之后,尽可能的去弥补兵力上的劣势,使得阵型更为紧凑,这样一来,想要攻破敌阵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敌军的防御太严密了,但这并不会难住黄忠,多年的战斗经验让他非常清楚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而要破阵,最好的办法就是毕其功于一役,只要重拳攻其一点,就一定能够破阵,这就是他多年以来总结而出的经验,而他将会成为破阵的关键一点,黄忠一马当先提着凤嘴刀杀上前去,首先捅杀了阵前九江军中的一面刀盾兵。
盾兵在黄忠巨大的冲击下向后倒下,同时带倒了巨盾压垮了身后的长戟兵,而随后黄忠骑兵直接从巨盾上方飞驰而去,瞬间被压在巨盾下的士兵发出了一连串的惨叫声,五孔流血而亡。
随着一面巨盾兵倒下,黄忠便直接冲进了敌军的大阵之中,一侧的盾兵看着缺口出现,想要向缺口移动,堵住缺口,但有黄忠的存在再加上陈果杀来,瞬间从原本的一点突破,变成了多点开花,近卫军抓住了这难得出现的防线漏洞,冲破了九江军的方阵。
两军彻底混战在一起,巨大的喊杀声响彻在天际,沉闷的兵械交击声更是此起彼伏,原本在江东军校尉眼中防御严密的阵型被瞬间突破了,恐惧在他的心中开始蔓延,他不得不开始再次收缩兵力,结成一个巨大的方阵。
“杀啊……”
近卫军突破了九江军的防御,可眼前的一切却让他们彻底傻眼了,因为敌军第二个方阵结成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这边刚冲破他们的方阵,那边他们就结成了第二个阵型,这如果没有多年的交战经验,是远远不可能做到如此快速的反应。
当然黄忠能够突破一次九江军的阵型,就能突破第二次,所以他们不管如何结阵最终的结构是一样的,可是这一回黄忠却遇到了难题,或许是因为已知晓黄忠的实力,所以当他再次杀来的一刻,江东军几乎是集结了全部力量来对他进行防御,及时是在他杀来的一刻,同时出现了最少四名长戟兵向他突刺而来,甚至连江东军并不常见的弩兵都对黄忠射出了手中的弩箭。
江东军还是最普通常见的老式弩机,一箭射出再想弓箭上引需要脚踩,所以弩兵对秣陵军的杀伤非常有限,但如果只是防备黄忠破阵却也富富有余。
看着黄忠几次尝试破阵而不得不被迫退回来,刘澜知道现在才算是真正的决战,而之前没能一举拿下九江军,也就以为这他的计划功亏一篑,但这就是战场,如果九江军真那么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