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岸边立刻就上来了足足七八名身材壮硕的士兵,他们动作非常敏捷,护在了两侧。
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 平定扬州(15)()
建平,属孙策最终还是没有去武陵,而是带领着不到三千余人的部队转向朝西,经过近十天的路程,终于抵达了夷道县境内。
原野上,孙策军队伍齐整,虽然经过多日的休整,但看得出来,士兵们的士气并不是特别高,一脸的颓败之象,很多人甚至眼中充满了迷茫,虽然这一路不断有人告诉他们只要到了益州就安全了,就有了落脚点,可背井离乡,他们内心的苦楚却是没人愿意了解,但有一点却也是他们能够跟随孙策一路而来最大的动力或许同样是因为他们都盼望着未来有一天能够返回故乡。
这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绪,他们不愿意离开,想要留在故乡,却又不得不离开,对他们来讲,能够回到故乡,或许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杀回去,这一点现在孙策的部队其实有点与早期刘澜部队有几分相似之处。
都是背井离乡远离辽东来到了徐州,但这样的背井离乡却又与孙策有着极大的不同,毕竟辽东始终都掌握在刘澜的手中,所以很多人就算远离军队,还是可要随时回到老家,当然这样的人其实很少,毕竟能随他来到徐州的部队,其家人大多也都被接到了徐州。
至于从徐州撤往丹阳,那就更不用担心了,首先陶谦在徐州的时候,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从丹阳招募而来,包括刘澜自己,也都会选择在丹阳招募那里的精兵,而现在他们来到丹阳郡秣陵,对丹阳兵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回到故乡更好呢?正是因为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这些事情他无须担忧,但孙策就不一样了,他现在的部队就是因为大多都是丹阳军,一般是当年跟着他父亲出来的另一半则是他到了丹阳之后舅父吴景为他提供的一些丹阳军队。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他们能够和孙策一起东奔西走,这要是换成在九江招募的部队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吧,不管怎么说,这些兵跟了他这么多年,对他们父子两人感情还是很深的,哪能说离开就离开,何况就算真的离开了,又能去哪呢,也回不去吴郡,回去了丹阳都在刘澜治下,他们当了孙策的兵整个亭里都知道,据听闻家人都跟着遭了秧,他们回去,那还有好结果?
一路朝夷道县而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建平,毕竟这里虽然是在荆南,可夷道县却并不属于荆南四郡,反而归属于南郡,如果是荆南,那孙策便可以一路飞驰顺利的前往益州,可因为这里属南郡,所以他想要过去的话,绝无可能,既然一战必不可免,那就必须要提早动手,只要占了建平,那就可以直接朝益州而去,而不用再占道秭归,在那里进行一场交锋。
不管是秭归还是夷道,孙策都不会选择强取这里,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他的部队不足以支撑他夺取这样的县城,但是建平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小县城,根本就不会遇到多猛烈的反抗,相对要轻松一些。
眼见建平就在眼前,孙策骑马上在队伍前开始快速奔驰,并对身后的士兵大喊,道:“兄弟们,这是我们进入益州必须要拿下的地点,为了能够顺利抵达益州,兄弟们举起你们手中的环手刀,和我一起,夺下建平!”
孙策一马当先率先而去,而在他身边的周瑜也不甘落后,猛地抽出配剑,向建平猛劈一剑:“兄弟们,杀啊!”
“杀!”虽然只不过三千人,但是他们造出的声势却如果三万人一般,声音响彻天地,三千人的线头部队朝建平疾速杀去。
而这一切其实早就被秣陵军探知,但是为了确保不被敌军发现他们的存在,在九江军出现的一刻,他们就已经退出了建平,而此时留在建平的郡国兵们,在发现了九江军后,立刻通知守在烽燧的士兵,毕竟不是边疆,似建平乃至夷道所在,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任何战事发生了,如果不是因为秣陵军到来,郡国兵别说不可能会在烽燧派专门的士兵看守,甚至连烽燧可能都不会被点燃。
但因为秣陵军的到来,所以烽燧被瞬间点燃,这样的传讯方式是极其非常的,毕竟这就是为了迷惑孙策,相反如果连烽火都不点燃的话,那才会让人觉得这里面会有猫腻存在,当烽火被点燃的一刻声势惊人的九江军已经傻到了建平,郡国兵们哪里有战斗的能力,甚至他们的情况连黄巾之乱时期的那些郡国兵们都有不如,一个个哪里有什么抵抗的勇气,被吓得双腿发抖,第一个念头就是投降。
建平完蛋了,他们也会跟着遭殃,与其死守不如投降保一条性命,更何况从恒灵二帝以来,很多地方的所谓郡国兵,别说没有什么训练,甚至连铠甲都没有,就穿着一身的皮甲,手中那根棍子或是木棒,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当黄巾之乱影响到全国的时候,才会发生郡国兵被乌合之众的黄巾杀得溃不成军,所到之处要么是望风而降要么就是被杀得溃不成军,而眼下建平的郡国兵的情况就是如此,又怎么可能是孙策军的对手?
但比起建平,夷道和秭归就不同了,夷道乃县治所在,而秭归毗陵巴东,这两处可以说是与益州交战的主战场,所以在这两处不管是刘表还是蔡瑁都非常重视,就算秭归没能守住益州军,那也能够退守夷道,为荆州袁军的到来争取时间,正是因为有这一点原因,所以孙策是绝对不敢冒险的,哪怕那边的战斗力和所有的郡国兵们一样,毕竟到他这样几乎是穷途末路的时刻,一旦发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
“将军,你看。”
距离建平越来越近,远方冲天而起的三道烽烟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建平点燃烽火向夷道求援,通常情况下,点燃烽火的数量与军情紧急有着密切关联,而一旦三道烽火被点燃,那就说明了这里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刻,必须要第一司机前来救援。
建平,属孙策最终还是没有去武陵,而是带领着不到三千余人的部队转向朝西,经过近十天的路程,终于抵达了夷道县境内。
原野上,孙策军队伍齐整,虽然经过多日的休整,但看得出来,士兵们的士气并不是特别高,一脸的颓败之象,很多人甚至眼中充满了迷茫,虽然这一路不断有人告诉他们只要到了益州就安全了,就有了落脚点,可背井离乡,他们内心的苦楚却是没人愿意了解,但有一点却也是他们能够跟随孙策一路而来最大的动力或许同样是因为他们都盼望着未来有一天能够返回故乡。
这是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绪,他们不愿意离开,想要留在故乡,却又不得不离开,对他们来讲,能够回到故乡,或许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杀回去,这一点现在孙策的部队其实有点与早期刘澜部队有几分相似之处。
都是背井离乡远离辽东来到了徐州,但这样的背井离乡却又与孙策有着极大的不同,毕竟辽东始终都掌握在刘澜的手中,所以很多人就算远离军队,还是可要随时回到老家,当然这样的人其实很少,毕竟能随他来到徐州的部队,其家人大多也都被接到了徐州。
至于从徐州撤往丹阳,那就更不用担心了,首先陶谦在徐州的时候,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从丹阳招募而来,包括刘澜自己,也都会选择在丹阳招募那里的精兵,而现在他们来到丹阳郡秣陵,对丹阳兵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回到故乡更好呢?正是因为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这些事情他无须担忧,但孙策就不一样了,他现在的部队就是因为大多都是丹阳军,一般是当年跟着他父亲出来的另一半则是他到了丹阳之后舅父吴景为他提供的一些丹阳军队。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他们能够和孙策一起东奔西走,这要是换成在九江招募的部队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吧,不管怎么说,这些兵跟了他这么多年,对他们父子两人感情还是很深的,哪能说离开就离开,何况就算真的离开了,又能去哪呢,也回不去吴郡,回去了丹阳都在刘澜治下,他们当了孙策的兵整个亭里都知道,据听闻家人都跟着遭了秧,他们回去,那还有好结果?
一路朝夷道县而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建平,毕竟这里虽然是在荆南,可夷道县却并不属于荆南四郡,反而归属于南郡,如果是荆南,那孙策便可以一路飞驰顺利的前往益州,可因为这里属南郡,所以他想要过去的话,绝无可能,既然一战必不可免,那就必须要提早动手,只要占了建平,那就可以直接朝益州而去,而不用再占道秭归,在那里进行一场交锋。
不管是秭归还是夷道,孙策都不会选择强取这里,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他的部队不足以支撑他夺取这样的县城,但是建平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小县城,根本就不会遇到多猛烈的反抗,相对要轻松一些。
眼见建平就在眼前,孙策骑马上在队伍前开始快速奔驰,并对身后的士兵大喊,道:“兄弟们,这是我们进入益州必须要拿下的地点,为了能够顺利抵达益州,兄弟们举起你们手中的环手刀,和我一起,夺下建平!”
孙策一马当先率先而去,而在他身边的周瑜也不甘落后,猛地抽出配剑,向建平猛劈一剑:“兄弟们,杀啊!”
“杀!”虽然只不过三千人,但是他们造出的声势却如果三万人一般,声音响彻天地,三千人的线头部队朝建平疾速杀去。
而这一切其实早就被秣陵军探知,但是为了确保不被敌军发现他们的存在,在九江军出现的一刻,他们就已经退出了建平,而此时留在建平的郡国兵们,在发现了九江军后,立刻通知守在烽燧的士兵,毕竟不是边疆,似建平乃至夷道所在,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任何战事发生了,如果不是因为秣陵军到来,郡国兵别说不可能会在烽燧派专门的士兵看守,甚至连烽燧可能都不会被点燃。
但因为秣陵军的到来,所以烽燧被瞬间点燃,这样的传讯方式是极其非常的,毕竟这就是为了迷惑孙策,相反如果连烽火都不点燃的话,那才会让人觉得这里面会有猫腻存在,当烽火被点燃的一刻声势惊人的九江军已经傻到了建平,郡国兵们哪里有战斗的能力,甚至他们的情况连黄巾之乱时期的那些郡国兵们都有不如,一个个哪里有什么抵抗的勇气,被吓得双腿发抖,第一个念头就是投降。
建平完蛋了,他们也会跟着遭殃,与其死守不如投降保一条性命,更何况从恒灵二帝以来,很多地方的所谓郡国兵,别说没有什么训练,甚至连铠甲都没有,就穿着一身的皮甲,手中那根棍子或是木棒,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当黄巾之乱影响到全国的时候,才会发生郡国兵被乌合之众的黄巾杀得溃不成军,所到之处要么是望风而降要么就是被杀得溃不成军,而眼下建平的郡国兵的情况就是如此,又怎么可能是孙策军的对手?
但比起建平,夷道和秭归就不同了,夷道乃县治所在,而秭归毗陵巴东,这两处可以说是与益州交战的主战场,所以在这两处不管是刘表还是蔡瑁都非常重视,就算秭归没能守住益州军,那也能够退守夷道,为荆州袁军的到来争取时间,正是因为有这一点原因,所以孙策是绝对不敢冒险的,哪怕那边的战斗力和所有的郡国兵们一样,毕竟到他这样几乎是穷途末路的时刻,一旦发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
“将军,你看。”
距离建平越来越近,远方冲天而起的三道烽烟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建平点燃烽火向夷道求援,通常情况下,点燃烽火的数量与军情紧急有着密切关联,而一旦三道烽火被点燃,那就说明了这里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刻,必须要第一司机前来救援。
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 平定扬州(16)()
九江军占领城门,此刻建平城内早已人心惶惶,恐惧万分,不断有士兵丢下棍棒朝相反的方向逃走,一路狂奔,这样的郡国兵变得越来越多,一开始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但这就像羊群效应一样,当第一个人逃走之后,他所起到的效果,和群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开始逃跑,十多人,百十多人到最后甚至连百姓都加入到逃跑的队伍之中。
在战场之上,如果遇到这的情况,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执法队上前,将带头跑的那几个人就地正法,什么逃跑全立刻就能给他阻止了,可现在哪里是普通士兵跑啊,军官甚至是县令们都早没了踪影,这个时候谁又会去拦截,真有这样的人,可能不等他下杀手,就先被逃兵一刀砍死在地了。
建平县令的俸禄为秩比千石,这是大汉朝所有县令规定的俸禄,但比起这些俸禄,有命花才是关键,如果秣陵军留在建平帮他防守,那他怎么也不可能说跑就跑,所以在得知秣陵军的计划之后,他当他带上印信就偷偷离开了。
他这个跑虽然不是很厚道,可他知道秣陵军肯定会打回来的,就算秣陵军打不回来,孙策也不会赖在建平,到时候他大可再回来坐他的郡守,如果刘表甚至是郡守怪罪下来,那就只能上交印信了,不过他一早就想好说辞了,到时候把一切都推到秣陵军头上,就说这都是配合他们,相信刘表必然不会追究,那以他和郡守的交情,自然更不会怪罪。
所以正是有了这些考量,县令才敢撇开建平的一切离开,但是他并没有走远,反而是换上了一身百姓衣装,只是眼前的一幕让他都有点目瞪口呆,虽然距离建平很远一段距离,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越来越近,派人去打探这才知道越来越近的黑线居然是铺天盖地的建平郡国兵。
他想到自己离开之后建平会乱,这种情况虽然很正常,毕竟建平城墙低矮,城门单薄,被攻破非常容易,但他还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一个结果,这让他一瞬间担忧到了极点,看这个样子,无主的建平城或许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可这又能怪谁呢,从他离开的那一天,这个结局已经已经注定了,为此最让他遗憾的就是没能把仓库里的资源全带走,这样一来不仅是城池丢了,连资源也要被孙策夺了去,他走的时候为此考虑了许久,要不要把家底也都带走,哪怕是秣陵军带走也比留给孙策强啊,但最后这样的决定被他否了,秣陵军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已经拒绝了,如果他在带走的话,万一发生任何意外,甚至是露馅,最后一旦怪罪到自己头上,那他别说想再回建平当他的县令了,可能连头上这颗脑袋都要不保。
看着眼前这一幕,县令遗憾离开,或许他早就知晓结果,可当亲眼看到结果后,他心中反而无法再去面对,这一切怪他吗?他留下来或许能改变一些结果,但却不会改变建平被攻破的结局,这就是现实,所以他就这样转身坐着马车走了,至于何时能够回来,或许是一个月后,或许是三天之后,如果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那么秣陵军会很快到来。
~~~~~~
当孙策彻底平定建平的一刻,近一万水军与七千孙策本部也在一路疾行之后,抵达了建平县城外,与孙策军汇合,两万人马的部队,衣甲不整,武器参差不齐,哪里有半点刚拿下一座县城的样子,简直就是刚吃了一场败仗,毕竟之前的败仗实在是对士气打击太大,就算取得建平,但对士气的恢复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