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枭雄- 第3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北三省、蒙古省、乌台省、新疆省、浩罕省等都是不施行土地限额的省份,只要你敢来,那么土地多的是。

    可是即便这样,普通人也是不愿意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出了名的苦寒之地,辽阳还好一些,但是其他几个边地省份都不是什么好地方,耕种困难。气候不好就算了,而且还面临着边境冲突的威胁,一不小心小命就没了。

    比如黑龙江以北地区。帝国的陆军还在和俄军打着呢,你现在要是敢去移民。估计就得要有面对俄军进攻移民据点的心理准备。

    倒是辽阳省,现在已经算是开发的比较成熟了,大量耕地被开发了出来,而更吸引国内工商业人士注意的是,在辽阳省勘测到了大量的煤炭和铁矿资源。

    辽阳多矿,这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要不然前几年国内的三大矿务企业也不会一股脑的先后扎堆辽阳,然后圈地探矿了。

    但是当北方煤铁公司宣布该公司在位于的本溪的矿区探测出来了一个储粮丰富。开采成本极为低廉的超大型铁矿脉后,其储量、开采成本还要低于江南矿务公司的马鞍山铁矿后,国内的矿务行业都是沸腾了。

    当北方煤铁公司宣布将会在沈阳投资建设一家大型钢铁厂的是,辽阳省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是多出来了数十家矿务公司。

    尽管他们的资金和人员技术力量都无法和国内的三大矿务公司相提并论,但是也是频有斩获。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哪怕是到了1867年的今天,辽阳依旧是一个人口极少的省份,要开矿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请不到矿工啊。

    国内的三大矿务公司基本都是从国内的其他地方聘请工人,然后奔赴辽阳工作。而其他的小矿务公司则是很难进行这样的操作。

    不过资本的力量却是无穷的,面对着开发困难,同时又有着三大矿务公司的挤压。这些小型的矿务公司很快就是进行了联合以及吞并等。

    1866年,在南洋矿务公司之后,中国出现了第四家大型的矿务企业,即‘抚溪煤铁公司’由三十多家中小型矿务企业合并组建,同时带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因为辽阳省的省财政厅占据了其中一部分的股份,主要是以矿山的开采权方式入股,拥有百分之十六的股份。

    这家抚溪煤铁公司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和国内的其他三家矿务巨头不同。其他的三家矿务巨头是业务遍布全国,甚至国内。而抚溪煤铁公司的业务核心却是扎堆在辽阳一省。

    不过该公司虽然是只是在辽阳一省,但是实力并不弱小。拥有众多的煤矿和铁路,小型的钢铁厂也有三家,更重要的是,该公司还有东北三省大量地区的矿产开采权。

    只要这些开采权还是空话,谁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矿产,但是以辽阳省的丰富矿产资源来看,矿脉肯定是有的,就是多或少,什么时候找到的问题了。

    尽管这些力量还比较分散,但是一旦整合完毕,那么依托辽阳省的丰富煤炭资源,该公司的力量并不会弱于国内的其他三大矿务企业多少。

    而抚溪煤铁公司的成立,证明了帝国的煤铁行业正在发展迅速,也从侧面也是印证了帝国工业发展迅速。

    毕竟煤炭和钢铁,这些都是消费品,这卖不出去的话就算开发出来再多也没用啊,而国内的煤炭和钢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没有出现供求过剩,甚至依旧是保持着生产出来多少就能够消耗多少的情况,就足以证明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速度非常快速,并足以消耗越来越大产量的煤炭和钢铁产品,而且是属于健康发展。

    1867年初,帝国的工商部已经初步统计出来了1866年的煤炭和钢铁产量,原钢产量为六万吨,生铁产量为九十万吨,煤炭产量则是达到了九百六十万吨。

    这和1864年的数据相比,可以说是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尤其是钢铁和生铁的产量颇为喜人,钢铁方面的产量和欧洲的法国以及普鲁士虽然还有着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却是正在逐渐缩小当中,再过几年,帝国未必就不能追赶上法国和普鲁士的发展步伐,当然了,这和英国还是没发相比。

    至于煤炭产量,过去的两年里唐山滦州煤矿的多个矿产投产,同时萍乡煤矿也是开始大规模投产,上述两个大型煤炭矿区的矿区铁路,即唐山铁路和株萍铁路也是陆续建成并通车,这让这两大矿区的煤炭产量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各矿区的产量几乎是翻倍增加,再加上国内其他一些小煤矿的产量,则是拥有了九百六十万吨的煤炭产量。

    总体而言。钢铁和煤炭的产量,在过去的两年里保持着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速度增长的。

    这个数据对于后世来说几乎是天荒夜谈。但是对于工业革命时代而已,这个增长速度并不算什么。

    因为在当代,不仅仅帝国的工业产值,钢铁和煤炭等主要工业资源大幅度增长,英国,法国,普鲁士等几乎所有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产值都是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

    在六十年代。各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工业规模一天一个变化,除英国这个世界老大外,其他西方国家以及美国的近代工业都是在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在六十年代就奠定了工业国家的基础。

    在这个时间段里,某个国家如果落后了,没有及时采取工业化的措施,那么就会失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进而沦为二流。

    如此也就导致出现了一种让后进国家无奈甚至相当绝望的事。

    那就是当一些后进国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以后进行工业化改革,就会发现相当郁闷的事。那就是表面上看西方国家只比他们早了那么二三十年进行工业革命,但是这二三十年的差距却是以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难以跨越的。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世界上的其他工业国家已经是满世界推销他们的工业产品。你要像扶持国家的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会遭到国外工业产品的重大冲击,人家比你技术更先进,更可靠,甚至成本更低,到时候除了用关税壁垒强制保护国内工业外,几乎是没有其他什么办法。

    而这也是为什么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之间,国家贸易壁垒那么严重,甚至因此诱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各国为了保护自家的工业,进而竖起了关税壁垒的旗帜。

    中华帝国虽然在工业革命的开端迟了一些时间。但是这个延迟还是勉强可以克服的,毕竟如果放宽松一些。中华帝国的工业化开端,是在1854年,也就是林哲主政上海商贸区的时候就开始了,等到1857年以后,中华帝国成立更是全面推广工业化,如今算下来,帝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间,已经有了十三年之久。

    这十三年如果是放在后世,那可能并不算什么,甚至这十三年里帝国取得的工业化成就放在后世,其实也不算什么,现在帝国的钢铁和煤炭产量,甚至都不如历史上的清末时期那么多。

    但是如果进行横向对比,也就是和同样处在正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普鲁士,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帝国虽然迟了几年发展,但是跟进的速度却是相当快,尽管目前和英国,法国,普鲁士这几个国家还有着较大差距,但是至少没有被他们远远抛下。

    在工业革命的这条跑道上,帝国还是能够看见前面的法国和普鲁士,而英国虽然跑得更远,更是依稀也能够看见它的背影。

    而其他的那些国家,比如说还处于内战中的日本,东南亚一片半殖民地,现在连工业化的这条跑道都还没上来,等他们也登上这条跑道的时候,估计是连前头那些工业国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

    可以说对于十九世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而言,是否能够超越前面的几个对手虽然也重要,但是超不过影响也不大,最关键的是别落后太多,至少你要能够跟上他们的步伐一直走下去。

    现在的帝国就是如此,尽管从各方面的工业数据来看,和法国以及普鲁士,英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的比例却是没有继续扩大,反而是正在慢慢缩小,而这已经是帝国最近几年工业化的最大成果。

    唯一让林哲有些不太满意的是,现在整个帝国的煤炭产量还是太少,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煤炭,这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帝国的煤炭产量增长其实已经是非常快速了,然而依旧无法满足帝国工业化的庞大需求,这几年来,上海的煤炭交易市场里,煤炭的价格虽然没有大幅度上涨,但是依旧保持了一个比较高昂的价格,同时还是稳步上涨的态势。

    对此,矿务司那边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煤炭开发要涉及的因素太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通问题,也就是铁路。

    很多煤矿都是出于内陆地区,没有铁路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开发,比如说现在的东北的抚顺煤矿,这里的煤炭资源储备相当丰富,但是因为没有铁路,目前的外运是相当困难,并造成价格昂贵。

    从抚顺挖出来的煤炭,通过陆路运输到沿海的几个港口,比如营口,再运输到天津周边销售的话,比唐山滦州的煤炭价格要贵上很多,如果是运输到上海周边去,价格同样也是昂贵。

    没有铁路进行大规模外运,煤炭的成本就很难降低下来,成本高,企业开发就得亏损,要知道帝国虽然煤炭是供不应求,但是同样每年还会进口大量的煤炭,来自澳大利亚,越南,英国本土甚至美国的煤炭,都能够在上海的煤炭交易市场上找到。

    而这些进口煤炭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进口的煤炭普遍都是优质煤炭,相当多一部分都是无烟煤。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无烟煤,基本都是进口货,因为国内暂时就没有开发出来大储量的无烟煤,但是船只,尤其是战舰都是需要烧无烟煤,不然动力损失会很大,也会损伤蒸汽机。

    为了保障无烟煤的供应,尤其是海军战舰所需的无烟煤供应,帝国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海军自身建立煤炭储备机制,采购大量的无煤炭进行囤积,初步目标是能够在外来无烟煤供应短缺的情况下,依旧保障海军舰队至少两年的作战所需。

    另外一方面,就是竭尽全力的开发越南的无烟煤,扩大无烟煤的供应量。

    目前,来自越南,由南洋矿务公司掌控的广宁煤矿里所产的煤炭,几乎全部都是直接被运回了国内,而广宁煤中的无烟煤炭,基本上是被海军或者那些航运公司给包圆了。

    中国不是没有煤炭,已经正在开发中的辽阳,同时有着产煤历史,一些矿务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勘测的山西都是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这两个地方都有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暂时没有铁路,就算有无数的煤炭躺在那里随便你挖,但是也运不出来,而无法运输到天津、上海、广州这些工业城市里,煤炭就无法体现出来它的价值。

    煤炭产量又是严重影响工业的发展,毕竟炼钢炼铁都要煤炭,工厂的蒸汽机要动起来,也要煤炭,船只、火车要跑起来,同样需要煤炭,煤炭产量不足,价格高,对于工业发展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而这也是为什么帝国铁路在建设的过程中,会优先建设矿区铁路的原因,帝国最早的三条铁路,徐州铁路、株萍铁路,唐山铁路,都是典型的矿区铁路,而且还都是专门为了运输煤炭而修建的。

    而现在正在进行勘测,准备修建的东北铁路,实际上也只是准备先修南段,就是唐山到沈阳这一段,然后还有沈阳到本溪,到抚顺的支线,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为了开发辽阳省的煤炭和铁矿资源。

    由于一系列的因素引导,东北铁路,继津浦线之后,成为了国内第三条开始大规模建设的铁路,该铁路暂时只建设唐山到沈阳路段,其他的则是后续再建设。

    而东北铁路的正式立项并开工,也是正式掀开了东北大开发的序幕,这种开发并不仅仅是以往的那种移民开垦,同时还是准备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甚至建立钢铁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基地。(。)

第五百七十四章 赵大黑闯关东() 
山东青州府的某个村庄里,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看着自家破破烂烂的房屋,抽着旱烟的他一动不动。

    房屋是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他的老婆正在一旁的灶台上忙碌着,但是赵大黑却是知道,他的婆娘煮着的米饭只有小小的一把米,他家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粮食,过去一个月里,全靠他婆娘的娘家接济的一点米粮。

    今夏的一场洪涝,把他家仅有的一亩地和向村里的一个小地主租界的两亩地都给淹了,种下的粮食还没有成长就彻底毁了,不仅仅是他家,这一片整个村子里的人家的田地都是被水淹了。

    等洪水退去后虽说抢种了其他杂粮,但是依旧让他们无法撑过这个冬天。

    虽说发生洪涝后,官府也是进行了救济,但是官府的救济无疑是杯水车薪,要知道发生洪涝的不仅仅是他一条村子,据说附近好几个县都是发生了不小的洪涝,整个山东省甚至中央财政都是拨款进行救灾,但是平分到每个人的头上,却是没有多少。

    这几年山东这边算不上风调雨顺,每年不是洪涝就是干旱,粮食产量是大幅度减少,以至于原本人多地少的山东更加雪上加霜了。

    而农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是非常低下的,如果一年两年还能承受,但是连续几年都这样,那么就会导致了大量的农民破产,进而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尽管新生的中华帝国对赈灾救济一事上算得上是颇有作为,但是也只能是让灾民勉强活下去而已。但是这日子一年比一年坏却是不争的事实。

    赵大黑前些年积攒下来的些许家当,都在这几年里一一耗了进去。

    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灶台。赵大黑心里很不好受,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赵大黑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读过书懂得不多,但是他却是知道继续这么下去的话,自家的未来肯定好不到那里去。

    一杆旱烟抽到一般,赵大黑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在村头听见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说什么闯关东的事。

    那几个年轻人前些时候跑到了府里,听说了官府正在组织移民去辽阳。

    听说只要去了辽阳,那么每人至少能够分十亩以上的土地,半大的孩子就能够分五亩的土地,如果自家也去的话。至少能够分到三十亩的土地,这些土地虽然也要钱,但是可以以后用种地所出的粮食来偿还,而且价格非常的便宜。

    以前赵大黑虽然也听过这些,但是以前的时候他自家好歹也有一亩薄田,再租种几亩地,平日里赵大黑还会去给几个大户人家里当长工,这一年下来也是能够吃得上饭,还能略微存下一些积蓄。

    但是现在。情况却是变了。

    而且赵大黑的两个孩子也不小了,十二岁的老大估计是没有什么读书的指望了,但是赵大黑却是想要让八岁的老二去读书,但是这读书的花销不小。现在自家吃都吃不饱了,谈何供应老二读书?

    也许,自家也去辽阳搏一把。其他的不敢奢求,只要官府说的土地能够分到手。那么赵大黑就不怕辛苦,有了这土地他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