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练军已经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齐射了 ,凌乱的枪声就代表着他们此时已经陷入混乱之中,而这个时候,只见对面的中华军几个步兵营已经通过渐进射击逐渐靠近,距离对面的练军大约只有五十米的距离,只见他们齐齐举枪开了最后一枪后,为首的一个军官就是单手拉着胯下战马的缰绳,然后右手高高举起了指挥刀:“上刺刀!”
“中华帝国,战无不胜!”
“冲啊!”
“杀!”
下一瞬间,最前排的中华军士兵已经是朝着对面的练军发起了刺刀冲锋!
看着蜂拥而来的中华军,那些练军士兵本来就已经快要接近崩溃了,现在看人家端着刺刀如同虎狼一样冲了过来,就和所有崩溃的线列步兵一样,他们转身逃了!
看着前方如同潮水一般涌上来的中华军,再看看不断转身逃跑的自家练军,都兴阿面如死灰,整个人呆呆的看着前方,彷佛入了魔一样。(。)
第两百二十一章 骑兵之冲锋()
都兴阿指挥的练军在开始的时候,尽管在武器上面不如人,以至于最开始的时候先吃了几轮中华军的齐射,但是他们却是能够硬扛着上前到百米内,然后才和中华军进行线列对射。
对射过程中也是吃了极大的亏,他们的一轮齐射依旧后续的零散射击给中华军造成的伤亡不过三四百人,但是自身的伤亡却是超过了三千人以上,伤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没有崩溃,而是继续和中华军进行对射!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线列步兵的要求,但是近代步兵之所以是近代步兵,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子弹,而是他们的刺刀!
对于一支近代军队而言,实际上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他们线列对射的水平,而是他们刺刀肉搏能力的高低。
中外诸多战例中有着许多这样的例子,那就是双方在进行线列对射的时候半斤八两,而决出胜负的往往是最后的刺刀肉搏阶段。
传统的西方列强军队,比如英军,普鲁士军队,法军,俄军他们都是极为擅长刺刀肉搏的!
同样的,中华军作为一支以英国殖民地陆军为蓝本而创建的军队,自然是极端重视刺刀冲锋肉搏的能力,在中华军和太平军的多次交战中,比如说当年在浙北和林成庭交战,1854年苏州城外和太平军交战,还有今年在丹阳和太平军李秀成交战,这数场大规模的野外战斗中,中华军虽然利用米尼步枪占据了一定的战术优势,但是最后击溃敌人的并不是米尼步枪的子弹,而是步枪上的刺刀!
只是因为中华军的火器实在是太耀眼了一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中华军火器犀利,但是肉搏能力很差。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毫不客气的说,刺刀肉搏才是中华军的最后依仗!
而对面的清廷练军,这些练军虽然也是仿效中华军建立的。多多少少也学到了不少,但是他们大多只注重于对火器的运用上,尤其是火炮运用以及步枪的射击上。
但是更深层次的刺刀肉搏,他们对此依旧停留在非常原始的地步。当然了,这也和清军普遍畏惧肉搏有关。
这样的练军面对中华军的步枪齐射没有崩溃,但是现在面临着中华军的刺刀冲锋,他们却是崩溃了。
看着前方已经溃败的自家大军,都兴阿是面如灰色。尽管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很不好的预感,知道这一场战役要想获胜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按照他的预料是,己方在线列对射中被对面压制,最后伤亡惨重而导致崩溃,但是这一时间段里,自己的部队肯定也能够造成敌军的大量伤亡,到时候清军说不准就可以依靠剩下的绿营兵力靠近作战,依靠兵力取得胜利。
如果是惨胜的话那么对于清军而言就是大胜,如果打了个平手对于清军而言也算是战略上的胜利。因为后头还有源源不断更多的清军赶来呢,然后只是小败的话,那么问题不大。
但是现在的完全崩溃,却是超出了都兴阿的预料的!
更不要说,这种溃败并不是发生在对射阶段由于己方伤亡惨重而崩溃,而是因为对方发起了刺刀冲锋而溃败。
这让他感到不解的同时也是大为惊慌!
如果双方相聚百米时发生溃败,他还有收拢部队再战的机会,但是现在人家是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屁股后面追着,根本就无法停下来,一开始只有几百人。然后就是带动了几千人,以至于到现在,全军一万多人全都是转身就逃。
任凭那些军官们怎么叫喝,都已经无法阻挡这些士兵向后逃跑的举动了。
“完了。一切都完了!”后方的僧格林沁看着前方大军溃败,他整个人已经是面露绝望之色。
尽管这一次他南下带来的大军兵力足足有五万余人,但是谁都知道核心主力是那一万多人的练军,此外四千满蒙骑兵也算得上是主力之一,至于其他的三万多人清一色是地方绿营、团练以及八旗旧军。
如今那一万多人练军都惨败了,只靠那三万多人旧军可挡不住!
“不能这么下去了。快让骑队出击吧,现在只能让骑队冲击他们的侧翼,这样才能够把前头的练军收拢起来再战啊!”此时,一旁的胡林翼也是急忙开口,尽管胡林翼对都兴阿,纳德这两人半点好感都没有,但现在大家都是一根线的蚂蚱,一旦前方的练军失败,在场的他们谁都讨不了好。
僧格林沁也是知道事态严重,当即就是道:“吩咐下去,让左右两翼的骑队立即出击逆军侧翼!”
僧格林沁的命令传下去后,清军的骑兵刚动呢,战场的左翼边缘位置的一道低矮平缓山坡上,就是陆续出现了一队骑兵。
这个时候能够出现在这里的,肯定是清军或者中华军的骑兵,而看他们的穿着就能够轻易分辨出来,这些是中华军的骑兵!
这些骑兵中间,王吕云和以往的时候一样骑着高头大马在队伍的最前方!
王吕云在半个小时前,即双方大军展开正式决战之前就已经运动到了这一片偏僻位置,由于右侧两座低矮山头的阻挡,清军如果不走进的话也是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
此时王吕云手中的军刀一挥,第二骑兵团的八百骑兵就是如同潮水一般向清军右翼方向的两千骑兵冲了过去!
近代军队里,要想应对敌军骑兵的冲击,最好的不是什么空心方阵或者其他步兵方阵,而是派出自家的骑兵进行反冲锋!而己方骑兵不足或者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才会让步兵们结成各种阵型被动应对敌军骑兵的冲锋。
而这个时候,清军的这两千骑兵想要向已经队形散乱,正用刺刀肉搏的中华军步兵冲过去,王吕云一开始的任务并不是拦击这些骑兵,而是和清军骑兵的任务一样,都是冲击敌军的的侧翼,不过现在好了,彼此的任务都是类似的!
所以王吕云和对面的清军骑兵将领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都是先不管这些步兵,而是朝着对面的骑兵发起了冲击!
随着战马小跑起来,王吕云凭借着高超的骑术,只用双脚控马。而两手则是一手拿着马刀,另外一手却是拿着一并左‘轮六响骑兵手枪。
王吕云的身后,这些普通骑兵们倒是没有这么彪悍,他们清一色的右手提着马刀,而这些骑兵的装备实际上并不止马刀。他们通常还有一杆短枪管的米尼步枪,另外每人腰间还配有骑兵型左‘轮六响手枪。
米尼步枪是用在阵地战的时候,而马刀用于集体冲锋,而左‘轮手枪则是用于小规模骑兵交战以及大规模混战。
不过虽然有了手枪当做混战的武器,但实际上受限于以往的战例和传统限制,中华军的骑兵将领们普遍对这左‘轮手枪还抱有一定的不信任感,他们最信任的还是自己手中的马刀,尤其是这种大规模冲锋战中。
说起来也有意思,中华军的骑兵不管从那个角度上来看,都只是轻骑兵而已。但在实战中,中华军的轻骑兵们却是经常承担了重骑兵的任务,那就是发起集团冲锋!
除了侦查任务外,中华军的骑兵作战,绝大部分都是在正面战场上的冲锋,很少有说下马步战的的时候。
这一次,王吕云率领的第二骑兵团再一次发起了集团冲锋!
然而对面的清军骑兵却不是如此,他们可没有和王吕云的骑兵们一样直接灰雾着马刀过来,实际上他们的速度根本就没跑起来,一直都是只有小跑的速度。当他们靠近了后就会用手中的燧发枪以及弓箭进行射击!
这不能说是他们的错,因为满蒙骑兵几百年来都是这么打仗的,虽然现在用弓箭的人不多了,都换成了燧发枪。但是本质上依旧是骑射!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尽管他们的第一轮射击让对面冲过来的中华军骑兵倒下了不少人,但是骑兵冲锋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疾跑的战马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载着骑兵冲进敌军的方阵中。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骑兵的优势就是彻底展现了出来,只见他们排成密集无比的队形。整个骑兵方阵如同实体一样,直接插向了清军骑兵松垮阵型的腹地,并持续不断的向前冲击,撕裂着清军骑兵的队形。
马刀不断的挥下,同时还传来手枪开枪的声音,尽管中华军严禁骑兵在冲锋过程中使用任何之火枪,但是冲锋完毕,进入混战之后就允许士兵们使用左‘轮手枪,以便近距离杀敌。
左‘轮手枪和以往的单发手枪相比,最大的进步自然是以前的手枪只能打一发子弹,而现在的手枪却是可以连续开六枪,简直是骑兵近距离混战的利器。
马刀和左‘轮手枪,让王吕云的第二骑兵团如入无人之境,从清军骑兵的前排一支冲到了后排,整个情形就如同火炮发射的实心球炮弹一样,无情的犁过了敌军的队列,趟出了一条血肉横飞的道路!
对于这样的冲锋,王吕云已经经历过多次,当冲锋之时看见对面的清军没有拿起马刀,提起速度和自己对冲的时候,他就知道对面的这些骑兵死定了。
就算是对方提起速度来和自己进行对向冲锋,自己也有信心获得胜利,毕竟清军骑兵是松垮阵型,而自己的则是紧密队形下的高速冲锋,单凭这一点王吕云就有把握打败他们。
更不要说他们竟然还敢在中华军的骑兵冲锋下玩骑射了,就算是他们回复了几百年前满蒙祖宗的齐射水平,也挡不住中华军的这种密集肉搏冲锋,更别说是已经退化了的满蒙齐射了。
浑身是血的王吕云都没回头看敌军的骑兵已经死伤了多少,而是直接从马上站起了身子,然后用沾着鲜血的马刀向着前方的清军中军方向指着:“杀啊!”
第二骑兵团冲过了清军的两千骑兵后,造成了大量清军骑兵死伤后,几乎毫无停留就是继续冲向了清军的中军位置,也就是僧格林沁的位置所在。(。)
第两百二十二章 步兵对骑兵()
当王吕云带着第二骑兵团冲过清军右翼骑兵的阵列,直奔清军中军方向而去的时候,另外一边,即中华军的右翼也是遭到了清军左翼骑兵的冲击!
清军的四千骑兵在战前是分别部署于左右两边,一边是两千骑,其左翼骑兵遭到了王吕云第二骑兵团的冲击已经溃不成军,但是其左翼翼骑兵却是没有遭到中华军骑兵的阻拦,从而顺利的抵达中华军主力右翼方向。
先不论后续发展如何,只看现在态势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中华军在骑兵上的欠缺了,固然中华军的骑兵战斗力要更强一些,但是奈何数量过少,打同样缺乏骑兵的太平天国还好一些,但是遇上有着大量满蒙骑兵的清军时,骑兵不足的缺陷就是被放大了。
当代要想拦截敌军的骑兵冲击,最好的方式就用自己的骑兵去拦截甚至发起反冲锋,至于说用步兵结成空心方阵或者其他阵型迎敌,虽然说效果也不差,但总归是属于被动防守,如果遇上对面的骑兵指挥官及时调整的话,人家的骑兵根本不会傻乎乎的直接冲击步兵方阵的正面,而是会绕行避战,重新寻找薄弱点。
人家的骑兵高速机动,随时可以对你的薄弱地点发起冲锋,然而你的步兵只能在原地被动组成阵型防守,如此也就失去了战略机动性。
至于说傻乎乎直接冲击人家的步兵空心方阵,这种傻事最近也只有拿破仑战争时代的法军骑兵才会这么干,后来可没人这么干过,而几十年后的今天,稍懂近代军事常识将领都不会让步兵去冲击完整紧密的步兵方阵。
但是很不巧,对面的清军骑兵将领就是缺乏这种近代军事常识!
所以他们面对那些已经紧急组成空心方阵的中华军步兵,依旧是叫嚷着继续冲了上来!
对面的两千清军骑兵跑动起来,如同秋雨惊雷一样震耳欲聋,阵阵马蹄声形成了波及数里远的声波,而距离他们不过七八百米的中华军步兵们就更是感受紧密了。
一个个骑在马上的中华军军官们叫嚷着。让士兵们组成密集的空心方阵,尽管过往的战役里中华军有过直接列出横队,依靠米尼步枪的远射程迎敌并胜利的例子,但是这种战术并不保险。面对小规模敌军骑兵还好说,但是遇上今天这种超过两千骑规模的骑兵冲击,三排横队战术尽管能够获得更密集的子弹投射量,但是阵型实在太过脆弱,很容易就让敌军骑兵绕道侧翼取得突破。因为近代线列步兵的作战,尤其是和骑兵作战的时候极度依赖紧密的阵型。
如果没有侧翼部队的掩护,你直接孤零零的列一个横队,敌军的骑兵就会绕过你的正面,然后从你的侧面甚至北面发动进攻,而到时候你就得抓瞎了。
因为当代就算训练有素的步兵要向变阵,比如说全体转向九十度,这可不是说每个士兵原地转向九十度就可以,而是一整个横队以中心点的士兵为基点,一侧的士兵向后跑。一侧士兵向前跑,形成一整个横队的九十度转向。
因此变换阵型需要士兵不断跑来跑去,而士兵一跑就是几十甚至上百米,不但对士兵的体力消耗极大,更关键的是你跑不过人家骑兵啊,还没等你完成阵型转换呢,人家骑兵就绕到你的侧向或者背后发动冲锋了。
而步兵的变阵速度缓慢,才是步兵面对骑兵冲击时,选择空心圆阵或者空心方阵的最大原因,因为这种阵型一旦组成就不用变换了。简单方便又使用。
不过空心方阵的杀伤力相对也就减少了很多,但是这个问题不大,因为没有那个骑兵将领会傻乎乎的直接冲击敌人步兵方阵的正面,因此火力减少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对面的僧格林沁刚下令骑兵出击的时候。中华军两翼的步兵已经是同时快速行动了起来,部署在右翼方向的第一师第三步兵团停止了前进追击,而是就地以步兵营为准,迅速形成了三个空心方阵。
中华军右翼的部队也不只有第一师第三团,同时还有第九协防师呢!
第九协防师算得上是中华军里少数几支战斗力比较靠谱的协防军部队,内有标准的两个肉搏步兵团。一个火枪团。
他们也是在各级军官的吆喝下,组成了三个巨大的空心方阵,这三个巨大的空心方阵和皇家陆军惯用的空心方阵不同。
因为协防军和皇家陆军算得上是两种体系的部队,连武器装备都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方阵都算是比较具有自己的特色,三个方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