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新“五德终始说”开始真正的流传开来,走进百姓的心中,把一种往日里高深莫测的学术变成一种浅显易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
而太史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给新“五德终始说”一个合法的地位。于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科考试开始了。
第三部 一统 第七卷 第四章 科举
日春三月,万物复苏。
北中国各地人头涌涌,很多的读书人都奔往所在州郡的大城,这其中有世家大族家的子弟,还有寒门子弟。
每个人心中都有激动和惶惑不安。
这当然是因为破天荒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冲击所造成的。
青州的临淄、北海、昌邑、泰山、济南、琅琊、东莱:冀州的信都、巨鹿、广平、清河,并州的晋阳,幽州的范阳,兖州的东郡、颍川,徐州的彭城,司州的安邑,以及长安均设有考场。
在北方各地中,只有豫州没有设立考场,毕竟太史慈要装出自己和张济泾渭分明的样子给别人看。
原本在洛阳也有,但是因为天下大乱之后,洛阳人口骤减,又因为连年的灾荒,残破不堪的洛阳城几乎成为了空城。故此,太史慈惟有把司州的考场安置在了安邑。
因为青州的科举考试不是第一回举行了,所以青州的考场也最多,而且这几年来天下的学术中心已经渐渐由长安转移倒了青州,故此没有人持有异议。
由此也可看出今日之青州文化之繁盛。至于其他地方,因为青州人手有限,所以开辟的考场也有限,而且其他地方的文化普及程度也没有青州那般惊人,故此足够使用。
汉献帝也曾经建议砸其他地方多开设考场,但是却被管宁坚决驳回,理由是宁缺毋滥,科举考试乃是利天下之大法。只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可操之过急,若是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了,用来营私舞弊,那么科举考试就没有意义了。汉献帝当然完全赞同,他虽然不敢说自己父亲汉灵帝的坏话,但是也知道自己父亲活着的时候卖官鬻爵地东汉朝政乌烟瘴气。狗尾续貂和狗戴进贤冠那是天下闻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举荐制度的缺陷,选拔官员全凭个人喜好。
现在眼见着科举制度有利于天下,汉献帝当然不希望科举制度被人利用。最后再一次演变成别人牟取暴利的手段,故此痛快地同意了管宁的请求。王子服等人确实冷眼旁观,他们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当然明白世家大族的内心感受,他们抱着看消化的心态静观事态的发展,再他们看来,只怕科举考试一旦实行,各地立时会暴动不断。
不过他们的希望落空了。
原本有很多人都对科举制度持观望态度。现在科举制度一旦成为现实,的确立时引起各地震动。很多世家大族对此不满,但是却已经无力反抗太史慈的强力制度,在太史慈这段时间的改革中。兖州和冀州的世家大族力量已经大大减弱,先是按照青州的法令,一个家族的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剩下的人必须自谋生路,其次便是当官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指这两条便弄得世家大族中的子弟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
冀州的世家大族原本以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为首,原来荀氏家族则因为太史慈政策的原因。悄悄的撤离了冀州,在荀氏家族杰出的代表人物荀谌的带领下直奔江东而去。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对太史慈乃是言听计从,而且在改革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故此在两大家族的带领之下冀州的科举考试除了青州之外最火爆的。
徐州的悦也和冀州相似。糜竺和陈登一旦全面归附青州,徐州地方势力完全冰消瓦解,只是因为徐州现在势力分布泾渭分明,故此考场只开设了一个在彭城。兖州的世家大族因为张邈和陈宫的事情对太史慈服气得很,故此兖州的情况也很稳定。
并州地王氏家族有把柄落在太史慈的手中,哪还不乖乖的?至于郭氏家族。因为郭淮的原因,自然不必说。
幽州新定,一个考场便够了。
故此,王子服等人预期的暴动完全没有发生,令他们大失所望。还有一些顽固的世家大族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他们也学荀氏家族搬家,很多人都跑到了豫州,持观望态度,看看自己到底是去荆州好还是去江东好。
如此一来,倒是被张济捉了个正着,陆逊给他出主意,要他稳住这些世家大族,面得他们乱跑给太史慈添麻烦。
张济便使出手段,厚待这些世家大族,弄得一干世家大族感激涕零,便在豫州长时间停留,不思离开。毕竟现在谁都知道张济和太史慈不和。等到四月初时,全国各地的科举考试正式开始了。
正如新“五德终始说”描述的那样,这次考试分成五个大门类,每一个门类都仿效后世的大学制度,有专业考试和公共考试两种。
令太史慈大吃一惊的是,原本他以为在这五类考试中,“火德”考试将会相当火爆,毕竟这时代的读书人都是研究四书五经的,其他的考试应该弱于这一类。哪知道情况恰恰相反,每一大类的考试都有很多人参加。
太史慈第一次见到了这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真实风貌,他虽然知道三国时代的知识分子们都是多才多艺的,不是晴清时代那种书呆子,也远远超过宋代文人的狭小胸襟。但是还是没有想到他们的兴趣这般广博。
有很多的文人居然去参加铁匠的考试!看着考试名单,太史慈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最后想起这时代稍后的“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太史慈就明白了。
还有很多人居然去报名当“品酒师”,自然是看中了可以喝道美酒的有利条件。不过还是管宁解释的清楚。原本这些东西都是贱业,即便是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也仅仅是停留在爱好方面,无人认真,即便是真的喜爱,也不敢承认,那是会被别人嘲笑的。就像青州的马钧,历史上发明甚多,可是仍然被人瞧不起。
可是现在,这些事情都成了正当学问。那谁还掩饰什么,自然随心所欲的选择了。
看到这种局面,自然令太史慈大感满意。随后,科举考试在四月初十的时候同时进行。
太史慈和管宁当然会亲自巡查。
两人早早来到考场,见考生陆续进入,便也向里走去。
还未进考场的大门,便有一名士兵拦住两人的去路,冷然道:“进考场前要出示证件!”太史慈和管宁一楞。这才想起自己两人没有戴上主考地胸牌,连忙制止从身后而出想要上前喝叱这名士兵的护卫,两人从怀中掏出胸牌,挂在了胸前。
那名士兵这才知道自己阻拦的是什么人。大骇之下拜伏在地。
太史慈大笑着把这士兵扶起来,微笑道:“你不必害怕,这本是你应该做的事情。”那名士兵战战兢兢道:“司空大人请恕罪,小地不知道是大人您来了。”
太史慈大感有趣道:“现在你已经认识我了,那我便把胸牌摘掉进去如何?”
管宁也在一旁有趣地看着这士兵。这一看便知是血气方刚的小子连想都未想,把头一昂,对太史慈道:“若是如此,司空大人还是不能入内。因为进入考场要带证件乃是司空大人亲自下的命令,知法犯法就是不对,若是制定法规的人随意更改更是不可饶恕。”
太史慈和管宁闻言眼眉一挑,没有想到这个小兵倒是如此坚持原则,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分见识只怕满朝的公卿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出和做得到吧?尤其是太史慈这等在后世见惯了办事情看脸面人情的人更是感触更深。太史慈心中欢喜,脸上却不悦道:“若是我今天忘记带来证件呢?难道你还不让我进?没有主考,这考试还如何进行?”
岂料这小兵完全没有被太史慈吓到,把脖子一梗道:“司空大人此言差矣,如果司空大人因为没有带证件进入考场而导致考试无法进行。那错误也决不再小人和司空大人亲手制订的规矩上,说到底还是司空大人的错误。若是司空大人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上又岂会忘记身份证明?司空大人若是没有带身份证明,那也只能说司空大人视法令如无物。太史慈和管宁再次惊讶,没有想到这个小兵她的见识这般过人。
那小兵此时却忘记了自己面对的人乃是太史慈和管宁,继续侃侃而谈道:“平民百姓忽视法规不过是害人害己,但是身居高位者忘记法规那便是祸国殃民,一国之君藐视法规,那就会亡国灭种,夏商周莫不如此,是为前车之鉴。”
这一番话
太史慈忍不住道:“你叫什么名字?”这名士兵向太史慈行军礼之后恭声道:小人乃是青州人士;名叫赵免。
太史慈忍不住搔了搔看书的头;三国的名人中有这号人物吗?
管宁却恍然道:原来年你是我青州人士;你和谁学过律法?是龙兴还是高堂隆?赵免道:“小人曾经听过高堂隆先生在五德院地讲学,刚才那些话便是高堂隆先生说的,高科先生还说越是面对上位者的错误越要挑出来,因为上位者决定的不是他一个的命运,天下苍生都在上位者的手中,所以真的英雄未必都是驰骋沙场的战将和猛士,能够奋不顾身敢于直言也是大英雄,若是整个天下地百姓都被培养出这种风气,那么上位者才会永远保持清醒不会犯错。”
太史慈和管宁听得默默无语。太史慈更想起了后世的舆论监督制度,这个高堂隆虽然是个古人,但是和赵免说的这一番话却触及到了后世现代制度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虽然很大程度上民主是不完善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民主会让上位者保持清醒。这一点就比封建制度强。
当然民主的前提是“民作主”,若是民的意识和素质过代,即便是让百姓做主,百姓也会莫衷一是的。所以说普及教育迫在眉睫。
大量刊印书籍和发行报纸也是一种必要了。
拍拍这名叫做赵免的士兵的肩膀,太史慈和管宁向里面走去,太史慈先是吩咐手下人给那赵免一点奖励,然后向管宁笑道:“我青州有此等士兵。真是我太史慈的幸运。”管宁笑道:“主上真是胸襟宽阔之人呢。”
太史慈摇头道:“幼安兄过奖了,我都说过,这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汉高祖刘邦也是一介草民终有天下,这也就是说人说到底还是有些地方是平等地,虽然地位高低不同,但是却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没有必要对这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摆什么架子,其实人生之中最可被尊敬的就是人的品德和学识,我是大司空又如何?若是不务正业,一眼会被人看不起。很多乞丐之所以让人讨厌,是因为他们可以自食其力,但是却自暴自弃,无所事事。这才是放弃了一个人的尊严,当然一些身体残疾又或者老友病残的乞丐又另当别论。”
管宁被太史慈说得连连点头,叹服道:“主上高见。”太史慈又回头看看那名士兵赵免,欢喜道:“我今天之所以高兴的原因是因为我青州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都可说出这番道理来,那我华夏还何惧之有?”
管宁没想那么多,被太史慈说得不由得神采飞扬,连连赞叹。
太史慈和管宁往里面走,来到考场内,自然有从青州过来对*吃业务非常熟练的人来迎接两人,太史慈和这些人说了一会儿话,看看时间已到,便宣布考试开始。太史慈和管宁在众考官的陪同下,开始游历考场。
看着莘莘学子们一个个奋笔疾书地样子,太史慈心中涌起了熟悉的感觉。
自己的学生时代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想起自己那时曾经看过的《儒林外传》,便忍不住为之莞尔。那里面的范进实在是读书人的耻辱,他考不上只不过是了百无一用的书生,他考上了倒成了危害一方地贪官,科举考试到了八股文的那一天,也就成了敲门砖了。
太史慈是绝对不会容忍这种局面的产生的。所以自己设置的科举考试才会有那么多的门类。
太史慈同时下定决心,不管到何时,科举考试一定要实事求是才可以,绝对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万不可弄出像范进又或者孔已己那样的人物来。
看着太史慈微笑,众人莫名其妙,不过因为是在考试时间,所以没有人出言询问,生怕影响考生答题。
又走了一会儿,太史慈便随意来到一名考生的身边,看着考生在答什么。这名考生十分专心,太史慈站在边上好半天都没有反应,他答的题也是十分地精彩。
这人大概是想要当一名掌管饮食的宫廷官员,所以他的题目和吃东西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人在文章中写道:即便是一名厨师也要深明五德变化才可以,比如说“土支木,木生火,火灼金,金盛水,水熟土”。这意思是什么呢,那就是说柴放在地上,这样才可以有火的燃烧,因为有火的燃烧,所以铁锅才会变热,令水鼎沸,而在地里出产的食物才会做熟。至于在另一名医生那里,太史慈看到的则是老生常谈性的东西,不过和新“五德终说”有关。此人说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此修身如治国,“君子配五德”放在人的身上就是说要五脏俱全,但天生人一般都是五脏俱全。所以一个人的健康主要和“君子养五德”有关。
这个人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身体各器官的协调,通过各种手段令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行,并且越来越强健。
这人还列举了华佗的“五禽戏”,认为“五禽戏”便是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舒活全身筋骨,进而促进各器官的正常运行。这篇文章令太史慈耳目一新的地方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把“五禽戏”的功用说得这般详尽,而且是从新“五德终始说”和身体五脏六腑出发的。
仔细想来,的确有道理。
其他诸如什么建筑、农业等等,都是如此。
太史慈有点目不睱给,没有想到新“五德终始说”居然会深化到各个行业中这种程度。再往前走,太史慈突然地眼前一亮。
就在前面,恒范正襟危坐,坐一张桌子的后面肃容题。
哈哈,对了,这个小子今次也来考试的。
太史慈大步上前。
第三部 一统 第七卷 第五章 忧虑
太史慈走到恒范面前,看着恒范满头大汗的样子觉得很有趣。
这个恒范平时异常镇定,没有想到上了考场却这般紧张。一点都不像恒范的为人,
相反在他一旁坐着的陈群就镇定多了。
这时候,恒范抬起头来看了太史慈一眼,一张俊脸变得有些惨白。
太史慈这才觉得有点不对劲。桓范这是紧张了。考试也是在考心理素质,一个人心里垮掉,天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也许自己对桓范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桓范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想到这里,太史慈走到桓范的身旁,轻声道:“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都不是你的对手,这点小场面算什么?若你都不行,天地下还有几个人行?”
桓范闻言一愣,又听太史慈轻声道:“考场如战场,现在你的才学和见解就是你的士兵,正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你又怕什么?”桓范至此彻底的放松下来。低头闭目;好一会钱才睁开眼睛;开始答题。
太史慈满意地从桓范身边绕过;因为他已经在桓范的身上发现了桓范刚才完全不没有的那种举重若轻的自信。
巡视了一圈;太史慈便随管宁离开了考场;向皇宫进发。太史慈要到皇宫去向汉献帝江报这里的圪试情况。坐在马上,泰史慈长长出了口气,意态悠闲,十分放松。
正在眯着眼睛聆听树上小鸟鸣叫的管宁转过头来,看着泰史慈微笑道:“主上这下可以放心了,科举考试终于顺利进行,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有了第一次成功的榜样,以后便会把这科举考试变成一种习惯,造福万代。”
泰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