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慈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来慈禧-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止,二十一日痛苦地告别了人世,终年三十八岁。光绪的死,应该对慈禧有所冲击。同治死后,她将母爱全给了光绪,一手抚养他长大。现在最亲的儿子和最恨的对手均化为乌有,她顿觉失去生命所依。二十二日,慈禧在仪鸾殿从容交代后事,宣醇亲王载沣子溥仪入宫嗣位,由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监护,摄政王载沣监国。之后,亦故去,终年七十四岁。
“非正常死亡”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末名医屈桂庭《诊治光绪皇帝秘记》中说,光绪临死前三天,肚子痛得在床上乱滚,脸颊发暗,舌头又黄又黑,不是所患之病应有症状。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说:他从一个名叫李长安的老太监和内务府某大臣一位后人那里听说,光绪死前不过是一般的感冒,脉案中脉象极平常。死前一天还是好好的,有人见到他像健康人一样。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
《清稗类钞》、《崇陵传信录》等载,慈禧自知己病不治,不愿光绪重掌大权,又听说光绪闻己病面露喜色,因咬牙切齿地说:不能死在光绪之前。遂密令亲信太监扼毙光绪。
《清室外纪》、《瀛台泣血记》、《我的前半生》或说是李莲英,或说是袁世凯,怕慈禧先死光绪掌权后与自己算账,而先下手为强害死了光绪。
一位史家分析道,光绪虽被囚禁,但他没有放弃再度执政的想法,一直进行着准备,他暗暗关注并认真思考国家和世界大势,努力学习英文,了解世界各国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国家间相互关系等。似乎要以三十多岁的年华为唯一资本,与七十多岁的慈禧进行生命的赌赛。他是在默默地等待着那一天。生性敏感、老谋深算的慈禧,又何尝想不到这一层?依她的秉性和一贯做法,她绝不甘心、也绝不能容忍给已被击败的对手留下任何翻身的机会,她要做永远的胜利者,否则,死不瞑目。
“正常死亡”说主要依据的是清宫遗档、脉案。从中可见光绪病情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但不容忽视,光绪的整个治疗过程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当时清廷命奕劻主持皇帝治病事宜。未经批准任何医生不准进入瀛台光绪寝宫,开出的处方也须奕劻过目。而奕劻正是慈禧最得力的亲信大臣,如若伪造“脉案”那实在是很容易的事。事实是光绪确患重病,但病情不至于导致突然死亡。再有,十月二十日,慈禧以光绪名义颁发了两道谕旨,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宫教养,在上书房读书;一授载沣为摄政王。也就是说,那时慈禧即已预先知道,光绪会死在她的前面。唯一可以解释的,正是她本人决定和操纵光绪的死期。


第一节 甲午战败(1)


光绪二十年六月至二十一年二月(1894年7月—1895年3月),中日经历了甲午战争。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宗藩朝鲜沦于日本之手;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宝岛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准许外国侵略者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争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俄、法、英、美、德诸国紧步日本后尘,纷纷向清廷提出领土要求,攫取在华利益,抢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清王朝何以走到这一步?谁应承担甲午战败的责任?过去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考虑的是清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妥协、投降和卖国,其代表人物下是李鸿章,上是慈禧。
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甲午战败的责任、特别是慈禧的责任呢?
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慈禧已归政五年,在颐和园颐养天年,准备她的六十大寿。按说战争胜负与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人所共知,慈禧不但与这场战争有关,而且发挥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
评说甲午战争中慈禧的作用,一般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安危与慈禧享乐的问题;一是和战问题。
在国家安危与慈禧享乐问题上,人们普遍以为,慈禧为了个人的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慈禧竟然拿北洋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自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购铁甲十余舰,至是尽提其款筑颐和园,穷极奢丽,而吏役辗转扣克,到工者实得其二成而已,于是光绪十三年后不复购铁舰矣。败于日本,实由于是。”
人们指出,北洋海军有大小战舰25艘,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然以侵华为第一目标的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扩军备战,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拥有新式舰艇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洋舰,装配有10英寸左右速射炮数十尊。时速23海里的吉野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日本海军发展之迅速,足令欧美震惊,其世界排名从末位迅速窜升至第11位;黄海炮响时,它的战斗力早已在清朝海军之上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正当日本海军全力向前推进之时,清朝海军竟然“未购一舰”。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日双方之形势已是箭在弦上,户部却征得海军衙门同意,正式宣布,太后万寿需款,海军停购舰艇二年。快舰买不成了,至少快炮也该多买几尊吧。朝鲜局势吃紧时,李鸿章循部下之请,要海军衙门拨款六十万两购快炮20尊替代各主要舰艇的慢炮,而户、海两处竟一毛不拔。李鸿章不得已,乃自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暂且购次等快炮12尊,以平海军官兵积愤。
那么,为修颐和园究竟挪用了多少海军经费呢?言人人殊,难究其详。据说将清漪园改建成颐和园的初期预算竟为白银一万万两,可用以增建10支北洋舰队而有余;而实际估计达一千万至三千万两。具体项目,人们举出,李鸿章与奕譞以所谓“建军祝寿”,在颐和园万寿山修建工程中挖“昆明湖”,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令各省捐输,共计二百六十余万两,存于天津洋行生息。
然近年来,清史专家王道成等教授认为,慈禧太后并没有挪用那么多的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对海军建设影响不大。
首先,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并未为海军筹款三千万两,终光绪一朝也未曾有过这样的事;光绪元年(1874年)规定北洋、南洋海军每年各四百万两的经费,从来也未全部兑现过。有时“仅及原议拨四分之一”,有时“大半无着,岁各仅得银数十万”,即便全部挪用,也不足人们印象之数。
其次,颐和园为海军衙门承修,经费也为海军衙门筹措,但并不等于海军经费全部或大部均用于修建颐和园。从史料上看,修建颐和园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从海军军费中拨给。据总理海军事务的奕譞、奕劻等的奏折,如海军经费每年果能全数拨给,则可勉强支撑,腾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费用大约在每年二十万两左右,但这是他们的设想,有无实行,目前没有史料证明。二、海军巨款息银。即上述李鸿章与奕譞以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令各省捐输(实是“筹银”)、存天津洋行生息的银两。时两广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广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等,称“海军巨款”。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解往天津存入洋行生息。至甲午战前,这笔“海军巨款”本金一直未动,息金数额及颐和园如何动用史料未载,按上表累计本银一百多万两,息银三十多万两,可供参阅。三、光绪十五年后的“新海防捐”垫款。所谓垫款是要由上述“海军巨款息金”归还的。“新海防捐”每年约收一百八十万两左右,为颐和园垫了多少,后来还了没有,不得而知。从现在保留的颐和园算房56项工程(占全部工程的三分之二)工费料费三百一十六万六千余两估算,颐和园工程修建经费大约在五六百万两白银。
再次,颐和园修建经费所花费的这五六百万两白银,是光绪十二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86年—1895年)间陆续支出的。而北洋海军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已奠定规模,大小舰船25艘全部于光绪二年至十四年(1876年—1888年)间购置。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后没有添置舰船、装备海军,并不等于就是为了修颐和园。当时清廷财政困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复杂深刻,李鸿章等是以湘、淮军起家,代表地方势力进入上层的实力派,不能不受到多方猜忌。他曾大发慈禧的牢骚:“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实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云云。慈禧限制北洋海军发展另有深意,不能简单归结为修造颐和园。


第一节 甲午战败(2)


但是,慈禧个人的生活享乐,确实对甲午战争的进展造成了恶劣影响。这就是她的六十庆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六十大寿。按中国传统,六十为一个甲子,非寻常生日可比。慈禧六十庆典成了当时清朝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连发动战争的日本侵略者都看到,“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庆典加紧筹备之时,中日战争爆发。而当有人提出撙节庆典费用以供战费所需时,慈禧怒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必令彼终身不欢!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此细节有精彩的阐述:
“十几年里我何尝睡过囫囵觉,这才换得个‘同治中兴’。这不是为的江山社稷又是为了什么?就说这万寿庆典吧,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骂我穷奢极欲!谁个知道?我这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今儿我也把话撂在这里了,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
后清军接连失利,黄海之战北洋水师严重受挫,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慈禧不得不停办颐和园受贺事宜,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六十岁生日。但仍奢华已极,九月二十五日全国各地开始呈进万寿贡物,十月初一庆典正式开始,十七日结束,其中唱戏三天,前后将近一个月,共用银五百四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九两。当时户部给前线的战争筹款却只有二百五十万两,不足庆典一半。史家叹道,如果当时没有慈禧六旬庆典,全国上下全力对日作战,战争结局或许全然不同。
十年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又过七十大寿。章太炎做了一副对联,如下: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明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在和战问题上,人们以光绪为主战派;以李鸿章为主和派;认为慈禧起初主战,后来转而支持李鸿章主和。
光绪主战,十分鲜明。朝鲜东学党起事平息后,清廷照会日本同时撤兵,日本不予理睬,并不断挑衅、制造事端,战争一触即发。对此,光绪主张坚决回击。他给李鸿章的上谕道:“现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庸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了清朝增援牙山的运兵船“高升号”。二十七日又向牙山的清军发动猛攻。七月初一,清廷向日本正式宣战。同一天,日本对清廷宣战。然而清朝主持前方战事的李鸿章采取保存淮军实力的方针,把希望寄托在俄、英等国的调停上。光绪则明确表示,“不宜借助他邦”,要以本国军力战胜日本。但他没有实际经验,不了解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所指定的作战方案含有不少空想成分,加之清军武备废弛,指挥失当,结果“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然直到十月二十一日日军攻陷旅顺,以慈禧为首的后党迫不及待要求议和,不惜割地赔款时,光绪仍表现了鲜明的主战态度,对作战不力、贻误大局的李鸿章严加惩处,“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告诫他“旅顺既为敌据,现又图犯威海,意在毁我战舰,占我船坞,彼之水师可往来无忌………着李鸿章、李秉衡飞饬各防军,昼夜巡逻,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
慈禧开始亦主战。这与她一贯的思想和做法是一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触怒了咸丰,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后奕訢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曾劝咸丰废约再战,因咸丰病危作罢。此次战争初期,慈禧与光绪一样估计不足。光绪事事均请示慈禧,慈禧的态度主战无疑——光绪对诸大臣说:“朝廷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也主战”。然随着战场失利的消息频频传来,慈禧由主战转向主和。促使她转向主和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旷日持久的战事,势必影响她的六十庆典活动,一是帝党的形成。其中第二个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甲午年中日开战前后,围绕着“主战”,光绪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整顿军机处;一是筹措巨额战费。如前述,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与奕譞合作发动“甲申易枢”,将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之以平庸的礼亲王世铎及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孙毓汶等人。面临战争,这个班子明显运转不灵,难担重任。光绪果断任命主战大臣翁同龢、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务,军机处重要事宜都须与翁同龢、李鸿藻协商。战争爆发后更直接授命翁同龢、李鸿藻、刚毅为军机大臣。后又鼓动词臣上书,吁请十年前被罢黜的奕訢重新出山,使奕訢得以“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在内廷行走”。在慈禧看来,改组军机处,那是夺取她控制朝政的大权;停建颐和园,那是藐视她的存在,触犯皇太后至高无上的尊严。
八月,平壤之战,清军失利,左宝贵等将领壮烈牺牲,统帅叶志超一夜狂逃三百里,仓皇渡过鸭绿江退回中国境内;黄海之战,中日战平,邓世昌等壮烈殉国,中方损失4艘战舰,李鸿章抛出所谓“保船制敌”的方针,命北洋水师全队避入威海卫港内,不准出港与日军交战。慈禧终于站到台前,公然干预光绪的执政了。


第一节 甲午战败(3)


她先发懿旨,表示今年庆典仍在皇宫举行。而后连续召集重臣会议,提出议和,派翁同龢赴津要求李鸿章设法媾和。每次会议,光绪支持的主战派翁同龢、李鸿藻与慈禧支持的主和派孙毓汶、徐用仪等均发生激烈争执。慈禧索性抛开光绪,通过奕訢、李鸿章两条线加紧开展调停、议和活动。与之同时,她痛下狠手,教训光绪、整饬后宫、打击帝党。于是发生了前述珍妃一案。十二月,清廷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日本求和,翌年(1895年)正月初抵达日本。时日军正在准备进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