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悦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做一个通才
【原文】
孔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
【读解】
器皿各有所用,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装酒的不能装油。而君 子进德修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 力使自己成为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全 面发展,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开拓型的人才。
不要吹牛皮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读解】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 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要团结不要分裂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普遍 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读解】
说起来,也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 拉帮结派。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 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 主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私利是图,相互勾结利用,背信 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线。
书呆子与空想家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通“悯”,迷罔,无知的样子。 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惆,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读解】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 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 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 所以,儒者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 明代人陈銮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 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
异端的问题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②,斯害也已!”
【注释】
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译文】
孔于说:“钻研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啊!”
【读解】
对于异端邪说的看法,历来有保守和激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 点、保守者往往以正统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见解,好走极端,走 偏锋的观点都视为邪端邪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历史上的哥 白尼、布鲁诺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牺牲者。激进者往往以标新立异 为时尚,喜欢以偏激、个性来走特殊的路子,钻牛角尖,他们很 多时候都走入了凡胡同,自生自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 新思想、新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艺术杰作都是这种标新立异的 产物。所以有人专门著书《异端的权力》,为异瑞邪说当辩护人。 当然,对于儒者来说,对于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 来说,好走偏锋的异端邢说是不能被接受的。
不要不懂装懂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注释】
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诲女:诲,教诲,教导。女, 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 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读解】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 是,充斥于各行各业。
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还不过是害己而已,没 有什么大碍。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 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
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 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做官的学问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 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 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 尤:错误。 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宫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 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 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 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 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解】
一般人率性而为问题不大,要想当官则必须谨言慎行,约束 自己。
常言道,说话多得罪人,做事多错误多。所以,会当官的人 多半练就了一套谨言慎行的本事:但听人说了大半天,表态却是 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 秋!”少表态,少做事,一张报纸一杯茶,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这就不对了。
无怪乎有人说,做官是一门学问,里面大有讲究。
圣人可真是无所不教啊!
提拔正直的干部
【原文】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的儿子,在位27年(公元前 494一466)。②举直错诸枉:举,提拔。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错, 同“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与“直”相对,不正直,这里指 不正直的人。
【译文】
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 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 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读解】
孔子曾经对学生樊迟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孔子说:“把正 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来。”樊迟不理解老师的话,就去请教 成绩优异的同学子夏,子夏说,“这是含义非常深刻的话呀!比如 说,舜帝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 靠边站了;商汤王有天下,在众人之中提拔了伊尹,那些不正 直的人也就靠边站了。” 从政治国离不了选拔任用干部,干部选得好,老百姓就拥护; 选得不好,老百姓就反对。好与不好,标准是正直与否。 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正是在正直与否啊!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原文】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①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 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 ③劝:勤勉。 ④临:莅临。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执政者在老百姓面前庄重,老百姓就会恭敬;执政者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执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
【读解】
一言以蔽之,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才会按执政者的意思办事。
所以,古往今来的执政者总是很注意树立自身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一个慈祥而孝敬父母的人,一个勤政而廉洁的人。
说起来,作为一个公众形象,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圣人不是早就说过了吗?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使老百姓恭敬、忠诚而勤勉。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原文】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有人。②奚:何,为什么。③《书》:指《尚书》,以下几句 是古《尚书》佚文,今文《尚书》无此几句。④施:延及。⑤有政:即政 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 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 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 呢?”
【读解】
那就做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吧!
或者像孔子、孟子那样,不做官,却奔走于各国之间,去做 那些做官的人的座上客,以其满腹经纶,高谈阔伦地去参与政治。
当然,这些都不是圣人的意思。
圣人的意思说的是齐家治国的道理:只要你做到了孝弟,而 且把这孝弟的精神普及运用到政治上去,这就回到有子所说“其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学而》的话题上去了。即使你没有当官,也为治理国 家作出了贡献,这下就是参与了政治吗?
所以,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不一定要故了,只要你在家 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助于社会安定,民风淳厚,你也就参 与政治了。
这样一说,谁还能超脱于政治之外呢?
人不能不讲信用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 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 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 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读解】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
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精言 妙语的生动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这种对“信”的强调,使人想到文天祥的绝笔:“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 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信用高于生命。
不过,说得最多的,强调得最重的,往往也是问题最大的。背 信弃义与讲信用就像是一时孪生兄弟,他们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 过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依然与我们同在。或者更准确他说,越 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今天,背信弃义与讲信用的矛盾越发突出,而 前者还大有占上风的势头哩。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是不是应该大书特书圣人的呼吁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看过去知未来
【原文】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②?”子曰:“殷因③于夏礼,所损益①可 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这里指代。 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因:因袭 沿袭。 ④损益:减少与增加。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 夏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 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代的朝代,就 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读解】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哪里去?
放眼过去,展望未来。孔圣人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未来学家, 他给我们指出了看过去知未来的方法。
历史在渐变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无论怎 么变,怎么增添和废弃,又总是会有所继承,这就是传统。
从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知道过去,那么, 运用同一法则,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鉴往而知来。
所以,一般人要读一点历史;从政治国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多 读一点历史。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原文】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元勇也。”
【注释】
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②谄:谄媚。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 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怯懦。”
【读解】
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 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 说,你是个“二百五”。
在古人看来,不应该祭祀的却去祭祀叫做“淫祀”。淫祀的目 的是媚神求福,拍人家祖宗的马屁,所以圣人不齿,君子不为。
相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车匪路霸应挺身而出;见 到女青年落水应义无反顾,不待脱衣就跳下水去,救命要紧。否 则,你就是胆小鬼一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指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的季孙氏,②八佾,古代乐 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 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 天子之礼的越。③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孔子。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歌舞队在庭院里举 行舞会,这种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心做出来
【读解】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句在“文化大革命”中听得最多的含血喷天的“造反派”语 言却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