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千里路在古代可是不短,后金就在一些交通要道修建居民点,那些归顺的部落就安置在这些居民点之中,这无形之中使后金在远东地区建立了政权。
这可是皇太极的最大功绩之一,由此奠定了华夏今后把远东地区纳入版图的政治基础。
后金经过这一年多的抓捕行动,不光弥补了三次入关损失的力量,反而有所增强,就在皇太极准备又一次入关报仇的时候,大明主动送上门来了。
大明开始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城堡。
老臣孙承宗临危受命,对关内军事防务作了认真的调整,于崇祯七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帅关外军务,并按既定方针抢第三次抢筑大凌河。
祖大寿逃归关外后。经孙承宗训斥,便又回到了关内,在收复永平的战斗中还立了功,但从此以后,祖大寿十分小心得很,从不只身离开军营。生怕叫东厂的特务抓了去。这次抢修大凌河的任务,落在了祖大寿的头上。
袁崇焕时就曾两次修筑大凌河,但皇太极都没让他修完。大凌河城在今天的凌海市,凌海市过去叫锦县,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凌海市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对明军的重筑,皇太极当然不能坐视,他立即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兵在内。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从沈阳出发。竖日便渡过辽河,拉开了凌河之战的序幕。每次大战打响之前,皇太极都要强调军纪,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农历八月一日,皇太极设筵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然后再次申令军纪。并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两万,经义州屯住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皇太极亲自率大军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
农历八月六日,两路大军会合于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大凌河城虽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太极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便兵临城下。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这次大凌河之战,他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他们从城上向下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这一围,城中的明军只有坐以待毙,如果想活着出去的话,一是靠援军来解围,二是只有投降。而援兵前来,必须与金兵野战于城外。
皇太极对祖大寿十分看中,围困十天后,便开始了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围了不到半个月,八月十六这一天,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了,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兵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第一次救援失败。
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这一天上午,雾非常大,几尺外就看不清人。阿济格因打了胜仗得到了皇太极的嘉奖。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
农历九月,金兵哨探报告明总兵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皇太极率军迎了上去,途中见到前面烟尘滚滚,便知是敌人的援兵。皇太极与弟弟多铎走在前面,沿着山悄悄行进,明军也有哨探,他们发现了这一小股队伍,六千大军掩杀过来,皇太极率身边的二百名亲兵冲了过去,明军六千多人竟被二百人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后面大军赶到,又是一番乘胜追击,六千人大败逃归。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在城头一看,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
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祖大寿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上了人家的诱敌之计,急忙后撤。但他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好在部下们都英勇无比,拼命厮杀,总算没有被活捉,狼狈地逃回城中,从此再也没有出过城。(未完待续。。)
第266章 血战到底戚家军(上)()
农历八月六日围城到农历九月十九日的假增援,大凌河城已被围困了四十八天,城中早已断粮。从城里逃出来了一个商人,叫张翼辅,他说:城里边先是杀战马,吃马肉,马几乎杀尽了,开始吃人,当然是先吃手无寸铁的筑城民夫,也吃那些饿死的士兵。惟有几个大官还有米一二升而已。史载城中正“炊骨析骸,古所未闻。”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到处在烧人肉吃,此时的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活生生阴森森的阴曹地府。
皇太极农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这时城中的三万余人已饿死了一万多,祖大寿和军们却一直坚持着。最直接的原因是阿敏屠城。何可纲认为: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死,倒不如不屈而饿死,饿死还能留下个忠烈的好名声。
何可纲还认为,皇太极是一个素无大志之人,本来已打进了京畿,却又撤了回来,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金兵征战的目的无非就一个字“抢”,和占山为王的强盗们没什么大的区别,投降这样的人将来绝不会有好下场。何可纲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是明军身处绝境仍然坚持不投降的最根本原因。
对此皇太极曾亲自写信给祖大寿,他解释说:“过去杀辽民确有其事,我深为懊悔,我们早就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也受到了严惩,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见。但祖大寿等还是不信。
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张春,举人出身,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公元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金兵已经拥了威力无比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张春见势不好。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金兵,金兵被大火逼了回来'8'。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可是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
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们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总兵吴襄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逃归。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从这以后,朝廷再也没派来过援兵。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
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但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反映,有的史书说,祖大寿是叫皇太极的假增援吓怕了,已经分不出是真是假,害怕再次上当。城中已断粮近两个月,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主动去救援张春的戚家军五千多人,也被包围在大凌河边一座小山坡上,戚家军的鸳鸯阵打步兵非常不错,但是和后金的骑兵对上后,效果就大大的不行了。
(落叶就写写这支伟大的军队,希望兄弟们能喜欢——为华夏民族战死的英雄永垂不朽,戚家军魂浩然长存。)
崇祯七年辽东大凌河新城西三十里的一处小山岗;
空中迷雾重重,偶尔有几屡阳光刺破苍穹,斜射到地面,地面上到处是明军的尸体,也有无数鞑子和马匹的尸体,残肢断臂,开膛破肚,这就是人间地狱,连空气中都飘荡着浓浓的血腥味,鲜血像小溪一样向山脚流淌。
“戚少将军快醒醒,鞑子又开始进攻了。”一士兵边喊边摇晕在地上的戚皓轩。
戚金的大儿子戚皓轩张开朦胧的双眼,看看眼前的人,在看看周围如人间地狱的血肉战场,到处是穿着古代衣甲的死尸和残肢断臂,还有被开膛破肚而流淌出身体的内脏。
戚家军本来是协助吴三桂防守锦州,张春战败的消息传来,锦州惊恐一遍,无人敢去救援张春。戚金就主动到孙承宗那里去请缨,孤军去救援战败的张春。
皇太极先前对这支人数不足五千的军队也是嗤之以鼻,以为派三千骑兵就能轻易把这支明军消灭,结果三千骑兵伤亡惨重,还没能消灭戚家军,这才引起皇太极的极大重视,女真人本来少,如果士气丢了,那绝对是找死,在说如果明军突然出现一支特别能打的部队,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也不可能让他从自己的手中溜掉,以免养虎为患,虎贲军就已经让皇太极胆战心惊了。
皇太极留下多尔衮领七万大军继续围困祖大寿,自己亲率五万精锐骑兵直扑区区五千戚家军而来,戚家军的鸳鸯阵是专克步兵的,对付骑兵就逊色不少,稍有不逮。先前与三千鞑子骑兵大战,虽然歼灭鞑子骑兵两千多人,但自己的伤亡也不小,死伤近一千人。
鞑子五万精锐骑兵直扑而来,戚金在戚皓轩的建议下,抢占了附近的一处小山岗,高不足百米坡度三十度左右,但总算有一点地理上的优势,可以减缓鞑子骑兵的冲锋速度,没有速度的骑兵在鸳鸯阵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鞑子在付出三条人命才可以换到一名戚家军的性命,但架不住鞑子人多势众啊!血战三天三夜,戚家军的箭矢消耗矣尽,十二门火炮在抢占小山岗时给丢弃了,因为鞑子也没有火药和炮子来,所以也没有用。
戚皓轩来不及多想,鞑子苍凉的号角冲天响起,在空中盘旋的食肉的海东青也被这苍凉的号角惊的魂飞魄散,远远地逃遁而去。
“兄弟们抄家伙跟我上”不用戚皓轩喊,所有能动的全部都捡了把武器去迎敌了。
鞑子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苍凉的号角催促下,凶狠地扑向小山岗,万马奔腾的气势摄人心魄,地面也剧烈的震动起来。(未完待续……)
第267章 血战到底戚家军(中)()
戚皓轩撕心裂肺地大声发布命令“稳住,立盾,狼筅阻击,长枪掩护,挡耙准备。”
戚皓轩所领的几百人在小山岗的半山腰,坡度在三十多度左右,鞑子骑兵的速度明显变慢,十几息间,鞑子前锋就和前排的狼筅对上了,五米长的毛竹前面是铁枪头,后面是无数的尖刺,扎马又刺人。
鞑子先锋最先撞上狼筅数十匹鞑子战马被刺伤,高高地扬起马蹄,嘶鸣着把鞑子骑兵抛下马来。落马的鞑子正好是戚家军长枪兵的靶子,长枪伸处盾牌缝隙把落马的鞑子刺个对穿。
前面的鞑子刚死后面的鞑子继续疯狂冲击,总有少数鞑子骑兵突破狼筅狠狠地撞在盾牌上,持盾的士兵被鞑子骑兵撞飞,死多活少。后面的士兵快速地向前几步补上死者的位置,双方就这样在半上腰绞杀,血肉横飞,残肢遍地。
戚皓轩找了一把弩抄在手上,那个鞑子跑在最前面,戚皓轩就瞄准那个鞑子射,三十米的距离只要瞄准了都是一箭中矢,突破狼筅防线的鞑子也是戚皓轩的目标,距离更近,杀伤力更大,所以被戚皓轩射中的鞑子基本上都是一箭毙命。
“杀鞑子……杀……”还夹杂着鞑子的呼喊声。
戚皓轩双目赤红,用脚踩住弩臂,用双手拉动弩弦,这样上弦还是很轻松的,但上的次数多了,双手和腰像折断了一样疼痛。
半山腰还在继续绞杀着双方士兵的生命,戚家军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精力体力都下降不少,最主要的是戚家军这边是死一个少一个,没有兵力补充,戚皓轩指挥的这一满编千人队。现在就两百多人了,战线在逐渐后移,戚皓轩明显感觉到前面的戚家军快抵不住了,情急之下竭斯底里地大喊道;
“兄弟们,为了活着回家见到父母妻儿。给我杀鞑子啊……”
没有能比这回家的诱惑更能激励人心的了,先是几个人跟着戚皓轩喊。“回家,回家,回家……”
戚皓轩手下的两百多人一起喊,最后是整个小山岗全是震彻云霄的呐喊声“回家,回家,,,回家……”
小山岗上残存的戚家军发出了最后的呐喊,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慢慢地把鞑子骑兵往下顶,地上无数人尸和马的尸体也阻碍了后续鞑子骑兵的冲锋,所以鞑子被发疯的戚家军慢慢地顶到了半山腰以下。
帅旗下的皇太极一脸黑线,想不到这区区三千多明军,被自己持续围攻三天三夜,到现在还残存一千多人,而自己付出近五千伤亡,还是不能将其消灭。实在是太可恨了。
震天的呐喊声突然爆发,把皇太极的坐骑惊的高高昂起。在把神游太虚的皇太极突然摔下马来。
“大汗。大汗……“鞑子中军一遍混乱,慌忙之中,鞑子鸣金震天响起,冲锋的鞑子听到收兵命令潮水般的退了下去。
“回家,回家……回家……”
戚皓轩脱虚地一屁股坐在地上,突然戚皓轩听到自己左边传来凄厉的哭喊声“戚将军。戚将军,你醒醒啊!!”
这一声喊叫让所有将士的心都沉到了地狱,如果戚将军有个三长两短,主帅死亡对军心的打击是最大的,那这剩余的兄弟没有一个兄弟能冲出鞑子的包围圈。
戚皓轩一听戚将军出了意外。顾不得屁股上腰上手上的疼痛,咬牙支持着身体,用力爬起来,在用一只手捂住屁股就向喊声跑去。
戚皓轩分开围在戚金身边的将士,见一支破甲箭从戚金三文甲左胸的缝隙而入,还好三文甲挡去了大部分攻击力,破甲箭没有没入身体太多,军医已经来了,查看了一下戚金的伤势,就准备拔箭。
戚皓轩叫一士兵拿来一些酒蹲在军医的边上,军医闪电般拔掉戚金胸口的破甲箭,一股血箭喷射而出。
“快帮将军脱铠甲,快,快。”军医急切地呼喊着。
众人七手八脚三下五除二,飞速把戚金的铠甲脱下来,再快速地用葫芦里的酒清洗伤口,军医见伤口清洗完毕,然后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