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已去,大势已去
李密见单雄信按兵不动,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所以他没有向王世充发动进攻,而是,率领直属的轻骑兵东奔虎牢而去。
:
第三十七章 西进()
再度从洛口城逃走的李密达到了虎牢,打算前往黎阳与徐茂公会合,有人警告他,说格杀翟让的时候,徐茂公差点被杀,而今你打了败仗,前去依靠,主弱臣强,怎能保持安全呢?
李密一听,心中一凉,想起了徐茂公曾经讽刺自己的事情来,心中更是没有了底。
恰在这时,负责镇守金墉城的王伯当领兵前来会合,随后,李密召集众将进行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他准备南以黄河为界,北以太行山为界,东连黎阳,先求安定,再图发展。其实也就是守住汲郡、魏郡。
可是,马上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有人反对道:“我军刚刚失利,人人畏惧,倘若再继续打仗,恐怕士兵们就要全都叛变逃亡了”
也有人提起,汲郡、魏郡与武安、武阳两郡相连,以瓦岗目前的情况,很难在两大势力之间生存。这是个问题,不说河北兵刚兵不血刃的大败了宇文化及,就是王世充,在李密大败之后,许多地方接连投降,人心惶惶之下,李密想不出还有谁能够依靠
一败如斯
李密的心中,终于有了绝望的的念头。
自从除掉翟让之后,就不断有人建议李密斩草除根,把翟让的旧部全部干掉,以绝后患。比如当时房彦藻就曾力劝他除掉单雄信。他说单雄信是一个“轻于去就”的人,不可能从一而终,早杀早好。可李密始终下不了手,因为单雄信勇冠三军,在军中有“飞将”之称,李密爱惜他的才干。再比如,部将宇文温也曾劝他干掉邴元真。他说邴元真这个人是翟让的死党,其“长史”的职位就是翟让力荐的,心里头对翟让感恩戴德,留着这样的人,迟早是个祸害。可李密听完却不置可否,因为他不希望在攻克东都之前搞太多的窝里斗。
但是最后,就是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倒打了一钉耙,使得李密一再痛失良机
想起这一切,李密真是感慨万千、追悔莫及。
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
就算把翟让的旧部通通杀光、一个不留,瓦岗就能上下一心、坚如磐石了吗?
未必。而且提早动手的结果很可能是把这些骄兵悍将提前逼反况且,要杀多少人才算把翟让的“旧部”清除干净?
瓦岗本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反军聚集在一起,凑成的松垮联盟,从来就不是一支军纪严明号令统一的正规部队,要论战斗力那是没得说,可要论部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那基本是几乎没有,自从李密执掌领导权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松松垮垮、谁也不服谁的状况,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洗掉这些人身上的匪气,也扭转不了他们三心二意、随时准备瓦岗不行就开溜到其他地方在做打算的想法,所以李密根本不可能把瓦岗军打造成一支以他李密为核心的具有高度忠诚与合作精神的集团。瓦岗寨这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之间各种潜在的利益关系始终是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凭什么认定哪些人是翟让的“旧部”、属于定点清除的对象,而哪些人是一干二净、与翟让小集团毫无瓜葛的?这个标准要如何拟定、如何拿捏?
这,很难,因为他几乎是不存在的。
因为说到底,真正对李密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什么翟让的“旧部”,而是一张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隐性的利益联结。除非李密彻底撕破这张,把瓦岗军改造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否则各种隐患就不可能被消除。换句话说,除非李密只留下少数心腹,把其他的人通通杀光,否则就不能算清除干净。
然而,李密能这么做吗?
当然不能。
再说了,自从坐上瓦岗的头把交椅,李密基本上就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先是跟东都军队打,继而跟王世充打,后来又跟宇文化及打,天天席不暇暖枕戈待旦,四十岁不到,他的垡头就白了许多。他根本就腾不出手来清理内部。如果硬要动手,那无异于是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自毁长城
就像当初柴孝和提出放弃东都、西进关中的建议时,李密只能表示无奈一样,此刻的李密也只有无奈。
非常的无奈。
瓦岗的军心已经散了啊,一败涂地的李密还能有什么想法?
李密一听,大哭了起来,他缓缓的说道:“我所依靠的是大家,大家既不愿意,我路尽道穷了。”说完之后,咱们的李老兄竟然拔出了腰中的佩剑,抬手就要往脖子上抹
众人大吃一惊,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王伯当上前一步,紧紧的抱着李密,阻止了他自杀,同时放声大哭,连声高喊:“魏公”
众人这时才反应过来,赶紧纷纷上前劝慰李密,不要寻短见,众兄弟还是忠于他的。
李密收起佩刀,想了一想,这其实是他早就想好的想法,他对众人道:“诸君若不见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幕僚柳燮立即代表众人道:“明公与唐公乃李氏同族,又曾订立过友好盟约,虽然没有一同举兵,却替他挡住了东都的隋军,使唐公不战而据长安,这也是明公的功劳啊”
众人频频点头,异口同声地说:“然”
于是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李密带着残兵败将两万余人西向关中,投奔李渊而去。
随后,李密一走,仍然驻守在中原各地的其余部众顿时群龙无首,只好连人带城纷纷归降东都朝廷。
这一年的夏天,李密策马西去的背影显得落寞而苍凉。
清河郡。
杨浩已经得到了李密大败的消息。
可惜,回到清河之后,要祭奠明帝杨广,又要安抚众臣,不能前去收降秦叔宝、罗士信那几个猛将。
江都军收降了两万余人,这些人暂时都不可靠,或者根本就不可靠。所以杨浩的选择是,要留的可以,不留的给了路费,让他们回转关中。杀,他不是没有想过,可是现在的情形,让他不能这样做。
“如今,黄河以南,都被王世充所据,恐怕李密难以抵抗王世充。”魏征笑着道。
“那么,依你看,李密会怎么办?”杨浩笑了笑,喝了一口茶,他的心中早就知道了结果。
“降唐”魏征斩钉截铁,他手抚长须,道:“李唐与李密有过盟约,为今之计,降唐是最好的选择。”
“哈哈”杨浩一笑,放下茶杯,道:“李密多次征战,数次大败王世充,想不到最后一战,居然被王世充的弱势兵力击败,人生,真是变幻无常啊”
魏征笑道:“李密轻视王世充,不肯采用裴仁基的良策,就注定了失败。”
“李密一败,诸多将领投降了王世充,如今王世充的实力可是大涨啊”杨浩笑了笑,想起程名振,按照事先设计,他与裴仁基等人一样,在偃师“被俘”,然后投降王世充。
两人正说着,这时,有士兵奉上军文,魏征拆开一看,惊道:“李世民浅水原被薛举打败,八大总管败的败,刘弘基等人更是被薛举抓住。”
杨浩冷冷一笑,他自然知道李唐浅水原大败,虽然造成了李唐短时间的防守态势,可是秦帝薛举最终还是败了,因为他死了
薛举死的时候恰巧是杨浩受到军文的同一天。
这对于李渊是个好消息,而且是非常好的消息。
一个多月以前,浅水原一战,唐军实在是损失巨大,而这一切,是李世民按捺不住,主动出击的结果。是役,唐军半数以上被杀死,薛举将唐军的尸体堆成一座高台,以炫兵威。高墌也被薛举占领。
李世民带些少数部队回到了长安,在浅水原一战中逃过一命的刘文静和殷开山当即被李渊革职,至于李世民……
李渊看着跪在地上的李世民,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道:“世民,你也累了,好好下去休息去吧”
“爹,我”李世民忍不住的想要说些什么,浅水原一战,对薛举的陇西骑兵印象太深了,无数的铁骑轰隆隆的扑来,宛如黑云一般,蹄声如雷,李世民感到现在耳边仍有那股巨大的响声,震得他的耳膜生疼。
“世民,你先下去吧”李建成及时的站了出来,脸上挤出微笑,很多时候,他总是周旋在父亲和世民只见,唉,世民的脾气还是很倔啊。
就比如这一战吧,事先李渊已经说得很清楚,要世民固守,然后等薛举粮尽,在乘虚追击,一定可以大破薛举。
可是,李世民还是忍不住出战了啊,这让李渊的心中很是疼痛。
:
第三十八章 再战()
李渊看着李世民终于走出去背影,轻声一叹。
李建成忙上前道:“爹,如今我军虽败,可是尚有余力,长安城高墙厚,粮食充足,足以自保”
李渊睁开眼睛,站了起来,道:“也只能如此了,哎,世民,还是毛躁了些”
李建成走上两步,道:“爹,说起来,还是那些世家大族可恨”
“住嘴”李渊猛地大喝,缓缓的踱了两步,李渊皱着眉头。这些世家的确可恶啊。
本来,他是对李世民千叮万嘱,可是,薛举也不是没有对策,他和郝瑷商议之后,决定派出骑兵对李世民的粮道进行了骚扰,其中几支更是冲到了长安,在长安附近烧杀抢掳,这让那些世家大族心中惶恐,那些被抢劫的世家大族纷纷向李渊进言,表示怀疑前线将帅的能力。
李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毕竟薛举的骑兵机动能力很强,当你集重兵对阵时,他就不来,而是采用袭扰之术,不时地冲阵骚扰,一粘即走;如果你要追击,那正好中了对方之计,很有可能被其伏击,唐军中虽然也有骑兵,却不如秦军中那么多,不敢像对方那样将精锐骑兵用作游骑前来骚扰。而且,李唐的主力,已经被李世民带去了高墌城。
不过为了平息那些世家大族的愤怒,李渊还是装装样子,派了使者假意训斥了李世民一通,当然,背地里,他让那使者告诉李世民,依照原来的计划行事,来训斥他,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让李世民不要往心里去。
可是李世民怎么不往心里去?他生性高傲,想了又想,这才决定出击,和薛举决一死战,不禁表明他的信心,更像证明他的能力在出击之前,他也做了一些安排,在中军之中,布置了精锐,而两翼,则相对较弱。
李世民的想法正是想利用两翼来分散薛举的兵力,从而挥动中军猛攻薛举,一举将他拿下。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想象。
薛举在高墌等了一个多月,欲求一战而不能,早就憋得心急,听到唐军在高墌城西南外的平原上,摆开了阵型,似乎要同自己决战的样子。
薛举当即大喜,率领全部主力出击,要一战而擒获敌军主帅。所以秦军的进攻非常犀利,而且,他们只是猛攻唐军的中军。
陇西,是隋朝养马之地,骑兵何其精锐,铁蹄隆隆,很快的将唐军辗在马蹄之下,唐军出现了力不能支的情况,向后退去。这个时候的唐军,还是比较有纪律的后退,可是这时,唐军的侧翼出现了由“万人敌”薛仁果率领的一支骑兵,正是这支骑兵将唐军冲垮。
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带领军队且战且退。
这,就是浅水原一战的前后因果。
“建成,你去看望一下刘文静和殷开山。”李渊想了一想,对着李建成道。
“爹,你这是……”李建成有些不解。
“唉,这事情毕竟是世民不对。我以世民患了疟疾为由,对他只是略施惩戒,只不过是希望世民能吸取教训。”李渊说到这里,深深的喘了一口气,道:“建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今大唐创业艰难,还要靠你和世民,多多努力啊”
李建成应声道:“爹,孩儿知道了。”说着,告退而出。
浅水原一战,秦军虽然大胜,可是也损失不小,尤其是面对唐军的精锐,秦军损失很大。所以薛举在高墌进行休整,暂缓向前进攻。
过了几日,郝瑷向他进言道:“唐军新败,将帅被俘,关中骚动不安,应该趁机直取长安。”
薛举深以为然,然而,就在他准备率军出发之际,却患病卧床,而且很快就病死了。
太子薛仁果继承帝位,为了安抚众将,获取军心,薛仁果驻军原地,停滞不前。准备等待良机,再攻打长安。
消息传到长安,李渊泪流满面,他知道这是个好机会。
于是他再度令李世民率兵逼近高墌,同时令人前往凉州与占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称王的李轨接触,准备换取他的支持,从后面进兵,攻打秦军的后方。
消息接连的传回清河。
得到消息的杨浩知道此刻他也需要行动了,正是这个时刻,该攻打占据在博陵郡的历山飞了。
历山飞其人,原名魏刀儿,大业十一年,随上谷郡的王须拔同时起义,兵马最盛时,足有十余万,后来王须拔死,余众归他统率,他占据深泽,在博陵郡、信都郡只见活动,窦建德为亡时,曾与窦建德有过利益上的冲突,双方有过摩擦。
杨浩随即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了出兵的方向,新婚的杨善会虽然一再表示要随军出征,还是被杨浩笑着拒绝了。
此战清河郡精锐尽出,杨浩、李靖、苏定方、来整均随军出征。众人刚敲定事情,这时,镇守襄国的孔德绍派人快马送来军文,原来是杨公卿率领五万余人,攻打襄国郡。
本来,杨公卿其人应该是早就投奔了王世充的,可是或许是因为杨浩的到来,改变了河北的局势,从而使得此人仍在河北一带活动,并未南下。其人仍活动在信都与赵郡一带,有两三万人。或许是因为襄国郡在孔德绍的治理下,渐渐变得兴旺起来,所以杨公卿这才来打襄国郡的注意,不过他知道清河的那个王爷很是厉害,就连窦建德等人都被他打败了,余部大部分被招安,由此可见,他的实力很强,所以,他只敢在襄国郡外围进行骚扰,掠夺,抢上一票就走,并不敢深入。
听到杨浩领着三万大军前来的消息,杨公卿忙召开了会议。
手下诸位将领均是一脸的沉重。
当先发言的是杨公卿的心腹,也是他的亲戚,此人姓杨名叙,是他的侄子,作战勇敢,在军中仅次于杨公卿,使得一手好刀法,只听他开口,道:“大王,官军气势正盛,不如退回赵郡,与历山飞联手,先破官军。”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议,均道历山飞拥兵足有十数万,在博陵、恒山等郡纵横,实力不小,可以引为后援,可颇官军。
杨公卿深以为然,遂领兵退出襄国郡,与盘踞在位于赵郡北部鼓城的历山飞会合。
六月初十,杨浩率领三万大军赶到鼓城,在城外三十里外扎营。
次日,双方战于城外,历山飞骁将宋金刚出战,与来整交战。
两人交手,开始颇有一番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感觉,可是那宋金刚居然很是骁勇,二十招过后,越战越勇,手中的宝刀一阵快过一阵,来整不敌。
苏定方出战,同来整围住宋金刚厮杀。
那边,镇守在城外,与历山飞形成掎角之势的杨公卿,下令部将杨叙出战。两边均是捉对厮杀,苏定方对阵宋金刚,来整对阵杨叙。
四人四马,在沙场上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