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7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形势之下,丘行恭靠向更加年轻、且有整个关陇集团为后盾的长孙无忌,似乎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按照长孙无忌的许诺,只要丘行恭能够在配合关陇集团在军中互为声援,使得使得双方的影响力能够形成一股新势力,拥有左右朝局之能力,便会第一时间推动高士廉的致仕。一旦高士廉致仕,空出来的尚书右仆射之职便只有宋国公萧瑀和英国公李绩有资格接任,而李绩挟西域平叛之威势,胜过萧瑀进入尚书省成为房玄龄之下的二号人物几乎是必然之事。

    而只要李绩荣升尚书右仆射,那么兵部尚书一职便是他丘行恭的囊中之物……

    丘行恭觉得这笔买卖不错,虽然背弃高士廉令他在心理以及声誉之上遭受重大打击,但是好歹将自己买了个好价钱,不算亏。

    兵部尚书虽然并无多少实权,却是可以在政事堂里占据一个主导者的位置,这可是大唐帝国的宰辅之一!

    身为军人,这已经是能够到达的最高,丘行恭岂能无动于衷?

    然而现在,高士廉的一席话便令他彻底梦碎……

    长孙无忌哪里是要借助他增强军中的影响力?分明就是用他来作为对抗房俊的靶子,以此吸引房俊的全部火力!而在背后,正是长孙无忌主导了关于房俊因妒生恨进而陷害丘神绩之流言的疯狂传播……

    说这些留言与自己无关?

    全都是于此毫无关联的长孙无忌弄出来的?

    怕是傻子都不会信。

    现在的形势便是丘行恭进退维谷,一方面将会吸引房俊疯狂报复的火力,一方面被高士廉逐出门下失去这个靠山,并且因为“背信弃义”、“吃里扒外”而声誉大损,还有一方面则是自家的儿子恐怕难逃严惩……

    怎么会突然之间变成这样呢?

    春风得意之时,一眨眼却是前途尽毁、即将声名狼藉,这个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丘行恭揪着头发苦恼不已,回到府中呆呆的坐到天亮,本来光泽的头发一夜之间增添了许多花白,神情疲惫颓丧,一向坚挺的脊背也似乎弯了下去……

    他这一辈子尸山血海的闯出来,锦衣玉食醇酒佳人享受过,权势、地位、名利应有尽有,说起来哪怕这一刻死了,也不枉此生。

    然而别的他都可以不在乎,却不能在乎丘神绩的前程!

    当东方浮现出一丝鱼肚白,丘行恭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

    今日虽无大朝会,但是大臣们依旧会去两仪殿觐见陛下处理政务,一旦陛下当众公布对于丘神绩的处罚结果,那便大势去矣。

    急忙命婢女们打水侍候他洗漱更衣,而后也顾不得享用早膳,强打精神出了府门,带着两个部曲从刚打开的坊门出去,径自前往崇仁坊。

    到了崇仁坊,却又从长孙家的府门前过而不入,来到不远处的房府。

    结果到了房府门前求见房玄龄,却又被门子告知房玄龄目前并不居于府中,而是在骊山农庄养病,家中唯有二郎在家,是否要入内通禀?

    丘行恭沉吟半晌,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在房俊面前低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便反身上马,从金光门出城,过灞桥沿着山路疾驰赶往房家农庄……

    *****

    晋王府。

    晋王李治在婢女的催促下掀开被子,打着哈欠爬起来,顺手在身侧一丝不挂的雪白的翘臀上拍了一记,那挺翘的白肉顿时掀起一波水纹一样的颤动荡漾开来,惹得睡梦中的晋王妃王氏发出一声抗议的嘟囔。

    而这一声猫儿也似的娇嗔,却令晋王殿下困意顿消,年青男子特有的晨间现象愈发明显,一翻身,便在婢女目瞪口呆之中爬到王氏身后,挺身而入……

    一阵顺爽丝滑令人愉悦至极点的触感传来,晋王殿下兴致勃勃挺抢发起冲击,心里却想着御医交待过的话语。

    什么少年身体未成要爱惜精力,什么固本培元保养肾水……李治觉得都有道理,可问题是谁特么能忍得住呢?

    听着身下娇弱的躯体发出一声接着一声的细细娇喘,李治觉得这一刻便是江山在眼一马平川,唯有跃马挺抢奋勇争先方才尽显男儿本色,直杀得溃不成军哀哀告饶,方才睥睨四方不负此生……

    奋战了盏茶时分,晋王殿下方才神清气爽的自早已软成一滩烂泥的王氏身上爬下来,任凭婢女面红耳赤的为他清理身上战后的痕迹,又服侍着穿上朝服,用了早膳,这才出门乘坐马车赶往太极宫。

    今日是他甚为皇子第一次前往两仪殿参与政事,绝对耽搁不得。

    也正是这份垂涎已久的参与政事的资格,让他心里那一丝崇尚权力的野心彻底苏醒过来,早间才会表现得那般亢奋。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权力才是男人最好的春藥……

    心舒神畅壮志满怀的晋王殿下自承天门外下了马车,在内侍的引领之下径自前往两仪殿。

    沿途熟悉的景致此刻在晋王殿下眼中似乎皆有着不同以往的风韵,一面以一种全新的身份去感受这份截然不同的体验,一面在心里不断的回想着昨日下午舅父长孙无忌交待给他的事情,每一字每一句都清晰的在脑海之中浮现。

    内侍小声的提醒一句,李治猛然抬头,便见到两仪殿便矗立在面前……

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廷议() 
    李二陛下这人其实不大讲究排场,只是对于名誉极其看重,所有能够使得他的贤名传颂当代、流芳后世的事情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而一切有损他贤君名声的事情都会全力遏止。

    他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向天下百姓证明自己做皇帝不会输给任何人,那就必须竭尽所能的克制自己的慾望,以此來给他以往的所作所为洗地……

    杀兄弑弟这种名声实在是倾尽黄河之水也洗不清,他只有将自己以一个廉洁、勤俭、圣明的君主形象存于世间,以此来抵消所有的负面形象。他深信只要自己能够让天底下的百姓吃饱穿暖,能够让大唐之盛世繁华锦绣,能够让汉家威风泽被四海、震慑群伦,那么人们便会忘记他所有的污点,只会对他的功绩进行歌颂。

    所以李二陛下对于一些细节很是在意,两仪殿乃是内廷最大的宫殿,自然富丽堂皇宽敞轩阔,李二陛下却觉得诺大的正殿空间太大,君臣位于殿上距离疏远,这很不利于他一向所倡导的“君臣相得,善始善终”的理念。

    又非是大朝会,何必规规矩矩皇帝端坐御座文武分列左右?

    李二陛下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信,对于这一帮跟随自己厮杀天下、逆而夺位的大臣们更自信,他深信自己的威望已经早已超过了需要哪些繁文缛节来强调渲染的地步,彼此之间随意亲切一些反倒更好。

    故此,朝会没有在两仪殿的正殿举行,而是在一侧的偏殿里,地上铺着厚厚的波斯地毯,一溜儿雕漆的矮几分列左右,倒更似一场酒宴而非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朝会……

    *****

    晋王李治进入偏殿的时候,参加朝会的大臣已然差不多到齐。

    迎着主位上李二陛下探寻之中略带不满的目光,李治一阵心虚,勉强笑道:“今日参加朝会,所以昨晚一夜难寐,临近天亮方才睡下,因而起得晚了一些……”

    李二陛下剑眉一展,心中释然,笑道:“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让诸多国朝重臣单单等候于你,却是有些过分,以后且不可再犯。”

    一侧的岑文本身穿紫袍气度威严,此刻调侃道:“陛下何须苛责?晋王殿下今日的表现可是必老臣好得多了,想当年老臣第一次参加朝会,可是连续两宿未曾阖眼,到了朝会上眼圈儿都是黑的,商议了什么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只想着藏在最后头眯起眼打个墩儿,呵呵。”

    群臣听他说的有趣,都轻笑起来。

    殿上气氛甚是随意融洽,李治提着的心这才渐渐放下,心中暗讨以后上朝的时候万万不可晨间宣淫,实在是有些荒唐。

    李二陛下颔首微笑,冲他摆摆手:“速速入座吧。”

    李治吁了口气,连忙应了一声:“喏!”

    自有内侍上前为他在太子和吴王之后安置了座位,李治赶紧上前坐了。

    环目一扫,便将殿中情形大致收入眼内。

    依旧是左文右武的规矩,只不过几位皇子的座位被安插在文臣这边,位于高士廉、长孙无忌、萧瑀、岑文本之后,在后面便是三省六部的主官,不过房玄龄依旧告病在家,未曾上朝。

    探头瞅了瞅,才见到作为兵部左侍郎的房俊代表兵部坐在这一侧的最外边靠近门口的地方,这厮正微微低着头,眼皮耷拉着,也不知道是在玩深沉还是打盹儿……

    李二陛下的话语打断了李治的思绪,只听李二陛下说道:“行啦,人都到齐了,有什么事儿就赶紧说说。”

    太子李承乾轻咳一声,说道:“前几日房侍郎提出的‘灾难应急救援中心’的议案一直未有结论,今日何不在此议一议,到底是否可以施行?”

    李二陛下饶有深意的瞅了太子一眼,又看了看不声不响的房俊,没有吭声。

    而参与朝会的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尽皆精神一振,一扫先前神情恹恹无精打采的模样,一个两个眼珠子灯泡儿一样瞪圆了。

    长孙无忌立即接口道:“微臣以为不可,太子难道看不出其中的漏洞吗?兵者国之凶器,诸卫官兵轮番宿卫京畿,确保关中安危稳定,岂可一有灾难便随意调动?兵员调动乃是极为凶险之事,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十六卫宿卫京畿,各自有营地驻扎,相互之间即可互为奥援又彼此牵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莫说是京畿驻军,即便是地方军队亦不可随意调动,否则谁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是去救灾还是被造反?

    太子淡然自若,虽然被长孙无忌不轻不重的刺了一下,却丝毫没有辩驳的意思。

    自然有人替他出头……

    岑文本说道:“房侍郎的奏折当中已然说得很清楚,太子六率与守卫玄武门的左右屯营是毋须接受调动的,又非是十六卫尽皆接受调动,且左右武卫、左右勋卫必须保证有三卫镇守京畿,赵国公何虑之有?”

    十六卫中人数最多的是左右屯营,最精锐的则是左右武卫、左右勋卫,在左右屯营把守玄武门的情况下又有其余四卫中的三卫镇守京畿,就算是当真有哪一位大将军想要造反,也得在固若金汤的京畿守军面前头破血流、灰飞烟灭。

    况且就算调动军队前往救灾,一次也不过是调动一卫,能翻腾起什么浪花儿来?

    长孙无忌沉声道:“古往今来,从未有军队可随意调动前赴灾区之举措,可见其中之凶险实在是太过巨大。岑中书一味赞成这项提议,万一日后出了任何差错,后果可是由你承担?”

    岑文本哑然失笑:“赵国公言重了,既然是议案,那自然要大臣们全体通过、再由陛下拍板才能付诸实施。议案是大家通过的,何故有了后果却要本官一力承担?天底下没这个道理。”

    心里却是冷笑。

    “长孙阴人”固然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可他岑文本也不是白给的!想要给他挖坑?

    省省吧……

    长孙无忌面色难看,冷言道:“微臣不赞成此举,后患实在太过重大,还请陛下三思。”

    李二陛下缄默不语,不置可否。

    程咬金大嗓门儿响起来:“陛下,老臣赞同此举!眼下周边蛮族尽皆臣服,除去一两场可以预见的大战之外,几乎称得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长此以往,关中儿郎只是在上番只是前往军营点个卯、应个景儿,不曾经历战阵冲杀,一旦有外敌入寇,难道让那些奶娃子上战场为国拼死冲杀么?这一次房侍郎的议案非常之好,能够趁机将各卫兵卒拉出去操练一番,虽然效果必然与实战相差甚远,却也聊胜于无,总不能将这几十万二郎当做猪狗一般豢养吧?”

    尉迟恭亦在一旁附和。

    长孙无忌那边自然也有人站出来反对。

    有人赞同,自然就有人反对;有人反对了,那就必然有人赞同……

    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争夺不休。

    长孙无忌反对这项议案,是因为长此以往军队将会脱离关陇集团的掌控;程咬金赞成,自然是想要关陇集团的坚固后院挖一个洞,提升自己对于军队的权威。

    大殿上一时间争吵四起,闹闹哄哄。

    出奇的,李二陛下并未询问自己的几个皇子对此事有何看法……

    尤其是太子。

    太子参加朝会,目的不是为了皇帝多多分忧,而是培养他处理政事的经验和阅历,为了以后接班做准备。皇子参加朝会则是培养皇族的中坚力量,一个稳定的帝国,必然要有一个强势的皇族,否则干弱枝强,岂能长久?

    李二陛下冷眼旁观,就任凭着大臣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好半晌,李二陛下方才发声,淡然问道:“申国公对此议案,不知有何见解?”

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亲情与背叛() 
    大殿上的争执瞬间消失,大家都看向一直老神在在不声不响的高士廉。

    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他的话语是极其有分量的,可是高士廉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天然的与关陇集团亲近,双方利益一体,自然是倾向于反对的。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高士廉会表示反对的时候,高士廉却慢条斯理的说道:“诸位争执不休……却为何都未想过,房侍郎当初提出这项议案的初衷是什么?”

    殿中肃然一静。

    一众刚刚还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的文武大臣纷纷面露惊讶,进而各个满面羞愧。

    不得不说,每一个朝代创立时期,无论君臣皆是心系百姓的忠直之士占了大多数。固然因为自身利益而对政见有所不同,私底下亦会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道德的底线是基本相同的,大家都能够在保证朝局稳定、造福天下苍生的理念上求同存异,不至于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人家房俊当初提出这个议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救援灾民!

    在这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无论通信还是交通都极其落后,天灾**屡见不鲜,水患、旱灾、蝗灾、疫病、地震……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直接死亡!

    如何评价一个帝国是否强盛、一个时代是否繁荣?

    在古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口!

    这个标准看似很简单、很粗暴吧?

    然则就是如此!

    人口多了,就能耕作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大败更多的敌人!

    反过来,只有一个帝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土地更多、粮食更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史书之上所谓的盛世如何评判只有这么一个条件哪个时代人口多,哪个时代就是盛世!

    李二陛下很满意大臣们的反应,既然都意识到了错误之处,他自然不会严加苛责。大臣们也是人,都有三姑六亲新朋故交,都是生活在一个个圈子里头,追逐利益乃是不可避免之事。

    他从来都不认为大臣们争夺利益有什么不对,只要能够在利益之上还有一条道德约束的底线,那就很好。

    然而长孙无忌可不这么认为……

    在高士廉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心中一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