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贫仍趺戳耍俊
其实孔颖达心里还有一句没问出来,那就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个什么制度?
你又想改革成什么样?
不过怕丢人,没好意思问。好歹也是大唐第一流的教育工作者,门徒无数桃李满天下,却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又有何利弊之处
但是孔颖达知道,正是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世家门阀能够始终站在社会的巅峰,这是绝对不能改的。不管改革成什么样,只要改了,就是与天下为敌。
不过这个棒槌与天下为敌的事情干了也不是一两回
房俊呵呵一笑,心中思虑多时的计划也没什么避讳,和盘托出。
“现在的教育制度,我且将之命名为精英教育。顾名思义,这是将人才培养成精英的教育制度,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是最顶尖的学者,最有学问的人。可惜的是,现在大唐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精英,而是更多的普通读书人”
教育制度的优劣,在后世就是一个社会上最为重要的争论话题。
而应试教育更是饱受诟病,被喷得一无是处
中国孩子没自由,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家长更喜欢让孩子们课余时间参加补习班,或者练书法、学国画、玩乐器、背古诗等等。虽然现实生活根本用不到这些,但家长们普遍认为文采风流是很有必要的,万一穿越到古代就可以当王爷、做恶汉、差点都能当个超级书童、极品家丁什么的?如果家长会起名字,给孩子取一个刘邦、李世民之类的名字,到了古代分分钟登上人生巅峰。
反正一切皆有可能,谁知道呢
但是作为一个前世在官场浸淫多年的小官僚来说,那样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国内的受教育程度还是一个低到让人发指的程度,谁都知道国家想强大、经济要腾飞就需要无数的人才,可是念书的人都没有几个,又哪里有人才?
所以,国内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反映国庆的需要,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不是外星殖民的高科技理论,我们要的是大批大批的知识分子来填补无数的岗位。
原子弹有一颗就足够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有学历的普通人,充斥到改革大潮中的各个岗位。
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国内的高校成为将知识分子当作流水线产品从而生产的工厂
那不是落后,而是面对现状的一种无奈的妥协,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决定了那样的一种教育制度,哪怕有人强硬的将其扭转为欧美一般的精英教育制度,最终照样还是得被社会的潮流强势逆转。
某种程度来说,教育制度也是一种社会需求,有市场才会有产品,这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的大唐,跟后世建国之初的社会形势非常相似。
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识字率太低!
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长盛不衰?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民素质!
日本和德国挑战全世界,被大伙联合起来围殴,又是拆光工厂又是扔原子弹,搞得一清二白身无分文。结果呢?人家分分钟强国兴邦,gdp坐火箭一样雄起,照样还是世界强国!
凭借的是什么?
不是卖稀土不是卖市场,人家凭借的是国民素质!
只要老百姓的素质在,就永远都是世界强国!
这就是教育的重要!
而大唐现如今施行的教育制度,就极度相似于后世欧美的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优秀的高端人才,是各大世家门阀今后的顶梁柱!
但是这样的人才,对于大唐的强盛其实并没有帮助。
想要让大唐真正强大起来、哪怕明日大唐亡了另立一国照样世世代代领先全世界,就必须推行全民教育!
而“水师学堂”的设立初衷,就是这样一个面对全民招生的理想。学子从民间来,然后回到民间去,不指望他们对世家门阀构成什么威胁,只要民间的有识之士一点一点的躲起来,终有一天会量变引发质变。
世家门阀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毒瘤,但是这颗毒瘤却是寄生在动脉之上,轰轰烈烈的下刀子割去,后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甚至是不可承受之痛。
房俊对于世家门阀的态度是坚决取缔打击,他心中有猛虎,但是他理智的明白这个过程要相对温和。
所以他搞字典,搞活字印刷,现在又高全民教育
潜移默化之中,世家门阀必将渐渐的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阻挡。
孔颖达听着房俊娓娓道来,震惊得目瞪口呆,就连手中的雨伞歪了雨水打湿了肩膀都浑然不觉。
太震撼了!
这小王八蛋的脑子是怎么长的,难道这世上当真有生而知之者,一出世便是宰辅之才?
第九百三十七章 长孙无忌的釜底抽薪()
江南秋雨缠绵,关中已然是草木萧萧,寒风瑟瑟。
在昆明池浪了一个夏天的李二陛下终于在入秋之后回到长安,闲置了几个月的太极宫再一次热闹起来。
神龙殿内,地龙烧的滚热,窗外的寒风掠过落尽树叶的树梢,发出“呜呜”的尖锐声。
刚刚完成冬至日祭天大典,李二陛下将几位大臣留下,有要事相商。
殿内温暖如春,李二陛下坐在主位,命宫女给面前的数位大臣奉上香茗,君臣齐齐的喘了一阵气,冻僵的身体方才缓和过来。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及至隋唐两朝,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李二陛下饮了一口热茶,活动一下手脚,问道:“北边最近可有紧急军报?”
每年到了气候寒冷之时,塞外蛮夷皆会入寇劫掠一番,抢夺物资粮草以备过冬。
前些时日吐谷浑几个靠近大唐边境的部落先后有牧民入境烧杀劫掠,很是惊扰了百姓军民,河州、岷州两地军镇齐齐奏报,请朝中调拨军兵前往支援,以防吐谷浑寇边。
李绩肃容道:“回禀陛下,目前境况尚可。不过吐谷浑和吐蕃两地今年大旱,谷物不丰水草凋敝,若是遇上一个严冬怕是难以挨过,是以微臣已然协调秦州、岐州、兴州、利州、绵州共五州兵马,各自抽调一部精兵前往边界,谨防蛮夷无衣无食之下破釜沉舟大规模入寇劫掠,以报边境万无一失。”
李二陛下欣然颔首。
自从李靖担任兵部尚书以来,朝中军事皆井井有条,有关边界安危皆能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至于蛮夷入寇方才紧急调兵,从而手忙脚乱。
李二陛下点点头,话题一转,又问道:“华亭镇市舶司可有奏报呈上?”
市舶司的运营是当下第一等的大事,说是举国瞩目亦不为过。
刚刚迁任民部尚书的唐俭恭声答道:“回陛下,昨日有呈文送达。华亭侯在呈文中言及一切顺利,已有两百一十九家商铺申请了海贸资格,其中有两百零八家获得了市舶司核准之后颁发了营业执照。共收取保证金三百七十六万贯,第一个月的税收尚在统计之中,预计有二十万贯左右,待到审核之后,即会押解进京,缴纳进入民部钱库。”
唐俭本来在工部尚书任上退下来之后就打算致仕告老,不过却被李二陛下制定为民部尚书。起初唐俭是不大愿意干的,谁都知道东征在即,朝廷各处皆要节衣缩食,作为掌控帝国财政大权的民部最是责任重大。
他早已功成名就,子孙亦都安稳入仕,政治上再无述求,更没有再进一步执掌政事堂的野心,因此很是抵触。
不过李二陛下执意如此,他亦不敢推迟……
谁料到刚刚上任便有好消息,华亭镇市舶司的运营就好比一个重开了一处铸钱司,开始运营便有每月几十万贯的银钱收入,大大缓解了民部钱库的空虚紧迫。
这民部尚书当起来自然有滋有味,各个衙门谁不得小意恭维?
他报出这个数字,便听闻耳边响起一片吸气声……
这房俊简直就是神人,捞钱的法子层出不穷,难不成当真是“财神”转世?
不约而同的,大家都下意识的看向皇帝左下首的房玄龄。
房玄龄正襟危坐,眼睑低垂,面上纹丝不动。
心却是忍不住吐槽:这混账小子怎地这么能折腾?这也不随我啊……
房俊递交给政事堂的《市舶司策划》当中,是没有“保证金”一说的,这是房俊异想天开临时弄出来的把戏,就算不经由政事堂的批准,擅自施行。按说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妥的,甭管好事坏事,谁也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吧?
可是这一手无疑是投皇帝陛下之所好,皇帝最闹心的就是钱……
房玄龄瞅了瞅李二陛下的颜色,想了想,开口说道:“陛下,这个所谓的‘保证金’既未向民部申报,更未等到政事堂的批准,房俊在华亭镇之行为属于擅自妄为,臣恳请陛下处置。”
一句话,就将几名想要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的大臣噎得不轻,乖乖的闭上嘴。
“保证金”虽然得到数百万贯,但是究其根本,这毕竟是超出房俊职权范围的决定,相当于视朝廷法度于不顾。试想,若是全天下各州府县的长官都可以擅自巧立名目收刮钱财将会是何等后果?
哪怕这笔钱最终如数流入国家财政,也是万万不开开此先例。这本是一个弹劾房俊的绝佳时机,哪怕皇帝心里爽快,也不得不按照朝廷法度严惩房俊。
但问题是房玄龄站出来亲自指责房俊,请求处置,别人就不好插嘴了。这明显是房玄龄以退为进的招数,既然他都开口说自己的儿子应该处置,那么皇帝顺水推舟的小小惩罚,旁人就绝对不适合再出言加重这个处罚。
除非你想跟房玄龄撕破脸,还要被皇帝陛下嫉恨……
李二陛下刚刚甚是开心,尚未想到这其中的关窍,见到房玄龄如此“大义灭亲”还有些诧异,不过转瞬便明白了房玄龄的用意。
只是皇帝心中却是大不以为然。
想明白了房玄龄如此“自伤八百”的缘由,便引申的想到房俊为何要如此做?
如此绝妙的主意,只要事先给朝廷上一道奏折言明其中的运作和好处,无论民部亦或是政事堂甚至是他李二陛下,都绝对没有阻止的理由。
可房俊为何偏偏就要不声不响的私下搞这么一出,送出这么大的一个把柄?
李二陛下沉默不语,心里琢磨起来。
大臣们也都不出声,神龙殿里显得有些安静,只有某一位大臣拿起茶杯饮水的时候发出轻微的“吸溜吸溜”声。
沉默良久,李二陛下面上方才显现一抹苦笑,他想明白了房俊这么做的用意。
小王八蛋这是有情绪了……
“陛下,臣有话说。”长孙无忌开口说道。
李二陛下瞅了他一眼,笑道:“辅机,你也要参房俊一本,让朕好生惩罚他一番?”
面上带笑,心里却有些腻歪。
好歹你也是位国公,功勋无数,怎地总是跟一个小辈过不去,但凡逮着个机会都要落井下石一番?当初长孙冲的事件究根到底跟房俊其实没什么关系,都是长孙冲自己心术不正方才导致最后的结果,就因为这事儿便念念不忘时时作对么?
气量太窄了啊!
长孙无忌仿佛看不懂李二陛下笑容之中的含义,轻松说道:“老臣怎会有此想法?此时严格说来,房俊却是有失稳重,乱了朝廷法度,应当惩罚。不过说到底这件事也是一件好事,如此一笔钱财定可充盈国库,亦是大功一件。功过相抵,老臣的意思,便不奖不罚了吧?不过由此事亦可看出房俊之才华卓越,实在是后生可畏,当得起年青一辈当中最出类拔萃的人才。现如今沧海道正副大总管皆已有人担任,市舶司也已正式运营,前景喜人,江南的局面取得前所未有之稳定,这些亦是房俊不可抹煞之功劳。老臣以为,既然江南局面已然打开,房俊继续留在江南已无太多用处,陛下赏罚分明,何不将房俊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加以培养,以酬其功?”
此言一出,殿内所有人都有些吃惊。
长孙家与房俊的恩怨,整个关中谁不是心知肚明?所说事情的起因其实与房俊并无多大瓜葛,但是长孙家对于房俊的恨意却实实在在从未隐瞒。
怎地现在却有帮房俊说起好话来了?
那房俊现在已然是华亭侯,上一个官职乃是沧海道行军大总管,这若是将其召回长安“委以重任”,那得是什么样一个官职?
估计最低也得是六部尚书的正职了!
还未到二十岁的六部尚书……
大家都觉得心里怪怪的,虽说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美玉在前,可是甘罗也只是被秦王敕封为“上卿”,地位相当于丞相,实则就是个名誉头衔,并无实权。
现在大唐就要迎来一位未满二十的实权六部尚书了么?
正疑惑之间,忽闻一人朗声道:“陛下万万不可!”
第九百三十八章 御前争论()
当然,在座诸公皆是久历世事宦海浮沉的人精,一眼便看出长孙无忌实则并没有按好心。
房俊为何毛遂自荐前往江南担任沧海道大总管?
就是看中的不久的将来开始的东征!沧海道作为东征之时的海路主力这是毫无疑问的,谁能掌控沧海道,谁就能在东征之时立下赫赫功勋!
而将房俊调回长安担任高官看似升职加薪,实则相当于釜底抽薪,断了房俊在沧海道的前途
这一招委实有些缺德。
俗话说阻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那是死仇,可长孙无忌的提议却是让房俊得到重用,未及弱冠的正三品部堂级别高官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光耀无限,这是擢升,谁也说不出毛病来。
可是谁都知道京官难做,就算是部堂级别的高官又怎比得上天空海阔肆意妄为又能立下赫赫战功的沧海道行军大总管呢?
殿内一时沉默,无人发声。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好,附和一声,就等用于得罪了房玄龄;反驳一句,又惹毛了长孙无忌
最关键的是尚不知皇帝陛下的心意如何。
大臣们的目光都看向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拈着茶杯,心里有些纠结。
按其本意来说,是不希望房俊回京的。房俊的功劳别人或许可以无视,作为皇帝的他又怎么可能视而不见?且不说别的,就是这几百万几百万的银钱充盈了国库和内帑,为日后东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天大的功劳!更何况市舶司的制度一旦证实可以施行,以后再增加明州、廣州两处市舶司,将大唐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