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泰想了想,摇摇头:“不太像,岑文本那老匹夫一直都在本王的监视之下,但凡有点动作,绝对不可能避过本王的眼线。自从李恪去了新丰,那老匹夫一直安坐不动,不会是他。”

    看得见的敌人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种从未出现在你的视线中、等到关键时刻突然扑出来咬你一口的敌人,那是最致命的。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你连敌人是谁、有什么优缺点、有什么行事风格都不知道,这才危险。

    李泰想了一会儿,想不出个所以然,便对杜怀恭说道:“你父亲这一支在新丰耳目灵通,给某盯紧了李恪,务必打探出是谁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

    杜怀恭赶紧答应下来,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口口声声说人家的招数阴险,不过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你对付李恪那釜底抽薪的招数才是阴险呢……

    人家那是阴险么?

    那得叫阳谋,光明正大的阳谋,坑就挖在哪里,让你看得明明白白,还不怕你不往里跳!

    想到此处,杜怀恭心里也好奇起来,李恪的背后到底是何高人?

    虽然不属同一阵营,杜怀恭也对那个“高人”兴趣盎然……

第六十七章 炼钢歧途() 
明天下午【分类小说新书精选推荐】【历史频道新书精选推荐】,所以今天两更吧,明天三更,理解万岁。

    不过欠着大家一更,这个不会忘,容我这两天整理一下思路,然后给大家爆一下!

    另外,当然是求票……

    *************

    房俊知道唐朝的各项工艺很落后,也知道这个时代最好的工匠都被官府征召,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房家的铁匠铺会是如此简陋。

    沿着山坡建了一溜儿土坯房子,围成个半圆,房前建有几个竖炉,估计就是用来炼铁的。

    炉高差不多五六米,底径三米左右,中间部位较粗,两头略窄,外皮用砾石砌墙。上边有装料口,下部有鼓风口,如此一来,能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就算是预热过程了。

    只是却没有见到鼓风机,炉膛里也只残留一些煤渣。

    房俊以前从没见过炼铁炉是什么样的,但这不妨碍他看了一遍就明白其中的道理,用不着学过工业,稍微有些物理常识就能懂,毕竟这玩意实在太简陋。

    房俊问身后的卢成:“这是炼铁炉?为啥不炼铁呢?”

    虽然不远处矿洞里边开采出来的大多是黄铁矿,炼不出啥玩意来,可也不能就这么闲着呀?

    卢成说道:“没错,是炼铁炉,现在是冬天,太冷,炉温上不去,所以不炼铁。”

    房俊啧啧嘴,心说这破炉子也太简陋了,不仅现在冬天炉温上不去,就是放在三伏天,温度还能高到哪里去?

    炼铁需要多少度来着?

    房俊揪着头发想了想,大概是一千多度吧?大概差不多,那么炼钢最起码也要一千五百度往上了,这破炉子炼铁都费劲,炼钢就更不能指望了。

    当初要是学理科就好了,炼铁、炼钢、烧水泥什么的,搞不好能推动唐朝就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

    哦,对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来着?

    好像是蒸汽机……

    话说蒸汽机这东西原理简单到爆,难的是材料不容易得到和工艺达不到标准,总体来说,貌似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出来。

    呃,想远了……

    房俊瞅了瞅炉膛里残存的煤渣,失望的叹口气。

    用煤炼铁,大概是中国古代的专利了吧?失败的专利啊……

    古代冶铁业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大概是因为铁矿质量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铸铁技术的缘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苏轼曾做过一首《石炭行》,盛赞用煤炼铁的好处。他认为用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还可以节省木炭,提高炉温。确实,煤有这两个好处,它还降低了炼铁的成本,煤比炭便宜多了。

    然而冶铁最可怕的杀手——硫,就潜伏在煤中。

    北方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铁器冷脆现象很严重,严重制约了铁器的发展。

    所以,用煤炼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错误,将整个冶铁行业带上了歧途!

    其实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炼制焦炭,用焦炭来冶铁。

    但是古代人不会炼焦。

    房俊又想了想,焦炭是怎么炼出来的?嗯,他也不会……

    不过他知道焦炭是把煤放在一个密封的环境里使劲儿烧就对了,水泥也是烧出来的,玻璃还是烧出来的,瓷器依然是烧出来的,……

    难怪人们常说,“火”的使用是文明的标志,原来如此啊……

    虽然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烧,反正烧就是了,可这劲儿的烧,变着花样的烧,总有一天能烧出来。

    房俊无奈,再一次感叹“学好物理化,穿越到哪儿都不怕”的真谛。

    这次来铁匠铺,不是视察炼铁炉,而是验收前些日子在房府给卢成安排的任务,不过自己既然想到了焦炭,自然要交待卢成一下,没事儿就按自己的思路试验一番,总归是不会错。

    卢成却是听得一头雾水,先把煤烧了,再用煤烧剩下的东西去烧矿石……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遍事儿吗?

    卢成一脸迷茫,理解不能……

    房俊也没法多说,难道跟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文盲”解释一下什么叫碳元素,什么叫co2,什么叫化学反应?

    一溜儿土坯房前是一个院子,将煤渣矿渣粉碎成细细的小块,厚厚的铺了一层,坚实平整,无惧雨雪,不会动辄泥泞不堪、凹凸不平。

    此时,那院子正中摆放了一架马车,只是个简陋的框架,并无挡板帷幔之类的装饰。

    房俊走过去,捏着下巴,围着这辆马车转了一圈,心里有些感慨。

    没错,他要做出来的,就是这辆四轮马车。

    很难想像,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明出无数领先世界的技术,却没做出一辆四轮马车。

    很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

    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从来没有出现像欧洲那种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轮马车,而实际上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英国女王出门也是坐的四轮皇家马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没有出现四轮马车呢?

    有人找了很多客观理由,什么地形因素、战争因素、马屁因素……但是房俊认为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中国人也出现过四轮车,但这种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无法转向,这样的四轮马车虽然看起来有四个轮子,但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算有四十个轮子也白搭……

    如果让一个现代人去看,这算是问题吗?

    显然不是。

    眼前这辆马车,是将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便完美的解决了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可很多发明就是这样,就像隔了一层窗户纸,你捅破了,那就只是薄薄的一层,你不捅破,那就什么也看不见。

    事实上,很多最简单的机械技术都是西方人发明的,比如螺丝钉、螺栓、螺母、齿轮、齿条、弹簧、轴承、风车、水泵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在整个工业生产制造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房俊一出现,原本围在马车周围的几个工匠立刻散开,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满脸激动的向房俊见礼:“二郎,此物真乃天赐也!”

    房俊有些发蒙,不至于吧?

    说破大天就是一辆马车而已,两轮和四轮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咱要把它做出来也只是贪图它坐起来更舒服一些,话说这个两轮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

    卢成跟房俊介绍道:“这就是咱们铁匠铺手艺最好的铁匠,没名字,大家都叫他王二小……”

    房俊汗了一个……

    那王二小明显是这帮工匠的头头儿,只有他敢跟房俊说话,其他人都站得远远的。

    王二小很激动,用一种很崇拜的眼神看着房俊,说道:“老朽是从山东就跟着老爷的,看着老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功成名就,当年也是看着二郎你出生……”

    房俊再汗一个,我爹能让你看么……

第六十八章 抄袭容易,发明太难() 
今天上了新书精选推荐,那个啥……求票哇!~

    特别鸣谢:

    感谢*穷人看正版苦啊、亡灵尊主、笑胖007、哟咯吼吼、渔人的搏斗、小男人的小成长、乐活777、可爱无敌小和尚、君子朱、善良好人、好书介绍我*几位大老爷的打赏!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

    此致,敬礼!~

    ************

    “老朽这辈子见过不少聪明人,将作监里那些大档头,个个都是心灵手巧之辈,但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二郎!这个四轮马车实在是太妙了,平生能做出这一辆车,死了都甘心……请恕老朽愚钝,有一物实在是做不出来……”

    老头很愧疚的样子,仿佛房俊把这个四轮马车交给他制造,是一件极为光荣的事情,能名留青史……嗯,这个还真可以有。

    王二小指着车轴的地方,很是遗憾的说道:“二郎的图纸,小老儿很是仔细研究了一番,不得不说,实在是妙想天开!但是这个减震装置,某实在是做不出来……”

    房俊凑过去看了看,就明白了。

    当初画出图纸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以现有的冶炼水平,绝对不可能制造出来弹簧当作减震器,便退而求其次,以弓片取代,就是以一组弹性极佳的钢片捆绑在一起,放置在车厢和车轴的承重部位,代替弹簧的作用。

    没想到便是弹性极佳的钢片,这时代也做不出来……

    房俊郁闷了,没有减震装置的车子,那还能坐么?即便是四个轮子,也没比两轮的强多少。

    尼玛,难道还要提升炼钢水平?

    可是哥们学的是农业啊,虽然勉强算是理科生,但炼铁炼钢真的不是我的菜……

    炒钢、灌钢、百炼钢什么的,倒是都听过,可谁特么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只知道一件事:之所以古代炼钢的水平不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炉温不够,无法将铁水完全融化渗碳。

    不由得想起了以前县里边的一座全民大炼钢时留下的小高炉……

    炼钢,好像……大概……或许……就是含碳量介于生铁和熟铁之间的状态吧?

    绕着车马转了几圈儿,房俊郁闷的回到农庄。

    进了书房,把丫鬟统统撵走,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拿起一支前几天用石墨磨出来的“铅笔”,在宣纸上写写画画。

    没一会儿,外面传来敲门声,卢成走了进来,同行的还有农庄的管事房全。

    两人脸色都有些异样。

    房俊奇道:“有事?”

    房全瞅瞅卢成,咳嗽一声。

    卢成低头数蚂蚁,不吭声。

    房全无奈,只好开口说道:“那个……二郎啊,那啥……”

    房俊皱眉:“老全叔,有话就直说。”

    这一声“老全叔”,喊得房全两眼一热,谁家的仆人会受到如此礼遇?

    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被骂被打也豁出去了!

    房全一脸凝重,说道:“蒙二郎叫一声叔,某心里的话,也就不能不说了。二郎年少,正是读书博闻之时,当静心求学,万不可耽于嬉戏,玩物丧志……”

    这话说出来,其实他心里是打着鼓的。

    整个长安城,谁人不知房家二郎那霹雳火爆的脾气?搞不好挨顿打挨顿骂,这张老脸可就丢尽了。但身为管事,又是房家仆人里面少有的老资历,若是眼睁睁看着二郎误入歧途,那更是万万不能。

    奓着胆子说出来,瞅了瞅身边低头不语一副小绵羊模样的卢成,禁不住心里大骂:你个兔崽子,说好了一起向二郎禁言,把老子诓来了你倒是一句话也不说,特么太缺德了!

    房俊却是一脸茫然:“老全叔,你这啥意思?”

    房全叹气说道:“二郎,按说主家的事情轮不到某多嘴,可某实在是忍不住。家里经济一向拮据,入冬以来,雪灾肆虐,老爷更是多次捐赠钱粮,已经入不敷出了……”

    房俊愣住。

    啥?堂堂一朝宰辅、尚书仆射的房玄龄家里,居然会入不敷出?

    开什么玩笑,又没有人调查你什么巨额资产来源不明,装什么两袖清风?

    他却不知,房家眼下确实很拮据。

    原因很简单,生财无道……

    房玄龄个性廉洁清明,官场之上吃拿卡要那一套完全不沾边,灰色收入根本没有,老老实实的拿着李二陛下发放的俸禄;卢氏虽然是豪门嫡女,但出嫁多年,当年的嫁妆也大多置换了银钱,跟随房玄龄从山东一路来到长安;房遗直就是个书呆子,对于经营之事一窍不通;而原本的房遗爱呢?呵呵,那货更是个棒槌……

    清正廉明,不懂经营,收成不好,赈灾捐赠……

    如此种种,账面上花出个大窟窿再正常不过。

    而房俊又是派遣房大海满天底下的收购茶树,又是打造什么火锅,还要玩什么四轮马车……

    所以房全才忍不住规劝几句,再不劝,二郎就成了败家子了……

    房俊郁闷了。

    不是说好了当一个混吃等死的官二代吗?家里没钱了,如何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子……

    为钱发愁,这还是两世为人的第一次。

    怎么办呢?

    当然要赚钱……

    把房全、卢成打发走,房俊一个人窝在书房,愁得头发都快揪光了。

    从来没做过生意,不是太明白这里边的路数,而且他所了解的商业模式跟这个时代根本无法融合,开饭馆?夜总会?跑出租?都不行……

    总不能打着老爹的旗号去卖爵鬻官吧?且不说一向清正廉洁的房玄龄会不会把他清理门户了,单是那位英明神武的李二大帝分分钟就能把他拍死……

    那位自诩历代帝王圣明第一的李二陛下,眼里岂能容得下这个?

    思来想去,也就只能依靠自己超时代的“金手指”发家致富了。

    可是要想找出一个适合这个时代的发财大计,也不是那么容易。

    脑子里倒是有不少诗词啥的,要不要拿出来卖?

    《水调歌头》十贯,《将进酒》八贯,《念奴娇·赤壁怀古》九贯,《虞美人》八贯,一起打包的话收十五贯,再附赠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糟蹋东西啊。

    更重要的问题是,一旦这些绝世好诗流传出去,那位李二陛下一看:矮油,原来房二还是位大才子,失敬失敬,这女婿朕要定了……

    自己拼了命的“自污”岂不是前功尽弃,到头来还得娶高阳公主那个超时代的伟大女性?

    这条路坚决不成!

    左思不行,右想不妥,那就只能搞点发明创造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