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还有个不为人道的原因,这小张氏儿时落过水,落下了宫寒的毛病,张家是个厚道人,不愿意坑了别人家。可是这样一来,小张氏的婚事难免艰难些。
当然,这件事她也没瞒着贾赦,知会了贾赦一声。贾赦沉默了片刻,说道:“我是个不成器的,若是张家看得起我,我自然不会介意。索性我已经有了瑚儿和琏儿两个嫡子。”只是这事到底瞒了贾母,毕竟为人婆婆的,自然会在意这事。
张家人对贾赦的态度还算满意,因而不多时,便由张家老太太保媒,做主了这桩婚事。外祖母保媒,众人也自然能够理解,不过是为了孩子罢了。
小张氏嫁到贾家之后,果真不出所料,行事有度,温文俭让。让人挑不出一点错来。更让人满意地是,她对先夫人留下的两个孩子悉心照料,视如己出。
尽管贾瑚年纪大了不好亲热,但他对自己的这个继母还是恭敬有加的。更别说贾琏,孩子的心思相当敏感。感受到了继母的善意,很快,他就和小张氏亲近起来了。对此,无论是张家、还是贾家都极为放心。
小张氏在荣国府内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尽管三个妯娌里他的家世最为不显,但是谁也不敢看轻这位赦大奶奶。加上由于是长子嫡妻,尽管王氏有些不情不愿,但贾母还是将很大一部分的管家事宜交给了小张氏,这让下人们越发不敢小瞧。
此番她留下来,也是为了操持荣国府的家事。
而那时,攸三奶奶,也就是苏灵珊已经怀孕了。成婚两年才有的这一胎,自然金贵,若不是贾攸一心一意,早不知被热心的同僚、贴心的母亲送了不少丫头了。尽管如此,她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好在终于怀上了。还不过两个月大,为了腹中胎儿着想,她自然不好远途跋涉,只好留在了京城。
王氏则是舍不得这到手的权利。须知,尽管贾赦是未来的荣国府继承人,但是,一部分家里的管家权还握在王氏的手中。若是此番她跟着回了金陵老家。那么,等她回来,那管家权可完全回不来了。不过她倒也有借口,要照顾两个孩子,况且只她一个女人家回去也不方便。
而贾母则是必须要坐镇京城,毕竟儿子们返乡了,京中没个主事的人,这可不好。
好在尽管三兄弟扶灵回乡,但一来一回,至多也不过半年的功夫就可回京。
贾攸还能赶上孩子的降生。
半年后,三兄弟算是回京了。
尽管因为父亲的离去心中还是阴郁极了,但是看到立在院子门口等着自己归来的妻子和他腹中的胎儿,贾攸还是感觉到了一丝欣慰。
贾攸回京不过第五日,苏灵珊便发动了。作为父亲的贾攸焦躁不安,站在门口等待。
翌日清晨,苏灵珊竟然诞下了贾府的另一对龙凤胎!不过这次是哥哥和妹妹!
只是因为还在孝期,不好大肆宣扬,只是低调的请了几家亲友聚了聚。
为此,贾母只觉地亏待了自己的这对乖孙子、乖孙女。因此私下底不知道补贴了多少好玩意给他们。
这自然还是引来了某些人的红眼病,听说王氏房里的丫头又笨手笨脚打碎了一件茶杯。贾攸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只是淡笑不语,虽然心里有些不喜二嫂的小肚鸡肠,但是大好的日子,他才懒得理会她。
当然,埋汰自己儿子闺女,这可叫贾攸有些不开心了。当然,他只是顺便在和二哥喝茶的时候提了一句:“听说二嫂房里的丫头又笨手笨脚的打碎东西了,不是小弟说二嫂,二哥,二嫂也未免太过于慈和了。这样的丫头,早该撵出去了。”
说完,没理会贾政的脸色便离去了。
只是后来听说俩人又大吵了一架。
三年孝期一晃而过,贾攸作为贾家唯一出仕的子弟,丁忧结束后自然要给圣人上一道请安折子。
圣人见着了折子,方才忆及代善已经去了三年了。
想起代善在遗折中提及自己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袭了一等将军之职,幼子贾攸颇有出息,当年是三元及第的状元出身,未丁忧前便已经做到了从五品。只是这二子倒没听说过。
想到此,他不免问道:“代善的二子可有去处?”
旁边的秦公公和代善关系好,自然了解,遂说道:“听闻还在国子监念书。但身上已经有了秀才功名。”
圣人点了点头,在他眼里,秀才算什么,进士出身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重点在于,这是代善的儿子。
想了想,心中有了主意。第二天,就有圣旨下来,宣布了贾家人的去处。众人相当紧张,因为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圣人对贾家的态度。
圣旨中,命贾赦袭了先父爵位,为一等将军;二子贾政任工部员外郎,从六品的官职;三子贾攸官复原职,仍任从五品的侍讲学士,但是额外恩准可以行走大明宫,这也就意味着贾攸可以随时面圣。又赏赐了各色金银、绸缎以示恩宠。
接了圣旨,贾家诸人才算放心,看来圣人对贾家还是颇有感情的。
京中诸人听闻了此事,暗自羡慕代善得圣人恩宠,就算死了还遗泽后代。要知道工部员外郎,这可是个从六品实职,一些地方的县令也不过正七品。别说贾政只是个小小的秀才,就是进士出身的人,想要谋个这样职缺,上下打点,少说也要一二万两白银。
王氏自然是喜不自禁,她原以为,若是指着自己的老学究般的丈夫,自己怕是一辈子也不能凤冠霞帔了,只好指望儿子出息了。但是没成想,公公死了之后还有这等好处。
贾政一方面有些高兴自己可以出仕大展宏图了,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些遗憾自己不能科举出仕。凭借祖辈恩荫,难免会叫人瞧不起。
这样一想,贾政难免有些纠结。
第58章 贾敏终再有孕()
虽说有些纠结,但是到底得了官职,算是占了便宜。一家子三兄弟,不是袭爵,就是做官,也算是难得的体面了。虽然代善去了,贾家高位上没了人,但是其过往的人脉还在,又有圣人庇护,小一辈看着还有潜力。因而大家倒也没敢小瞧贾家。因此贾家虽然声势不如以往,但到底还是京中一二等的人家。
如此又过了五年。
是年,贾攸正是二十八岁的年龄,虽然在一干同僚中尚属年轻,但是任谁也不敢小瞧这位已经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十年的老油条。况且此时,贾攸已经做到了从四品的侍读学士,是贾家继代善之后又一位简在帝心的人物。
可是任谁也不会说这是因为蒙祖荫或是贾攸巧舌如簧阿谀奉承而来的。这小子比谁都还精。三年前,他被安排到西南的平安州做了知州,那地方地处边境,民风彪悍。但是谁也不会觉得这是在发配他。相反,大家都明白这是圣人在历练他。
当然也有不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毕竟这地方民情复杂,各方势力交错,可不是你一个富贵乡里出生的小子可相与的。估计不到半年就吃不了这个苦,上折子要回来了。
谁知道,这小子愣是在那里死撑了三年,满了一任才归来。最为要紧的是,竟是叫人人服气。贾攸任内,往日从未交齐过的赋税都是满额上缴国库,税收年年增多。
他还利用边境的地理,大肆开做边境贸易。他也不吃独食,不论是内务府,或是四王八公,皆在其中占了不少份额,是人人有份。须知西南诸国,虽然民风剽悍,但是也不是傻的,中原□□能和他们互开贸易也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就这般,西南的滇马、药材、矿产不断流入平安州,换来了中原的丝绸、茶叶、陶瓷。
也有些蛮不讲理的土人想要做些无本买卖,贾攸也不是吃素的,他在父亲的教导下自然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一来到平安州就收服了边境守兵。各个家族为了更好的在这里做生意,也有孝敬,一时间,竟兵强马壮起来,打的这帮土人溃不成军。
在贾攸的三年治下,平安州一改当初贫瘠混乱的局面,反而成了西南最为繁荣之所。不仅如此,边境也为之太平,一支精兵虎视眈眈地伫立于此,任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但凡深晓其中艰难的大臣,都不会觉得贾攸是个好相与的人。
对贾攸来说,这三年不仅让他有了主政一方的经历,更为紧要的是,通过对平安州这条商路的把控,他又牢牢加强了四王八公之间的联系,顺便还拿银子喂饱了那干子皇亲国戚,一点不亏。
只是这三年间因为孩子还小,只能留在京里叫母亲带着,只自己和妻子在外,如今孩子已经八岁了,竟是认不出父母,叫人感到颇为心酸。
好在此后便好了,他回京后,因为在平安州的功绩,圣人便一次性给他提了两级,成了从四品的侍读学士,倒是可以在京城好生歇息几年了,也可陪陪儿女,共享天伦。贾攸心道。
正是贾攸休沐这一日,他带着儿子贾瑾在书房指点自己的功课。忽然听到下人来报,称老太太有事寻他。
见儿子松了一口气的样子,贾攸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说道:“别以为这样便能逃脱了,这十张大字必须得完成,等回来我检查你功课。”
说完,方才移步离了自己书房,往贾母的院子里去了。
因为代善已经亡故,因而贾母便搬到了荣禧堂边上的一处院子里,就是早年间代善之母所居之处,这些年又扩建改建了不少,风景倒是更好了。更紧要的是,离小儿子贾攸也不远。
代善三年孝期刚满时,贾母原想着叫贾攸住到荣禧堂内,离自己也不远,方便见面。谁知刚漏出一丝口风,便叫贾攸忙不迭地打断了,和她细细陈述了其中利弊。倒叫贾母惊出一声冷汗来,自己险些误了小儿子的前程!之后便再也不提这茬了,自己搬出了荣禧堂,叫正经袭了爵的贾赦住了进来。
贾攸进了贾母院子,见贾母高坐上首,自家媳妇陪坐在下边,另一边是抱着小侄子的二嫂王氏。贾母见了儿子来,忙吩咐他坐下,说道:“你姐姐自南边来了信,倒是个好消息,说是有喜了。”
贾攸闻言大喜,说道:“这倒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姐姐自生下了琅哥儿之后便再没有好消息了,前儿个还和我说担心琅哥儿一个孩子孤单呢!可见这事不禁念叨,这下可好,不拘是个哥儿或是姐儿,都叫姐姐称心如意了!”
林海也算是官运亨通,在翰林院呆了几年,便被调往翰林院,又历练了几年,他没有像贾攸一般丁忧耽搁了三年,之后便被提到金陵府做了个四品的知府。他不过是三十出头的年纪,真真算是有出息了。
只是他膝下只有一个男丁,难免叫有些人看在眼里。尽管顾及到荣国府势力,但也有些不长眼的往林府送人。好在林海对贾敏也算是一心一意,毫不客气地拒了这些人。这倒叫贾母和贾攸暗道自己未曾看错人。
贾母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我正要打发人往金陵去呢!你看看可有什么要添的,一并捎去。”
贾攸结果单子,贾母亲自备的,药材什么的都是一应俱全,拳拳慈母之心可见一斑。他笑道:“母亲列的已经很详细了,只是我那儿还有为姐夫搜罗的一本孤本,珊儿亲自给姐姐的请的平安符要带去,倒没想到这么快派上用场。”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坐在边上的妻子。
贾母也满意地点了点头,不拘什么,这份心意倒是难得的。
又听到贾攸笑道:“还有我上次应承给琅哥儿的那只风筝,也要带上。”贾母一听,乐了:“跟个孩子似的,还跟孩子一起鼓捣这个。”
苏灵珊插话,说道:“师兄惯是如此,母亲还惊奇这个?”
贾母点头,又快慰道:“这段日子真是好事连连,你瞧,你和阿佑总算是从西南平安州回来了,算是让我放心不少;阿缘又有了身孕。”
见他们母子婆媳相谈甚欢,王氏被冷在一边,有些不满。看了自己手上的儿子,志满意得,说道:“说起来也是,自从宝玉出生之后,这家里还真是好事不断。到底是衔玉而诞的。”
听闻王氏此言,苏灵珊翻了个白眼,完全不想搭理这个女人。
贾攸则是神色一厉,但片刻便恢复了平静。但心里却是极为不满:要不是这个女人,自己怎么会如此被动。要知道凭借他此番的功劳,便是四品的官也做得。若非自己这个拖后腿的二嫂到处往外嚷嚷自己得了个衔玉而诞的儿子,自己怎么会险些糟了圣人猜忌。
要知道,这个衔玉而诞,若是生在皇家便也就罢了,若是个女儿将来一副嫁妆嫁到皇家也算是了结。但是寻常大臣家,谁敢到处宣扬,瞒得不要死死的。这可是祸及满门的兆头!
可恨自己当时身在平安州,没有及时阻止。结果母亲叫二嫂一诓,还真信以为真,将这个孩子当个宝了,取名宝玉,竟是大肆往外宣扬,还叫了什么贩夫走卒到处去贴、叫什么的。尽管后来自己听闻后觉得很是不妥,给母亲去了一封信,方才叫母亲领悟。只是贾家二房生了个带玉的哥儿这件事已经闹得满京城沸沸扬扬,木已成舟,压不下去了。
(但是自此,贾母对这个险些祸了整个家族的孙子便有些淡淡的了。)
事已至此,就算是真的,自己也要把他变成假的。好在自己在京中还有些人脉,又有自己的先生等人插科打诨,将这件事描述成无知妇人内宅争宠的手段。
圣人虽然疑心,但听人禀报了那婴儿衔着的玉儿的形状大小,暗自比划了刚出生的婴儿的嘴,心中的疑心退了不少;又听说竟是闹得满京城都知道了,查到里边又有些贾家二房奶奶的推波助澜,越发觉得这是妇人争宠的手段,正常人家瞒都来不及呢,上不得台面!
再加上自己可以安排,让宝玉在抓周宴上抓了胭脂水粉,这才叫圣人完全去了疑心。但到底有个疙瘩在,自己此番的功劳不免大打折扣。里里外外又不知道欠了多少人情债。
只是为防万一,贾攸暗自想到:这宝玉日后怕也不好上进了,免得叫人忆及前事,只好往富贵闲人的方向养罢了。索性二房还有珠儿在,算是能顶的住。
想到这里,贾攸总算是心平气和了,对于一旁洋洋得意的王氏,他也懒得理会,随她去吧!这么些年来,他也算是看透了自己这个二嫂的为人,不过眼不见为净罢了。
贾母想到“衔玉而诞”这四个字,想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也不免有些怀疑这不会是二儿媳争宠的把戏吧!想到儿子为了解决这件事,不知废多少工夫,她便有些恼怒:自己也是被王氏诓了。只是她到底年纪大了,不愿意再生事端,因而只是止住了话头不理睬。
见众人都不理她,也未对宝玉另眼相看。王氏有些恼怒,但是看着抱在怀里的儿子,她心里暗道:让你们对宝玉不看重,将来我的宝玉定是能够出阁入相的人物,叫你们后悔都来不及。
想到这里,心里不禁满足了许多。
第59章 冷子兴陈说二府事()
七年后,扬州一处官宅。
贾敏看着从京城里来的信,心里欢喜,正和自己的陪房心腹说些什么。正巧在这时,林海进了来,见到贾敏心情极好的样子,便笑着问道:“有什么喜事,夫人可与小生说说。”
贾敏白了他一眼,老不修!但还是说道:“是我娘家的信,正巧说道琏儿媳妇给琏儿添了个闺女;瑚儿媳妇恰巧又怀了一胎。大哥家里真是好事连连。还有瑾哥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