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花有酒喜耕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花有酒喜耕田-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友平没想到一进屋侄儿就管他要红包,这里还坐着老周头和周李氏呢,怎么也该他们先派了红包,他这个儿子才能开始发啊。

见周友平囧在那里,周苹儿赶紧上前一步,“亭青,我们是过来给爷爷嬷嬷拜年的,你要给我爹拜年也得等会儿不是。”

周亭青一大早给老周头和周李氏拜年,得了两个装着五个铜板的红包,正是兴奋的时候,听周苹儿这么说不乐意了,发起混来,“拜年你们还来这么晚?我早拜过了。哼,今儿个你们不给红包就不让进屋!”

见屋子里的人都不动,老周头只皱了眉头不说话,周梅香过来说了句:“亭青快点让开,这拜年可没有拦着人的理。”

亭青素来霸道惯了哪里肯听,气恼地吼了起来,“我都给大伯拜了年,他不给红包,我就不让进!”

见周亭青大年初一在这里耍混,二哥二嫂也不管管,周梅香有些来气了,吼了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都多大了,还是进了私塾的人,怎么还这么混!”

周亭青被这一叫吓得跑到一边,张氏有些恼火的叫道:“真是狗抓耗子多管闲事,我自己生的娃儿自然有我教导,别人要是想管,就自己生去!”

周梅香一个未出门的大姑娘,被她这么一说恼得都快哭了:“二嫂,你,你……”

坐在上首的老周头黑了脸,“一大早的吵吵什么?都给我闭嘴!”

张氏这才住了嘴,不敢再说什么。手里一阵忙乱,胡乱地拍着睡着了的周亭伟。

周友平夫妻带着三个闺女,端端正正的给老周头和周李氏磕头。

老周头点点头,看看脸上一丝笑意都没有的周李氏,周李氏才从怀里掏出三个红包,姐妹三人接了。

接着周秀儿姐弟给周友平夫妻拜年,唐氏给一一给了红包,周亭青接过去就打开了,“呀,才三个铜板啊!”语气里颇是不满。

周友平夫妻都没有答话,周苹儿带着妹妹又给周友安夫妻拜年。张氏不情不愿地给了红包。

“你们二爷爷从镇上回来了,待会儿苹儿和秀儿带着弟弟妹妹去你们康三叔家里给他拜个年。”老周头突然说道。

因着周李氏和弟媳陈氏不和,两家人平素少有走动。可到底是亲兄弟,大过年的还是得让孙儿辈去磕个头。

“哼,人家回来也没来看看你。你还指使孙子孙女儿上门去卖什么好?”周李氏闻言不悦道。

她和陈氏前后脚进了周家门。年轻的时候周李氏是个要强又抠门的,偏偏陈氏这个妯娌爽朗大方,进门后很得公婆喜欢。后来老周头当了兵几年都没回来。周成喜却学了门木匠的手艺。

大房这边周李氏守着个闺女过得凄风苦雨,二房那边却连生了儿子,还过得红红火火的。这种强烈的对比本就让好强的周李氏心里不痛快,加上婆婆偏心能说会道的陈氏,更让她嫉恨上了,私底下说陈氏坏话,又被人传到陈氏耳朵里。两人因此狠狠闹了一场。于是。两人长达数十年的不和便拉开序幕。至今都没落幕的征兆。

这边正说着话,院子里响起一阵脚步声,六七个小孩子笑着走进来。

领头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穿着宝蓝色棉袄,一脸笑意,“大爷爷,我带着弟弟妹妹来给你和大嬷嬷拜年了!”

这少年正式周成喜的长孙周亭松。虽然年纪不大,看起来却是个精明的。

周筝儿见过他几次,他是二爷爷长子周成富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在家里的木器店帮忙,是个会来事儿的人。

他上来就给老周头磕了三个头,他身后的周亭柏、周亭杨几个也跟着呼啦啦地磕起头来,“大爷爷,大嬷嬷,新年好!”

“亭松也回来啦!”老周头对着一众小辈点头,周李氏在老周头的示意下转身回屋包了几个红包出来。

周亭松几个收了红包,又和老周头说了几句话,就告辞了。

“既然老二家的孩子来了我们家,你们几个也快些过去,别失了礼数!”老周头吧嗒着烟斗吩咐几个孩子。

周苹儿他们自然是一一应诺,往村口周友康家去。

等拜了一圈,总算是把年拜了,眼瞧着也快晌午了,周苹儿带着妹妹往山脚下的家里走。

回到家里,唐氏正在煎年糕,细白的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用油煎得两边发黄,看着就有些流口水。

香味一阵阵的传来,勾得她肚子里的馋虫直叫唤。不过现在她对自己收到的红包比较感兴趣,话说她已经好些年没收过压岁钱了,来了这里几年,过年收红包成了一大乐事。

强按着想吃的冲动,周筝儿跑进房间里,把红包一一打开,多半都是一两个铜板的。有三个甚是特别,一个红包比较沉,是二嬷嬷陈氏给的,打开数数,竟然有十个铜板。一个是周李氏给的,因为周亭青一直在炫耀在爷爷嬷嬷那里得了十个铜板,让只得了两个铜板的周秀儿很是不平,她就悄悄把这个红包单独放了,想看看自己能得多少。事实证明,周李氏是个很公平的人,孙子一律给十文,孙女的都是两个铜板。至于最后一个,是二婶给的,用一张旧红纸包的,打开里面躺着一个铜板。周筝儿抹额,就这手面,她儿子还敢嫌弃自家娘亲包的红包?

这下子周筝儿有些恼了,“娘……”

唐氏笑笑:“筝儿饿了,马上就好,等等啊。”

周筝儿不乐意,扯扯唐氏的衣角,继续叫:“娘,今儿个亭青还嫌弃你给的红包小,可二婶只给了一个铜板。”

旁边帮忙的周苹儿道:“有一个铜板你就知足吧!以前二婶还给过我空红包呢。”

“啊?”周筝儿黑线,原来红包还可以这么包的啊,看来这过年的红包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的。

正文 第068章 欢欢喜喜去姥姥家

正月初二,是外嫁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正巧周友康家里没有小姑子,小唐氏要带着几个孩子去临镇给外公姥姥拜年,周友平一家子搭了他们的顺风车,往唐忠清家去。

周友康家的牛车铺着厚厚的茅草,上面垫了旧棉被,小唐氏又抱了两床棉被放在上面。唐氏姐妹兼妯娌和几个孩子裹在棉被里也不觉得冷,周友平和周友康则坐在车辕上赶车聊天,一派热闹喜庆。

“筝儿姐姐,你也去姥姥家吗?”两岁多的周芫儿窝在娘亲的怀里,和坐在旁边的周筝儿说悄悄话。

周筝儿见她又黑又大的眼珠子亮晶晶的,很是可爱,心里生出几分喜欢来,也和她咬耳朵,“是啊,今年我们全家一起去姥姥家呢!”

话说,这还是她第一次去姥姥家。以前没分家的时候,初二这天周桂香要回娘家,张氏娘家在邻村自然也是要回的,因此每年都得唐氏在家招呼大姑子一家,哪有空会去?

“你姥姥也住在秀水镇吗?”周芫儿伸出小手拉着周筝儿的手。

周筝儿点头,“是啊。”

“怎么我们的姥姥都在秀水镇?”周芫儿皱着小眉头,很是不解。

小唐氏搂着女儿的手紧了紧,“你筝儿姐姐的姥姥和你的姥姥不仅在一个镇,还在一个村呢!”

周芫儿听了眼睛一亮,“那我在姥姥家还是可以找筝儿姐姐一起玩儿吗?”

“那是当然!”唐氏怜爱地看着几个小孩子,“到了那边你们还是可以一起玩儿的。”

一直没说话的周亭楠突然插嘴,“我不女娃娃玩儿!”

“臭小子,还敢嫌弃姐妹了?”小唐氏伸出一根手指点儿子脑门。

唐氏伸手拦了,“亭楠是个男孩子当然喜欢和男孩子玩儿,小孩子都是这样的。”

周亭楠深以为然,“我要和志高表哥和志远表哥一起玩儿。和女娃娃玩儿没意思。”

几个人说说笑笑,到达唐家村的时候已经是酉时了。

“姑父。姑姑,你们可来了!”刚进村口,唐志诚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子迎了过来,看到周友康夫妻,又热情地打招呼。“康姑父,敏姑姑,新年好啊!”

小唐氏很喜欢这个开朗大方的侄儿,看到他也很高兴,“诚哥儿可真有心,带着你弟弟来接你姑父姑姑他们啊?”

唐志诚笑道:“姑姑他们好些年没回来过年了,我可不得热情些吗?”

“诚哥儿。志谊,你们俩在这儿等多久了?”看到两个侄儿冻得嘴都白了,唐氏关心道。

“没多久!”唐志诚一边帮着把周筝儿抱下马车,一边回答姑姑的话。“吃过晌饭才出来的。”

唐志谊不比哥哥和周家人的熟络,站在旁边也不多话,只看着几人笑。

周筝儿坐了大半天的车。身子骨都快坐散架了,看到这个干净文秀的小子,咧嘴一笑,“你就是我二表哥吗?”

唐志谊没想到小表妹下车就和自己打招呼,有些吃惊更多的却是高兴,他点头,“嗯。我是你谊表哥,你就是筝儿吧?”

周筝儿点头,又指着刚下车的周玉儿,“这是我二姐。”

唐志谊脸红红地又叫了声,“二表妹。”

没想到唐忠清这样豪爽的人居然养出这么害羞的儿子,和唐志诚的厚脸皮完全不同,还真是有趣!

因为小唐氏的娘家在村子里面些,周友平他们便先下车和周友康一家子告别各自回家了。

唐志诚很有眼色地帮着唐氏提了包袱,这次唐氏给娘家送的年节礼很丰厚。有给云氏做的一双棉鞋,唐忠清夫妻各一身做衣服的布料,另一块腊肉,两包点心,一坛子柠檬酒。为了给大家尝个鲜,唐氏还做了七八斤红薯粉,周苹儿炒了四五斤糖炒栗子,零零总总东西还真不少。

唐家的院子在村口不远处,青砖灰瓦收拾得很整齐。

还没进院子,唐志诚就高声喊屋里的人,“嬷嬷,爹,娘,我姑父姑姑他们到了!”

话音刚落,西屋像是灶间的屋子里走出两个女子,一个是周筝儿熟悉的姥姥云氏,另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她身上穿着半新的棉袍,头上挽了圆髻,簪了银钗。不用于其他农户,面色白净,看起来是个有福的人。

云氏看到女儿女婿并三个小孙女很高兴,拉过和唐志谊站在一起的周筝儿周玉儿,“哟,可算是到了!快让姥姥看看。”说着把几个女孩儿仔细打量一番,“长高了,也长胖了,好好好!”

“娘,瞧你高兴的。”看云氏话说的没完,从堂屋出来的唐忠清笑道:“他们在路上走了一天了,你有什么话进屋坐下再说也不迟啊!”

听了媳妇的话,云氏点头,“是是是,瞧我,一高兴就什么也顾不上了。”说着对女儿女婿道:“外面冷得很,我们进屋说话。”

说话间,一群人进了屋。

唐家的屋子收拾得很整洁,不像一般庄户人家的杂乱,屋子里还摆了炭盆,把屋子烤得暖暖的。

“筝儿,路上累着了吧?”等大家都落了座,云氏把最小的孙女搂在怀里,关切道:“肚子饿不饿,要等会儿才能吃晚饭呢,先吃点儿点心垫垫肚子。”

周筝儿顺着云氏的手往桌上看,乖乖,姥姥家真是个福窝呢!那点心有好几样,什么红豆糕啦,糯米糕啦,芝麻糖啦,还有花生瓜子,把她吃过的小零嘴就摆了个齐整。

“娘,你不用管她们,在镇上我们吃了东西的。”唐氏见云氏一个劲关心女儿的肚子,把一路上的经过说了。

云氏白了女儿一眼,“路上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这大冷天的孩子容易饿。”说着又往几个女孩儿手里塞吃食。

这时端着几碗甜汤进来的妇人听了个尾音,笑着道:“快喝些热的暖暖身子。”

“大嫂,用不着这么麻烦。”唐氏对娘家人的热情有些招架不住。

“什么麻烦不麻烦了,这到了家一碗甜汤都叫麻烦啊?”那妇人佯装不满。把甜汤一一摆在各人面前,“大家趁热吃。凉了可就不好吃了。”

唐志诚率先端起碗,“这天了真是冷,刚才我和志谊在外面站了会儿,脚都快冻僵了。”说着转身对坐在他身边的唐志谊道:“志谊,你说对不对?”

唐志谊对这个哥哥向来是诚服的。自然是只有连连点头的份儿。

云氏端了一碗喂周筝儿,“尝尝你大舅母做的酒糟年糕汤,可好吃了。”

周筝儿自然老老实实张嘴,把姥姥喂到嘴边的甜汤喝下,“真好吃!爹,娘,你们快尝尝。大舅母做的甜汤真好吃!”

林氏听婆母和侄女都夸自己做的吃食,脸上的笑容止也止不住,“怪道娘回来不住地夸小妹家的孩子贴心懂事,今儿个我瞧的也喜欢得紧呢!”

因为两家隔得远。加上老周家又是那样的情况,林氏还是在周玉儿满周岁的时候见过几个侄女了,而最小的周筝儿却是第一次见的。

吃过甜汤后。周友平带着妻女正式给云氏拜了年,然后是几个小辈的分别给舅舅舅母,姑姑姑父拜年,又各自派了红包。

“娘,这是我前儿给你做的棉鞋,你试试?”唐氏把包袱里的东西拿了出来。

云氏看着手里针脚细密的鞋子很喜欢,嘴里却埋怨。“我平日里也不出门,哪里用得着这么好的鞋?”

“娘,这些年我也没什么东西孝顺你,现在我们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你就当我们一点心意。”唐氏想自己自嫁到周家,回来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完,也没好好孝顺过亲娘。可娘家却时时帮补自己,想到这里眼眶不禁红了起来。

云氏看她这样心疼,强笑着拍了她的手,“哎呀,我就是念叨念叨,你还委屈上了?”

周友平见妻子低头不答话,便站了起来,“娘,这些年我们多亏了你和大哥他们的帮衬,我们心里感激还来不及,哪里有委屈?”

看到女儿女婿齐心,老太太心里高兴,“我瞧着你们这日子越发红火了,只要你们好我这心也算放下了,说什么感激不感激的。”

“可不是!”唐忠清插嘴,“今年过年你们能来,我们就很高兴了。”

等唐氏把给各人的礼物都分了,林氏看那袋子红薯粉稀罕得很,“这东西真是红薯做的?瞧着怪精贵的。”

“最开始我也不信,后来几个丫头捣鼓出来,才知道红薯还能做这么些东西。”唐氏见大嫂对自己的礼物喜欢,心里自然高兴,“大嫂,这红薯粉能做好些菜了。”

“哦?”林氏来了兴趣,“我看着完全无从下手,要不你教教我?”

于是,姑嫂二人欢欢喜喜去灶间忙活去了。

晚饭后,打发几个孩子出去玩儿,周友平把藏在怀里的十五两银子递给唐忠清。

“大哥,这是你前儿给玉儿垫的药费。你大半年在外面挣的钱全借给了我们,我和媛妹心里很不安,这里先还上十五两银子。”

唐家几人见了这些钱都很惊讶,唐忠清更是道:“友平,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现在你们分家不久正是花钱的时候,哪来这么些钱还我?”

周友平今天一下子还了这么些钱,自然也没想瞒他们,“大哥,这钱你就安安心心收了。不瞒你说,这钱是我们家这半年挣的呢。”

没想到唐忠清听了这话非但没有放心,反而更担忧了,“什么?半年就挣了这么些钱?你,你这做的是什么营生?”

看他这样就知道他想歪了,唐氏赶紧解释:“大哥,你放心,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儿我们可不干。说起来还是托了我们筝儿的福,自她跟着我们村夫子家的小孙子学了些字,懂了好多东西,像我们今天带来的红薯粉、果子酒和糖栗子之类的,我们用着这些东西赚了些钱。”

听她这么说,唐家人的心才安下心来,纷纷为他们的际遇感到高兴。

云氏更是拉着女儿的手,一个劲地说:“老天开眼,你现在可算是熬头了!”

“娘,我看小妹是个倒吃甘蔗越来越甜的命,这好日子还在后头等着呢!”林氏见婆母太激动,有意打岔,“你啊,你别在为她担心了。”

“是啊,娘,”唐忠清笑道:“我瞧着妹夫家这几个闺女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以后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