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千年的发展,东夷成了今天的齐鲁大地,南蛮成了现在的岭南,西戎成了关中雍凉,北狄也成为了幽州之地。就连更北方的北胡,也在十年前成了突厥都护府,被大唐收入囊肿——而这些都是氏族的功劳,这点不可置疑,也不容改变。
然而,人是会变的,氏族当然也是会变的,尤其是在经过了千年时间沧海桑田之后,氏族更是彻底的变了味。
在华夏文明开拓到了极致,古典时代已经发展到巅峰之后,他们的性质就彻底变了,不再是华夏文明传播的催化剂,而是变成了阻碍华夏文明成长的毒瘤——北方有严寒的大草原,西边的漫漫黄沙和抬头不见天的高原山地,东边是茫茫无际的大海,南方有十万大山和无尽丛林拦路,烟瘴肆虐,野人众多,纵观天下,除了被访者之外,整个华夏再也没有了敌手。
随着当年草根起家的刘邦得了天下,天子再也不是氏族们遥望不可及的存在,天子权威跌落谷底。
他们开始将目光定格到了他们认为的‘天下’上,将目光放到了内斗上,开始在内部争霸天下,彻底的失去了继续向外扩张的野心,再也没有了千年前他们的先祖为天子牧守四方,教化蛮夷,在远古丛林中披荆斩棘的大勇气和大毅力。
氏族慢慢的变成了世家,各大世家为了利益斗的你死我活,对外把持朝政,断绝了寒门的进身之阶,对内笑里藏刀,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互相拖后腿……在一次又一次的内斗中,不断的消耗着王朝气运,最终将一个王朝给搞得彻底崩盘。然后他们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背离奉养他们的王朝,甚至亲自出手,将这个王朝推入深渊。而他们则可以重新挑选一个代言人,开创新王朝,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就是世家千年来的生存方式,也是‘只有千年世家,没有千年王朝’这个说法的最终解释。
王朝没了,换一个统治者就是了,至于百姓们的死活——那又关我们什么事情?
“呵呵,殿下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对于李贞的话,郑智华无言以对,这种事情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说,世家的确罪大恶极,但站在世家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那就不说这个了。”李贞耸耸肩,看着郑智华苍老的面容,好奇的问道:“不过,根据我的情报来看,你的容貌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啊,难道你化了妆吗?”
“怎么可能?以殿下您对我们世家的成见,老头子我又怎么可能在您面前耍心眼?”郑智华看着自己的手,苦笑道:“这都是老头子我的真实容貌。”
“我明白了,你这是心力交瘁导致的吧?”李贞恍然大悟:“古代伍子胥一夜白头,是心智衰竭之故,那你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为了世家的未来而担忧,才造成的吗?”
“不然殿下以为还会是哪种情况,让老头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郑智华面容越发沧桑:“事关所有世家的生死存亡,在老头子的眼中,世家的地位是和殿下您眼中的是大唐一样的。殿下您自己想一想,如果未来哪一天,大唐也成了世家今天这个样子,您会不会忧心忡忡,肝肠寸断?”
“可是大唐永远不会出现今天这个状况的。”李贞很自信,因为他知道一种永世传承的方法。
郑智华看李贞那自信满满的样子,却是不以为意的摇头道:“那可不一定,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这个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从某种方面上来说,他是很有道理的。”
“那是以前,大唐绝对不会走上之前王朝的老路的。”李贞对此自信满满:“大唐不但不会灭亡,而且还会永世传承下去,当年秦始皇没有达成的夙愿,本王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
“呵呵呵……那老头子就拭目以待了。”
“你不信吗?”李贞盯着郑智华。
“这是自然的,纵观华夏几千年,又哪有什么传承千年的王朝?就算是周朝,东西周加起来,也不过八百年罢了——殿下固然英明,但是难道还能强过古时的那些圣贤们吗?”
“呵呵,那咱们就走着瞧吧。”
(本章完)
第700章 大唐的未来——君主立宪()
第六十七章大唐的未来——君主立宪
李贞敢说这样的话,他可不是在说大话,而是有依仗的。
刘仁轨已经从吕宋归来,并且带来了丰硕的收货,大航海时代眼看着就要彻底开启。只要开启大航海时代,在自己作为推手的情况下,最多只需要十年,大唐内部的工业革命就会爆发,二十年之内,独属于大唐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会诞生,五十年内,如果国内没有爆发太大的叛乱的话,大唐完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完全没有问题。
而在资本主义萌芽爆发的情况下,社会制度变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君主立宪制无疑是最适合大唐的一种制度——这么说不是在否定共*产制度,而是在资本主义主宰大唐的情况下,君主立宪制对大唐来说是最合适的一种制度。
大唐太大了,而且历史悠久,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大一统思想就被深深的注入了每一个华夏子女的血脉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联邦制度并不适合大唐。所以后世很多人评说中国不适合类似美国化的三权分立,这话有些道理,因为联邦制有点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虽然各州州长名义上效忠于美利坚,但是本州的权利却是相当大的,甚至拥有立法权,堪称是一个个的土皇帝,不同的是这个土皇帝是需要民众选举出来的也就是了。
联邦制不适合大唐,但类似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的分权,却还是能够实现的,因为百姓们会觉得这是皇上故意分权给下面互相监督,其实真正管事的还是皇帝。
有人说只有共*产制度才是最适合华夏的,任何资本主义都不适用于华夏,这话就有失偏颇了,共*产制度好是好,但是要说这是唯一适用于华夏的制度,那倒也未必。
在民主思想爆发萌芽的情况下,共*产制度的确是最适合未来的华夏的,但是现在是唐朝,是一千年前,别说是民主思想了,就算是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李贞的干预,至少也需要宋朝晚期才能诞生。
在这种时候你提出民主,宣扬所谓的人人平等,得到的恐怕不是百姓们的拥戴,而是官府的围剿以及卫道士的疯狂打压。
何况,东方几千年的君主制度,从三皇五帝时候开始,华夏实行的就是君主制度,东方大地千百年来皆为帝王统治,普通百姓只知道头顶上有个皇帝,若是忽然告诉他们,皇帝没有了,恐怕第一个印象不是高兴,而是没了做主的人,再也无处声冤。
历朝历代交错之事,天下总不免大乱,百姓苦受欺凌,都是因为缺少一个做主的人。
所以在这时候,如果当权者有意识的慢慢将权利过度,顺利的完成权利交接,皇族退居幕后,首相走上前台,只要中途不出现变故,完全可以保证大唐千年传承。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提出反对——欧洲的君主立宪成,那是因为各国都有极深的君主传统,无论是英国皇室,还是其他国家,短辄一两百年,长则近千年,底蕴深厚,统治者的影响力已经彻底深入所有人的骨髓,这是君主立宪制的最根本基础,大唐才立国不到三十年,你确定你的君主立宪制能成功?
这么说的确有点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欧洲各国的确传承悠久,但是和东方比起来算个屁啊?
华夏的大一统思想注定了华夏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百姓都承认自己是华夏子民,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因此就算华夏偶尔有分裂的时候,但最终也会合并成一个国家——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看大唐只立国不到三十年,但因为大唐这些年来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百姓对于大唐的认同度绝对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这一点和欧洲不一样——欧洲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整个欧洲民族众多,而且谁都不服谁,连年征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还是亚述人管事,明天就成了阿拉伯人的天下,今天是法兰西人管着这一片儿,明天就换成了德意志统治这里……
这样混战下,也只有传承久远的王朝才会赢得百姓们的拥护——这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而且君主立宪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就算统治者出现了错误,也会有首相政府作为挡箭牌,就算百姓暴动,也只会冲击政府,对于皇族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何况,自古以来,华夏民间对于皇族都是持信任态度的。
君不见汉武帝晚期,整个国家被他打的七零八落,国家面临崩溃边缘,百姓民不聊生,烽烟遍地,但汉武帝也只是发了一张罪己诏,就立刻平息了国内的民乱,再加上他及时调整了施政方针,汉王朝立刻就稳定了下来,实现了王权的平稳过度。
当然了,这些都是他目前的一点想法,在未来可能会实现,但是现在他连皇位都没有继承,那些事情就不用说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贞又回复了半个月之前的生活,不过有一件事不能不提一下——那就是在李贞被解除禁足令的五天之后,李世民在朝会上正式提出了册立李贞为太子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朝堂上竟然出人意料的,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不光是李贞的支持者没有反对,就连那些恨不得李贞死的人,也都没有一个出言反对的。
如此众口一词,反倒是让李世民心中犯了嘀咕——莫非李贞和世家达成了什么交易?怎么他将世家坑的那么惨,世家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不光是李世民疑惑,李贞的支持者更是很是心惊胆战了一段时间,生怕世家又在搞什么鬼名堂,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非常平静,一点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堂上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这个提出者自然更加不会朝令夕改,因此这件事就这么顺利的定了下来。
(本章完)
第701章 《请迁宗疏》()
第六十八章《请迁宗疏》
而后又过了两天,李贞上了一个奏疏,大家也终于明白了,世家为什么会同意李贞被立为太子的事情了,因为李贞放了世家一马,他们这是在投桃报李啊。
“分家,将世家拆分开来,真是好计策,朕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着李贞的《请迁宗疏》,看得津津有味,一边看,一边赞叹。
迁宗就是分家,古代的分家,与古代的家族宗法制相关——“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发展到一定时候,或者各种因素导致一部分家族成员长年生活在外地,原家族的族长或者嫡系继承人与外迁或非嫡系继承人就家产相关事宜进行分割,形成新的房头,房头独立出来,慢慢发展就从“五世则迁”的小宗向“百世不迁”大宗进化。
“贞儿这孩子的脑瓜子就是好使,难怪别人都说他眼光卓远,目光独到,呵呵,几千年来历代君王,无数先贤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竟然给他想了出来,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我们占尽,这要是不成功,那就是朕的问题了——这眼光的确毒辣啊。”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此计可行,当然了,他说历代先贤都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这就是有些夸张的说法了。
华夏上下几千年,传承到唐朝的时候,也已经有至少四千年的历史了,这四千年来要说没有人想到用分家的方法拆分氏族,这点就连李贞都不相信——别的不说,就说商鞅变法的时候吧,他的变法内容中就有分家这个概念,因为分家就意味着税收来源多了,征兵和劳役的来源也多了(在古代,兵役或者劳役是按照户数征的,一户征出多少劳役,这个是有定数的,一般一家只出一个人就够了,哪怕这个家族有一百口人也是这样),国力自然就强盛了。
只是想到方法归想到方法,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实现——试问,除了现在,历史上哪一段时间的世家曾经衰落过?
没有的事情嘛,就算中原王朝再如何衰弱,异族再如何强大,那些氏族不还是活的好好的吗,就算有衰落下去的,也很快就会有新的世家顶上来,各大世家你上我下,你下我上,总有接替者——而既然是世家,自然不会允许分家制度的存在,世家掌控朝政,法令颁布不下去,那就算是再好的法令又有什么用?
也就是现在,世家被李贞抛出去的一个诱饵互相打了起来,最终将几乎所有世家的实力削弱到了极点,就算朝廷这时候宣布要剿灭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多少的抵抗之力——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说天时地利人和都被占尽的原因了。
更妙的是,李贞这个奏疏上并没有针对世家,而是针对天下百姓的。只要家中人口超过十人,就必须要分家,并不是专门针对世家,所以就算世家有心反对,他们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去。
不得不说,李贞这一次出招实在是太里厉害了,角度刁钻,目光长远,就连李世民都不得不欣赏。
但是这并不是李世民最欣赏李贞的地方,他最欣赏李贞的是李贞那宽宏的气量和大魄力。如果换做一般人,在得知了世家的罪恶,并且这个世家对自己非常不友好,还出手刺杀过自己的话,恐怕难保不会在自己得势的时候干掉世家,彻底泯灭世家的存在,甚至就连李世民自己,都不一定能放过世家一条命——他在历史上的确以宽宏大量而知名,但是我们仔细看看李世民宽宏大量的对象就知道了,这些人都是对他没有威胁的。
比如最出名的魏征,他屡屡和李世民作对,李世民却没有惩罚他,这的确是气量宏大的表现之一,但是不要忘了,李世民之所以原谅魏征,那是因为魏征没有触犯到李世民的底线——也就是危及到大唐帝国的利益,也没有威胁到他的统治。如果魏征的举动真的让他产生威胁感,不用怀疑,魏征是活不过第二天的。
而世家的威胁程度远在魏征之上,尤其是结了盟的世家,这是一股真正的可以威胁到大唐王朝安全的势力,如果世家落在李世民手里,那么他们真的是活不过第二天的——至于世家手中的文明传承?
别开玩笑了,和大唐的安全比起来,文明传承又算得了什么?
然而李贞却没有在世家衰落的时候,趁势灭掉世家,而是以大智慧大魄力大气量饶恕了世家的罪过,并且给了他们一个生的机会,虽然走上这条路之后,世家注定不会再有起复的可能性,但是和灭族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这也是李世民最称赞李贞的地方,作为一个王者,你可以没有太强的能力,但是你必须有足够的气魄,否则一个君王小里小气的,下面的人又怎么能安心干活?
王亭初在旁边笑道:“嘻嘻,陛下,据说这还是郑智华在越王殿下跟前苦苦哀求得来的结果呢,越王殿下据说是准备将世家一股脑的剿灭,彻底从根源上断绝世家的存在呢。”
“这话别人相信,你也相信吗?”李世民看了王亭初一眼,不悦的说道。
“是是是,是奴婢说错话了。”王亭初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跪下祈饶:“陛下,这主要是外间的传言都是这样说的,奴婢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