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当太子-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千人的对战,明军连一场也没有打胜过!

余怀等人神色都是十分激动,刚刚还嘻皮笑脸没个正形的方以智也是面露感动之色,他在原地一碰首,道:“殿下……”

众人都是心神激荡,但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其实朱慈烺现在出南京,时机并不算好。

军务处和几个新机构刚搭起班子来,人员都没有配齐,而规章制度,也就是朱慈烺自己一手构画。

但,军情却是更加紧急的大事!

东虏已经入关,不趁着他们的全部主力追着李自成打的良机,在淮上建起一支能够与之对抗的强军出来,一切的所谓改革,全是白费!

“你们也来了?”

这会子朱慈烺才注意到方心智和陈子龙,对方以智,他还算熟悉。方以智的父亲方孔昭也是少有能带兵的,他已经行文过去,调方孔昭到淮安,另有任用。

至于此人,暂且还不算成熟,军国大事是用不着了。不过杂收并览的,笔下也来的快,人缘也好,眼下有一个现成的差事,正好用的着他。

就现在他用的这些人,其实没有几个真正满意的。陈名夏身上功利心太重,而且也是名士脾气多些。

余怀更是文字之役,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

王铎和吴伟业,其实只适合填词赋诗。

安插在内阁和军务处的,多半也是清正廉洁的大臣,但真正实际办事的能力,恐怕都不是很高明。

连钱谦益也拉进来了,就是取他在江南文林中的地位和名气。

至于眼前这陈子龙,朱慈烺深深看他一眼,道:“陈子龙,交代你的差事,办的怎么样了?”

第134章 南京(22)

南京宫室修筑经过几次,从朱元璋为吴王的年代就开始,然后修筑中都时有意放弃,后来中都工程太耗大被叫停后,南京宫室经过一次大的调整和修葺,最终定型。

宫城之外,从承天门一直向南,再到洪武门北,左右两侧就是著名的千步廊,东边是兵部工部等衙门,刑部则在太平门外,西侧就是五军都督府。

陈子龙要负责的工程确实十分浩大,宫中修筑的内阁还有乾清宫旁边日清门东侧的军务处,还有宫城外千步廊上的诸多衙门,略算一算,工料款和人工怕就所费不小。

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踏勘了好几天,今日进来,和朱慈烺禀报时也是井井有条,层次分明。哪处衙门是多少房舍,多少倒塌,多少需要重新裱糊等等……

到最后,陈子龙才一顿首,沉声道:“殿下,所需实在是不少……”

“都修,一个不拉。五军都督府也不等了。”

朱慈烺含笑道:“这么多年了,才修这么一回,就靡费一些也是该当的。我不能叫朝廷体制太不成话,百官到瓦砾堆里上朝,朝廷的脸面往哪儿摆?”

“是!”

陈子龙话不多,劝过一句见朱慈烺不采纳,便也罢了。

“你很好。”

君臣先沉默了一会儿,朱慈烺才点了点头,轻声道:“换了别人,恐怕想的就是工程越大越好,最好是几十万的工料,几万人工,这才能克扣料款,小工的饭和盐菜银子钱,怕也能扣出来不少钱来吧……”

“臣向来清介自许,殿下过奖了。”

陈子龙倒还是和刚刚一样,听着朱慈烺的夸奖,不仅不喜,眉头还皱了几下。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朱慈烺突然一笑,向着众人道:“魏岳,你们在宫门等着,其余几个,随我来。”

众人自是听令而行,大半的人先出西角门,在宫门口候着,只有陈名夏和余怀、陈子龙等人,跟随在朱慈烺身后。

南京宫禁,已经垂二百多年不曾住人,向来是由太监和勋戚分别照料。

在国初到中期,还算保持个体统样子,到现在,朝廷已经几十年顾不得查看一下,虽然几座大殿还维持着表面的样子,不过彩画斑驳,梁栋腐朽,也就是能将就着不坍就成。

外廷好歹还有点体面,在朱慈烺的带领下,一入内廷,立刻就是叫几个年轻官员都沉下了脸来。

红墙上的漆已经全脱落了,看着十分的衰败,而宫墙边上,也到处都是长的半人多高的野草,草从中窸窸窣窣的一直有动静,也不知道是蛇还是什么小动物。

各处宫殿都年久失修,甚至除了宫墙之外,殿宇都已经坍塌了,等到了西六宫地界时,放眼看去,不仅是殿宇不复存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只有一些小房子还站立着之外,视线所及之处,竟还有不少殿宇的基角就泡在水里!

“瞧着了吧?”朱慈烺脸上笑意俨然,道:“父皇所居,还有我暂居之所,好歹还象个样子。两位皇后,还有公主,诸皇子,都是住在这种地方。当初太祖皇帝兴修皇宫,填燕雀湖,打桩为基,到底是南高北低,湿气太重,这二百多年下来,宫室已经泡在水里给泡跨了!”

不需他解释,南都士子出身的官员,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朱元璋当年也就是因为宫室潮湿低洼,而且西边距离外城墙太近了,关防不容易守备,所以几次动过迁都的念头。

时至今日,朱重八想必没有料到,他的子孙居然就住在这种倒塌了还泡在水里的宫室里头!

“殿下,臣惶恐极了!”

陈名夏和余怀、方以智几人都是面露震惊之色,良久之后,都回不过神来。

眼前这些,不是亲见,恐怕谁也难以相信。但就在眼前的宫室里头,还有一些宫人太监在打扫,用小车在清除着瓦砾垃圾,努力垫平积水,他们人手不够,看起来十分出力和狼狈,不知道怎么的,几个学腹五车的青年官员,居然都是潸然泪下。

“臣死罪!”

身为工部官员,陈子龙先是极为震惊,接着便是跪下请罪,沉声道:“殿下,臣以为,宫中再俭省也不至如此,臣请先修内廷,然后再修葺外朝。”

“不必了。”

朱慈烺尚不及答,自一边的宫室已经先有人声。

“尔等快些跪下!”

看着有点儿发呆的几个侍臣,朱慈烺面色严肃地道:“是懿安皇后!”

说着,他自己也深揖下去,身边的陈子龙等人,当然也是忙不迭的跪下行礼。

按制,皇太后也好,皇后也罢,最多可以召见椒房至亲,外臣不能擅见,否则就是严重的违制失礼。

今日情形也妙,隔着一堵半高不高的宫墙,声息可闻而人踪不见,所以彼此还算心安。

等众人行完了礼,张皇后才又朗声道:“予与皇帝都不求舒适,能遮雨安身便已经足矣。今天下骚然,国用不足,何必把钱用在不急之务上?今修葺外朝,也当以简朴务实为要,切勿奢华……皇太子,一定要晓谕工部该管官员知道!”

这位皇后,向来就十分的得人心,此时娓娓道来,更是叫人听了由衷敬服。

当下朱慈烺先应一声,陈子龙是工部该管官员,当下也沉声答了一个“是”。

一时无话,众人这才又紧随着朱慈烺出来,这一回,所有人都是步履沉重,一个个都是毕恭毕敬,就算是向来有点儿浮华的方以智,脸上也满是郑重之色。

众人是没有想到,几位皇后和皇子公主,居然就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头。

就算是民间的小康之家,怕也是比这些天家中人要住的舒服许多。

朱慈烺心中也是十分感慨,前日张皇后召见他,亲口说及魏阉藏金一事,并且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古玩珠宝全数给了他,价值也是不菲。

这些都是天启皇帝留下来的,很多是御用珍玩,张皇后也是留着把玩,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曾拿出来。

经历南逃之后,她倒是看开了许多:“若是当日不曾出来,现在这些东西还不知道在谁手里?勒掯着不拿出来充国用,倒是我太愚了!”

有此一语,朱慈烺方才肯接受下来,而当时也曾由他提起修葺内廷,也是被两个皇后坚决拒绝了!

带着这几个文学见长的侍臣进来,他的用意,也是十分的清楚!

辞别出来之后,几个复社的中坚份子都是面色凝重,内廷一行,比千言万语还管用的多。

不过,朱慈烺不会仅限于此。

他看向方以智,温言道:“中外不能隔绝,以前禁宫之中,凡事不能外达,外间臣子,每多猜测虚妄之词。现今父皇南狩,天下战乱,皇家是什么模样,我想,外头的臣子们也该知道才对。”

方以智十分聪明,不过一时也猜不出朱慈烺的用意,只沉声答道:“是,臣出宫之后,就会将两位皇后的圣德,广为宣扬。”

“说是要说,”朱慈烺沉吟着道:“以后,宫中情形,用度开支,营造使费物品,也和翰林院派人在父皇跟前记起居注一样,着人记下来吧。当然,还有工部在皇城之内的营造,用意,朝廷大政用意,最好也能记写下来,刊印了广为发布。不要和邸报学……就是宫门抄抄谕旨,政令,你不仅要抄,还要解释,要叙述人有五官,眼看耳听是十分要紧的,但还要嘴巴来说,方以智,你要替朝廷当好这个嘴巴!”

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在场的几个官员全是复社出身,舆论重要性当然是十分明白。江南的情形比起别处特别不同,每个县都可能有多少状元,进士,乡绅和生员的力量特别强,这些人,确实要先用办法笼络和掌握的!

“名义么,我过几天再给你。”

朱慈烺说的十分高兴,向着方以智笑道:“以君之大笔,想来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开办的银子,地点,人手,过几天会给你调配好,怎么样,愿意为此事做此官否?”

方以智的被收服,其实是和他父亲息息相关。

太子那日一问方孔昭,他便汗透重衣,现今方孔昭已经被朱慈烺调用,方面大员,绝不可如言官那样抗旨不从,所以方孔昭已经就道,赶往淮安。

这样的情形下,方以智哪里能说“不愿”这二字?

他展颜一笑,躬身答道:“宣扬天家德令,展布消息,解释朝廷大政,这是何等光彩荣耀的事?只是臣怕才疏学浅……”

“不要谦虚了。”朱慈烺一边急赶,一边笑道:“你若是还才疏学浅,世间也就没有饱学之士了。不要谦辞了,我将要誓师北上,时间很紧,不要再让我烦心了,成么?”

“是,臣不敢再辞!”

太子话既然这么说,方以智虽然感觉太急切了些,无奈情形如此,也只得躬身答应下来。

“陈卿,”朱慈烺又转向陈子龙,微笑道:“你的长处在缜密仔细,办事踏实。还有,就是熟知农书,我知道,你把徐光启的农书全部整理了一次,是他的真正的入室弟子。实话和你说吧,工部之外,我预备成立农部,或是农工并重,将来真正倚重你的,是你在农学上的才干本事,男子在世,不外就是立身、立功、立言,我不会叫你一身本事浪掷虚废……再等等,好么?”

陈子龙只觉得眼中又酸又热,适才他已经被朱慈烺折服,尽管不知道皇太子如何弄到范文程的奏疏,但心中是异常服气,国家有这么务实而睿智的太子,实在是难得之福。现在又有这么掏心动情的话,他还有什么可说?当下只是长揖及地,口中只道:“臣愿为太子驱使,百死而莫辞!”

第135章 南京(23)

皇太子回南京后,所带来的大政更新的浪潮,在四月底的时候,终于较为显著昭然了。

首先是内阁名单确立,各方势力都有,东林党是有史可法为首辅,高弘图为羽翼,五个人的内阁占了两席,和“众正盈朝”有点差距,不过也算是差强人意。

毕竟,首辅还是在史可法手里,这一层叫上下都没有什么话可说。

张国维是有名的地方大吏,执掌江南一带多年,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是一个非常得民心的实干型的官吏。

王铎和李邦华是显著的太子系的人,不过前者文名早著,后者是科场老前辈,资历和品德都无可挑剔,就算有人想说什么,也是根本抓不到把柄。

这个内阁名单一出来,立刻由上谕的形式,再由内阁明发,通行东南诸省。

中央体制缺失的那种茫然无措之感,在接到上谕之时就会消弥。

这宣告皇帝正式于南京视事,重新建立起了中央体制,对人心的稳定来说,十分要紧。

成立内阁的上谕刚发,第二道废司礼等二十四监局,并成立少府,由勋臣管理,自以往后,太监和皇室用度由少府负责开支,由勋臣为少府卿的制度,算是正式确立下来。

东厂当然也不复存在!

这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可能尚且懵懂不知,并不了解这其中的关键之处,而对很多提起东厂就为之色变的士大夫来说,这是一个足以记述天恩圣德的大好消息!

锦衣卫也是随这道上谕并撤,一样引发注意,只是没有东厂那么轰动罢了。

再下来,就是成立军务处,上谕公示,以马士英、钱谦益、王家彦、路振飞、吴伟业为军务大臣,再以余怀、戴建等江南官员中的才俊之士为军务舍人,承旨诏命,上谕特别说明,以后凡与军务相关,以军务处在召对时面承圣旨,然后廷寄发下,各地遵照执行。

如果与政务有关的军务协调,则以军务处咨内阁,再由内阁明发。

这条诏令足以引发绝大的议论,毕竟这个军务处是祖制所无,根本子虚乌有的东西。

而它的职掌又是那么重要!

每天面圣,承旨,述旨,廷寄下发!

这就是以前司礼监的权力范围,而且,还有所扩大!

一时之间,军务处就是比内阁还受瞩目的权力部门,只是它设立之初,地点十分隐秘,就在乾清宫一侧,等闲人到不得那里,而且关防严密,擅入者立斩,所以议论虽多,但这个新部门具体是怎么回事,不少人还云里雾里,看不大清楚。

只是在有心人眼里,军务大臣,已经是很值得结交和重视的大人物了!

又以忻城伯赵之龙领前中左府事,以诚意伯刘孔昭领右府事,京师禁军与操江,自是由这两个勋臣统领。

不过,皇城禁军却没有归两个领都督府事的勋臣来领,本着大小相制的祖制,这两个勋臣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不过锦衣卫取消,旗手卫和府军前卫也不再复设,重新设立太祖年间的拱卫司,只是更名为侍卫司,由冯元飏、冯元彪、李邦华、王家彦等跟随皇帝南狩的大臣任领侍卫内大臣,专责皇城和宫城的安危。

原本的天津抚标全部改为侍卫司下的侍卫,分为御林、侍卫、拱圣三营,全部用来守备宫城安全。

宫禁制度,也大张旗鼓的改革,越发严谨周密。

接下来,又是诏修千步廊,五军都督府,兵部衙门等大工程,新朝气象,就是与往常不同。再加上陈子龙和方以智等人的拼力宣扬,内外之间,更对南逃而自我克制的皇室有了些微妙的同情与真实的认可。

在以前,皇室就是北京城里住的虚无飘渺的玩意儿,提起来,都当是说着笑话似的,现在却是近在眼前,而且皇上穿着打补丁的龙袍,皇太子在外领军奔波,皇后和妃子公主们就住在浸水的屋子里头!

几套组合拳下来,制度是有新有旧,任用大臣各方势力也都考量到了,而裁撤太监和特务组织,皇室用度异常的俭省甚至是清苦,于是一时之间,舆论的反应极好,虽然是南渡的小朝廷,但在很多人的眼中,大明中兴气象居然也是十分明显了!

只有朱慈烺自己知道,架子是搭起来了,政治上的变革也悄然开始,但实际的效用如何,暂时还不要想太多。

最少,在制度上肯定会影响深远,至于怎么深远法,自己暂且都想不通透。

一切,都只能走着瞧吧。

最少,老子到目前为止,都很对!

在内阁眼盯着一道道明发上谕流水般的发出去时,朱慈烺恶狠狠的想着。

……

半夜时分,因为天气晴朗,所以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