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结果,眼前一黑,当场昏厥,早有士兵上前,将他像死狗一样拖了出去。
刚刚自襄阳赶过来的向朗和贾诩,正巧从旁边走过,看到这个情景都情不自禁地摇了摇头。向朗知道刘欣是不会滥用刑罚的,刚才被拖出去的这个人既然被打成这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摇头是叹息此人罪有应得。贾诩对刘欣的印象还止于传闻,但是通过他对大势的分析,刘欣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上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摇头是叹息这个人不识时务。
刘欣对于他二人的动作视若不见,笑着说道:“巨达,和你同来的这位便是新科状元贾文和先生。你们如何弄得这般狼狈?”
向朗和贾诩互望了一眼,只见对方头上脸上全是灰尘,长袍上也沾满了泥浆,不由都笑了起来。
贾诩已经一躬到地:“属下凉州武威人贾诩拜见主公。”
向朗知道刘欣在部下面前向来不讲究这些虚礼,笑着说道:“回主公,属下与文和先生蒙主公相召,急于赶路,所以不曾坐车,只是乘马而来。没想到关中之地,黄沙漫天,路上又趟过了几条小溪,便成了这番模样,叫主公见笑了。”
刘欣点点头,说道:“巨达,这就是我叫你亲自来关中的原因。你此次前来,不仅要重建长安、洛阳,还要恢复关中的生机。除了道路、沟渠、桥梁,被破坏的森林、草地也要修复,原有的田地暂时保留,但是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开垦荒地,要想方设法保持水土。长安作为大汉的都城,总不能老是这样笼罩在一片尘埃之中。”
向朗的脸色凝重起来,从刘欣的话语中可以听出来,他是要将权力的中心从襄阳迁移到长安了。
襄阳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繁华已经远胜当年的洛阳,但是地理位置太过偏向南方,而现在的大汉王朝,经济、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仍然是以北方为中心的。而洛阳乃是四战之地,如果在太平盛世,那里确实是京城的不二之选。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长安被四座雄关拱卫其中,进可攻,退可守,对于志在天下的刘欣来说,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向朗作为工部尚书,又长期掌管研究院和各项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自然要有相当的了解,他很快便相通了这里面的关键所在,拱手说道:“属下定然不负主公所托,半年之类,定然要造出一个新的关中来。”
其实他还没有完全看透刘欣的目的,刘欣是要将中心迁移到长安来,他这样做并不只是着眼于争夺天下,而是考虑到今后整个国家的统治。刘欣看到向朗踌躇满志的样子,摆了摆手,说道:“巨达,不用这么着急,你要仔细勘察规划,我给你一年半的时间,到后年春天,我会将襄阳的大部分机构都迁入长安。到时候,书院、研究院、医学院都会迁到这里来,官员府邸也要重新修建。”
向朗脑海中浮现出刘欣勾画的蓝图,这才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当下呆不住了,欠身说道:“事不宜迟,属下这就亲往各处勘察地形,匡算土木费用,尽早开工。”
看到贾诩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刘欣朝左边招了招手,说道:“文和,坐到这里来,不要拘束。”
听到刘欣的招唤,贾诩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微微欠身,说道:“主公面前怎么有属下的座位,属下站着回话就好。”
贾诩原是凉州辖下的一介寒生,穷困潦倒之际投效李傕,谋了一个军中书吏的差事,平生出的第一条计谋,就是让李傕轻骑奔袭阳平关。这本是一着好棋,可惜千算万算,他都没有算到荆州军的行动会如此迅速,抢在他们前面拿下了阳平关,以致李傕一败涂地。就从那一次起,他对荆州军开始正眼相看,于是便悄悄离开李傕军中,间道来到襄阳。
由于手头拮据,在襄阳的那些日子,贾诩靠着帮人代写书信为生,过得颇为艰难。后来听说了科举考试的消息,贾诩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前去一试,竟然高中状元,倒让他有些意外。与他同时被取中的十人已经派到各郡担任县令一职,独独他被调往了长安,贾诩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所以在刘欣面前始终谦恭有礼,想要给刘欣留下一个好印象。
刘欣看到他局促的模样,与自己记忆中的形象可有很大差别,不觉笑道:“文和,外面经常传说刘某残暴成性,好色如命,莫非你也听到了什么风声,惧怕刘某不成?”
贾诩慌忙说道:“主公是做大事的人,何必在乎那些小人的流言。再说了,哪个男儿不好色,属下若是有机会,也想着要多娶几房娇妻美妾呢。至于残暴,更是不值一提,战场之上本就是你死我活,怎可生妇人之仁?”
刘欣知道当时的大多数人持的正是贾诩这样的观点,自己对于这些观点虽然并不认同,却也不想和他们争论,于是淡淡一笑,说道:“你既然不惧怕于我,那就且请坐下,我有话要问你。”
贾诩知道如果再行推托就有些矫情了,即使如此,他也不肯大马金刀在坐在椅子,而是在椅子的一角小心翼翼地支起半个屁股。
刘欣看到他这副谨慎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文和,你本是西凉人氏,又在西凉军中多年,应该明白我请你到长安来的用意了。”
贾诩心头一惊,他是西凉武威人氏,这一点是无须隐瞒的,在报名参加科举的时候已经登记明白。但在西凉军中的事情,他一直守口如瓶,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而看刘欣的表情,对这一点却似乎十分笃定,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惊讶之色也只是一闪而过,贾诩并不担心刘欣会对自己不利,毕竟双方地位悬殊,刘欣如果真要弄死自己,那就和捏死一只蚂蚁差不多。在贾诩看来,刘欣提到他的过去,无非是给他一个警告,让他死心塌地的为刘欣效劳,不要有任何异念。其实,贾诩想错了,刘欣只不过根据后世的记忆随口说出来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第329章 紧急公文()
贾诩虽然被刘欣随口点出他曾经在西凉军中任职一事吓了一跳,但是并没有乱了分寸。要说刘欣召他来长安的用意,在路上他就猜出了大概,然而,面对刘欣直截了当的询问,老谋深算的贾诩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头故作沉思,过了半晌,方才说道:“主公手下能人异士不计其数,属下与诸位大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属下思之再三,主公之所以召属下前来,定是因为属下乃是西凉人氏,主公此举必是为了收服凉州。”
刘欣知道以贾诩的机智,这么简单的问题绝对不用思考这么久,却也不点破他的做作,抚掌笑道:“文和果然大才!刘某初到长安之时,便欲对凉州用兵,然奉孝对刘某言之,只要刘某坐镇长安,不出月余,凉州诸豪强必来相投。刘某不大放心,又派了董卓手下的降将樊稠前往凉州各郡游说。如今半个月过去了,凉州方面却不见一丝动静,刘某正为此事担忧。”
贾诩在襄阳待了半年时间,对于刘欣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多有耳闻,也知道郭嘉的大名,他略一思索,便知道这条计策的用意何在,却一脸谦逊地说道:“主公谬赞了,属下实在汗颜。郭大人此计甚妙,西凉群豪皆是好勇斗狠之辈,若是主公立即用兵,他们必定结伙与主公相抗。但是主公一味守候却也不是好办法。”
刘欣知道贾诩心中一定有所计较,连忙问道:“文和既出此言,当以良策教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下的读书人又有谁不想谋个出身呢?那些所谓的高人隐士,或者怀才不遇,以致蹉跎岁月,心灰意冷,或者华而不实,只会纸上谈兵,全无用处。贾诩寒窗苦读,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立于庙堂之上,他既已认准了刘欣是个明主,第一次献策肯定想留下个好印象,自然格外慎重。
尽管关于如何平定西凉,贾诩已经仔细考虑了两天时间,听到刘欣相询,还是将自己的想法又在脑海里梳理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遗漏,这才说道:“回主公,郭大人所料并无差错,但是却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这些西凉豪强迫于形势而来相投,是为口服心不服,久后心反。要想使凉州永定,只有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刘欣的眉头微微一皱。
“不错!恩威并施、剿抚并用!”这番话说出来,贾诩反而不再拘谨,充满自信地说道,“就算董卓任西凉刺史的时候,那里就不是铁板一块。西凉多羌人,羌人与汉人之间矛盾重重,诸豪强之间也是面和心不和。主公要想彻底平定凉州,必须打一部分人,拉一部分人。”
刘欣点点头说道:“文和,你这是叫我杀鸡儆猴啊!那么,我该拉谁,又谁打谁呢?”
贾诩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可以利用羌汉之间的矛盾,打击羌人,拉拢诸郡的汉族豪强。”
刘欣摇了摇头,说道:“羌族百姓也是我大汉的子民,等刘某拿下凉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缓和羌汉矛盾,让羌民和汉民真正成为一家人,就像刘某在荆、益二州对蛮族实行的政策一样。还有一件事不妨让你知道,前些日子羌族首领北宫伯玉在郿邬城外被我大军俘获,我已经放他归去,他也答应终身不叛,并愿说服羌族各部遵我号令。”
贾诩喜道:“羌人悍勇,若得羌人相助,凉州平定指日可待。既然北宫伯玉愿意投效,主公当拉羌人,打豪强!”
刘欣轻轻摆了摆手,说道:“刘某既不许汉人欺压羌民,当然也不会利用羌人来屠杀汉族百姓,此事无须再议。”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在当时大有市场,包括贾诩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会一上来就劝刘欣拉豪强打羌民。见到自己想了很久才制定出的,利用汉族与羌族之间的矛盾来树恩立威的策略,被刘欣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贾诩不觉有些紧张起来,手心里渐渐渗出些许汗水。
刘欣看到贾诩的脸色突然间就有些发白,不由笑了笑,说道:“文和,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碍事的。”
贾诩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拱手说道:“回主公,如果不能利用汉羌矛盾,那就只有利用凉州诸豪强之间的关系,拉一部分人,打一部分人了。”
刘欣沉吟道:“刘某并不崇尚武力,但是凉州临近司隶,如果不能够早日平定,将会影响到我大汉王朝的复兴,万般无奈,也只有刀兵相向了。文和,你本是西凉人氏,对于凉州豪强的情况应当比较清楚,你帮我分析分析。”
关于凉州的情形,贾诩着实下了番功夫,做了许多准备,于是欠身说道:“回主公,凉州豪强大大小小有十多个,实力较强的有韩遂、马腾、杨阜、裴茂等人,其中尤以韩遂势力最大。属下以为,若要在西凉立威,对付那些其他豪强不能展示实力,当在此四人中择其弱者而击之。”
刘欣颔首道:“我听说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可有此事?”
贾诩笑道:“韩、马二人确实曾经结为兄弟,但都是利益使然,时分时合,作不得数的。”
刘欣沉思片刻,说道:“文和,你刚才说过,这些豪强之中以韩遂的势力最大。”
贾诩点点头,说道:“回主公,韩遂手下有八部兵马,领军主将都有万夫莫当之勇,诸豪强皆难望其项背。”
刘欣一拍桌子,说道:“那好,就拿韩遂开刀立威。”
贾诩没想到刘欣会选一个最强的下手,迟疑道:“主公,若是攻打韩遂,恐怕士卒会多有损伤,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刘欣不以为然地说道:“既是立威,当择其强者击之。只要打败了韩遂,其他豪强谁还敢说个‘不’字!”
其实刘欣还有一句话没有讲,在他的印象中,杨阜一直是心向朝廷的,裴茂这个人不太清楚,估计也没有什么大作为,要花力气对付的应该就是马腾、韩遂二人了。韩遂兵力虽多,手下却没有什么厉害的战将,倒是马腾,他的儿子马超,侄子马岱,大将庞德都是勇冠三军。所以刘欣并不将韩遂的那八部军马放在心上,反而对马腾倒有几分拉拢之心。
贾诩不禁被刘欣的非凡气魄所折服,站起身来,双手抱拳,说道:“既然主公心意已决,属下愿往军前效力!”
刘欣笑道:“文和,你且坐下说话。你是凉州人氏,对那里的人文地理都比较熟悉,如今用兵自然少不了你。”
贾诩并不坐下,从怀里掏出一块黄帛来,在刘欣面前的桌子上轻轻展开,说道:“主公请看,这幅凉州地形图乃是属下亲手所绘,哪里宜设伏,哪里适野战,哪里需强攻,属下皆标未明白。”
那个年代的地图大都制作比较粗糙,何况这幅还是贾诩手绘的,刘欣也没有太过在意,随手拿起来瞧了两眼,突然便被吸引住了,指着地图的左上角问道:“文和,原来这里便是玉门关和阳关,从此往西应当就是西域了。”
贾诩拱手说道:“主公所言不差,关外便是西域。我大汉曾在那里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域,如今已经废弃久矣。”
刘欣对于西域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记得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域来实现东西方交流的。听说西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大汉领土的一部分,不由来了兴致,拿着那幅地图看了半天,方才说道:“文和,你说我们可不可重设西域都护府?”
贾诩没想到凉州还没有平定,刘欣就将眼光放到了西域,不禁一愣,旋即更为刘欣能有这样的雄图大略而激动不已,说道:“大汉初年,西域都护府统管三十六国,几经变幻,到了后来,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已经限于葱岭以东,乌孙、大宛不复为大汉所有了。直到现在,大汉式微,葱岭以西虽然名为大汉所有,西域都护一职却已经空缺多年。如果主公能够恢复大汉在西域的管辖,实乃不世之功!”
刘欣强按住心头的喜悦,说道:“要想稳固西域,必行平定凉州!这件事还是先放一放。”
正说话间,门外士兵突然来报:“启禀主公,襄阳送来紧急文书!”
贾诩从那士兵手上接过文书,恭恭敬敬地递到刘欣手上。文书用火漆封着,里面的内容贾诩无从得知,但封皮上用火红的印记戳着“紧急”二字,格外地刺眼,显然发生了什么极其重大的事件。
刘欣的眉头微微一蹙,自己不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那些宵小之徒还真是胆大,难道又有什么人在打襄阳的主意?拿着那封紧急文书,刘欣并没有急于打开,他在心中默默回味着当前的局势,袁术主动提出罢兵,曹操败归濮阳,江东有甘宁和许褚当无大碍,莫非是中南那边的战事不利?
贾诩一直注视着刘欣的动作,只见他缓缓撕开封皮,抽出里面的公文,匆匆看了一眼,突然神色大变。
第330章 大度的马芸()
贾诩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主公,出了什么事?”
刘欣长叹一声,说道:“子柔先生病危,最多还有三天时光了!”
子柔是蒯良表字,刘欣初到襄阳的时候,蒯家出力最多,蒯良兄弟为他出谋划策不算,还将三千家奴交给刘欣,以解他兵力不足之困境。从去年冬天开始,蒯良的身体就一直不好,虽经张机、华佗二人联手医治,拖了大半年时间,始终不见好转,如今眼看着拖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