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的那些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明末的那些日子-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钤降募纾坡プ呷ァ�

    杨越一看那汉子,一脸凶相,满脸还是麻子,身后还带着两个男孩,大一点的十五岁的样子,小的也要十三,四岁的样子都是相貌堂堂,仪表端正魁梧,很是讨人喜好。

    杨越仔细一看,“尼玛的,那不是王麻子吗?这个时候这个点,王麻子应该已经和张献忠一起组织了农民起义军响应王嘉胤暴动了呀,张献忠都应该已经独掌一军,自号“八大王”成为众多义军首领的其中一位了。王麻子和李铁柱作为张献忠最早的兄弟,还不水涨船高,忙里忙外,忙得不可开交,怎么会出现在府城,还特地来找杨越,杨越再看看王麻子后面两个男孩,再看看王麻子的模样,怎么都不像亲戚,历史不会出了岔子吧,张献忠,王麻子和李铁柱干起拐卖儿童的买卖了吧。”杨越边恶想着,边观察四周企图寻找张献忠和李铁柱的踪影。

    (本章完)

第19章 张献忠反了() 
“杨越兄弟,瞅什么呢。”王麻子问道。

    “张大哥和铁柱哥呢?这两孩子是。。。。。。”杨越这才回过神问道。

    “哦,张大哥他们有事没来,这两孩子分别是张大哥刚收的义子,大的叫张可望,小的叫张定国,来给杨越叔叔行个礼。”王麻子回答的同时让张可望和张定国赶紧给杨越行礼。

    “孙可望,李定国。”杨越着实被这两个名字给吓到了,这二兄弟,实在太有名了,都是后期南明永历政权中赫赫有名的抗清名将,特别是李定国,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李定国率领大西军,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这就是后期抗清中有名的经典之战,“两蹶名王,名震天下”。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可惜后来孙可望,李定国两兄弟反目,内讧火拼,让清廷有机可乘。孙可望火拼失利后投降了满清,最后被清廷借围猎之机,将他乱箭射死。李定国也因内讧火拼中实力大损,无力抗清,抗清失败后因劳累过度,含恨而死。

    杨越正在感憾孙可望和李定国两兄弟的未来呢,现如今还叫张可望和张定国的两兄弟,瞧着蓬头垢面,满脸疲倦,一脸狼狈相的杨越,心里嘀咕着:“这厮岁数和我们差不多大,叫他叔不成了咱们的长辈啦,再看这厮双目呆滞,不会考傻了吧。”想到这里,张可望和张定国都迟迟不肯开这个口。王麻子急骂道:“兔崽子,平时不是一直嚷嚷着说自己有多么喜欢《好汉歌》吗,这歌怎么带劲,告诉你们这歌就是他编的,还不快叫人。”张可望和张定国在王麻子的催促下才心不甘地情不愿的叫了声“叔。”

    杨越一下子反应过来了,现在可不是发愣的时候,赶紧找个地方问清楚找他什么事才行。杨越先赶回客栈,整理了一下仪容,总算恢复了一点精神,随后带着王麻子,张可望和张定国两兄弟找了家酒楼,要了间雅间,等上齐了酒菜,酒过三巡之后,王麻子也对于自己这二年的经历向杨越娓娓道来。

    原来张献忠,李铁柱和王麻子自从和杨越他们分开后,顺利地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到了军中,由于张献忠,李铁柱和王麻子在倪员外这里弄了不少钱财,所以张献忠出手大方,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且仗义疏财,马上被提拔为总旗。但好景不长,张献忠生性太过刚烈,爱打抱不平,总是为别人强行出头,终于有次犯了军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又念起平时张献忠他们多有孝敬,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改为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事后张献忠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地回到了家乡。回乡后,原以为风声已过,没想到县令小舅子还在惦记着报复张献忠他们,硬是要按逃兵罪论处张献忠,李铁柱和王麻子。

    正值陕西全境灾荒不断,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虫灾,禾苗枯焦,饿殍遍野。朝廷随着财政的进一步拮据,赈济成为空谈,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铤而走险。陕北地区首先爆发了农民暴动,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最初,有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暴动,他们占领了黄龙山。接着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洛川张存孟、延川王和尚、汉南王大梁等响应,斗争烈火燃遍了陕西全境。

    张献忠干脆先下手为强,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落草为寇了,又利用以前在县城做捕头的关系,骗开了城门,洗劫了县城,自号“八大王”,投奔王嘉胤去了。在义军中,由于张献忠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又因张献忠小时读过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得以独掌一军。张献忠自从成为其中一位义军首领以后,张献忠的名字也在朝廷里挂了号了,这时候张献忠想起杨越这位小兄弟了,记得自己在落草前把刻有自己姓名的随身佩刀赠送给了这位小兄弟,怕杨越在不知他这边情况的时候,冒然拿出佩刀示人,从而惹出官绯,连累杨越。再加上军中有许多珍宝,字画急需要出手,以便换回物资。所以张献忠派了王麻子到杨越的镇上去找杨越示警,顺便也让王麻子销个赃,购回点物资。王麻子带着张可望和张定国,赶到杨越所在镇上的时候,杨越已经去府城了,王麻子再辗转来到府城,正好碰到杨越即将第二场科考,王麻子也没打搅杨越,直到杨越三场考试考完才出面找到杨越。

    王麻子也说了如果杨越害怕可以割袍断义,把张大哥的佩刀还回来,他们也不会责怪杨越什么。杨越立马跳起来说道:“王大哥,你这不是寒碜人吗?我敬重的是各位大哥的为人,所以不管各位大哥是什么身份,都是我杨越的大哥,此话休要再提。”

    “好,我说嘛,杨越兄弟就不是哪种人,没让张大哥他们白交心。”王麻子大力的拍着杨越的肩膀,亲热地说道。

    杨越揉了揉肩膀苦笑道:“大哥,你就不能轻点。”

    王麻子摸了摸头爽朗地笑道:“忘了兄弟是个读书人了,碰不得,摸不得。”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

    (本章完)

第20章 腹黑李定国() 
酒宴中王麻子等人杯觥交杂,兴致高涨,不停地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等到酒至半酣后,王麻子也把自己的任务说了出来,因为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希望杨越可以帮衬一下,帮自己把赃物处理一下,再采购点物资送回去。杨越原本年幼不甚酒力,再加上身体疲惫紧张,虽说喝的不多,也酒意盎然,满口大话,豪气冲天地答应了下来。

    王麻子在不停地夸杨越义薄云天同时,也告之杨越,自己为找到杨越已经耽误了不少日子,怕军中有变,所以连夜就要赶回去了。这堆珍宝字画,就拜托杨越了,不过也不用太着急,万事等杨越过了五,六月左右的院试再说,院试的具体时间以各省学政公布的考期悬牌为准。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均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辰、戌、…(丑)…、卯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今年是卯年,正好挤进是三年一次的院试考试。

    喝高了的杨越又嘴贱地向王麻子讨要张可望和张定国,说自己很喜欢这两个侄子,不忍心看到张可望和张定国这么年幼就跟随大军整日奔波,东征西讨,居无定所,反正张可望和张定国还年幼帮不上什么大忙,不妨把他们留在杨越身边,负责以后彼此的联络工作,顺便杨越也可以教他们识文断字,传授他们戚继光的兵书,《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等张可望和张定国大一点了,就可以到军中更好的为大哥效力了。也许是戚继光的名号打动了王麻子,王麻子临行前做主留下了张可望和张定国。

    次日,太阳升起的时候,杨越的酒意终于退了下去,人也清醒了许多,回忆起昨晚发生的事,再看着身边的张可望和张定国,杨越直呼酒醉害人不浅啊。自己啥斤两,自己清楚,销赃这活杨越还真干不了,这得要有专门人脉和渠道,冒然去典当行非得被人抓住,报官不可,头痛啊,再加上张可望和张定国一脸怨气的站在一旁,还那一副不服管教的样子,一看就是刺头,对于杨越强留他们下来都是满腹怨言,俗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自己何苦枉做小人,而且就算培养成材了,不是还要送回去,这不是白白给别人打工,何苦来哉呢,自己还是养成类游戏玩多了,不知不觉染上了收集名人名将的嗜好。算了,不管那些了,等下还是先去看榜吧,今天可是最后一场发榜的日子。

    最后一场发榜有些特殊,因为是综合成绩发榜,所以实行长案实名发榜。所谓的综合成绩就是结合前两次考试成绩发的“长案”,将所有被录取的考生依名次横排,用姓名发案,称为“长案”。第一名,称为府案首,甲榜包括案首共录十人,前十人有一个共同的荣誉称号--“府试前十”,乙榜共录四十人,也就是说最终通过府试的人数为五十人整。九百余人来参加府试,最终通过五十人,过关率差不多百分之五。不管甲榜还是乙榜,只要是在榜单上的人都可获得“童生”称号,以后科举便也再不用参加县试府试了,只需要参加院试就可以了。

    等杨越他们吃完早餐来到客栈大堂,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早已在客栈大堂等待多时了,杨越简单的介绍了张可望和张定国两侄子后,一起去贡院门口看榜了。拥挤的人群,三三两两的学子聚在一起,或是紧张或是自信或是破罐子破摔的聊着本次府试心得。

    “叔,你不是说考试很简单吗,案首犹如探囊取物一般,为什么许多人都愁眉苦脸的啊。”张定国突然在人群中大声的喊道。接着所有仇视的目光都看向了杨越。“尼玛的,还以为张定国是好人呢,原来这厮一肚子的坏水,难怪张可望以后被他玩残了,这么小就学会坑人啊,这是赤裸裸的捧杀,案首那可是全府第一啊,还探囊取物呢,你当案首是青菜萝卜满大街都是吗。尼玛的,案首杨越想都不敢想,这会倒好如果没拿到案首,就会传出杨越不自量力的风评,就算侥幸得了案首也捞不到好评,一个骄傲自满的风评是逃不掉了,毒,真毒,这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节奏啊。不就是想让我赶你们回去吧,至于这么毒吗。可是现在杨越出言解释谁信啊,估计好友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都不信。杨越强烈感受到不断地有阴冷的目光向自己扫射过来,让自己不寒而栗,杨越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刚要抬步离去,看到张可望和张定国用那鄙视的眼神看着杨越,杨越硬生生地停下了脚步,那是不可能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杨越才不干呢,谁在乎熊孩子的感受啊,赶紧撤离才是王道。

    随着众人紧张焦急的等候中,终于听到阵阵鞭炮声响,两排红衣衙役敲锣打鼓而来,锣鼓喧嚣吸引了大批围观群众,热闹的很。“放榜了,放榜了。”人群中也不停地有人叫着。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也都踮着脚尖,视线随着拎榜的官吏移动。这一次负责发榜的官吏没耍什么花腔,说了一通恭贺和勉励的话后,便在衙役的辅助下直接开始张榜了,一张长长的写满名字的榜单张贴在了放榜墙上,不管案首还是甲榜乙榜俱是在这一张榜单上。案首在第一位,前十位为甲榜,在后面用红笔标出,与后面分割开来,这便是甲榜;后面四十位自然就是乙榜。

    看榜的学子书生情绪要比往常任何一场都要激动,在榜上的学子几乎欣喜若狂,这便是童生了,万里科举长征,终于踏出第一步了。当然,落榜的考生则是更加失落,不少人痛哭流涕,以往数场俱在榜,只这一次不在榜上,但境遇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落榜意味着以后还要将县试、府试重新来过,加在一起共七八场小考,不确定因素又多,看着周围在榜之人欢喜模样,心中不免悲伤万分。

    (本章完)

第21章 府试案首() 
自从榜单张贴之后,人群中的惊呼声便不绝于耳,就像公鸭被掐住了嗓子一样,听起来是对耳朵的一种伤害。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看完榜单出来后都一言不发的盯着杨越,看的杨越心里直发毛。张定国和张可望忍不住问道:“叔,他没过。哈哈,太好。”也许在熊孩子的心里,杨越如果连府试都没过,一定羞愧当他们的老师,说不定马上就可以回军中逍遥快活去了。

    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等人,还是紧盯着杨越,仿佛不认识一般。杨越小心的问道:“周兄,你府试过了?高兴地傻了?”

    “侥幸上了乙榜。”周庆生说起自己过了府试,总算回过神,满脸的春风得意。

    “那我呢,总不会真落榜吧,不至于呀。”杨越有些着急的问道。

    朱守仁看了看杨越,不紧不慢地说道:“贤弟怎么会落榜呢,你不是早就说了案首犹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这不恭喜贤弟荣登榜首。”杨越也吃惊不小,连声问道:“兄长没开玩笑吧。”说完向周庆生和董学傅看去,只见他们都很肯定的点了点头。

    榜单第一名:杨越;第二名:周有德;第三名:祁同伟;第四名:赵春迎。。。。。。这次的案首是货真价实的府案首,朱守仁,周庆生和董学傅的吃惊也是情有可原的,府试案首的质量可是要比县试案首高多了,这可是在府城六县学子书生中群雄逐鹿,虽说这些学子连秀才都还不是,但却也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了。甚至许多学子书生也是考了十多年才侥幸吊车尾通过府试,可是杨越不过十四岁,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便弄了一个府试案首回去,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一个读书人只要过了县试,府试,就是童生,童生虽不如秀才,但也是预备秀才。秀才见官可以不拜,不过童生要拜,但一般官员也予以优厚,不会让童生跪着与自己说话,以示优厚读书人。秀才犯了事,没有提学官一句话,革去功名,县官是不能羁押他,也不能打他板子的。童生犯事,官员需掂量一下,该打的也会打,不过板子大概会轻一点。诸如此类,童生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当年洪天王,就是因为三次府试不过,发了个烧,然后走上了埋葬清王朝的道路,但若是让洪天王取了成了童生,日后有没有这场干戈,那就两说了。最让他们羡慕嫉妒恨的是,一般而言府案首通过院试中秀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几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了,历年皆是如此,只要杨越不做什么出格的事,一个秀才身份是妥妥的了。

    对于这个府案首,杨越是真没想到,这次能中府案首绝对是运气所在。比如说第一场考试,杨越猜中了考官的心思,文章中拍足了考官的马屁,又比如第二场表判的那一道十五贯题,这个案例杨越在后世正好看过描述这个案例的同名电视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