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亚非文学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朴仁老的一生,除歌辞外,还著有许多汉文诗和六十余首时调,他的主要作品收集在诗集《芦溪集》中。特别是他的歌辞,思想上刚健纯朴,艺术上臻于完善,在朝鲜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壬辰战争以后,朝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但是,李朝两班统治者却无意医治战争创伤,反而乘机加速土地兼并,强制实行“田政”、“军政”、“还政”(注:“田政”指土地税,“军政”指军保税,“还政”指高利贷;这是李朝对农民的三种剥削形式。),进一步搜刮农民;他们还运用已经成为教条的朱子学维护封建政权的思想统治。长期战争虽使农民贫困、破产,但却促进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不满于对外无能、对内残暴的腐朽两班(注:“两班”原指朝鲜封建王朝的文、武两班官僚,后将“两班”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通称。)的黑暗统治,纷纷举行起义。随着农民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两班阶级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看到社会的痼疾。他们反对儒学者的空谈,提出学问应该为实际的社会民生服务,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求真理。他们要求解放农民,使国家繁荣富强。后来人们称这派人为“实学派”。至十八、十九世纪,朝鲜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市民阶层不断成长,这就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基础的瓦解,李氏王朝摇摇欲坠,濒于崩溃。 
  由于民族意识的增涨和先进实学思想的渗透,使这时期的朝鲜文学达到了中古朝鲜文学最兴盛、最繁荣的阶段。散文、小说、时调、歌辞、汉文诗各放异彩,获得了新的发展。 
  小说是这一时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形式。先后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过去幻想和寓言小说的基础上,创作了富有现实意义和浪漫精神的长篇小说。 
  许筠(1569…1618),虽出身于两班家庭,但有一定叛逆思想,对儒家思想抱有反感,因此不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他与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结成了文学团体,最后密谋推翻李氏王朝事洩被判处死刑。许筠十分欣赏中国的《水浒传》,有“百读《水浒》”的记载。他的《洪吉童传》在题材、结构、情节上都与《水浒》有相似之处。《洪吉童传》是一部无情揭露李朝光海君(1609…1623)虐政、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洪吉童原是宰相庶子,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勾心斗角逃至森林成为绿林好汉,当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在全国组织活贫党,惩办贪官污吏,劫富济贫,抢夺财主和寺院的钱粮,把它散发给饥寒交迫的人民。最后因国王追捕而离开朝鲜去硉岛,推翻了那里的王制,自己执政。作品中的硉岛理想国”实际上只不过是当时起义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一个模糊的幻想。作品把洪吉童描绘成一个具有超人智慧与神奇法术的非凡人物,颇富于传奇色彩。 
  金万重(1637…1692)是十七世纪朝鲜国语小说家。他出身两班家庭,汉文和国语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朝鲜国语小说有《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谢氏南征记》是一部“劝善惩恶”的小说,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的肮脏丑恶现象。作品结构严密,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都比较成功。另一部小说《九云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冲击封建礼教束缚的倾向,但过于宣扬了贵族在爱情上的享乐主义态度,最后却又把贵族的富贵淫乐比作一场空虚的幻梦以训诫世人,警告两班贵族。 
  十八世纪,朝鲜文坛上出现了杰出的实学思想家和现实主义作家朴趾源(详见本章第二节),他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体现他实学思想的小说,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农民和市民反封建斗争和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和思想的小说及说唱台词,如《蔷花红莲传》、《孔菊与潘菊》、《兴夫传》、《兔子传》、《春香传》、《沈清传》等。这些作品塑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人物的典型形象,并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对李朝封建制度的黑暗、宗教的伪善、商人的欺诈、金钱势力的腐化进行揭露与批判;肯定了人民群众敢于斗争、坚毅不屈、勤劳朴素的高尚品质。它们对朝鲜近代长篇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但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封建观念,同时也未能摆脱中古文学的梦幻形式和“大团圆”结局。《春香传》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详见本章第三节)。《沈清传》是仅次于《春香传》的古典国语小说的代表作。它写孝女沈清,为了让双目失明的父亲重见光明,决心把自己卖给商船做祭品,生祭水神。沈清入海得救,最终成了皇后,并与双目复明的父亲团聚。《沈清传》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凄苦生活,揭露了僧侣的虚伪及商人的贪婪。表现了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风貌及其对光明未来的幻想与追求。 
  中古末期,在长篇小说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的同时,各体诗歌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时时调的内容多为歌颂商业、货币和男女爱情,反映了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十八世纪,作家金天泽和金寿长诗长期流传的时调辑编成《青丘永言》和《海东歌谣》,保存了时调文学遗产。歌辞内容也相当广泛,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月令歌辞,记叙外国见闻的纪行歌辞和表现妇女生活的闺房歌辞。这时的汉文诗也因实学思想的振兴而冲破了诗坛吟风弄月的陋习,确立了新的诗风。朴趾源的《田家》诗朴素而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他们的贫困。著名浪游诗人金炳渊(又名金笠,1807…1864)的讽刺汉文诗,始终贯穿着对统治阶级的嘲弄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他的《青山倒水来》、《嘲两班儿》等诗都深为群众所喜爱。 
  丁若镛(字美庸、颂甫,号茶山、与犹堂,1762…1836),是李朝末期的一位杰出的汉文诗人、思想家和学者。出身于两班家庭,少年时代就好学多才,有“少年诗人”的美誉。青年时代广读经书,精通汉诗汉文,与实学家交往,立下了发展实学思想的大志。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宦途,本想借此伸展改造社会的抱负,却反遭诬陷,被贬流放长达十八年之久。1818年被释回乡,专事写作直至逝世。 
  丁若镛是朝鲜实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实学先驱的优秀治学传统,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语言、历史、地理、物理、医学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丁若镛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特别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他在《寄渊儿》的一封信中说:“不忧君爱国,非诗也。不伤时愤俗,非诗也。非有美刺劝惩之义,非诗也。故志不立,学不醇,不闻不道,不能有致君泽民之心者,不能作诗。”由此可见,他是将文学创作看作是变革现实的一种手段。 
  丁若镛流传下来的诗共有二十三卷,两千五百多首。这些诗歌,有的直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他振兴国家、改革现实的宏图大志。如《述志》: 
  嗟哉我邦人,辟如处囊中, 
  三方绕圆海,北方绉高蒿。 
  四体常拳曲,气志何由充, 
  圣贤在万里,谁能豁此蒙。 
  有的诗歌着力描写现实,反映了朝鲜农民的悲惨处境,表现了作家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在《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一诗中,诗人用简朴的诗句叙写了积城村一家农户的凄惨生活:他们的“临溪破屋”是“旧灰和雪灶口冷,坏壁透星筛眼豁”;他们的衣着是“青绵敝衾只一领,……儿穉穿襦露肩肘,生来不著袴与袜”。生活如此惨淡,还得为幼子交纳军税,无可奈何中,父母只得诅咒孩子速死来摆脱朝廷的勒索。诗中写道:“大儿五岁骑马答,小儿三岁军官括,两儿岁贡钱五百,愿渠速死况衣褐”。诗歌写得真切感人。丁若镛还在一些诗歌中,揭露和嘲讽了贪官污吏的暴虐和腐败,揭示了朝鲜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三吏》中诗人写道: 
  吏打龙山村,搜牛付官人。 
  驱牛远远去,家家倚门看。 
  勉塞官长怒,谁知细民苦。 
  六月索稻米,毒痛甚征戍。 
  德音竟不至,万命相枕死。 
  穷生尽可哀,死者宁哿矣。 
  妇寡无良人,翁老无儿孙。 
  泫然望牛泣,泪落沾衣裙。 
  诗人满含激愤地揭露了封建官僚掠夺人民的罪行,指出他们是朝鲜人民不幸命运的制造者,这是对封建制度有力的鞭挞。 
  除上述作品外,诗人的代表作还有《饥民诗》、《夏日对酒》、《狸奴行》、《哀绝阳》等。 
  丁若镛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等。他善于在诗歌中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贫苦的、受剥削的,满含愤怒的农民和农妇;特别是他运用“拟人化”手法,用昆虫走兽来象征反面形象,揭露和批判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在抒情诗中,诗人善于运用传统的“托物寓意”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使主客观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十至十九世纪的朝鲜中古文学,继承和发扬了朝鲜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古朝鲜社会的真实面貌,表面了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是朝鲜人民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朝鲜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朴趾源   
  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岩,1737…1805)是十八世纪杰出的实学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文学家。 
  朴趾源出身于汉城两班家庭,幼年丧父,于祖父膝下长大。青年时代聪颖好学,又受到实学先驱思想熏陶,成为思想改革的倡导者。十八岁开始文学创作,即遭到地方当权者的威胁,1769年避居黄海道金川峡务农,1777年迁居更加荒僻的燕岩峡谷,取号燕岩。1780年,地方当权者洪国荣因事流放,朴趾源始获自由。同年,堂兄朴明源为“入燕使节团”正使,向乾隆祝贺七十寿辰,朴趾源应邀陪堂兄前往。途经中国辽东、热河、北京等地,观察了中国社会现实,更坚定了他进行社会改革的决心。1792年,朴趾源首次出仕,任缮工监监役,最后官至襄阳府使。1800年,朴趾源见国内政治形势险恶,无法实现社会改革的理想,1801年托病辞任归家,1805年逝世。 
  朴趾源积极倡导实学思想,反对儒学者们的清谈空论。提出真正的学问在于“实利实用”,使“国利民福”(《咸阳郡兴学齐记》)。主张给农民以土地(《限民名田议》),改进耕作方法(《课农小抄》),促进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强调要向中国学习(《车制》)。还认为当政者应为“盛农桑、增户口、兴学校、修军政、均赋役、简词讼、息奸猾”而努力(《咸阳郡兴学齐记》)。还将耶稣教理讥为“悖说”、“佛氏糟粕”(《鹄汀笔谈》)。主张四民平等,宣传解放奴婢、允许寡妇再嫁。 
  朴趾源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艺主张。他首先强调文学必须反映真实。他说,作家创作应该“一字一句皆切近情理,模写真境”(《蝉桔堂记》),“为文者,惟其真而已矣”(《孔雀馆文稿自序》),“即事有真趣,何必远古抯”(《赠左苏山人》)。还认为,作家应该写出“凡使千百载下,一读而宛然如目击”的东西(《蝉桔堂记》)。在写作方法上强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要“博采百氏,自成一家,匠心独诣,不师陈腐,奇峭不离真切,朴实而不堕于庸”(《蝉桔堂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他提倡应该创作朝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说,朝鲜民族“民多美俗”,“则字其方言,韵其民谣,自然成章”,这样就能“真机发现……从容理在”(《婴处稿序》)。由此可见,他是把文学创作当做是宣传理想、改造现实的一种武器。 
  朴趾源用汉文进行创作,作品相当丰富。有诗歌《丛石亭观日出》、《田家》、《一鹭》等四十二首,有收集在《放璚阁外传》中的九个短篇小说,以及被誉为“实学全书”的《热河日记》等。 
  朴趾源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青年时代他先后创作了九个短篇小说:《广文传》、《闵翁传》、《金神仙传》、《虞裳传》、《马驵传》、《秽德先生传》、《两班传》、《易学大盗传》、《凤山学者传》(后两篇已失传)。在这些作品中,朴趾源一方面揭露现实、抨击权贵;一方面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广文传》是朴趾源第一部作品,这里,他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一夜挥霍五千两金银以嫖妓的丰原君,又写了一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乞童,从而展示了朝鲜十八世纪商业资本和两班官僚相勾结的城市生活画面。《闵翁传》中,作者通过没落贵族闵翁的口,指出两班阶级只不过是“头黔目荧”、“口大运拳”、“身长七尺”、“损稼害谷”的“蝗虫”而已。讽刺了两班阶级的寄生和没落。而在《秽德先生传》中,作者赞扬了“日负里中粪以为业”的劳动者严行首,说“其处身也,至鄙污,而其守义也,至抗高”,刻画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高贵品质。 
  《两班传》是朴趾源早期创作最优秀的一个短篇。他生活的时期,寄生的两班贵族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尖锐问题。据统计,每年大概有十万左右的两班儒生,长途跋涉去京城赴试。这些人无所事事,不劳而获,还横行霸道、肆意掠夺。朴趾源对如此种种现实作了典型概括,创作了讽刺小说《两班传》。小说写一个穷困的两班,无法养活自己,靠借贷官粮维持生计。最后不得不向一个富裕的庶民出卖两班头衔以偿还千石欠粮。立具契约时,必须写明两班阶级的礼仪和应享受的特权。实际上,这些礼仪和特权,正是两班阶级的种种罪恶与暴行。庶民见此条文,便转身拂袖而去,从此再也不提买两班头衔的事了。 
  在这篇小说中,朴趾源着重描写了买卖两班头衔、书写契约这戏剧性情节,揭露和嘲讽两班阶级的虚伪性和寄生性。两班贵族“不耕不商”,过着虚伪、无聊的“目视鼻端”、“细嗽嚥津”、“盥无擦拳”(注:“细嗽咽津”意思是咳嗽要咳得轻,唾液要咽下肚里去;“盥无擦拳”意思是洗脸不要擦拳。)的生活,有的靠着文官的二尺红牌而“百物备具”、“室珥冶妓”,“庭谷鸣鹤”(注:“室珥冶妓,庭谷鸣鹤”,意思是家有美妓,院养鸣鹤。);有的横行乡里,享有剥削和压迫群众“先耕邻牛,借耘里氓”(注:“先耕邻牛,借耘里氓”,意思是拿邻家的牛耕自己的田,要村里的平民百姓为自己的田地除草。)“灰灌汝鼻,晕髻汰鬓”(注:“灰灌汝鼻、晕髻汰鬓”,意思是可以拿灰灌他的鼻孔,拽他的髻,拔他的鬓发。)的特权。小说结尾处,朴趾源大胆地概括了两班阶级的实质,指出他们就是窃国盗民的“强盗”。与此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庶民对两班阶级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开始,庶民视两班为“神仙”,慕其“尊荣”,自愧“卑贱”;以后感叹“两班只如此而已耶?”最终批评自己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