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之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英华之歌-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蚯氨拇诩沧撸燃搅值谰簿拖蛩葑盼<钡男畔ⅰ�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吴庄的吴大山老人是道静最熟的堡垒户。开始,他为了道静的安全,在他屋后的菜窖里,挖了一个洞。敌人常常拂晓包围,当道静带着小冯来到他家时,他成夜地为她们站岗放哨。一旦发生敌情,立即叫他的孙女儿和道静、小冯进到可以容三个人的小洞里。然后他在外面用萝卜、白菜和破筐旧篓子杂七杂八的物件堵严洞口。这个洞,道静只钻过一次。那是小冯不在,村庄被敌人包围了,她一个人无法突围出去的时候,老人叫她和孙女珠子下了洞。当敌人在外面嗥叫、骚扰的时候,道静坐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湿地上,想:从战斗中抬下来的伤员,要送到很远的分区卫生部的各个医疗所去,既费周折,又费时间,使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为什么不可以把老人这个菜窖改成一座地下治疗所呢?安定县是靠近大城市的交通枢纽,敌人扫荡频繁,如果在一些工作基础好的村庄打洞,还可以把洞和洞连接起来变成地道(她听说其他地区已经这样做了),那么,造成一座座地下长城,一座座地下医院,平原根据地岂不就如虎添翼?岂不和山区一样有了可靠的屏障?她听说,为了攻下一座岗楼,我们部队有时会从附近村庄把地道一直挖到岗楼下面,然后用炸药轰掉它。想到这儿,道静兴奋得忘了洞里难闻的潮气和难忍的窒闷,拉着珠子的小手笑道:
  〃珠子,鬼子包围了你们村子,你怕么?〃
  〃不怕。有姐姐你,有爷爷,我不怕。爷爷可胆大呢,他常跟村里的民兵去岗楼打鬼子。〃
  〃要是把你家这个菜窖挖大了,再通到你家屋里,你愿意么?〃
  〃姐姐,这干什么用?〃珠子的头挨着道静的肩膀,撒娇似的仰脸问。
  〃不告诉你,有大用处。珠子,你说,你爷爷能同意么?〃
  〃姐姐,你要干什么爷爷没有不依的。他恨鬼子杀了我爹妈,他喜爱八路军,八路来了,我们家才吃上饱饭。他更喜爱你,你要天上的星星,他都敢去给你摘下来--这不是我说的,是爷爷说的。〃
  道静忘了地面上正在烧、杀、抢、掠的敌人,心里充溢着一种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技术似的喜悦。敌人走了,吴大山下到菜窖把道静、珠子拉出地面后,道静顾不得询问敌情,一把拉住老人的胳膊压低声音说:
  〃大伯,我有件事要求您,您能答应么?〃
  老人两眼放光,忘了敌人刚才拿枪托子打他肩头的疼痛,核桃样的皱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闺女,有什么事说吧,要吃王母娘娘的仙桃,有天梯,我敢上天给你摘去!〃
  〃大伯,是这样……〃
  道静把她在洞里的设想说了,吴大山高兴地说:〃这主意好!光是一些'蛤蟆坑'、'望天猴'顶不了多大事;挖地道,再把地道连接起来,里头再挖上几间小屋,用弯弯曲曲的迷魂阵包围起来,伤员在里面养伤保险多了。〃
  〃大伯,你不怕你家屋子受损伤?挖了地道,房基就不结实了。〃
  老头儿急了:〃闺女,你把我老头看扁了。人命还不知怎样呢,那几间破房,叫它出力抗日才有劲儿哩!〃他把在外扛活的小儿子找回家来,又找来抗日积极的堂弟吴永贵,一夜时间,就把炕洞打通到外面的菜窖里;把菜窖的口堵死、加厚,挖了通气眼,菜窖变成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地下室。吴家兄弟带头,接着又动员了其他农民,时间不长,吴庄村里许多条地道挖通了。
  卢嘉川叫林道静离开战斗中的吴庄,她坚决不走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村庄有了地道,有了地下医院。她找来柳明和俞淑秀。柳明,在分区卫生部的指挥、协助下,在这村临时地下医院里布置了手术室。俞淑秀和其他干部一起动员了民兵、青抗先等群众组织,当战斗激烈时,他们就冒着连天炮火,纷纷跑到各处道沟、掩体里,背下、抢救下一个个伤员,并把他们迅速送到〃医院〃来。
  柳明和其他医生立刻迅速、麻利地给一个个抬下来的伤员做着手术--鲜红的血液,一针针缝合起来的断肢残臂,……柳明低着头,在一盏吊起来的马灯照明下,忘了时间,听不见紧一阵,慢一阵的枪炮声,她想也没想也许敌人会攻进村里来,攻进这个地下医院……她只有一个念头:伤员刚一受伤就得到治疗,就动手术,这会减少感染,会使伤口愈合得快。在这种忘我的工作中,她忘了自身巨大的痛苦。她的精神全部投入自己深爱的事业中,这是治疗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
  道静、俞淑秀有时在地道里也充当起〃护士〃的角色来。一会儿协助柳明拿钳子、镊子,一会儿又去烧水,消毒器械……柳明更忙,一个接着一个,给伤员做手术。三个人,全然忘了自己,忘了吃饭、喝水。她们清楚:就在不远的村外,李良法、王永泰正在艰苦地狙击敌人,村里房屋也被炮弹炸掉不少,还有几处着了火。道静后来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她时而下到地道里去看看伤员,时而上到地面,组织担架队、自卫队抬担架,把伤员顺着道沟送到十几里外几个比较安全的村里去。时而,还要看看房子连房子的墙壁打通了没有。若有房子着起火来,她还要急忙带着小冯组织留下的村民去救火。她和俞淑秀,还有妇救会、农会、青救会的十多个留在村子里的区县干部,除了组织救火,还要分头组织留在村里不肯离家的老头、老太太烧水、做饭。吴大山老人自告奋勇,一趟趟顺着村里通向村外的道沟,冒着生命危险,送水、送饭。和他一起送水的还有小冯的父亲冯章荣,他的眼睛好了,身体也健壮了。两个老汉高兴得哼着小曲,颠颠地跑在道沟里。听着激烈的枪炮声,看着呼啸而过的火花,不像正在紧张的战场上,倒像在听在看过年的声声鞭炮。
  秋水村离吴庄不过二十里。不少伤员抬到这个村子来。汪金枝带领一帮中青年妇女忙活开了:把伤员安置在腾空了的大房间的炕褥上,根据伤势轻重,有的给他们擦去脸上、身上的血迹;有的给他们喂水喂饭;有的还要去接大、小便……过去,姑娘、媳妇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过小俞、柳明、汪金枝,还有林道静等女同志一年多来不断地帮助、教育、开导,年轻的女人渐渐变了,敢于冲破父母、公婆的限制,参加识字班,参加妇救会,干起各项抗日工作来。汪金枝自从跟马宝驹结了婚,人们清楚她对争取马宝驹有功,没有人敢再轻视她,她的威信越来越高。年轻的姑娘、媳妇成天在她的小院里出出进进,亲热地叫着〃汪主任〃、〃大嫂子〃、〃大姐姐〃,不过几个月,那个〃破鞋〃汪金枝不翼而飞了.
  秋水村还有一幅动人景象:
  关大妈家里养了一条驴腿,因为是四户人家共养一头毛驴,所以才有这幽默的说法。吴庄战斗这天,正轮到毛驴牵到她家。战斗打响后,枪炮声震天动地,窗户纸被震得哗哗乱响,但关大妈脸上却露着少见的喜色。因为她知道,敌人已钻进了咱们大部队设下的圈套,大的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天她不断跑进跑出地给毛驴加草添料,想叫它吃得饱饱的,等天黑后,好叫它驮东西去慰劳战士们。这一天,毛驴偏偏总是战战兢兢地不好好吃草,每当大炮一响,就吓得脖子一缩、大耳朵一支棱、尾巴一甩、全身颤抖。大炮又响,毛驴的耳朵、脖子、尾巴又是一缩,一支棱,一甩打……笼子里的老母鸡也吓得总(上大下多)着翅膀,一声声地怪叫着。关大妈看到驴和鸡吓成这个样,站在槽子边,忍不住忿忿地骂了起来:
  〃该千刀万剐的东西!中国人怎么着你们啦?你们跑到中国来,这一趟子糟害!连鸡呀、驴呀这些哑巴畜生也碍着你们啦?〃
  〃妈,你跟谁说话哪?〃关大妈正自言自语地对着毛驴骂日本鬼子,女儿小曼急匆匆地跑进门来,〃妈,咱们的队伍在吴庄跟那多的鬼子打起来啦!你知道么?是咱们成心跟他们打的呀,跟他们泡到天黑,把他们都打迷糊啦,咱们就罐里捉王八--把他们全捉个干净。妈,你这个老婆子,什么也不知道!就知道跟你那鸡呀、驴呀瞎叨叨……〃
  关大妈随手给了小曼一巴掌,唾道:
  〃臭丫头!'老婆子'也是你叫的么?我什么也不知道,就你知道?别逞能啦,妇救会比你们儿童团矮半截不成?看你有多大能耐,一天价就知道跟你那些大姐儿呀、小妹子呀瞎嘀咕……〃
  小曼没等关大妈说完,跺着脚说:
  〃唉呀,谁瞎嘀咕啦!人家是宣传抗日哩。〃
  〃宣传抗日是好孩子。可现在咱们军队在吴庄跟敌人打得那么厉害,咱们妇救会、儿童团也该干点子什么才对呀!〃
  〃人家青抗先游击组、民兵们都上前线去啦,景山大哥说我们儿童团年纪小,不叫去,都快把人急死啦。〃
  关大妈绷起脸儿说:
  〃光着急有啥用。咱们不会也想个法儿去支援前线呀。〃
  〃妈,你有什么好办法,快点儿说!……〃小曼急得瞪圆了眼睛。
  〃我呀,这会子尽思摸着,这枪啊炮的,像打雷下雨似地哗哗响,敌人死得越多越好。可咱们的人也会有碰个胳膊划破腿儿的挂了彩。那可需要人照看呀--光靠几个卫生员哪能忙得过来。〃
  〃妈,叫你老婆子,你还不爱听。你就知道喂你的毛驴、小鸡子,你不知道咱汪主任今儿个偷偷组织了一伙年轻妇女,都在照顾那些从吴庄抬下来的伤员吧?人家嫌你老,手脚不利索,不叫你去。老婆子--就是老婆子,老丁,谁要你呀!〃说着,女儿向妈妈做了个鬼脸急急跑走了。关大妈瞪着女儿的背影,又气又爱地扑哧笑了。转过身来,她给毛驴放了一槽子干草,加上点黄豆料,擦干两只手,拍打拍打头上的草屑,迈开两只大脚,急忙去找汪金枝。一边急走,一边念念叨叨:
  〃嫌我老?我才六十岁就老啦?又不是寻女婿,老不老有啥相干……不叫我,我也得去干。哼,不能喂饭?不能烧水?哼,你这个汪金枝小瞧咱可不行--咱们看谁干的欢……〃
  不仅关大妈一家是这样。
  听了半天的枪炮声,四周村庄的群众不惊慌、不害怕,更不逃走。像小孩子过年那样,一群群、一伙伙兴高采烈地站在村里的高房上,村外的高地上,眼巴巴地仰头望着吴庄。天已经黄昏了,人们还不进屋,也不回家吃晚饭,仍然站在冷风中,望着吴庄。枪炮声激烈地响着,大火熊熊燃烧着,天空中腾起了一团团的浓烟、烈火……人们看着仍然毫不惊慌、害怕。男人们脸上露着隐约的喜色;孩子们笑得合不上嘴;女人们流下了又辛酸又快活的眼泪……
  天黑下来了,在苍茫的月色笼罩下,在弥漫着硝烟和火药气味的田野里,在黑■■的乡间小道上,幢幢的人影穿梭似的络绎不绝。一行行挑着担子的,一排排挎着篮子的,一队队推着小车、牵着毛驴、抬着担架的,人们从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一个目标--吴庄前进。
  吴庄战斗还在继续。广大群众听说部队要全部歼灭敌人,打个大胜仗。那份高兴啊,多少人家自动烙了大饼;多少人家煮了鸡蛋、蒸了馒头;多少人家杀猪、宰鸡做了肉菜……人们不等干部通知集合,就自动挎着篮子,挑着担子,推着小车,拉着驴垛子,把平素自家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装上、捆好,兴冲冲地奔向炮火连天的吴庄。
  在尘土飞扬的小道上,在奔向吴庄的担子、车子旁边,有一小队妇女紧走着。其中夹着头发斑白的关大妈和十二岁的小姑娘小曼。她们牵着一头毛驴,前拉后赶地紧走着。女儿一边赶着毛驴,一边低声和妈妈说话:
  〃妈,这回我要能看见叫咱们抓住的鬼子,我非咬他们几口不行!〃
  母亲笑了:
  〃傻丫头,鬼子交了枪就不杀,逮住他们可就不兴打骂啦。咱们还是赶紧找上队伍把慰劳品送给他们,也好看看咱队伍是怎样儿消灭鬼子的。能亲眼看见鬼子被打败,这可是个大乐事啊……〃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司令员卢嘉川守在电话机旁,全神贯注。
  经过激烈奋战,把敌人拖到将近傍晚时分,一营主动放弃了吴庄村外阵地,退到村里一些坚固的高房上,继续和敌人周旋。
  十分骄横的繁本中队长,看到一营退守高房,立刻自信地断定这是八路败退村里,负隅顽抗,因此,命令他的部队继续进攻,梦想把遭遇的这部分部队全部吃掉。
  敌人又是一次次冲锋,又是一次次尸横村野。当然八路军也有不少伤亡。
  初冬季节到了下午六点,天就昏暗了。日军死伤越来越多,进攻屡屡受挫。这时,繁本有些气馁了,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也占据村边一些高房和一营对峙起来。
  在斑斑伤痕的平原沃野上,萧瑟的寒风呜咽、呼啸。漫野里没有人迹。被一天强烈的枪炮声吓得四散的乌鸦,这时飞了回来。它们拍打着翅膀,绕树飞旋,寻找自己的巢窠,阵阵凄厉的叫声划破了吴庄战场上暂时的沉寂。
  休息够了,枪上膛,刀出鞘,生龙活虎般的二营、三营和特务营的战士们,在苍茫的暮色中,屏息静气地列队出发了。他们从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方向,向吴庄战场悄悄进发。
  卢嘉川骑着一匹枣红马走在队伍前面。他心头跳跃着巨大的喜悦,同时伴随着沉甸甸的重压感。为了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为了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必须把这个战役打好。但是战场上的情况往往瞬息万变--无论哪一个局部环节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立刻会影响到战争全局。这些天来,卢嘉川在寻找、选择消灭敌人的战机中,在听取情报、研究敌情的过程中,他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在日夜思索、考虑如何能够在目前情况下,找出一个大量消灭敌人的作战时机。终于,这个时机被他捕捉到了!吴庄战斗打响后,他和其他同志驻在吴庄附近的村庄里,时时仔细观察、了解战斗情况的变化;分析、预测战局的发展趋势,研究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尽量减少我们的伤亡,全歼这股骄顽的敌人。此刻在道沟里骑马,向吴庄进军的路上,卢嘉川还在马上琢磨、思考……忽然,他勒住马缰站在沟旁,在暮霭沉沉中,那些正在奔赴战场的战士,一字长蛇,扛着步枪,英姿勃勃甩开大步从他面前走了过去。在广阔的原野上,还有无数挑担、推车、提篮、抬担架的群众,络绎不绝地奔向战火中的吴庄……看着这些勇敢坚强的军民,卢嘉川的眼睛潮湿了,胜利的信心蓦地增强起来。
  天黑了,离吴庄一里多路的村外,卢嘉川和参谋长隐蔽在一个土包上,指挥着,也是观察着三个营的兵力,如何从四周向前悄悄运动、压缩,紧紧包围了昏黑中的吴庄村。
  夜色浓重。我军迫近敌人了。一声令下,骤然,我军的机关枪、掷弹筒、大批的集束手榴弹把吴庄打成了一片火海。敌人还击着,天空像燃烧般弥漫着冲天浓烟,闪烁着炫目的火光。
  卢嘉川站在被一片树林围绕的土包上,在闪耀的火光中,忽然发现有几个人影在晃动。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望,原来是林道静、冯章荣、俞淑秀,几个人正猫着腰向他身边不远处的道沟爬来。他心里一动:怎么回事?在这激烈紧张的战斗时刻,他们怎么到这个危险的战场上来了?别的人站在道沟里不动了,似乎发现了他,道静喘吁吁地爬到了他的脚下。
  〃老卢,我们已经包围村子了吧?能够很快全歼敌人吗?〃道静在火光闪闪中,满脸焦灼和希望,〃吴庄村里的伤员,经过柳明和另一位外科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