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贝斯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探贝斯特-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关。

    黑毛舌:又称黑舌,指舌质发黑,而且上面覆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毛。是由丝状**缠绕了霉菌丝,上皮细胞角化伸长所致。见于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也常见于吸烟、酗酒、不注意口腔卫生者。

    裂纹舌:又名沟纹舌,舌面出现纵向裂纹,。常见于维生素b族缺乏的病人,也与消化系统不良有关。 舌苔也有一定诊断意义:

    厚白苔:常见于感冒、急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舌苔黄色:常见于严重感染(如流脑、乙脑、伤寒、白喉、肺炎、腹膜炎等、高热、脱水、黄疸、大量吸烟等。

    舌苔发黑:常见于高热、严重脱水的病人。

    西医综合折叠

    西医综合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的一门必考科目,难度系数是所有考研科目中最小的,在2007年以前,满分是150分,而中国的平均分是71。3分,2007年以后,满分改为300分,2007年的中国西医综合平均分是1。6分,难度系数是所有学科门类的研究生考试中最小的一科。(。。)

416 西医学 2() 
追溯起源折叠

    西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由于制作木乃伊,处理尸体的同时产生了解剖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特别说明。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知识,原则上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古埃及的解剖学,对于临床医学没有什么作用,但对艺术却起了巨大作用,西方的雕塑、绘画,自古埃及时就非常形似,就是因为重视解剖而导致,中国画、雕塑里动物和人远不如西方绘画、雕塑准确。 古埃及的医生和巫师是不分的,留下一些片断的记载,有个人说:“巫师们哪,你们接触到死人的手指的时候,要知道那也是心脏的一部分。”类似的记录还有一些,说明他们已经知识心脏与手指的血脉是相通的。而中国起码到西周,医生就是职业,“医师”这个词,是官名,西周时医师负责考核医生,统计医生治愈治死人的记录。

    到了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希腊时期,西方医巫分家,医生和木匠一样成为职业。相当于扁鹊的同时代人,出现一个有名的医生,叫希波克拉底。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医学的进展,人名书名尽量不讲,讲了大家也记不住那些洋人名字,但希波克拉底不能不提,他的名字有如中国的华佗一样重要。他出名的是写了一个《誓言》,主要是干这一行的传授行规,对师傅要感激,师傅的后代要学医的话要免费教,还有一部分师傅要感激,师傅的后代要学医的话要免费教,还有一部分是行业道德方面的,做医生对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论是贵族富人穷人都同样看待。要保守病人的**,其它还有不给病人毒药和教给毒药的使用方法、不堕胎等等。他的《誓言》对几千年西方医学影响甚大,时至今日堕胎在西方人观念中仍然是难以接受的,与相悖的。在基础医学上,他提出“体液说”,现在心理学等仍然沿用这种学说。

    到了古罗马。大约东汉、三国的华佗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叫盖伦的医生,这个人的名字也不能不提,他写了一本书,作为信条垄断了西方医学1500年之久。他提出临床要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这个典定了西方医学的发展途径,同时还给出了人体构造,1500年里几乎没有人怀疑他讲的构造对不对。与中国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发达的。西方的封建社会是窒息的,被神学垄断的,因此叫“黑暗时代”,西方医学也一无发展。中国医学重视临床,“神农尝百草”,从植物、矿物中寻找治病的药物,因此药学发达,疗效明显。西方医学重视解剖、生理。轻视临床,由于化学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药物限于常见食品,酒是重要的药物。现在西方民间仍然将食品、酒视为容易获得的药物。中国远古时期也是如此,“医”字的繁体字从“酉”,就是以酒做药导致。古代西方药物缺乏的结果,就是手术发达,没有麻药的时代。就依据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做手术。 到了相当于中国明朝的文艺复兴时期,神学统治才被打破,也带来了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实际解剖尸体,而不是根据动物去想象人体,打破了盖伦的信条。解剖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慢慢接近中国的解剖学水平。同时摆脱了笼统的“体液学说”,接受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哲学基石,单独分块地研究疾病原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认识越来越精,进展很快。中国的解剖学水平保持领先到清朝初年,后来被西方医学超越。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医学里手术学奠基完成,各种器械发明完成,变化不大。工业革命以后,化学工业有了发展,为西医提供了化学药物。解剖学、生理学、化学药物、手术,这一切,典定了西医的大局,直到如今没有大的改变。以后的发展,就是化学药物越来越多,解剖越来越细。在大部分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西医达到或超过中医的效果,“西医治急病,中医治大病”的观念就是这种进步的反映。

    近代发展折叠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bsp;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meikovl i。)系统阐述了吞筮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ennebsp;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418 中药学 1() 
基本简介折叠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本草”。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加进去,编撰成《本草经集注》。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明代李时珍又著成《本草纲目》,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中药起源折叠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发展过程折叠

    秦汉时期折叠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折叠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隋唐时期折叠

    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作者: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折叠

    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明代折叠

    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419 中药学 2() 
清代折叠

    清代研究的特色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民国时期折叠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1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2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