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的地方,越是喜欢叫个宁啊,安啊之类的),爨氏这时候的当主爨琛无法抵挡,于是归降于成汉,被任命为交州(今广西和越南北部)刺史。
当了交州刺史的爨琛,后来也是找到一个机会,趁着交州和宁州的两大家族,霍彪与孟彦内斗之机,出兵击败这两家的势力,更是还把霍彪生擒,献给东晋,自此获得了东晋的支持,在东晋大权臣桓温击灭成汉时,他也当了回还乡团,独霸宁州。
爨氏从此成了整个宁州(南中地区)的独立王国,从东晋到南朝,三百多年的时期,他们的家族在宁州的统治都是稳如泰山,从东晋到南朝,有史记载的二十多个宁州刺史,除了南梁末年的一个徐文盛是到任外,其他全是遥领,实权完全被爨氏所掌握。
一直到了北周时期,南朝势力越来越衰弱,尤其是在北周趁着南梁候景之乱,萧梁宗室间混战不休的当口,出兵占了巴蜀和荆州之后,安稳了几百年的爨氏,终于意识到天下即将再次一统,北方平灭南方的机会可能要到了,于是爨氏的当主爨瓒,趁着数百年来仅有的一个到任的宁州刺史徐文盛带兵勤王,讨伐候景之机,起兵占据州城,投降北周。
由于当时北周的势力,无法进入这一蛮荒之地,于是也只能学东晋和南朝,给爨瓒一个宁州刺史的头衔,继续让他们羁縻统治宁州,还同意爨瓒的两个儿子爨翫和爨震可以继承父亲的宁州,只需要向北周表示名义上的臣服即可。
到了爨瓒死后,爨氏产生了分裂,爨翫与爨震分居西部与东部,爨震控制了滇东黔西一带靠近交州的地区,而爨翫则控制了大渡河以南到滇池的这一片广大区域,分别被称为东西两爨,两家分裂后就成了一个西南版的突厥,仍然是不奉中原号令,建立着自己的独立王国,只不过没有突厥两国那样,能给中原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的麻烦罢了。
直到开皇十一年的时候,灭了南陈后的隋朝,终于有能力腾出手,来解决西南这块四百年的牛皮癣了,就让韦孝宽的侄子,京兆杜陵韦氏的又一员大将韦世冲,出任南宁州总管,带精兵一万入宁州,护送现任御史的梁毗,就任西宁州刺史,把整个宁州一分为几块,分出最南边的一块昆州给爨翫当了刺史。
由于当时入宁州的隋军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爨翫和他哥哥爨震,都是不敢动武,而是到了韦世冲的军中表示了降服之意,但爨氏家族的实力,却是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军事打击。
而那韦世冲带人入宁州之后,帐下所部的军纪驰坏,其侄子韦伯仁,更是率领军士夺人妻子,抢夺当地蛮人的财物,这也今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
韩世谔回忆完了,这段有关西南爨氏的历史,也是叹道:“原来是因为这些机会,他们的家族才能趁势反了…。”
杨义臣闻言,点了点头,回道:“他们畏于我们隋军的军威,爨翫当年就忍下了这口气,等到韦世冲所部,撤离宁州之时,他就料定中原无力,再在短时间内派大兵入滇,便就扯起反旗,自立为王…。”
说完顿了顿,看着韩世谔,又是笑道:“韩将军!从消息送达的日子看,叛乱发生已经有两、三个月左右了,今天上午的朝会,刚刚议定平叛之事,韩将军!你还是早早地作些准备吧,因为陛下今天说了,你可是他的福将啊…!”
韩世谔的心中闪过一丝得意,他的嘴上却是谦然道:“我韩世谔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多亏有着陛下跟杨将军的提携,末将永不敢忘…。”
(本章完)
第238章 朝堂局试四()
杨义臣听了韩世谔的话语,他的嘴唇抿了抿,脸上的胡子动了动,意味深长地说道:“韩将军,现在我们大隋的天下安定,但这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安宁,你也知道,自从几月前突厥两国停战之后,现在的他们,己经开始整军备战,现在的凉洲跟丰洲一带的边关,虽是无大的战事,但是突厥两国散骑,已经开始侦察与打探我军的防备了,你这次若是能在西南建功,那一定可以为,即将到来的与突厥决战中,谋一个好的位置,我想陛下想必也一定会重用你的,你可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的机会啊。”
韩世谔恭静地行了个礼,才道:“末将受教了…!”
杨义臣闻言,又道:“韩将军!这次那爨翫可是公然地攻州占郡,扯起了反旗,路人皆知朝廷会起兵平叛的,所以今天上午的朝议,不过是定下出兵的规模,时间,还有主要的将领罢了,这些在长安城内的这些关陇宿将之中,都不是什么秘密,这主帅的位置在出来之前,就有好几家人开始托关系,走门路去争了,今天朝议上把这个謎底揭晓,也能让大家安心,所以很快就在尚书省内传遍了,史将军和这次被点将过去的人,固然个个都兴高采烈,没去成的人则是眼红不已,比如说我,现在就很羡慕你们…。”
韩世谔闻言,笑了笑回道:“杨将军!末将早先听说过,宁洲这种蛮荒之地,在那里疫病瘴气很让人难受,还有那闷热潮湿的天气,以及茫茫无迹的原始森林,末将这次跟史将军平定宁州,只怕就要跟当年诸葛武候下南中一样,钻老林和这些蛮子们捉迷藏了…。”
杨义臣的眉毛,动了动笑道:“韩将军,你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啦,这次史将军挂帅,发兵三万,一万是我们大隋精锐府兵,两万则是从蜀地征发的兵马,这些蜀兵也是熟悉那里地形的,进入宁州后,应该还会有一些不愿附逆的当地小部落发兵来援,我估计只要不发疫病,战胜是没有问题的,你我二人,也是多次在纸上谈兵,进行过兵棋扮演啊…。”
韩世谔听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些什么,疑惑的问道:“杨将军!我们这次是就地征发蜀郡的兵马?那这次讨伐为什么不象以前那样,由亲王兼任行军总管呢?南宁州离巴蜀这么近,按说应该是由蜀王杨秀,亲自挂帅的吧…!”
杨义臣站起身,警觉地看了一眼门外,见没有什么异常,于是低声道:“韩将军,你是当真不知蜀王,这些年里在蜀地的所作所为吗?现在抛开太子不说,最让皇上失望的,恐怕就是蜀王和秦王了,可能蜀王还要更过份一点…。”
韩世谔对于远在蜀中的杨秀,并不是太了解,但对于秦王杨俊的事,倒是知之甚详。
因为当年杨俊在平灭南陈之后,性情突然大变,也开始变得追求享受起来,本来陛下把他安排在扬州总管的位置上,而让杨广回到了并州总管,显然是对自己这个三儿子更加看重,希望他能够镇住江南,可这位秦王殿下,却被南朝的奢靡之风所吸引,彻底地腐化堕落,住在扬州大兴宫室,不理政事。
杨俊作为皇子,手艺倒是很灵巧,常常亲自运斤使斧,制作出精工巧妙的器物,都用珠玉装饰起来。
他为妃子作七宝幂罗,沉重得没法戴,得用马驮着而行。征用民夫,无休无止。设置浑天仪,测景表。又建造水殿,用香粉涂饰墙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绕置明镜,中间饰以珠宝,极尽晶莹华饰之美。
杨俊还常常和宾客妓女,在水殿之上歌舞作乐,完全不理政事,结果上行下效,镇守建康的于仲文一行人,也都是趁机倒卖军粮,终于酿成江南大乱,事后杨俊被追究责任,免除了扬州总管一职,征还京师。
可这位秦王殿下,回了京师后还不消停。继续纵欲无度,他直接花钱买了好几个头牌花魁,回他的秦王府寻欢作乐,这一行径终于引起了他的正妻,博陵崔氏之后,当朝重臣崔弘度之妹,秦王妃大崔氏的妒忌与愤怒。
崔弘度乃是北方大族博陵崔氏的后人,在北方一向有五姓七家之说,荥阳郑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都是汉族的顶尖高门氏族,祖上均可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其中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的祖先是亲兄弟。那个假扮成曹操面见匈奴使节的崔琰,就是清河崔氏的始祖。
这些大家族间互相通婚,累世交好,各自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经历了数百年,仍然在北方一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即使是当今的皇族杨家,也同样需要这样的联姻,因此陛下早早地安排了,自己的第三子秦王杨俊,同这崔弘度的妹妹结了婚。
至于这崔弘度,祖父做到过北魏的司空,父亲做到北周的州刺史。自己则长年镇守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任行军总管,专门防御北方的突厥。
在我们的陛下还是北周的丞相,没有改朝换代之时,北周重臣,柱国大将军尉迟迥起兵,带头反抗陛下,崔弘度的一个妹妹,就嫁给了尉迟迥的儿子,他们虽然是亲家关系,但他仍然站在了陛下的一方去平叛,最后更是亲手逼得尉迟迥自杀。
此后崔弘度长年镇守原州,在开皇三年的突厥入侵中立有战功,陛下也是因其之功劳,将其他的另一个妹妹许配给了秦王杨俊为王妃,称为大崔氏。
崔弘度在开皇九年的灭陈战役之时,曾被调到杨素的麾下,不过两人官位相当,而崔弘度的资历,却是要比杨素还更老,是杨素给他下的令他多数是置若罔闻,而杨素对他却很包容与尊敬。
就在几个月前,崔弘度的弟弟,兵部侍郎崔弘升之女,也是许配给了晋王的长子,河南王杨昭,当上了王妃,称之为小崔氏。
就此开始,崔弘度逢人就说,自己崔家一门二妃,尊崇富贵无以复加。
(本章完)
第239章 朝堂局试五()
可惜却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为秦王杨俊的妃子大崔氏,她的性子极其善妒,而秦王杨俊又跟他的两个哥哥一样,骨子里就是一个花心大罗卜,当年他在扬州当总管的时候,大崔氏留守长安城的秦王府,明知道这些事,可是没有看到,也是装作眼不见为净。
可是现在的杨俊,回了长安城之后,竟然还公然地买回美女,回府上夜夜生歌,而大崔氏年过三十之后,就己色衰爱弛,眼看自己的丈夫将自己无情抛弃,另寻新欢,一气之下竟然在杨俊的瓜果中下毒,导致杨俊一病不起。
杨坚与独孤皇后,本来是因为杨俊的骄奢淫逸,一直在生他的气,不想见他,但看他病成这样,内心不舍,就又让他在大兴宫里养病,只是那杨俊中毒已深,命不久矣,上个月大崔氏投毒之事,被人给曝光出来,隋文帝杨坚龙颜大怒,当即下令赐死大崔氏,而杨广这个优秀的金马奖影帝,更不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马上让其子杨昭主动上表,要求把小崔氏送回崔家,以示对皇爷爷的坚决支持。
至于那崔弘度,一向都是倚老卖老,不遵号令,仗着自己同时是关陇军功贵族,和汉人五姓七望的双重身份,连杨素也不放在眼里,崔家的女人也都是这种目中无人的个性,那大崔氏都已是中年妇人,仍这么能吃醋,丈夫另寻新欢后她就毒杀亲夫,由于事关秦王,神仙也救不了她。
现在崔家的上上下下,也终于意识到情况的严重,这些天来是闭门谢客,连崔弘升也是告假回家,还急忙上本请辞。
······
韩世谔想到这秦王的悲剧,叹了口气,说道:“杨将军!自作孽,不可活!秦王也是太让人失望了,只是这蜀王长年出镇巴蜀,又有象元岩这样的重臣辅佐,再怎么也不至于比秦王更过份吧…。”
杨义臣闻言,摇了摇头,低声又道:“这蜀王殿下的过份程度,比起秦王殿下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段让韩世谔目瞪口呆的王子传奇,就此又是徐徐展开:
原来杨坚在登基做皇帝之时,有感于北周的皇室成员,是因为没有出镇地方,才导致皇族的实力太弱,最后灭亡的教训,于是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分封到各地,杨秀就被封到了蜀地,当时他只是个八岁的孩子,杨坚还特地派了,以忠诚、耿直闻名的元岩去辅佐他。
这元岩原来乃是北周的大臣,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名节,更是与渤海的高熲和太原的王韶,是很要好的朋友,后来入北周朝庭为官时,几次对着皇帝犯颜直谏,劝阻皇帝因怒而诛杀大臣的行为。
当然,这也导致元岩多次被免官,有一次更是被北周宣帝命令太监,在朝堂之上公然对其掌嘴,然后又是夺官下狱,即使如此,他那耿直进谏的性格,仍然死活不改。
到了大隋代周之后,杨坚升其为兵部尚书,又将其晋爵为平昌郡公,不过元岩为人威严稳重,通晓世事,每次上奏表,议论朝政,他都能侃侃而谈,一脸庄重之色,在朝庭上进谏,当面驳斥,也没有任何顾虑。
这也使得,不止是朝中的大臣,就连隋文帝杨坚本人,都是对他非常尊敬,甚至还有些畏惧。
后来杨坚把诸子分镇四方,由于当时皇子们都很年幼,因此特地挑选了一些重臣前去辅佐,元岩就是因为这点,才被派去辅佐蜀王杨秀。
临行前杨坚还特地拉着元岩的手,对他又是感叹几句,意思就是以您的才华,本来是应该能做宰相的,朕却又委屈您,去辅佐我的儿子,就象汉初的丞相曹参,去辅佐齐王刘肥一样,朕实在是过意不去云云。
而那杨秀在蜀地的时候,幼年起就很顽劣,曾经捉了不少少数民族的蛮人进宫当太监,又试图把死囚剖腹挖心,取胆为药。
元岩到任之后,发现这个行为之后,多次严厉地制止过这种行为,而杨秀也怕了元岩的那张不怒自威的脸,不敢再做这样的事。
杨义臣继续又道:“元岩大人在蜀地的十几年里,法令明白清楚,执法如山,不循私情,凡他所审理过的案件,没有一件不让人心服口服的,连被他判罪的人都说,平昌公判我们的罪,我们还有什么不服的呢…?”
让人觉得可惜的就是,在三年前的开皇十三年,元岩就病死在任上,隋文帝杨坚为此,也是惋惜了好久,而蜀地的百姓到现在还在怀念他。
因为蜀地,本来就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自古以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的说法,本就是最适合出土皇帝的地方,所以隋文帝杨坚,不惜派元岩这样的宰辅之材去辅佐杨秀,或者也可以说是去监督杨秀。
可惜让他失望的是,他的宝贝儿子杨秀,连元岩还在世的时候,都敢做取活人胆的事,他死了以后,杨秀就是没人管了,更是孙猴子反了天,自然是再无顾忌。
也就这几年的时间里,杨秀就命工匠制作了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这些,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东西,而且王府里自他以下,穿的衣服、被服,都是按照皇帝的规格来,这乃是第一条大罪,违制。
其二,他又抓捕了许多山里面的獠人,阉割之后,留在王府里当宦官,还剖活人取胆,这些行径在元岩去之前就有,元岩死后,他又开始做这事,这是杨秀的第二件大罪。
其三,杨秀带着自己的妻妾出去打猎,随身携带弹弓,路上看到不顺眼的人就用银弹打人,而他的身边,慢慢的也是集中了一批,专门陪他吃喝玩乐,阿谀奉承的小人。
当然,比起前两样罪来说,这都算是小罪了。
韩世谔闻言,也是愤愤地回道:“这杨秀实在不是个东西,难怪这回南征宁州没他的份…。”
(本章完)
第240章 朝堂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