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走,大伴,去郭桓那里去。”杨改革猛的站起来,朝王承恩喊道。完了又加上一句:“把孙、徐二位师傅也叫请去。”

    ……

    西苑。

    孙承宗和徐光启纳闷了,怎么早上才见过,下午还没办正事,又被接进宫了?还被叫到了西苑。

    ……

    “不知道陛下把臣召到这西苑有何事?”孙承宗开口问了。这无缘无故的,跑到西苑来干嘛?徐光启也是一脸的迷惑。

    “呵呵,是这样的,朕准备了一个合唱团,准备到各边去慰问劳军,提高提高将士们的士气。想请二位师傅来看一下,看看效果会如何。”

    孙、徐两个人莫名其妙,慰问边军?还唱歌?劳军一般都是派个人送点吃的喝的,送点银子过去,就算是劳军了,还唱歌慰问?不会是劳什子军jì一类的东西吧?徐光启的脸当场已经黑了,道:“启禀陛下,陛下应该以仁德、仁慈之心治国,而不是送一群可怜的女子去供边军yin乐,这都是父母生养的,为何要受到如此屈辱?营jì,粗鄙的军汉为之,也就不好多说,陛下乃明君,圣主,为何也行如此荒诞,遭人把柄的事?”

    杨改革莫名其妙的被徐光启训了一顿,觉得很冤枉。开口解释道:“徐师傅可错怪朕了,朕可没打算送什么营jì过去,是合唱团,唉,两位师傅还是跟朕来,看看再说吧,朕觉得,这个东西,对提高士气有很大的帮助。”

    不是送军jì?徐光启也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平白就说了皇帝一顿,虽然是帝师,但是,这不明不白的教训皇帝,实在是太不谨慎了,好在皇帝的度量大,不计较这些。

    ……

    郭桓十分愉快的盼到了皇帝陛下一行的到来。

    “奴婢郭桓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给皇帝磕完头之外,又给孙、徐二位行礼。

    “起来吧,郭桓,这合唱团准备的怎么样了。”

    “谢陛下,启禀陛下,合唱团已经将歌、曲练熟,随时可以给陛下表演了。”

    “呵呵,不是给朕表演,哦,不是,也是给朕表演,……这样,朕先看下效果,如果可以,就派给你们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做得好,统统有赏。”

    “遵命,陛下,那奴婢现在就开始了。”

    “嗯,好吧,开始吧。”杨改革坐在看台上,准备欣赏这合唱团的演唱。孙、徐二位分坐两边,都准备看看,这皇帝口中所说的合唱团到底是什么。

    ……

    第一首就是《辽河之上》。(改编《松花江上》)

    果然是大杀器。

    这一首一唱完,徐光启就含泪道:“陛下,臣有罪,臣错怪陛下了,……此歌声音略带嘶哑,凄凉悲鸣,声声催人肝胆,特别是这辽东背离故土之人,一听此歌,必定声泪俱下,心中凄惨异常,稍加引导,复仇之怒火必定中烧,此歌一出,必定能抵千万可战之士。”

    孙承宗也是头一次听到这歌,也是感慨万千,也觉得这皇帝陛下的心思果然奇特,想到用歌曲来提高士气。想了想,道:“启禀陛下,臣此前见书上写汉高祖围楚霸王于垓下,四面楚歌,楚霸王不战而溃,不以为然,以为书中杜撰,今rì听此歌,臣方觉得,这四面楚歌,古人诚不欺我也,陛下以此歌激励辽东军民的斗志,想必事半功倍,可收奇效……”

    面对孙承宗和徐光启两人的夸奖,杨改革也小小的得意一把,这文工团在后世,可是有这光辉历史的。对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意志,都有很高的加成作用。自己穿越过来搞枪杆子,怎么少得了这东西?当然,这些不能和别人说,也就只能在心中乐一乐。

    “呵呵,两位师傅,这就是朕专门为了对付东虏后金所创之歌,目的就是激励辽东军民的斗志,激发他们骨子里的血xìng,激发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

    “陛下,此策可行,陛下真乃圣主也。”两人一口同声的说道。

    ……

    第二首就是《jīng忠报国》。

    这首歌曲在朝堂之上都唱过,孙、徐两位本以为不过如此的。那里知道,这首歌一经合唱,配乐,效果就大不同了,除了慷慨激昂的男子合唱,还有十余张古筝的配乐,场面异常的宏大,随着那那古筝的铮铮之声响起,就好似那沙场之上的杀伐之气四溢,金戈铁马,热血沸腾,催的人心头狂跳不止,眼前犹如刀光剑影闪过,凶险异常。古筝之音时而高昂急促抒发慷慨、豪情;时而悲鸣哀转,抒发悲壮,惋惜之声,仿佛把人带入了几百年前的那段刀光剑影的征战之中。

    完毕。

    孙承宗半响才回过神来,道:“陛下此歌,当真是催的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老臣就如同回到了战场,浑身充满了力量,好似年轻了十岁,随时可以上阵杀敌一般。用此歌催动士气,大善。”

    徐光启则捋着胡子,眼神里似乎盯住某个东西,坚定而又狂热。

    “呵呵,接着下一首。”

    第三首就是《我的家乡》。(改编《我的祖国》)

    ……

    第四首就是《临江仙》。(老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就是用了里面的词。)

    ……

    几首歌一唱完,孙承宗和徐光启两人,老泪纵横。原本为了国家,就cāo碎了心,心中不知道埋了多少心酸和委屈,被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一催动,再也忍不住,痛哭流涕。

    杨改革的人生,远不如孙、徐两位丰富,来明朝,也是当的皇帝,没有经受多少这辛酸苦辣之事,加上早听过这些歌曲,所以有免疫力。而明朝的这些一心为国为民,却屡遭不公待遇的人,被音乐那直透灵魂的力量牵引,把埋藏在心中的那些心酸、悲苦事,给勾了起来,再也忍不住,哭着发泄起来。

    杨改革没想到,这歌还有这样大的威力,居然会让两位老人哭出来。自己怎么就没多少感觉呢?只觉得够劲,好听。

    杨改革那里知道,这孙、徐二人的生命历程里,经历了多少伤心辛酸,无奈之事,一心报国无门,委屈求全而不得志,心里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第一百一十章 心思

    看这孙承宗和徐光启哭够了,杨改革才道:“早知这合唱会惹两位师傅如此,不来也罢。”嘴上说不来了,实际上,巴不得有人来试验一下这效果。

    “该来,该来。”两个老人抹着眼泪说到。

    “呵呵,和合唱团劳军的事,两位师傅,觉得如何?是否可行?”

    “可行,陛下。”

    “完全可以,陛下。”

    两个人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这合唱团劳军是好事。

    “郭桓,听到了吗?两位师傅都称赞这合唱团劳军是好事,所以,你通过了朕的考验,你就是这合唱团的正式团长了。朕准备让你正式的去劳军,第一站估计你也知道,就是东江镇,现在天开始暖和了,正好可以启程,沿途安全问题你放心,朕会关照的。”

    “奴婢遵旨。”郭桓到时很平静的就答应了下来,完全没有什么大吃一惊或者惧怕。皇帝的歌明显就是给辽东人唱得听的,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出来,还要在这大明朝混下去吗?

    “嗯,很有几分胆识,不错,这样,大伴。”

    “奴婢在。”王承恩靠近了答道。

    “传旨,派一名锦衣卫千户领二百jīng锐,随团保护,专职合唱团的安全。”杨改革对于合唱团给予了厚望,当然是要给予高规格的保护。这劳军去的就是男人的集中营,合唱团了的女子又多,搞不好就弄出****来,那可就不妙,打了自己的脸不说,这塑造帝国的情人,怕是要破产了。

    “兮……”

    “唔……”

    两位帝师都不约而同的带着一点惊呼,得锦衣卫千户,二百jīng锐的保护,这个劳军团的规格,相当的高了,看来,皇帝对这合唱团,确实寄予了相当高的厚望啊!又一想想这楚汉争霸,汉高祖一曲楚歌,唱得了天下,陛下如此投入,也不算过份。

    当然,是在听过了合唱团唱歌之后才有如此的自信,如果是没听过,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的。

    “奴婢遵旨……”王承恩去办这件事去了。

    “另外,那八名领唱的,每人五十两,其余合唱团人员,每人十两,算是朕给你们出行在即送的一点心意。还有,出行在外,伙食务必吃好,饷银也要高一点,银子,朕出,回来之后,朕还有赏赐,务必使这合唱团无后顾之忧,安心替朕劳军,明白吗?郭桓?”

    “奴婢明白了,呜呜呜……陛下对奴婢们实在太好了。”皇帝又安慰,又是赏银子,又是提高伙食、饷银,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皇帝啊!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嗯,废话也不多说,给你们三天的时间准备准备吧,有家的跟家里人道个别,没家的人在京城好好转一转。三天之后,就出发吧。”

    “奴婢遵旨。”郭桓早就做好了外出的准备,皇帝陛下作歌,就是为了激烈边军的斗志,不到边关去,如何激励?所以,这外出远行,从第一天练习唱歌开始,就明白了。也就早有了心理准备了。有了准备的人,是不会惧怕的。

    郭桓离去之后。

    杨改革决定和两位师傅商议一下东江的事。这毛文龙的那几万军队,始终还是游离在了大明的有效管辖之外,虽然现在毛文龙对自己毕恭毕敬,可不见的就一直这样保险,枪杆子问题,容不得半点疏忽。

    “孙师傅,关于东江镇兵额的事,朕想听听孙师傅的意见。”杨改革直接开门见山的向孙承宗征求意见了。

    “陛下,可是问东江镇的兵额?”孙承宗反问道。

    “正是。”

    “陛下,东江之兵,言过其实,上报来到数字,水分极大,不可能有十几万,也不需要十几万之多的兵,陛下仅仅是牵制一下东虏,又何来需要这样多的兵?皇上切不可被毛文龙欺骗了。”孙承宗也是很厉害的,直接就说这东江兵里有水分,不可能有那样多的兵,那样,毛文龙就是天天到别人家里去抢劫,也弄不到那样多的银子发军饷,没了军饷,这军队也就不叫军队了,另外,也不需要那样多的兵力,直接指明了问题的核心。

    “多谢孙师傅指点,朕知道了,朕给东江的定额,就是四万兵,其余辅兵,勇壮都不算在内。”

    “如此,陛下,此数和臣估算的数目大致相同,这个定额足够牵制东虏后金和自保了,再多无宜。”孙承宗也就直言了。

    杨改革和孙承宗虽然估算的有效兵额是差不多,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孙承宗是从战略目的出发定的兵额,杨改革则是从后来的历史知道的大致兵额,这就是差距。

    “东江的兵额现在是定了,问题也就来了,十五万男丁,只有四万人有饷银,其他的人又如何过下去?还有依靠他们过活的妇孺呢?东江悬浮于海上,又不产粮食,长期下去,肯定会坏大事啊!”

    “这……唉……,启禀陛下,这确实是个问题啊!”孙承宗皱着眉头,张了张几次嘴,,很无奈的说了这句。

    这个问题,其实还有深层次的问题,有了皇帝的内帑支持,毛文龙依靠和朝鲜和东虏做生意,完全可以养得起这些人,但是,毛文龙养得起是毛文龙养的,和这大明朝和皇帝就没什么关系了。这兵力一多,野心也就大了,rì后就不好招呼了。所以,防范于未然,限制,控制毛文龙那边的兵力,也是必定的。而这些后备的兵员,也是需要找个名目弄出毛文龙控制的地盘的。可别东虏后金没干掉,又弄出个什么大军阀来。

    “这几年,朕以为,必定会和东虏有一场大战,所以,新军扩大,势在必行了,所以,朕想,从东江那里招一批兵,解决那边的隐患,也减轻毛卿那边的压力,这能逃到我大明的,想必是心向这我大明朝的人,都是和东虏后金有血仇的人,都想复仇的人,想必,战斗力,也会比较强。”

    玩的就是心思。

    孙承宗也不说破,道:“确实,陛下,征召新军,已近势在必行了,从东江招兵,既可以减轻毛大人那里的压力,又可以得一批志在报仇的敢战之士,倒是一个可行之策。”

    “既然孙师傅也认为可以,那孙师傅,以为可以招多少兵为宜?”

    孙承宗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可分批进行,第一批,招个两千人已近足够了,陛下的舍人班才两百多人,一带十,已是极限了,再多,就过于稀释了,这样不利于新军的发展,以陛下的训练手册,半年就可以训练出一批合格新兵,那么,今年年底,陛下已经有两千多训练合格的新军了,再招募第二批,此时,陛下已经有两千的新军,陛下可再扩大十倍,招募两万人,只需要半年的训练,陛下就可得二万训练合格的新军,到明年年底,稍加磨练实战,就可成为一支可以依为依靠的强军,如此,如果陛下还想扩大规模,那么,第三年,稍微扩大一点,就有六七万的可战之兵了,如此,东虏后金绕道之时,应该东虏绰绰有余……”

    孙承宗不愧是老谋深算,娓娓道来,将未来的兵力扩张计划做好了。

    “明年年底之前,会有两万合格的新兵……”杨改革心中计算着,按照历史,明年年底就是野猪皮进关的时间了,两万新军?能够档得住吗?第三年,五六万,七八万新军没问题。问题是,等得到第三年吗?

    杨改革思索了一阵,觉得还是按照历史来训练自己的新军。二万人似乎不可靠啊!起码也要四五万才行,不过时间又太短,头疼。

    思索了一阵,杨改革才道:“朕见孙师傅以第三年为一个关口,莫非孙师傅认定,东虏会在第三年入关?”

    “……启禀陛下,臣以为,东虏后金的入关时间,最早大概在明年年底,如果明年年底没来,那么,以后每年来的可能,会逐年提高。”

    孙承宗一语中的,猜中了历史。让杨改革小小的震撼了了一把。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

    “孙师傅为何认为明年年底东虏就会入关呢?”

    “陛下,这些年,我朝的天灾也是不断,想必东虏那边也不好过,另外,臣听袁自如说,东虏那边很缺粮食。曾希望同我朝通边,获得粮食。再一个,东虏就是一个依靠不断抢劫才能壮大的部落联盟,如果不能抢劫获得更多的好处,想必,东虏也就自己崩溃了,用不着大明朝去打了,再,今年正在攻打蒙古,打通入关的道路。所以,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臣断定,东虏必定会入关,入关,最早必定会是明年年底。”

    “高!实在是高!”杨改革仿照某电影的台词,来了这样一句。

    这孙承宗根据各种蛛丝马迹,推测出了大致的历史,当真是一位战略高手。

    “臣愧不敢当,只是根据情报分析而已。当不得陛下如此赞誉。”孙承宗也脸红了。皇帝陛下的夸奖,实在太**裸了。里面很多分析,都是直接采用了皇帝的推测。

    “孙师傅的分析有道理,朕也是如此认为的,朕认为明年年底,东虏后金就会来了。”杨改革完全是拿历史说事。根本算不得自己的分析。

    “所以,明年年底的二万新军,能否抗得住东虏后金的进攻呢?”这是杨改革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成败在此一举啊!道时候还没有袁崇焕的辽东铁骑的救援,杨改革还是有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