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鲜红的木棉花,想起来了这温室栽培,栽培观赏植物,杨改革又想起来历史上传说,辣椒也是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
想到这里,杨改革忽然心中一动。辣椒,自己在一个帖子上看过,这东西很有用。
恩,不错,杨改革来兴趣了。
于是,问道:“大伴,这‘宫后苑’谁负责的啊?”
王承恩回答道:“回皇上,是内官监太监郑怀忠。”(胡扯的一名。)
“在吗?”杨改革便问遍环顾了一下四周,看看这个内官监的太监是不是就在自己周围。
王承恩环顾了一下,回到:“回皇上,在的。要叫他过来见驾吗?”
“嗯,叫他过来吧,朕今天又点事要问问他。”
“是,皇上。”王承恩答应完皇帝,转身,又去吩咐边上一个小太监。那个小太监听完了王承恩的话,立刻躬身小步快速走开。
不一会,就引来了一位太监。身穿常服,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胸前着了个云燕的补子。大概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头发也是青白相间,看上去就是一和蔼的长者。
“奴婢郑怀忠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怀忠已经跪倒在地,叩头请安了。
“你就是郑怀忠?起来吧,朕有事问你,对了,你给朕准备的这个木棉花很好看,朕喜欢。”杨改革对这郑怀忠的第一印象不错。看他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
“奴婢郑怀忠谢陛下赞赏。”说完就起来了。
“郑怀忠,嗯,你对这宫后苑(注:明朝叫这名,清朝叫御花园)的观赏植物很在行?朕看你这木棉花就栽植的可以啊!”
“奴婢……回皇上,奴婢对这观赏的植物还算了解,养过不少的奇花异草。”郑怀忠回答道。
“是吗?这样的,郑怀忠,朕听说有一种从海外引进的植物,好像叫辣椒的,不知道你见过没有?”辣椒是在明末引进中国的,现在已经是崇祯年间了,正儿八经的明末,杨改革觉得可以试试,看着大明朝的皇宫里有没有这种东西。
“回皇上,这‘辣椒’……奴婢似乎没听过,奴婢想问一下这植物的样貌特征,或许奴婢可以知道它的别名。”郑怀忠稍微思索了一下就回答杨改革没有,但是服务皇帝是太监们唯一的事,所以,服务很周到,没见过不要紧,赶紧问皇帝那植物长什么样,然后叫人弄回来就是。还怕皇帝不高兴?皇帝一高兴!这做太监的就有面子,在宫里就吃得开,这太监也就没白做。不枉挨那一刀。
杨改革一听没见过,就丧气了,但是又觉得这郑怀忠说得没错,也许是名字的叫法不同,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别名。杨改革又说道:“这东西大概是一年生的,长得也不高,大概能长两三尺吧,叶子绿的,果实大约有指头粗细,刚开始果子是绿sè的,成熟之后果子就变红sè了,果子有辣味,所以叫辣椒,这果子里面有数粒种子,形状类似饼子,但很微小。”
杨改革努力的回忆自己吃过的辣椒是什么样的。把自己知道的都描绘出来了。不过郑怀忠还是没有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郑怀忠思索了一会,道:“启禀皇上,奴婢恐怕没有见过这种植物,不过奴婢会派人去寻找的,如果真如皇上所说的那样,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的。”
杨改革很失望。看来这辣椒还要努力寻找啊!
“唉……是吗?那太可惜了。”杨改革一副痛惜的表情。
郑怀忠看见皇帝一副痛惜的表情,就下定决心,立刻派人去寻找,寻遍天涯海角也要把这叫做“辣椒”的东西给找着。我这内官监是干什么吃的?说白了,最大的“业务”就是帮助皇帝寻找那些奇花异草,珍奇异宝。
想当年,我们太监界的偶像三宝太监郑和就是干的这内官监的官职,干的就是替皇帝寻找珍奇异宝,奇花异草的业务。还领导了一只舰队远赴海外,替皇帝传播威德。那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一直都是我辈太监们的骄傲和楷模,我一定要努力,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将来说不准就轮上和三宝太监一样的差事,这皇帝喜欢海外的风情也不是什么秘密啊!
想到这里,郑怀忠就觉得热血沸腾,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找到“辣椒”。
杨改革很可惜没有找到辣椒,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皇宫里里居然还有一个做着成为“郑和”,成为“三宝太监”第二的太监。如果知道,肯定少不了感叹一番,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游览的兴致没有了,杨改革和皇后准备回宫了,路上,皇后问杨改革:“皇上,你是怎么知道这“辣椒”的?”周皇后对于杨改革清楚的知道辣椒一事很感兴趣。
杨改革头大,没想过这历史上的崇祯就是一个“宅男”,很少出紫禁城,很少出皇宫。是一个比自己还要“宅”的宅男。要说知道这“辣椒”,有点不和情理。
杨改革只能胡扯:“呵呵……我也是听人说的,应该是从海外引进的,据说南方有人种这东西,据说这东西可以驱除风湿,我想在南方cháo湿的地域,应该能帮助朕的子民驱除风湿,所以就问一问,实际朕也不太清楚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还没有走远的郑怀忠正好听到了皇帝和皇后的对话。得知这皇帝是为了南方那些受cháo湿影响的子民,才问这辣椒的事,心想这皇帝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啊!一个圣主明君啊!更加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找到“辣椒”,帮皇帝解忧。
海外?南洋?
【另外,感谢书友“蓝袜”的打赏,这是第一次得打赏,很高兴,在这里感谢了!】
第二十一章 春雨贵如油(一)
崇祯元年。
二月十六。
太和门早朝。
太和门外的雨纷纷扬扬的一直在下。
太和门大殿内的朝臣们正在熙熙攘攘的议论着。
杨改革一如既往的无视这些NPC。坐在龙椅上发呆。不过眼睛配合得很好,不时的从群臣的额头上扫过。让大家都以为皇帝在关注我。
昨天夜里,雨就开始下了,chūn雨贵如油,淅淅沥沥的一直下到现在还没停。杨改革半夜里忽然心血来cháo,让小太监用铜盆子接雨。
群臣们互相“喷”了半天的口水,很快就发现皇帝陛下正坐在龙椅上发呆,也就没有了再吵下去的意愿。没有人欣赏的表演,表演者也觉得没意思啊!就如同没人看的小说,写着写着就太监了。
大殿里终于安静下来。
“众爱卿终于吵完了?”杨改革回个神来,问道。
群臣们血喷。心想这皇帝是在是太“坏”了,让我们白费劲半天,口水都吐干了,还问我们是不是吵完了。
“众爱卿,争吵的事暂且就不论了吧,先谈点其他事,放松一下心情,我看几位爱卿争论的是面红脖子粗,歇息一下如何?”
群臣一阵无语,心想皇帝又出什么幺蛾子。每次谈点其他的,都搞得我们尴尬不已。
杨改革又已经开口了,说道:“朕观这殿外的细雨,从昨rì夜里到现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众爱卿都说说。”
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心想皇帝还好,没出什么幺蛾子,问的是这雨,昨rì就是“chūn分节”,想必是有感而发了。
“启禀皇上,俗话说,‘chūn雨贵如油’,这细雨就如油一般金贵,是好事,预兆了我大明朝今年必定是一个五谷丰登之年,可喜可贺啊,陛下。”一位善于拍马屁的大臣已经想到粮食的丰收了。
“启禀陛下,这是好事,下了如此多的chūn雨,想必今年chūn耕不会缺雨了。是个丰收的吉兆啊!”
……
“启禀陛下,昨rì就是‘chūn分节’,今rì就有雨降下,实在是件可惜可贺的事。”
“启禀陛下,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啊!”
“……陛下洪福……”
……
“……”
不尽的马屁源源不绝,杨改革无视之。
“众位爱卿先听朕说一句。”杨改革一说话,下面的大臣们就都不说话了,看皇帝又说出什么来。
“诸位爱卿可知这雨下了多久了?又下了多少?诸位爱卿口口声声说这‘chūn雨贵如油’,说来年必定会丰收。可是,朕问你们,又下了多少雨?你们那一位又能知道呢?”杨改革说出了今天的主题。
“呃……”
“这……”
“啊!”
……
郁闷,一群大臣心里直叫憋屈,我们是干的那执掌大明朝中枢的朝臣,不是那管降几点雨的龙王,问我们干甚?
一群大臣在下面憋的是耳红脖子粗,却有不知道从何说起。
冷场了半响,其中一位老臣才出来奏道:“启禀陛下,老臣估摸着,这雨从昨rì丑时(现代凌晨1时正至凌晨3时正。)就开始下了,到现在已近午时(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断断续续下了五个时辰了。至于这下了多少雨嘛,老臣也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估摸不出来,一直都是这样下这。”
“嗯,不错,爱卿说得不错,昨rì雨刚下的是时候,朕就醒了,看到这chūn雨下下来,朕感叹,这雨确实下的及时,昨rì就是‘chūn分’,今rì就降下雨,想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朕——也是这样想的。”
杨改革话题又一转,说道:“既然这是一件好事,可谁又能告诉朕,这地里的禾苗又需要多少雨水?要下多久,才能让天下百姓的粮食丰收,下多少才算是天降洪福,而不是灾祸呢?”
说到这里,就有些冷了。
众大臣心想,没想到这皇帝还能关心这事?看来还有几分心思的。不过这和我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我们就是收收地租,至于地里能长多少粮食,和我们没关系,那是佃户的事,多了,他们也就能多吃几口白面,少了,就要饿肚子,去啃树皮,借高利贷,卖儿卖女给我们交租,正好可以放些印子钱出去,另外收几个小妾,买几个丫头伺候着。
另外一位大臣看不下去,出来奏道:“启禀陛下,这事有关天象,得问钦天监的人才知道,我等恐怕也不知。”
很好,推脱得很有艺术,不过也是事情,古代还就有这样一个机构,专门管这档子事就是钦天监了。杨改革点头道:“嗯,那好,就宣钦天监的人速来。”
杨改革和众大臣已经在大殿里“对峙”很久了,没话说,大家都很尴尬。
还好钦天监的人来了,否则,这尴尬下去,恐怕是连饭都没得吃了。
……
“臣钦天监……XXX……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群“青袍小官”‘绿袍小官’在地上叩头。估摸着,怕皇帝问,所以把钦天监叫得上的人全叫来了。
“起来吧。朕有事问你们。”
“谢陛下隆恩。”都起来了。在这大殿上,青、绿袍可是正儿八经的“小官”了,在一群红袍当中相当的显眼。
“朕今rì和众爱卿讨论这场chūn雨的事,都说chūn雨贵如油,可朕想知道这雨下了多久,下了多少。众爱卿推荐钦天监来为朕解惑。你们说说吧。”
钦天监的人傻眼了,这叫什么事?下雨这是件好事,昨天才是chūn分,今天就下雨,看样子今年是个好年成,不过这下多久和下多少……似乎也太那个了。谁没事半夜里起来拿个盘子去接啊。
钦天监的众人正犹豫着是不是该回答皇帝的话。
忽然其中一人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臣也观察过这场chūn雨,确实是及时,今年必定是个好收成。至于下了多久可查,下了多少,恕臣无能,实在没有准备,或许他rì有准备,道可以算到接下多少雨来。”
“嗯,你叫什么名字?”杨改革看还有个“能人”,也来了兴趣了。
“启禀陛下,微臣钦天监历科李祖白。”
“李祖白?”杨改革心里默念一下,似乎没印象。也就没太在意了。
杨改革一看这个人是一副有戏的样子。想自己本来还想戏弄一番明朝的这些士大夫jīng英们,没想到还来一个识货的。心里顿时就高兴起来,道:“李爱卿,这样的,朕昨rì看到下雨,偶有所思,联想到我大明朝的粮食收成,才问这下了多少雨,就叫小内官用盆子接了雨,李爱卿快给朕算来,朕是急切的想知道啊……”杨改革高兴得很,终于遇到一个看得顺眼的人了,不整rì拿那些酸腐的东西“浸泡”自己。
杨改革又大喊一声:“来人,端盆子上来。”
小太监立刻慢步走过来,手里端了一个盆子,上面用木盖盖住。揭开盆盖,原来是个铜盆,通体黄sè,里面的清水大约有一个指节深。
“李爱卿,快快动手,给朕算这盆里有多少水,这雨下了多少?”
其实,杨改革自己好歹也是经历了新中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这算面积,算体积重量,然后算降雨量,也是学过的,不过自从当毕业之后,这学的也就交给老师了,要算,就要重新温习一下才行。
不过,既然来了这大明朝当皇帝,焉有再自己算的道理,皇帝是干什么的?就是有全天下的人伺候的人,当然是找别人算了。
众大臣朕的懵了,心里嘀咕着皇帝还真敢想,真敢干,这天上降雨不是玉帝降旨,龙王爷跑腿的事吗?怎么我们一届凡人也要算这东西?
不过这皇帝问的是今年的粮食,也是天经地义,算是勤政爱民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伸着脖子看监正李祖白是如何测量这降雨的。
李祖白也不含糊。
又奏道:“启禀陛下,臣要测量这铜盆的口径,大小,需要工具,请允许臣取来。”
杨改革迫不及待,想看看这明朝的人士是如何测量这降雨量的。立刻道:“大伴,立刻叫人速度取来。”
“是,陛下,老臣这就叫人去取。”王承恩立刻答应道。在这正是的上朝的时候,王承恩自称了“臣”,杨改革由于没注意,也没在意这个。
第二十二章 春雨贵如油(二)
不一会,钦天监历科李祖白的测量工具就拿来了。
一个木箱子。
打开木箱子,里面有杨改革“熟悉”的东西。
直尺,三角板,貌似还有圆规。这些东西,可都是以前上数学课的时候必备的工具啊!这样杨改革想起来自己小学时候数学老师的那个木制三角板,木制的尺子,如果再有粉笔和黑板,嘿!这不是回到小学时代了吗?
杨改革是看得发楞了。心想,这明朝的数学难道已经牛B到如此程度了。和现代工具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杨改革心里已经是翻天的巨浪啊!历史课不是说明朝很黑暗吗?
本来不过是想用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超越时空的知识,调戏、戏弄明朝的这些士大夫一下,没想到明朝就出来一个如此牛B的人物,给自己开眼界。
杨改革实在忍不住,于是开口问道:“李爱卿,你手里拿的是何物?”
“启禀皇上,臣手中所拿,名字以此唤作,直尺,三角尺,圆规,计算铜盆的面积,和水的数量,还需要用到称,斗,纸和笔,臣皆备好。”李祖白正儿八经的给杨改革解释着。
“呔……这……”这回轮到杨改革目瞪口呆了。半响,又说道:“李爱卿请继续。”
李祖白用手里的直尺量了量,然后取出纸,蹲在地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